上海市初中语文现代文复习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
一、概括中心思想或主旨
(1)中心思想=事件概括+作者看法+作者的情感
中心思想的归纳常用方法:
1、从分析标题入手
2、从分析材料入手
3、从分析首段入手
4、从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句入手
5、从分析篇末入手
6、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一般规律:
1、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侧重抓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质。
2、以记事为主的文章,侧重于分析事件蕴含的本质意义。
二、理清结构层次
(一)记叙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
A.看到眼前事,联想到以往的事,引起了回忆,追叙往事;
B.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时,为了加强对照效果,先写当前,后写过去;
C.先说出事情的结局,在记叙事情的缘由。
作用:或顺乎自然;或为了达到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使结构有变化、叙述有波澜的表达效果,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情。
作用:
1、补充、交代内容情节,使结构完整,内容丰富。
2、衬托人物品质。
3、为后文做铺垫。
4、突出文章的中心。
(2、3、4与环境描写相结合)。
(二)、概括段落内容
(1)划分段落并明确各段大意:
1、按时间先后
2、按地点的转换
3、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如主要人物的变化,表达方式变化)
4、按思想感情的变化
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2)概括段意方法:
5、反问:强调,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7、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8、引用: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六、词语含义
常见题型为:A、***指的是……B、***在文中的含义……
答题思路:
A、词语的指代
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
——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
——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
——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B、词语的比喻义
解释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比喻……
C、词语的引申义
解释词语的意思——在本文中指……
D、词语的特殊含义(包括双关、反语、讽刺等)
(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词语的特殊含义)
说明文
一、概括主旨要点
(一)、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二)、概括说明对象特点
1、注意文章的中心句;
2、没有明显中心句的,需要分析、归纳,总结事物特征。
*分清是局部特征还是总特征
二、分析思路结构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 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三、说明方法
●举例子:使说明对象特征更容易理解、接受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列数字:使说明对象某些特征因量化而精确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不是列数字的数字:
A.年代,时间
B.专有名词
C.不是为了说明对象特点的数字
●作比较:使抽象便具体,深奥便通俗,突出事物的特征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四、体会语言特点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
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第一段作用:
1)引出说明对象,内容
2)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议论文
一、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1. 概念: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指出的见解和主张
2. 区分论点和论题:
论题:作者要议论的范围
论点:作者的观点
区别:
●论题没有任何感情倾向、没有褒贬
●论点有明确的感情倾向:褒或贬,即肯定或否定,赞扬或批判(论点中一定含有动词)注意:如果是论题,必须要在议论对象上加上作者的态度或观点,才是完整的论点。
(论题+作者的主张=论点)
3、寻找或归纳论点:
(一)寻找论点的方法:
1、看题目:
1)题目可能就是论点(在文中寻找最完整的表述,一般在开头)
*但题目还可能是论题(包括引用文中人物的某句话)
2、看文章开头:
3、论点在文末:
(1)第一段的议论范围小于最后一段的议论范围,那么论点在文末。
(2)第一段讲现象,第二段开始是对分论点进行论证,末段提出总论点,那么论点在文末。
(二)归纳论点的方法:
1、捕捉段落中心句
一般在某几个自然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2、散落在文中,在某个自然段中紧贴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前后的句子中。
注:关键是借助文章的论据去推断论点。
3、补充非完整句式的论点,还需注意与前文句式的统一性或相近性。
二、分析思路结构
●总分式:总说和分说(先总后分、先分后总、)
●并列式:几个层次、段落之间是平行(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
●层进式: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前后顺序由严格要求(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对照式:两种事物或意思对比
区别:并列式几个层次没有必然联系,层进式与对照式有明显逻辑关系的约束
三、论据
1、论据的分类
●事实论据——事实胜于雄辩(史实、事例、数字等,什么人,什么事,它与论点的关系)
●理论论据——引经据典(经典著作、名人名言、科学原理、理论书上的话等)
2、与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和根据。
3、论据的作用:
(1)有的只证明文章的分论点、论述过程中的某一论点;不直接论证中心论点。
(2)有的是否定与论点相反的主张,从反面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3)有的论据要相互组合,增强广度(横向)和深度(纵向),还能体现观点的普遍性
4、论据的顺序:
(1)结合文章上下文,联系分论点,把论据放入正确的段落。
(2)许多文章有些论据是按照文中“古今中外”(明或暗)四个字来选择排列的。
(但要具体结合文章)5、论据的补充:
(1)原理同论据的顺序是一样的。
(2)不同点:注意补充论据的限制性要求(国籍、时代、范围、历史事实、前文的语句等)。
*议论文开头:A、开门见山B、用故事、新闻、传说……C、用名句、名言
B、C开头的作用:A、使用了……论据B、引出论题……/论点……(结构上)
C、内容上,论证了……
D、引起读者兴趣
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
格式:例举了……,证明了……,使论证更深入、更有说服力
●引用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
格式:通过引用……,证明了……,使论证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
格式:(将…与…作比较),突出了……,从而论证了……
与论据的联系:
举例论证使用事实论据
引用论据使用理论论据
对比论证兼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五、语言特点
严密性逻辑性
答题方法:
1.词语的本意
2.词语的语境义(或多个词语之间的相互联系)
3.删去的后果
4.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