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罗斯柴尔德家族能控制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罗斯柴尔德家族能控制世界?⾸先,罗斯柴尔德根本没有控制过世界,也未曾控制过⼀个国家
其次,罗斯柴尔德的经济实⼒不⾜以控制⼀个世界,也不⾜以控制⼀个国家
最后,地摊⽂学本就应该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放在⼀起,⽽不是放在《⼤癫狂》的旁边。
罗斯柴尔德是⼀个已然没落的家族,但依然很强⼤,不过肯定没有50万亿美元那么多
⾸先⼤家要知道,罗斯柴尔德是犹太⼈家族,玩货币期间,现在主要经营私有银⾏,同时也有很多投资,著名的拉菲红酒就是他家的,嗯呢,没错,就是仅中国便消耗了250%的82年拉菲的那个拉菲。
⾄于罗斯柴尔德家族到底有多少钱,只能说抱歉,根本没法算。
因为他控股的企业可能上市了,但是他们控制的企业却不上市。
就好像⼤家不知道⽼⼲妈到底有多少钱⼀样,不上市怎么算?难道要⼈家打开保险库的⼤门让你去核算吗?⽽且⼈家⾃⼰凭本事赚的钱,只要是合法的,就不需要向任何⼈交代。
但是,罗斯柴尔德绝对没有50万亿美元那么夸张。
知道50万亿美元意味着什么吗?美国2017年GDP总量是18.7万亿美元,⼀个家族的存款能⽐的上世界上最能赚钱国家⼀年创造价值的2.7倍?
更重要的是,50万亿这个数字,提出于2007的⼀本放错位置的⼩说,⽽美国2007年的GDP总量是14.48万亿。
要知道,摩根⼤通的资产总额是2.5万亿美元。
就算把洛克菲勒、IBM沃森、杜邦财团,以及那些所谓的的⼤家族都加在⼀起,恐怕都没有50万亿美元的资产。
那么,⼀个从⼩说⾥⾯听来的家族,怎么可能有这么多钱。
除⾮满⾜这样⼀个推论,那就是所谓的⼤家族背后还有主⼈。
但是,这是不是太阴谋论了?
最近总有⼈说,不知道的事情就不要妄下判断
真不太明⽩这种姿态是如何⽽来的,但如果这些⼤财团背后有⼀个统⼀的主⼈,那就意味着整个世界都有⼀个统⼀的主⼈。
⽽前不久少主⼈取了希尔顿家的⼆⼩姐,那是不是说明⼈类已经有了主母?
笔者不能否认某些领域可能因为⾦钱关系存在着幕后⿊⼿,但是绝不相信⼀只⿊⼿能够控制全世界,因为真正有能⼒的⼈绝不会任由他⼈控制。
另外其中还有⼀个问题,假设真的有50万亿资产,这个钱肯定不是存款,⾄少有90%在市场中流通。
那么,有什么理由那么多投资银⾏家、职业经纪⼈都没有察觉如此庞⼤资产被⼀个家族控制的时候,会被⼀个写⼩说的知道?
其实,笔者也很认同在⽆法获取准确信息的时候,就要不要妄下判断的思维模式。
同样的道理,在⽆法获得准确信息的时候,⾸要是质疑,其次是查证,再次是分析,最后是结论。
也就是说,罗斯柴尔德家族这件事⼉,确实难以确⽴准确的信息,但是,也绝对有充⾜的理据来否定⼀些⼈胡说⼋道的说法。
罗斯柴尔德的“富有”其实是因反犹⽽来
⾸先罗斯柴尔德家族肯定不穷,是否曾经做过世界上的第⼀家族还不好说,但有⼀点可以肯定,⾃从全世界知道了这个家族富有之后,紧接着就是⼀连串的打击,以及包含对于全体犹太⼈的打击。
其实⼤家都明⽩,因为犹太⼈的富有,导致他们成为很多仇富情绪的发现对象,⽽实质上他们并没有得罪任何⼈。
⽽且犹太⼈最⽣意的时候,第⼀条铁律就是不做违法⽣意。
由此更可以说明,很多⼈对于犹太⼈的仇恨⼼理,是纯粹的仇富。
就因为这样,罗斯柴尔德家族成为了万千牺牲品之中的代表,纳粹为了激化民众的情绪,⼤肆宣扬犹太⼈⽤⾦钱操控着世界,然后就有了犹太⼈⼤屠杀。
当然,那个时候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已经⾛下坡路了。
⾛下坡路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看⾛眼了,没有搭上美国发展的班车,后来美国成了巨头。
如果能搭上的话,兴许罗斯柴尔德真能想地摊⽂学说的那样辉煌。
说到底,罗斯柴尔德家族是⼀个依靠私有银⾏和投资的富有家族,但是,就算他们实⼒最强盛的时候,也不可能控制⼀个国家,更何况控制全世界。
⽽罗斯柴尔德之所以得到今时今⽇神话⼀样的地位,主要原因还是归功于那部地摊⽂学。
当然,很多⼈都觉得那是⼀部堪⽐《⼤癫狂》的经济学圣经,是⼀部能够与《枪炮,细菌与钢铁》⼀样,对⼈类经济进⾏最根本还原的史诗级作品。
然⽽,笔者仍旧不明⽩⼀个连帐的算不明⽩的⼩说,为什么能放在经济学丛书的书架上。
俗话说,⼤隐隐于市,真正的巨富、⾸富,往往是隐藏在社会最深处的⼈物。
因为曝光度⾮常低,并且这些⼈⾏事低调,我们只能通过⼀些奇闻轶事来了解这些⼈物。
01
「罗斯柴尔德」这⼏个字的话,相必你⼀定有所⽿闻。
没错,罗斯柴尔不过,如果有⼈和你说「罗斯柴尔德」
德就是⼀个据传可以控制世界格局和全球经济⾛向的欧洲庞⼤家族。
这个家族严格遵守祖训,从不对外公开⾃⼰的财产。
所以引来不少外界的猜测。
随着互联⽹技术和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世⼈对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了解程度也不断加深,有些
万亿美元,远超世界⾸富⽐尔盖茨。
并
专家学者估计,罗⽒家族的净资产保守估计就有50万亿美元
差不多800个⽐尔盖茨的全部家当加起来才能⽐得上罗家。
且,差不多
02
那么,这个庞⼤的家族性质的⾦融帝国⼜从何时发迹的呢?
这就要从18世纪中叶的欧洲开始说起了,当时的欧洲百废待兴。
各种新的理念的提出让各⾏各业均得到了很⼤程度的发展。
⼯业开始抬头,传统⾏业配合新兴⾏业⼤展拳脚。
罗家的创始⼈梅耶·阿姆斯洛·鲍尔。
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的征程。
梅耶是犹太⼈,犹太⼈有⼀句俗语:「不要妄想⼀下⼦创造⼤海,要从⼩河⼩川开始」,这也为梅耶的⼀⽣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梅耶⼤约从10岁开始就⽿濡⽬犹太⼈善于经商,并且⼗分擅长将⾃⼰的经商经验传承下去。
梅耶⼤约从
染的听从⽗亲的教导,学习了⼀⾝经商本领,并酷爱收藏。
到了青年时期,梅耶已经是⼀个染的听从⽗亲的教导,学习了⼀⾝经商本领,并酷爱收藏。
中东、俄国和欧洲本地古钱币的收藏爱好者了。
03
不过,和咱们国家收藏以藏为主的理念不同,梅耶⼗分热衷于出售这些古钱币。
并且赚了个盆
所以仅仅20岁的梅耶就结识了满钵满,因为古钱币的收藏爱好者都是当时的社会上流⼈物,所以仅仅
许多当时有头有脸的⼈物。
就是把古钱币以邮寄的并且,针对这个特点,梅耶还研究出了⼀种新式的推销古钱币的⽅法。
就是把古钱币以邮寄的⽅式寄给国家皇族,并且附上⾃⼰的亲笔信。
信中多是⾃⼰的基本介绍和钱币的简介等等。
⽅式寄给国家皇族,并且附上⾃⼰的亲笔信
梅耶⼼中清楚,⾝为犹太⼈,要想在当时的欧洲站稳脚跟,并且能在上流社会中获得⼀席之地,就要认识那些上流⼈物,并且博得其赏识。
仅仅5年的时间,时年时间证明了梅耶的说法是正确的,并且这个做法还⼗分具有战略眼光。
仅仅
25岁的梅耶便获得了宫廷御⽤商⼈的名号
岁的梅耶便获得了宫廷御⽤商⼈的名号。
凭借这个名号,梅耶⼜逐渐取得⽐海姆公爵的信任。
⽣意⼀下⼦红⽕的⼀发不可收拾。
不过,梅耶的⽬标并不仅仅是古钱币,他还涉及了许多实业,⽐如棉花、⼩麦,还有奢侈品,⽐如茶叶、⾼档烟酒等等。
04
梅耶最终的⽬的还是当时最具有这时候我们可以说,梅耶是⼀个百货公司的⼩⽼板。
然⽽,梅耶最终的⽬的还是当时最具有潜⼒的⾦融⾏业。
通过将近20年的努⼒,梅耶涉及的领域已经遍布⾃⼰的故乡---德国。
并成为潜⼒的⾦融⾏业
了当时法兰克福城的⾸富。
这时的梅耶,刚刚步⼊中年。
由于罗斯柴尔德家族当时只在德国具有影响⼒,欧洲却是整块⼤陆,所以,梅耶教导当时⾃⼰
就是后世⼈们所的五个⼉⼦,⼀定要把势⼒扩张到整个欧洲版图,甚⾄全球。
⽽这五个⼉⼦,就是后世⼈们所说的「罗⽒五虎」。
05
三⼉⼦内森不久后打响了向欧洲⼤陆迈进的第⼀枪,19世纪初期,内森来到了伦敦,并且开三⼉⼦内森不久后打响了向欧洲⼤陆迈进的第⼀枪
始做⼀些棉布⽣意。
当时的欧洲正值拿破仑战争,⼀些德国的贵族流落到了英国避难。
其中还就包括了罗斯柴尔德⼤本营法兰克福的威廉公爵。
公爵为了保护⾃⼰的财产,让内森⼤量购进英国债券。
这样,内森也涉及到了债券和股票⽣意,不久之后,内森便成为了伦敦⾦融证券界的巨头。
这样,罗斯柴尔德家族不断积累财富,
亿美元。
仅在梅森有⼈统计,在19世纪末期,也就是1890年左右,其财富总值就超过了100亿美元
时期,其财富也能达到50亿美元。
「除了五⼤国家之外,还有⼀个罗斯柴尔德,⼈们称它19时期的欧洲,流传着这样⼀种说法「除了五⼤国家之外,还有⼀个罗斯柴尔德,⼈们称它为欧洲的第六帝国」。
⾸先这种说法是有很⼤误导性的,其误导主
要来⾃宋鸿兵的《货币战争》⼀书。
⽽实际
上,罗斯柴尔德既没有控制美联储,也没有
控制世界。
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是欧洲乃⾄世界久负盛名的⾦融家族。
它发迹于19世纪初,其创始⼈是梅耶·罗斯柴尔德(Mayer Amschel Rothschild)。
他和他的5个⼉⼦即“罗⽒五虎”先后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奥地利维也纳、德国法兰克福、意⼤利那不勒斯等欧洲著名城市开设银⾏[1] 。
如今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只是⼀家在全球排名前20的投资银⾏。
据Paris
Orléans(罗斯柴尔德集团母公司)2010⾄2011年年报数据,罗斯柴尔德家族总资产为96.5亿欧元(这⼀数据在传播中被⼴为误传)。
中国⼈对罗斯柴尔德的追捧,很⼤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宋鸿兵的《货币战争》。
⽽在此之前,许多新闻、⽹帖已经不厌其烦解释过很多次,《货币战争》说的罗斯柴尔德都是错的--罗斯柴尔德既没有控制美联储,也没有坐拥50万亿美元资产。
创始⼈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崛起,⾸先就不是⼀帆风顺的。
被认为是家族创始⼈的梅耶·罗斯柴尔德(Mayer Rothschild),最早从事货币买卖业务。
由于18世纪后期德国公国遍地(有350个,每个公国都有⾃⼰的货币体系,梅耶的职业⼏乎可以等同于外币兑换。
)从德国汉诺威⼀家有名的家族银⾏学成归来后,他在法兰克福开启⾃⼰的事业,不仅从事古钱币和古玩交易,还从事黄⾦⽩银与纸币的兑换,俨然成了⼀个银⾏家。
在法兰克福⼩有成就的梅耶,率领他的五个⼉⼦到欧洲⼤陆开拓市场。
内森·罗斯柴尔德(Nathan Rothschild)是梅耶的第三⼦,他最早⾛出德国,于1800年在英国伦敦开了分公司--创业,另外⼏个兄弟要么留守法兰克福,要么出⾛阿姆斯特丹和巴黎。
这⼀时期欧洲外汇市场缺失,再加上欧洲各国和法国的战争带来了不确定性(例如英国和法国互相封锁),⼏个兄弟就利⽤欧洲各地不同的汇率来赚钱。
这种赚钱⽅法⾮常简单粗暴,他们在通货外汇最低的时候买进,在最⾼的时候抛出,这也是他们利润的主要来源。
如果看过《货币战争》,就知道⾥头的内森仿佛开了天眼,事先得知英国的威灵顿(Wellington)将军于1815年6⽉在滑铁卢击败了法国的拿破仑,并借此在急剧变化的局势中发了⼀笔横财。
但按照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的说法,"可能由于兄弟⼏个在滑铁卢战役前后的⼀系列估算,他们蒙受了损失⽽不是获得了利润。
"
1814年3⽉,在拿破仑被第⼀次流放前,⼏个兄弟预测奥地利维也纳和英国伦敦即将进⼊⽜市,从⽽买进奥地利股票。
结果1815年3⽉,拿破仑逃脱厄尔巴岛,回到巴黎夺取政权,⽜市没有出现。
内森重振旗⿎⼜开始在伦敦囤积⾦银,预测英国政府得奔赴欧洲⼤陆作战,所以需要通过他来运钱,⽽他则坚信⾃⼰拥有"控制市场的⼒量"。
没想到拿破仑从3⽉复辟到6⽉兵败滑铁卢,只经历了3个⽉时间,内森兄弟们的这笔钱不断贬值,成了没⼈要的地摊货。
疯狂的豪赌让内森·罗斯柴尔德输得和拿破仑⼀样狼狈,以⾄于之后⼏年⼏个兄弟都在为了弥补损失⽽寻找机会。
调整姿势后,1818年,内森成功为普鲁⼠政府提供了500万英镑的贷款,为国际贷款业务提供了新途径。
除了通过债券发⾏给世界各地政府筹集资⾦,罗斯柴尔德家族整个19世纪挣钱⽅式
还包括皇室、政治家理财,从事黄⾦和货币交易、进⾏⼯业和矿业的投资。
据尤瑟夫·卡西斯(Youssef Cassis)等⼈考证,1836年内森去世时,他是英国最富有的⼈,⼏乎也是全世界最富有的⼈。
算上内森的⼏个兄弟,当时罗斯柴尔德家族确实站上了世界之巅,拥有600万英镑资产。
到了1852年,罗斯柴尔德家族资产更是达到了953万英镑。
⽽且内森的后代也不赖,1870年代,内森的四个⼉⼦遗产总计840万英镑,超过同时期英国任何家族的财产。
普法战争结束到第⼀次世界⼤战爆发,罗斯柴尔德家族风光了⼀个多世纪,但⼀战结束(1918年)后,罗斯柴尔德迅速销声匿迹。
正如⽶卡·阿罗拉(Mika Arola)所说,"他们没能在美国⾦融市场⽴⾜脚跟,被证明是他们衰败的主要原因。
"⼀部分是因为家族⽣意的弱点牵制了他们,从1830年代开始与美国有业务来往以来,罗斯柴尔德家族就迟迟没能在美国纽约设⽴分⾏。
内森和他的弟弟詹姆斯·罗斯柴尔德(James Rothschild)看到美国州政府债券和商业⾦融的商机,希望全⾯进军美国。
1836年内森去世后,掌管巴黎分⾏的詹姆斯更是希望能派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亲⾃去美国淘⾦。
但詹姆斯的侄⼦们不仅对美国不冷不热,还竭⼒压缩对美国的投资。
另外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阴差阳错背负了美国银⾏的坏账。
1836-1837年正值美国的⾦融危机,罗斯柴尔德家族取代了巴林兄弟,成为美国银⾏在欧洲的代理⼈。
詹姆斯·罗斯柴尔德热情⾼涨,罗斯柴尔德家族通过美国银⾏接受了纽约州等州的州政府债券,却不知道美国银⾏当时已岌岌可危,结果1841年美国银⾏破产。
这件事给罗斯柴尔德家族留下了坏印象,詹姆斯懊恼地希望"从没有涉⾜过美国"。
(罗斯柴尔德家族徽章)
20世纪头⼏⼗年,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投资遭遇了数次灭顶之灾。
第⼀次世界⼤战,各国尽管有着庞⼤的战时融资需求,但战争却令罗斯柴尔德家族受到重创。
德国最初的推进威胁到了法国巴黎,逼迫巴黎证券交易所、法兰西银⾏和⾝处巴黎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搬到法国波尔多,这严重影响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意。
更为要命的是,同盟国的战时融资全靠美国纽约⾦融中⼼(以J.P.摩根为核⼼),⽽罗斯柴尔德家族⼀直没在那⼉设⽴分部。
此外,经过数代繁衍,内森·罗斯柴尔德的后裔们全然没了企业家精神,⾯对伦敦虎视眈眈的竞争者实在是难堪⼤任,更不⽤说⽐肩他们的祖先。
战争结束后,罗斯柴尔德家族实质上也让出了欧洲政府融资的主导者⾓⾊。
1931年后,国际⾦本位体系逐渐崩塌,原有业务建⽴在⾦本位上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每⼀次重振政府融资⾓⾊的尝试都举步维艰。
随着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的兴起,作为犹太⼈家族的罗
斯柴尔德不可避免变成了受害者。
奥地利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没能预见希特勒的⼼狠⼿辣(这不怪这些成员),眼睁睁看着家族遗产被纳粹德国洗劫、没收。
纳粹德国以290万英镑强制收购罗斯柴尔德位于捷克的⼀家钢铁⼚,并且以战争为由不付任何现⾦。
纳粹德国灭亡后,罗斯柴尔德在东欧的资产⼜被前苏联充公,实在是祸不单⾏。
⼆战结束了,罗斯柴尔德家族⼜保持了⼀段⼀蹶不振的状态。
纽约华尔街,⼤量的银⾏、投资公司采取分股让权的⽅式让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也就是公司⽼板会把⼀部分股权分给⼲得好的经理,使其成为合伙⼈,但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动于衷。
吴军博⼠在《浪潮之巅》⾥随⼿辟《货币战争》的谣时,也顺带提到,欧美的⼤银⾏,包括瑞⼠的瑞⼠联合银⾏、苏黎世信贷、德意志银⾏,以及美国的⾼盛、摩根斯坦利都纷纷上市,融得⼤量发展资⾦,⽽罗斯柴尔德家族仍然停留在19世纪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上。
1960年,罗斯柴尔德家族传统的影响⼒开始下降,家族终于迎来了第⼀位⾮家族成员的合伙⼈,合伙⼈数量限制逐渐增加到1967年的20名。
法国和英国的⼀些罗斯柴尔德家族男性成员不再恪守近亲通婚的家族规定,与⾮犹太⼈结了婚。
不过总体上还是如尼尔·弗格森总结,与⼤多数⾦融公司相⽐,罗斯柴尔德集团的所有权和领导权仍然由主要家族成员共享。
1992年集团的领导者伊⽂利退休,就钦定了他的家族继任者,因为他说要"像⼀个家族⼀样⼯作"。
现代影响许多⼈已经知道,今天罗斯柴尔德对世界特别是⾦融市场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
N·M·罗斯柴尔德集团还健在,在30个国家拥有分⽀,其中包括巴黎和姗姗来迟的纽约。
2001年,它的利润是1.34亿美元,和花旗集团的210亿美元相⽐,还不够塞⽛缝。
虽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财富普通⼈仍难以企及,但是他们⼏次重⼤投资的偏好和结果贯穿了家族的兴衰史,也告诉⼈们罗斯柴尔德家族就像普通⼈⼀样也会犯错。
19世纪的欧洲流⾏这样⼀种说法:“欧洲有六⼤强国:⼤不列颠英国、法国、俄罗斯、奥匈帝国、普鲁⼠和罗斯柴尔德家族。
” 时⾄今⽇,前五⼤帝国均已失去昔⽇雄风,惟有罗斯柴尔德家族依然如⽇中天。
犹太传统尽管罗斯柴尔德家族拥有巨⼤的财富,并跻⾝欧美上流社会,但他们始终坚持着犹太⼈的传统、维护犹太⼈利益看得⽐做⽣意和赚钱重要。
罗斯柴尔德家族⼤多数⼈坚持族内通婚,这个家族下属的公司企业都按犹太教安息⽇的规矩,在星期六估算,不做任何⽣意。
1820年,内森宣布不同任何⼀个拒绝给犹太⼈公民权的德国城市做⽣意。
1850年,当卡尔借钱给罗马教皇时,向梵蒂冈提出要求拆除罗马的犹太隔都。
19世纪伦敦的罗斯柴尔德银⾏宣布不向俄国沙皇贷款,因为沙皇政府迫害和虐待俄国犹太⼈。
莱昂内尔在1858年成为英国下议院议员。
他不愿以基督教徒的⽅式,⽽要求犹太教⽅式⽤⼿按《希伯来圣经》,头上戴犹太帽⼦举⾏宣誓。
上议院的贵族开始表⽰反对,但后来同意了,这在以基督教为国教的英国实在是不同寻常的,是长期受歧视的犹太⼈的⼀个胜利。
27年后,莱昂内尔的⼉⼦内森尼尔成为英国第⼀位犹裔贵族和上议院议员,他同样也是⽤他⽗亲的犹太⽅式宣誓的。
罗斯柴尔德家庭还积极参加犹太⼈的各种活动,向犹太社团捐助了多笔慈善⾦。
这个家族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也有不解之缘。
它在法国的成员爱德蒙男爵(1845—1934年)20世纪初向巴勒斯坦的早期犹太移民提供了约600万美元的资⾦,帮助移民们购买⼟地和⽣产设备,定居⽣存。
伦敦的沃尔特(1868—1937年)曾任英国犹太复国主义主席。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犹太家世及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联系,⾃然⽽然成为历次反犹主义的冲击对象。
在纳粹统治德国的时代,罗斯柴尔德家族德国⽀脉的许多成员遇难。
此外,种种基于反犹主义的以红盾家族为故事主⾓的阴谋论也⼤⾏其道,满⾜了⼀部分⼈对这个家族隐秘的财富和⾏为的想象。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故事还被搬上了银幕和舞台。
1934年好莱坞电影《罗斯柴尔德之家》由George Arliss和Loretta Young主演,以梅耶的⽣平为故事的主线。
这部电影的若⼲⽚段上了纳粹的反犹宣传《外部的犹太⼈》(Derewige Jude)。
百⽼汇⾳乐剧《罗斯柴尔德家族》(The Rothschilds),还获得过1971年TonyAward的提名。
总之,罗斯柴尔德家庭是⼀个典型的犹太家族。
利奥波德·莱昂内尔说过这样⼀句话,⼤概可以反映和代表这个家族所有成员的思想:“我有两⼤荣誉:第⼀,我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员;第⼆,我是⼀个犹太⼈”。
锡安主义罗斯柴尔德家族曾是锡安运动(犹太复国运动)的主要争取对象。
⽽该家族亦对锡安运动颇为⽀持,曾多次投资锡安主义组织,发展巴勒斯坦地区,为以⾊列建国⽴下汗马功劳。
如今以⾊列多有以“罗斯柴尔德”命名之街道。
反犹主义美国著名诗⼈、⽂学家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年10⽉30⽇—1972年11⽉1⽇)曾经在意⼤利公开指责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脑的银⾏家们为控制世界各国的银⾏⽽发动了第⼆次世界⼤战以及美国南北战争。
⽽这些指责通常都和反犹主义相关。
中国出版的《货币战争》也继承了这种论调。
该书中,Rothschild按英⽂发⾳被普通话⾳译为“罗斯柴尔德”。
2007年7⽉,国际媒体⼴泛报道,继⿊⽯之后,旗下资产⾼达数千亿美元的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中投”)可能以参股的形式加⼊必和必拓(BHP)。
然⽽没有多少⼈知道,必和必拓的股权同样和罗斯柴尔德家族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
作为⽬前全球最⼤的铁矿⽯制造商、第三⼤铜⽣产商和第⼆⼤煤炭出⼝商,必和必拓旗下的澳⼤利亚奥林匹克⼤坝,其铀储量占到世界的40%。
2005年末,公司市值已⾼达883亿美元。
众所周知,对全球资源类产品的储备公司进⾏有计划的收购,是迅速拥有资源市场话语权的最好办法。
中国针对那些能够控制全球资源储备和销售的国际资源巨鳄的股权进⾏收购,⽐单纯地购买资源要有效、合算得多。
以往⼀到每年春天,必和必拓就会让中国的钢铁⽣产企业紧张⼀次,铁矿⽯谈判的⼼理阴影难以消弭。
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给了他们希望。
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罗斯柴尔德与中国这个新兴经济体,必将通过某些纽带发⽣越来越紧密的关系。
在中国与罗斯柴尔德这个百年财富家族直接对阵的商战谈判中,会出现什么样的局⾯,所有⼈都拭⽬以待。
⽽在2008年05⽉26
⽇,LCF Rothschild集团的法国爱德蒙得-罗斯柴尔德银⾏,以旗下中国私募股权咨询公司的名义参拍中海基⾦股本,其唯⼀竞争对⼿为⼀家不愿透露名称的中⽅企业。
据介绍,拍卖现场⽓氛⼗分紧张,Rothschild与这家中⽅企业展开了贴⾝⾁搏,你来我往的竞价达100多回合。
最终,Rothschild报出1.5亿元的价格,超出起拍底价3240万元,这才让顽强的中国对⼿放弃竞拍。
在拍得此部分股权后,Rothschild将成为中海基⾦第三⼤股东,持有中海基⾦15.385%股权。
中海基⾦现有股东还包括:中海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控股46.923%;国联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持股37.692%。
⼊股银⾏⼀位熟悉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华业务的⼈⼠向本报记者表⽰,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并不是很多,其中包括:持有青岛银⾏4.98%的股份,及与中信华东集团有限公司于⼭东省蓬莱市合资成⽴的罗斯柴尔德男爵中信酒业公司。
⼤卫·罗斯柴尔德表⽰,葡萄酒、艺术和银⾏是他们家族三⼤传统投资领域。
有趣的是,据已有资料,该家族在中国已经涉⾜三⼤投资领域中的两类。
2007年8⽉,当时的青岛市商业银⾏(后更名为“青岛银⾏”)与洛希尔⾦融控股集团签署了认股协议,后者获得青岛商业银⾏扩⼤股本后4.98%的股权,即9883万股。
据有关报道,罗斯柴尔德共出资2540万欧元(合3310万美元)。
2008年9⽉,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复同意了这⼀交易。
增资扩股后的青岛银⾏早在2008年便传闻要谋求上市,若顺利成⾏,或将给罗斯柴尔德家族带来不菲收益。
⾄于葡萄酒投资,2009年3⽉6⽇,该家族旗下的法国罗斯柴尔德男爵拉菲集团和中信华东集团,在⼭东省蓬莱市合作投资成⽴罗斯柴尔德男爵中信酒业公司,项⽬⼀期总投资1亿元,建成后预计年产⾼档葡萄酒1.2万箱。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品牌拉菲酒标)
法国罗斯柴尔德男爵拉菲集团旗下拉菲红酒(Chateau Lafite)为世界最顶尖红酒品牌,家族旗下还有与拉菲庄齐名的⽊桐庄(Chateau Monton)以及玛颂庄(Chateau Malmaison)。
收购沃尔沃2010年北京时间3⽉30⽇吉利宣布成功收购沃尔沃,在吉利200⼈收购团队中,在欧洲有着逾百年历史的罗斯柴尔德银⾏团队帮助吉利成就了中国最⼤⼀宗海外汽车业收购案。
公司⼯作⼈员介绍,该机构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在⾹港、上海、北京都设有办事处,在中国主要从事投资银⾏业务。
吉利背后的罗斯柴尔德团队路透社⽇前报道称,中国最资深的⼥银⾏家之⼀、两名顶尖的瑞典籍汽车业内⼈⼠、⼀名伦敦市长的⼉时伙伴,由这四⼈领导的罗斯柴尔德银⾏团队帮助吉利成就了中国最⼤⼀宗海外汽车业收购案。
法国罗斯柴尔德男爵拉菲集团旗下拉菲红酒(Chateau Lafite)为世界最顶尖红酒品牌,家族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