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岭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区统考模拟测试二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末区统考模拟测试二
时间:90分钟满分:90分
提醒:请将所有答案写到答题卡上,否则无效。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礼”,“礼”曾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礼节中的许多内容是靠形
式来表达的,比如贺卡。
在个人重大事情或公共节日前呈送贺卡,一来形式庄重,二来提早
通报对方,于人于己均为方便。
故汉朝以来,贺卡作为传统形式一直延续保留,只是名称有
所变化。
贺卡初期叫“名帖”,以介绍自己为主;西汉称为“谒”,今天贵宾相见还在说“拜谒”;东汉后叫“名刺”,名刺一词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就是我们常用的名片。
凡事先通报自己是
尊重对方的必需,今天的社会有时并不注意这些传统了。
唐宋以后,贺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进步,称为“门状”或“飞帖”,到了明清,又叫“红单”“贺年帖”等等。
听这名字就知功能越来越世俗化,文人之间的文雅逐渐远去。
原因其
实简单,古代教育不够普及,识文断字的人少。
贺卡最初都是在达官贵人之间传递,起点颇
高,进入商业社会,贺卡就多了一份热情,少了一份酸腐。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
由于这
一形式由帝王发明,迅速在民间普及。
不过民间没有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
花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
传说南宋人张世南在著作中记载
他家曾藏有北宋名家黄庭坚、秦观等人的贺卡,这绝对是一份经典收藏,如保留到今天也应
该是价值连城的国宝了。
说来非常有意思,名帖贺卡一类原是本人亲自呈送,以示郑重,但到了宋朝,商业气息
浓厚,人们也日渐繁忙,故不能亲送者遂仆人呈送,逐渐形成风俗。
这样的好处是一人可以
多送,如亲自前往,所送数量极为有限,朋友多的人恐有失礼;派人呈送好处多多,省去主
人之间见面的繁文缛节,效率大大提高。
明清时期,呈送贺卡名帖等更有一套礼仪,按规定仆人不能亲自用手呈送贺卡,故发明
了拜匣。
拜见时仆人所持长方形匣盒,大小正好容纳贺卡名帖,见主人后,仆人不能直接用
手持卡或帖,必须打开拜匣,让主人取出。
大户人家会制作自用拜匣,收藏专家马未都藏有
明清紫檀黄花梨拜匣多个,其中清代红木制作的“福臻堂赵”的拜匣,制作精良,显示了赵
家主人不凡的身份。
贺卡的商业性邮递也从宋代开始。
张世南的《游宦纪闻》中载,每逢冬至、元旦年节,“凡在外官,皆以状至(致)其长吏”,这应该是邮政作为贺卡的信使最早
的记载了。
传统纸质卡片,其材料多为高档木浆纸,而生产这种纸消耗的是木材资源。
在提倡低碳
环保的今天,传统的贺年卡在与现代的网络技术融合后,又在虚拟的社会里,创造了自己新
的辉煌——电子贺卡(E-card)。
电子贺卡以其快速便捷、节约环保的特点,迅速成为一种时尚。
贺卡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此种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达,比如宋代常写“敬贺正旦”,今天一看亦言简意赅。
久而久之,贺语就出现了程式化,讲究喜庆,互送吉语,传达
人们对生活的期冀与憧憬。
1. 下列关于传统贺卡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因为形式庄重,便于提早通报对方,于人于己均为方便,所以汉朝以来,传统贺卡一直延续保留,只是名称有所变化。
B. 贺卡先后有过“名帖”“谒”“名刺”“门状”“飞帖”“红单”等名字,至今日本仍把贺卡称为“名刺”。
C. 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首倡,在质地精美的贺卡上书写姓名、祝语的形式在民间迅速普及。
D. 电子贺卡具有快速便捷、节约环保、样式时尚的特点,现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多的贺卡。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贺卡出现初期,由于古代教育不够普及,识文断字的人少,所以贺卡最初都是在达官贵人之间传递。
B. 随着时代的推移,贺卡的功能越来越世俗化,文人之间的文雅逐渐远去。
C. 张世南的《游宦纪闻》记载了中国最早的邮政贺卡的使用情况。
D. 为了追求效率和减少繁文缛节,进入商业社会后,贺卡逐渐变得程式化,少了一份酸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 贺卡由最初的本人亲送,发展到后来的派人呈送,虽郑重气氛稍减,但效率大为提高。
B. 贺卡内容讲究的喜庆、吉祥,贺卡形式追求的精致华美,都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冀与憧憬。
C. 传统的纸质贺卡,因为消耗木材资源及传递效率的低下,在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将被时
代淘汰。
D. 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电子贺卡的使用将超过传统贺卡成
为时尚。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
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至今日本仍把贺卡叫做‘名刺’”张冠李戴,日本所称的“名刺”是指名片;C项,无中生有,李世民没有首倡在贺卡上写姓名的做法;D项,曲解文意,电子贺卡不是传统贺卡,不是我们日常
生活使用较多的贺卡。
故选A。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做此类题时,第一
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A项,时空错乱,所述内容为唐宋之后,并非贺卡出现初期;C项,偷换概念,《游宦纪闻》中的有关记载是已见最早的而非是使用最早的记载;D项,强加因果,减少酸腐并非追求效率和减少繁
文缛节所致。
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认真审题,
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项无中生有,文中并无信息表明传统贺卡将被时代淘汰。
故选C。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
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
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婶做屋
刘国芳
李婶是大路李家人,但早几年,李婶就进城了。
那年李婶的老伴在砖窑出事,人掉进了
砖窑,把一双腿烧了。
当时李婶家两个孩子还没长大,李婶为了生计,只好自己到城里来找
事做,但年纪那么大,在城里找不到事。
没法,李婶只好在城里卖东西,夏天卖仙年糕(凉
粉的一种),冬天卖烧烤。
现在是夏天,李婶开着三轮车出门了,车上,除了两桶仙年糕,还坐着她老伴,老伴一
双腿残了,装了假肢,他也经常跟李婶出来卖东西,腿不方便,但手还利索,可以帮李婶洗
洗碗收收钱什么的。
但这天一点都不顺,走哪儿,都碰到城管,不让摆。
整个下午,也没赚
到二十块钱。
后来,大路李家一个叫李根的人看见李婶了,李根问:“生意好啵?”“不好。
”李婶说。
“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加层做屋,你也加吧,不加到时候吃亏。
”李根说。
“我哪天
回去看看。
”李婶说。
这天,李婶就开着三轮车回了一趟大路李家,不是她一个人去,老伴也坐在车上。
其实,
李婶已经碰到好几个村里人了,他们都告诉李婶,说他们大路李家要拆迁,村里人为了多赔
些钱,家家户户都在加层。
这加层就是在自己的房子上往上加,三层的房子加两层,两层的
房子加三层。
这样一加,房子就变成了五层,就可以让政府多赔些钱。
这样的好事李婶当然
不会放过,早就想回去,这天李根一说,李婶就回村了。
到村里一看,村里一派热火朝天的
样子,家家都在做屋。
见了李婶,有人问:“你还不动手呀?”李婶问:“我们村到底会不
会拆?”
对方说:“肯定会,隔壁王家村都拆了。
”李婶又问:“那加层的房子也赔得到钱?”
对方说:“有些村赔到了。
”李婶嗯一声,回到自己家了,李婶的房子是一幢三层楼房,站
在房子前,老伴说:“加两层要好多的钱。
”李婶说:“六七万吧。
”老伴说:“没钱呀,
我们一万都拿不出来。
”
李婶当然知道家里没钱,老伴出事后,砖厂赔了几十万,但李婶有两个儿子,李婶拿那
些钱在城里买了两套房,当然,只是付了首付。
两个儿子现在都结婚了,虽然也在做事,但
赚到的钱一大半要付月供,他们也拿不出钱来加层做屋。
虽然没有钱,但李婶还是跟老伴说:“没钱也要加,别人加了,我们不加,到时吃大亏。
”老伴说:“但拿不出钱呀。
”李婶说:“借。
”
半个月后,李婶家里动工了,两个儿子和媳妇也来了,他们确实没钱,但可以出力,一
家人加上请来的工人,十来个人,于是李婶家也忙得热火朝天。
这天正忙着,一个人走了来,这人问着李婶说:“李婶,你听了啵,后山杨家村加层的
房子都被钩机钩了。
”李婶吓了一跳,问:“为什么?”对方说:“不允许加,乱加层违法。
”李婶听了,不知如何是好,跟老伴说:“会不会这里才做好就被拆了?”老伴听了,也是乱
了方寸,跟李婶说:“那还做什么,干脆不做了。
”有人过来安慰他们,跟他们说:“不要
紧,大家都加,法不责众。
”李婶想想也是,指挥一伙人继续忙着。
十来天后,李婶家的房子也从三层变成五层了,但李婶担心的事,这天也发生了。
村里
来了几十个人,都穿制服,他们还开来几辆钩机,村口一户人家加层的房子,几分钟,就被
钩机扒了两层。
然后,一户又一户加层的房子都被扒了,包括李婶家的房子也不例外,李婶
当然不想让他们扒,站在楼顶上不下来,但上来几个人,把李婶架了下来。
然后钩机一响,
不到十分钟,李婶加建的两层,就扒了。
那时候是傍晚,扒完李婶家的房子,他们就撤了。
李婶的老伴在他们撤了后爬到了楼顶,
明显,他想跳下来。
李婶见了。
大喊:“老头子,你想做什么?”说过,招呼两个儿子去拉
老伴,随后,李婶也爬了上去,抱住老伴,李婶呜一声哭。
这晚,李婶哭了一个夜晚,边哭
边喊:“六七万呀,一下子就没了。
”
后来,李婶没再哭,李婶跟老伴说:“老头子,回城去。
”这时候东边现出了鱼肚白,
李婶突突地开着三轮车,迎着那片光亮而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3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较为详细地描写了李婶做屋的过程,体现了她世俗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
B. 小说运用“摇摆”手法,一波三折,揭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加深了小说的悲剧内涵。
C. 小说无“善恶冲突”,淡化“美丑对立”,揭示农村问题的复杂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D. 作者塑造李婶及村民“群像”,目的在于批判当代农民浅陋愚昧、自私自利的劣根性。
5. 关于小说的结尾段,有人说是光明的,也有人说让人感受到更深重的悲凉,你倾向于哪种
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6. 有文学理论认为,作者的态度构成作品的灵魂。
请结合文本探究本文作者对于农民和农村
现实的态度。
【答案】4. D 5. 示例一:我认为故事的结尾是光明的。
①人物形象:房子被扒,李婶痛
哭一夜,又擦干眼泪,开着三轮车回城重新开始,说明了李婶的坚韧和顽强;②环境描写:
“鱼肚白”、天空的“光亮”、“突突”的响声,寥寥几笔,绘声绘色,打破了沉重悲凉的
气氛,涂抹上了一层希望的亮色;③小说主旨:面对艰难的生活,“李婶们”坚毅顽强的生
命意志让人油然而生敬意,也是生活的希望所在。
示例二:我认为小说的结尾让人感受到更深重的悲凉。
①乡下现实:造屋被拆,亏空巨大,
李婶只能擦干眼泪,天空刚现“鱼肚白”就开着三轮车赶进城去,继续谋生;②城市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