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六言六蔽”思想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言
导 言
《论语》是目前反映和代表孔子思想的最重要的文献,本文对于孔子“六言六蔽”思想的研究,是在对《论语》进行分析和解读的基础上进行的。
什么是“六言六蔽”?在《论语·阳货》中,有一段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内容是这样的:“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这就是“六言六蔽”的主要文本和内容。
对于“六言”和“六蔽”的解释,学者一般认为,“六言”是指“仁”、“知”、“信”、“直”、“刚”、“勇”等六项美德;“六蔽”是指“愚”、“荡”、“贼”、“绞”、“乱”、“狂”等六种弊病。
连接“六言”与“六蔽”的桥梁是“学”。
由此,我们不禁要想到这样的问题:“六言”与“六蔽”的关系是什么?二者各有哪些内涵和特点?再者,“六言六蔽”中,“学”应该怎样理解?“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又是什么?“六言”如何与“学”结合才能避免“六蔽”?“六言六蔽”所关涉的主题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孔子“六言六蔽”思想带给我们的思考。
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六言六蔽”思想,把握该理论的逻辑进路,进而了解孔子的认识方法和特点以及孔子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终极价值理想。
对于孔子“六言六蔽”思想的研究,国内学者尚未形成专门的著作和文章予以论述。
他们对“六言六蔽”的阐释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行的:
第一,通过注解《论语》的方式进行。
对于《论语》的注解,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各种。
具有代表性的《论语》注释书籍,如郑玄的《论语注》;何晏(190—249)的《论语集解》;何晏集解、邢昺(932—1010)作疏的《论语注疏》;宋代朱熹(1130—1200)的《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1791—1855)的《论语正义》;程树德(1877—1944)的《论语集释》;杨树达(1885—1956)的《论语疏证》以及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这些《论语》注解书籍对于“六言六蔽”一章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
如上述《论语注疏》中,认为“六言六蔽”一章主要目的是“劝学”,学习如何“裁定”德性的限度;朱熹《论语集注》中,从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六言六蔽”目的在于教人“明理”;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将“学”理解为“学问”,认为爱好学问是修养德性,避免各种弊病的良方。
其二,通过对孔子思想进行分类研究的方式进行。
如匡亚明先生《孔子评传》中,将“六言六蔽”归结为孔子伦理思想的内容。
匡先生认为,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好学是促进品德修养的关键”,“六言六蔽”是孔子通过学习把握美德的实质和度量,进而对道德规范进行实践的体现。
有的学者将其归入孔子的教育思想当中;有的学者的分类研究则更加细化,认为“六言六蔽”是孔子学习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阐述“六言六蔽”来讲孔子的学习之道,进而论述这一思想在学习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和意义。
国外对于孔子“六言六蔽”思想的研究思维与国内是不同的。
他们更侧重于运用西方的哲学范畴和理论思维去思考、理解和阐释相关的文本和思想。
比如,汉学家顾立雅(H. G. Creel),他在《孔子与中国之道》(原名“Confucius and the Chinese Way”)中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了阐释。
顾立雅认为,孔子是一爱好学习的学者,对事物的认识应该全面,而不应该被所拥有的所谓的“智慧”遮蔽,不好学就会导致片面的知识,获得“一知半解式的概括总结”。
在顾立雅看来,“六言六蔽”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
顾立雅之后,也有学者从社会交往理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对“六言六蔽”进行阐释。
美国汉学家郝大维(David L. Hall)和安乐哲(Roger T. Ames)从个人修养的角度对“六言六蔽”做了界定,他们认为“六言六蔽”是“人们进入共同世界”的“个人修养条件”。
他们在《孔子哲学思微》(原名“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中指出,“学习是获得和占有前人赋予文化传统中的意义。
这样,‘学’就能为社会的个人提供一个共同的世界,在此基础上,人们就能够相互交流和接触。
而要进入这个共同的世界,就必须有个人修养的条件。
” 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接触才能更加合理,更加和谐有序。
接下来,他引用“六言六蔽”这段话对他这个观点进行了论证。
对于孔子“六言六蔽”思想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研究还不够细致,不够系统。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上看,大多都是比较宽泛地进行论述,把“六言六蔽”作为孔子的教育或伦理思想来谈;而并没有条分缕析地将“六言六蔽”中各个要素的特点、内涵以及它们之间具体的关系进行系统的阐释,进而通过系统的阐释来使孔子“六言六蔽”思想更加明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是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
导言
在“六言六蔽”里包含的最直接的关系有两个:一是“言”与“蔽”的对立。
即“六德”与“六蔽”的对立。
六种德性每一种皆对应一种弊病,如何理解这种对应关系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学”与“德”的结合。
“学”则成“德”,“不学”则生“蔽”。
说明“学”对于涵养德性的重要性。
后人将儒家的学问归结为内圣外王之学,其依据就在于孔子学说中有关修养德性的理论。
从这里,我们可以初步分析得出,对于修养德性来讲,“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包含了学的内容、方法和态度等多个方面,成德以学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此外,还有一层引申的涵义,即对“成人”理想追求。
成人即成为君子,是一个道德意义上的完人,在孔子看来,“成人”也就是“成仁”,包含了个人对“仁”德的追求和实践。
然而成为这种道德意义上的完人,成为君子,最需要做的就是学习这里的“六德”,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讲,“六德”也泛指各种好的德性、品德。
孔子“六言六蔽”思想的梳理,对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孔子的思想体系意义重大,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章“六言六蔽”的语境分析
“六言六蔽”所关涉的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和子路之间,是孔子对子路的教导。
那么,孔子对子路提出“六言六蔽”的动机或者原因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孔子“六言六蔽”思想需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孔子是对子路提出“六言六蔽”,而不是其他弟子?这是第二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即“六言六蔽”提出的语境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还需要到文本中去寻找,我们从《论语》的字里行间,去分析解读子路其人其行,试着展现子路的完整形象;结合《论语》对孔子诸弟子的特点描述与子路进行比较,以进一步分析“六言六蔽”发生的语境。
1.1“还原”子路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春秋时期鲁国人,于公元前542年,出生于鲁国卞邑,①卒于公元前480年。
子路是孔子弟子中年龄最大的,比孔子小九岁,是孔子早期比较著名的学生之一。
子路出身低微,性格粗野,成为孔子弟子后,在孔子的教导下进步很快,擅长政事,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过季氏宰,后死于卫国孔悝之难,时年62岁。
1.1.1子路的性格特征
孔子弟子性格特点各有不同,子路的性格特征在孔子的诸多弟子中尤为突出,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刚强勇武。
日常坐立行走等基本活动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先进》)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四人共侍于孔子之侧,分别展现出了不同的精神面貌。
闵子骞非常恭敬正直地站在孔子身旁;冉有和子贡表现出温和而快乐的神态;子路与他们三人不同,他是“行行如也”,一副刚强勇武的样子。
孔子很喜欢子路这种勇武的样子,看了之后很高兴。
这是对子路刚强勇武性格的一种肯定,孔子自己也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公冶长》)子路刚勇、好勇,有子路陪在身边,无论是周游列国还是退隐山林,孔子都很放心,子路听了之后心中暗喜。
但孔子同时也批评子路“好勇”,告诫子路说:“由
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仲由,字子路,卞人也。
”卞邑,今山东省泗水县卞桥镇(泉林)。
第1章“六言六蔽”的语境分析
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如果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好勇的心态,只知道一
味地“好勇”,只知道“暴虎冯河,死而无悔”,就会落得“不得其死然”(《先进》)的结局。
2、果敢直率。
孔子认为子路是一个果敢的人。
《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果敢对于管理政事是一个重要的性格因素。
子路的才能也主要体现在处理政事方面。
一个人性格习惯的形成是时间慢慢积累的结果,而子路的果敢与直率的性格显然已经养成,一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先进》)孔子让弟子们发表自己平日所学的心得,子路听到后“率尔而对”,这是他性格习惯的自然反应,子路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先进》)子路这样说一方面是对自己处理政事的才能非常自信,三年之内使一个内外交困的国家摆脱困境,并能“使其有勇,且知方”,这也从侧面透露出子路性格中透显出来的果敢。
子路直率的性格还表现在他对孔子的态度上。
子路对孔子很尊敬,其他弟子也一样。
但子路做不到闵子骞的“誾誾如也”,也做不到颜回那样对孔子“不违”,①子路的态度是直率的。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雍也》(说,通“悦”)孔子去见卫国君夫人南子,子路听说后直接向孔子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悦”;②子路敢于对自己的老师这样说是他的性格使然。
还有一件事同样令子路“不悦”,《阳货》载:“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
对于看不惯的事情,子路不会藏着掖着,他会直接讲出来并表明自己的态度,即便是自己的老师也是如此,这就是直率而果敢的子路。
3、粗鲁莽撞。
《先进》中有一句对孔子四个弟子性格特征的概括描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颛孙师)偏激,而仲由粗鲁莽撞。
四个人的性格各偏重于一个方面。
子路偏重于“喭”。
子路初见孔子时“冠雄雉,佩貑豚,陵暴孔子”③,见到孔子“拔剑而舞之”,质问孔子道:“古之君子固以剑自卫乎?”。
④子路恃其勇力,拔剑向孔子提出质问,充分说明他的粗鲁与莽撞。
对于子路的
质问,孔子并没有惧怕,更没有像子路一样以剑相对,而是晓之以仁爱之理,明之以忠
①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
”(《为政》)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释这一事件称,“孔子至卫,南子请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
盖古者仕于其国,有见其小君之礼。
而子路以夫子见此淫乱之人为辱,故不悦。
”
③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2191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④(明)郭子章:《圣门人物志》,孔子文化大全编辑部编辑,苗枫林主编,224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信之道,他说:“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
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何侍剑乎?”①子路听了心服口服,拜孔子为师,学习仁礼之事。
拜师之后,子路通过学习仁礼之事,粗鲁莽撞的行为有所收敛和改进,但他的这种性格并没有彻底改变。
《子路》中记载着子路与孔子的这样一段对话,“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不赞同孔子“卫国之政先正其名”的观点,心直口快地批评孔子迂腐。
在孔子的弟子中,也就是子路敢于跟孔子这样说话,表明了子路性格中的莽撞与粗鲁,因而受到了孔子的“野哉由也”批评。
1.1.2子路的言行思想
子路“刚”、“直”、“勇”、“喭”的性格是他的言行思想形成先天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孔子的教导和熏陶,子路的性格特点与其言行思想慢慢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人格。
1、子路之志,仁义为上。
关于子路的志向,《论语》中是这样记载的:“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这里其实讲到了三个人的志向。
子路的志向是,愿将自己的车马、衣服与朋友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不会感到遗憾。
颜渊的志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而孔子的志向是能够使老者安逸,使朋友信任自己,使年青人怀念自己。
②仅从文字上看,子路将与朋友同用车马、衣服的事情当作自己的志向,有些让人费解,似乎这只能说明子路是一个很仗义的人。
但从更深的层次上来理解,表明子路将朋友当作和自己,没有人我之分,是“无私无己”的表现。
因此,子路之志其实是“志于仁”,“仁者,爱人”,③如果世上所有的人都能如此,将是人人都能够“无私
①(明)郭子章:《圣门人物志》,孔子文化大全编辑部编辑,苗枫林主编,224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
②参见杨伯峻:《论语译注》,53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③“仁者,爱人”出自《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
第1章“六言六蔽”的语境分析
无己”,人人都能够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仁也将实现。
同样,颜渊的“无伐善,无施劳”与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也是这个道理。
虽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援引程子的话“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①来说明三人对于仁的理解处于不同层次,但从根本上来讲,他们都是“志于仁”,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2、子路之才,长于政事。
我们都知道孔门四科,即“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先进》这是孔子对各弟子之所长做的一个总体评价。
其中,子路和冉有的特长主要体现在处理政事方面。
对于子路和冉有处理政事的能力,孔子对他们两个进行过比较。
孔子评价子路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公冶长》);再说冉有,“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公冶长》)。
在孔子眼中,子路处理政事的能力显然要强于冉有。
子路一生做过不少的官,《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曾做过当时季氏的家臣(季氏宰)和卫国蒲邑的大夫。
②在卫国当蒲邑宰期间,子路把蒲邑管理地井井有条。
《韩诗外传》卷六记载“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而善之曰:‘善哉!由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忠信以宽矣!’至庭曰:‘善哉!由明察以断矣!’”③孔子看到子路对蒲邑的良好治理,三称其善。
可见,孔子对子路处理政事的才能是十分肯定的。
3、子路之信,由无宿诺。
子路是一个有信用的人。
《颜渊》载:“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孔子说子路“片言可以折狱”,并不是想告诉大家子路有多么的神通广大,而是为了说明子路诚实正直的人格,别人都很相信他。
为什么子路能够取得别人这么大的信任呢?《论语》接着又说:“子路无宿诺”(《颜渊》)。
子路是一个急于兑现诺言的人,对于答应别人的事情,想尽办法去兑现,从不拖延到第二天。
一方面透显出子路为人直率的性格,另一方面体现了他兑现承诺的诚心与信心。
没有这份诚信与信心,子路不会赢得良好的口碑和信誉。
4、子路之忠,卫悝结缨。
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内乱,卫国太子蒉聩挟持孔悝作乱,赶走了鲁出公辄。
子路当时是孔悝蒲邑的大夫,听说这件事后,在外的子路立即返回卫国去营救孔悝,到了城门外遇见子羔,子羔劝子路别去卫国,以免招惹杀身之祸。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82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②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2193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③转引自李启谦:《子路(仲由)研究》,《齐鲁学刊》,1985,(6)。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子路回答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随只身入城去救孔悝,遭到蒉聩的攻击,击断了子路的帽缨,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①子路的死是悲壮的,他明明知道自己入城救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死,却仍不退缩,毫不回避。
子路用死证明了他对孔悝的忠心,也没有辜负初见孔子时,孔子对他的教导“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
在子路的思想世界里,死并不可怕,蹈仁义忠信而死,也算死得其所。
子路的性格是有缺陷的,他偏“喭”,好勇、伉直,容易冲动鲁莽。
在孔子的教导下,他明白了仁义之理,忠信之道,认识到死可以,冠不可以不正,最后为仁义忠信而亡。
回顾子路的一生,我们看到两个子路,一个是尊孔子之教,为仁义忠信而亡的子路;一个是初见孔子时“冠雄雉,佩貑豚”,“陵暴孔子”的子路。
二者相比,判若两人,子路其实还是那个子路,但死时的子路却已经不再是“陵暴孔子”的那个子路。
这一点是需要我们反思的,虽然初见时的子路有很多缺点,但在孔子看来,子路是可教而成的,事实证明也是如此。
1.2语境分析
1.2.1子路的典型意义
子路是孔子弟子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之一,通过“还原”子路,我们看到子路的“刚”、“直”、“勇”、“喭”,也看到了子路的“仁”、“义”、“忠”、“信”。
孔子“六言六蔽”中,“六言”中的“仁”、“知”、“勇”、“信”、“直”、“刚”在子路身上基本上都能够看到,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子路在孔子弟子中的典型意义的体现。
他的典型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从子路自身的性格及修为的角度分析。
在子路的身上既有“六德”的体现,又由于其性格因素中“好勇”、“莽撞”等缺陷,有产生“六蔽”的倾向和趋势。
孔子看到子路的现实情况,因而告诉子路要懂得“六言六蔽”之理。
一是告诉他“六言”的重要性,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六言”,二是要子路去体会如何做才能既做到“六言”而又避免“六蔽”的产生。
第二,从子路和孔子的关系的角度分析。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有两个,一个是颜渊,另一个就是子路。
在孔子所有的学生中,他对颜渊的评价最高,也最喜欢颜渊。
颜渊天赋很高,子贡
①子路“结缨而死”一事,参见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2193页,中华书局,1959年。
第1章“六言六蔽”的语境分析
评价颜渊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孔子
对子贡的这一评价给予了肯定。
在孔子的眼里,没有人的德行修为超过颜渊,孔子曾经这样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在一句话里面两称其贤,孔子对颜渊喜爱由此可见一斑。
令孔子惋惜的是颜渊早早地就去世了。
颜渊的死对孔子打击很大,“天丧予”的哀恸说明了孔子伤心至极。
除了颜渊,子路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
子路跟随孔子时间最长,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经常保护孔子,深得孔子喜爱。
孔子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①子路身上有很多毛病,有时还跟孔子抱怨,甚至批评孔子。
一次,孔子周游到了陈国,粮食断绝,弟子也多生病,境况一筹莫展。
子路跟孔子抱怨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并没有批评子路,而是教之以正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同时也是在告诫子路,要做君子而不要成为小人。
子路结缨而死,孔子悲叹:“噫!天祝予!”②颜渊的死对孔子已经打击很大,子路又一死,孔子发出上天要断绝他的哀叹,可见子路和孔子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第三,从子路在《论语》中所占的比例分析。
孔子弟子众多,“孔门四科”中所提到的十人是孔子弟子的代表。
孔门四科是指:“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先进》)以他们为例,比较一下他们各自在《论语》中所占的数量。
其中,颜渊(回)为21章;闵子骞(损)为4章;冉伯牛为(耕)为2章;仲弓(冉雍)为7章;宰我(子我、宰予)为5章;子贡(赐)为38章;冉有(求)为13章;子路(仲由、由、季路)为41章;子游(偃)为8章;子夏(卜商)为20章。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子路在《论语》中所占的章次最多,为41章。
这个数字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明子路的典型意义之所在。
1.2.2“六言六蔽”提出的动因
孔子为什么要提出“六言六蔽”?即孔子提出“六言六蔽”的动因是什么?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六言六蔽”提出的直接原因有两个:第一,孔子提出“六言六蔽”是为了教导子路,让其重“六言”的同时,学习如何避免“六蔽”。
第二,子
路是孔子弟子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一个,对子路进行教导,就是要通过告诫子路来使其他
①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2194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②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62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弟子也明白“六言六蔽”的道理。
从更深的层次来分析,对于“六言六蔽”,历代的诠释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皇侃的《论语义疏》,从“学”的角度对“六言六蔽”进行了诠释,强调了“学”的重要性。
皇侃训“六言”为“六事”,指出“然此以下六事,以谓中人也。
夫事得中适,莫不资学,若不学而行事,犹无烛夜行也。
”①在皇侃看来,“学”非常重要,孔子提出“六言六蔽”的动因即是告诉子路要“学”,通过“学”才能知道如何去裁度事物,才能得其“中”。
“中”在这里与“偏”相对,通过学能够避免“偏”、“蔽”的产生。
何晏的《论语注疏》继承了皇侃《论语义疏》的解释思路,称“《正义》②曰:此章劝学也。
”何晏认为“学”对于行事非常重要,进一步对“学”进行了发挥。
他指出“学者,觉也,所以觉寐未知也。
”③人之行事,重要的在于能够把握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样才能避免“蔽”的产生。
朱熹的《论语章句集注》这样注解“六言六蔽”,称“六言皆美德,然徒好之而不学以明其理,则各有所蔽。
”④需要注意的是,朱熹在这里并没有像皇侃和何晏那样,将“六言”训为“六事”,而是训“六言”为“六德”。
这就产生了一个由从外在的“六事”向内在的“六德”的转化。
这一转化的特点在于,一方面,朱熹站在理学的角度,将“六言六蔽”中的“六言”提升为人内在的需求,而不是事功的、外在的准则;另一方面,更明确地指出了学的内容,即“理”。
万事万物莫不有其理,掌握了事物之“理”,才能免于事物之“蔽”。
在诠释理路上,朱熹与皇侃、何晏显然是不同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虽然皇侃、何晏、朱熹在诠释理路上不尽相同,但同时都强调了学的重要性,认为孔子讲“六言六蔽”,很大程度上是在讲“学”对于行事做人的重要意义。
对于“六言六蔽”的旨归,今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张君劢先生在《中西印哲学文集》中认为,孔子讲“六言六蔽”之道,是在讲对于
①(梁)皇侃:《论语义疏》,陈苏振等点校,《儒藏》精华编(四书类论语属),3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②《正义》在这里指的是皇侃的《论语义疏》,《论语义疏》又名《论语正义》。
③(梁)皇侃:《论语义疏》,陈苏振等点校,《儒藏》精华编(四书类论语属),26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④(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178页,中华书局,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