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从标题的语言结构确定作文的内容主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标题的语言结构确定作文的内容主次从标题的语言结构确定作文
的内容主次
多数学生作文都容易出现文不对题的毛病,其中原因不外乎审题失误。
审题除了根据标题和材料的内容来立意外,还包括通过话题句和标题的语言结构来判定文章的主次内容。
不能根据话题句和标题的语言结构来判定作文的内容,难免会出现文不对题或文章内容主次失当的毛病。
让我们先来看看如下七类标题:
第一类:丑石,春风,幸福时光,不断学习,伟大的祖国。
第二类:规则,矛盾,诚信,美与丑,权利与责任。
第三类:梅花飘香,人类凶猛。
第四类:战胜自我
第五类:旅行真好
第六类: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中国人都是活雷锋。
第七类:雕刻心中的天使,传递。
第一类标题,显然要注重“丑”“春”“幸福”“不断”“伟大”,否则就难以突出“石”“风”“时光”“学习”和“祖国”的特点,变成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和魅力。
从词语的组成方式来看,“石”“风”“时光”“学习”“祖国”是中心词,“丑”“春”“幸福”“不断”“伟大”为修饰语,即为偏正结构。
可见偏正结构的标题,内容重点应在“偏”的部分。
第二类标题,“规”和“则”是近义词,“矛”和“盾”为相对关系,“诚”和“信”不存在相同、相近和相反的关系,但互相并不存在修饰和支配关系,属并列结构。
尽管是两个各具意思的字和词组成了一个词和词组,但如以“规则”“矛盾”和“诚信”这类组合词为作文标题的话,显然不能简单地拆开各个组合部分来理解和发挥,得整体地认识,因为一经组合,就已形成了一个完整地意思,而不是两个组合部分的简单相加,不过,内容上也得兼顾到并列双方。
比如“矛盾”,就已是一种带有冲突性的双边关系,不再是“矛”与“盾”的简单相加。
当然也可以从“矛”和“盾”两方面来分析和理解“矛盾”,但如果仅停留于拆分式的层面,显然肤浅,得进一步对矛盾的社会意义、人际意义及解决矛盾的办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而“美与丑”和“权利与责任”这类联合型词组的标题,虽然也是并列结构,但并列双方并没有重新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没法当成一个新颖而完整的词义来认识,也不能仅仅拆开来理解并列的双方,最好是看出并列双方的辩证关系,即美与丑相辅相成,美在一定情况下会转化为丑,而丑也可以转化为美。
权利实际就是一种责任,得到权利的同时,也承担了责任;认真地尽了责任,得到群众的信任,才会得到群众更大的赋权。
所以,无论是相近或相对,一般都是合成一个意思,不必机械地拆开来写。
并列双方的份量相同,不可厚此薄彼。
联合词组型标题得将两者辩证着分析出一个道理来,第三类标题:“梅花”和“人类”是主语,只是行为的主角;谓语“飘香”和“凶猛”才是作文内容的主角,否则就变成了常见的书写“梅花”和“人类”的文章了,难以深化主题,难以引人注意。
主谓结构的作文标题,作文内容的重点在“谓”。
第四类标题:“战胜”为动词,“自我”为名词,即动词“战胜”支配的对象,属动宾式结构。
作文时,“自我”只能是“战胜”的原因和目的,内容的重点应在“战胜”上,
即如何战胜;战胜后,自己有了什么进步和感受。
可见,动宾式结构的标题中,重点在“动”,宾的部分就是“动”的原因或目的。
比如以“回家”为题,可有两种内容安排,一:如何回,回什么样的家,回以后感受如何;二:为什么要回,家有什么吸引力,如何回,回以后的感受如何。
显然后者更好,因为后者多了原因,突出了家的吸引力,也就突出了回的意义。
动宾类语言结构的标题如果只依序着重于动和宾的部分,似乎欠缺内容深度,如果加上为什么、有什么意义和感受到了什么之类的论述或叙述,才会增强说服力。
就从“战胜自我”一题来说,战胜的前面似乎还可以加上“我要”“我们要”,所以动宾类的标题往往也是隐藏了主语的句子型标题,作文时最先具备的内容应该是“为什么”,而后才是怎么做和结果如何。
第五类标题:“旅行”在这种情况下应为动词,因为如果作名词的话,是静止的概念,不存在好与不好的问题;“真好”为补语,该句即为动补结构。
文章内容的中心应放在补语部分,否则就体现不出旅行好在哪里。
可见动补结构的标题,内容的重点应在补的部分。
第六类标题的主谓宾俱全,已属句子型结构。
句子型结构的标题该如何确定内容主次呢?假设别人跟我们说中国人都是活雷锋,我们自然会反问:为什么说中国人都是活雷锋?怎么个活雷锋法?说明了什么?那么,以该类标题写作时,就该解决为什么,怎么和说明什么的问题。
所以,句子型标题很难割裂词语来找重点。
一般来说,如果是主谓结构,内容重点在谓语部分;如果是主谓宾结构,内容重点即在谓语和宾语部分,比如以“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为题,内容重点就在“我”之后的部分,得说清为什么被撞,怎么撞的,结果如何,我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如果是判断句,重点就在主语之后的部分,得问个为什么、怎么样、如何。
尤其不要忽视谓语动词前的状语,如“中国人都是活雷锋”一题,光注重谓语动词“是”而忽视了作为状语的副词“都”,那写出来的文章就片面了。
第七类标题属于寓意型,如果看不出“雕刻”和“天使”的象征义,仅就关键词语的表面意思来写,那肯定就肤浅,所以一拿到作文题目时,得先看看题目的关键词是否含有比喻义或象征义。
如06年广东题“雕刻心中的天使”,如果看不出雕刻的象征义(塑造、创造、经营、为理想而奋斗)和天使的象征义(理想、美好的家园和社会),肯定会写得很机械。
又如07年广东题“传递”,如果不明白“传递”的引申义,即“传承”“继承”等,显然也会写得单调而肤浅。
又如2010年广州市“明日之星”杯的初赛题目“奔跑”,如果看不出其“努力”“奋斗”和“竞争”的寓意,仅从体育角度来写,就很容易浅显化。
以上七类属于常见的作文标题格式,如果是自定标题的作文,可以按照上述七类格式中自己所擅长的一类来定题。
即使是话题作文,也可从话题句的语言结构来确定作文内容的主次。
当然,肯定也有超出以上七类格式之外的标题结构,但只要平时能熟练地从语言结构上确定上述七类标题格式的作文内容,自然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让我们从1977年后的高考作文题来看看学会从题目的语言结构去确定内容侧重点的重要性。
1985年全国卷: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
1989全国卷: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
2002全国卷: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004年湖南卷:家庭教育。
2005山东卷:双赢的智慧;湖南卷:跑的体验;上海卷:文化生活三个镜头的影响。
2006年北京卷:北京的符号。
2008年天津题:人之常情。
2009年广东卷:常识。
以上题目为偏正式语言结构。
如果只着重于“信”来写,就失去了针对性。
如果忽视了“心灵”“双赢”“跑”“文化生活三个镜头”“北京”和“人”,就容易写成普通的“选择”“智慧”“体验”“影响”“符号”和“常情”。
“家庭教育”和“常识”二题中,虽然要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常识的意义来写,但也得有家庭味和常规性,否则也是偏题。
1986年全国卷:树木·森林·气候。
1988年全国卷:习惯。
1994年全国卷:尝试。
2001年全国卷:诚信。
2003年全国卷: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话题作文)。
2004年浙江题:人文素养与发展;天津题:材与非材;辽宁题:自豪和平凡;重庆题: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广东题:语言与沟通;北京卷:包容。
2005年广东卷:纪念;四川卷:铭记与忘记。
2006年重庆卷:走与停;江苏卷:人与路(话题作文);2007年四川题:一步与一生(话题作文)。
2008年四川卷:坚强。
2009年重庆卷:我与故事;四川卷:熟悉;山东卷:见证;海南、宁夏卷:诚信和善良。
以上为并列类语言结构的题目。
“习惯”“尝试”“诚信”“包容”“纪念”“坚强”三题只要兼顾并列的双方,又能从“习惯”“尝试”“诚信”“包容”“纪念”“坚强”的意义来书写,起码保住了基本分。
而“熟悉”和“见证”两题,不宜从意义角度来写,但可以在标题的前面加上定语或宾语,就成了偏正式和动宾式,可以按照上述的偏正式标题要求和后述的动宾式标题要求来写。
而“树木·森林·气候”“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人文素养与发展”“材与非材”“自豪和平凡”“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语言与沟通”“铭记与忘记”“走与停”“人与路”“一步与一生”“我与故事”“诚信和善良”等联合词组型的标题则只要能在顾及联合双方的前提下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就能保证内容分。
1980年全国卷:读《画蛋》有感。
1981年全国卷:读《毁树容易种树难》有感。
1987年全国卷: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材料为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的故事)。
1996年全国卷:我更喜欢漫画《》。
2006年江西卷:燕子减肥(话题作文)。
2007年天津卷:有句话常挂在嘴边;辽宁卷:我能。
2009年江苏卷:品味时尚。
以上为主谓式语言结构的题目。
重点自然要放在谓的部分即“有感”“指导意义”“喜欢”“减肥”“挂”和“品味”上,写清“感”什么,“指导意义”何在,为什么“喜欢”及如何“喜欢”,为什么要“减肥”及“减”出了什么,为什么要“挂”及如何“挂”,为什么要说“我能”及“能”什么,如何“品味”及“品味”出了什么。
尤其要注意的是谓语前面的状语部分,如“我更喜欢漫画《》”一题,光注意到“喜欢”而忽视了副词“更”,内容的力度和完整性就欠缺了。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一题中,除了有“指导意义”,还得具有“理论对实践”的味。
也就是说,主谓型的标题中,如果谓语前面还有状语,那作文的内容除了要重在谓语部分外,还得顾及状语所限定的内容和范围。
比如题为“我以父亲为荣”,如果只注意了“为荣”部分而忘了“荣”的来源,即标题中起限制作用的状语“以父亲”,也算是没有紧扣题意了。
1998年全国卷:战胜脆弱。
2004年湖北卷:买镜子。
2005年北京卷:说安;天津卷:留给明天。
2006年湖南卷:谈意气。
2007年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江苏卷:怀想天空;安徽卷:提着篮子看妈妈。
2008年浙江卷:触摸城市或者感受乡村。
重庆卷:生活在自然中。
2009年天津卷:我说90后。
湖南卷:踮起脚尖。
湖北卷:站在____的门口。
以上为动宾式语言结构题目。
内容重点显然要先放在“动”的部分,而后才是“宾”的部分,即先解决“怎么”“动(战胜、买、说、留给、谈、跨过、怀想、看、触摸、感受、生活、踮起、站)”的问题,而后顾及“动”什么(脆弱、镜子、安、明天、意气、这道坎、天空、妈妈、城市、农村、自然中、90后、脚尖、门口)。
而“提着篮子看妈妈”一题中,还得注意状语部分的限制性,即“提着篮子”。
但如前所述,动宾类语言结构的标题如果只依序着重于动和宾的部分,似乎欠缺内容深度,如果加上为什么、有什么意义和感受到了什么之类的论述和叙述,才会更增强说服力。
比如“必须跨过这道坎”一题,无论是选择记叙文体还是议论文体,都得说清为什么必须要跨过这道坎、怎么跨、跨过以后又如何,否则就不透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第十一课的《敬畏自然》一文,就是典型的动宾结构类标题,作者就从自然地奥妙角度和人类在自然中的渺小来说清了为什么要敬畏大自
然,富于说服力,可惜的是没有说明人类要如何敬畏自然,使文章依然流于理论性,缺少了实践上的指导性。
理论终究要面向实践,否则流于空洞,甚至会养成重理论而轻实践的行事风气。
只说为什么要做,而不说要怎么做,也不说结果如何,到头来肯定是没人愿意再做。
动补式语言结构的作文题,至今尚未出现,笔者亦暂缺例析。
1982年全国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91年全国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辩论或议论)。
1998年全国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1999年全国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内容范围)。
2000全国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作文)。
2004年江苏题:山给人以沉稳,水给人以灵动。
2005年辽宁题:今年花胜去年红。
2006年上海题:我想握着你的手;浙江卷: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2008年广东题:面对第一次,不要轻易说“不”。
2009年福建题:这也是一种____________。
以上为句子型标题,无疑都要解决为什么、我们该怎么做的问题,而1999年之全国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看起来只需说清“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会如何如何”即可,但如果再说清“我为什么要这样”,就能使文章更富于思想性或时代性,同样离不开为什么、怎么做、结果如何这三个内容。
遗憾的是,近年来的议论文和议论性散文中,我们只要求学生能举个例子来蜻蜓点水地证明其观点即可,缺乏逻辑思维和理论论证的分量,如此下去,以后必定会降低学生的思想能力和思想水平。
2004年安徽、北京春招卷:寻找(话题作文)。
2005年浙江卷:一叶、一枝、一世界。
2009年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以上为寓意类题目,难点在于要弄清关键词语(寻找、一叶、翅膀)的比喻义和象征义(追求、微观、进步的助推器)。
内容结构上,依然要解决为什么、怎么样、得到了什么的问题。
如果是根据材料来自定题目的作文,就更好,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标题的语言结构。
就算是话题作文,即使难以另定标题,但如果能根据话题句的语言结构来确定文章内容的主次,也不会导致文不对题。
但如果遇到只有一个词的标题,如2003年上海卷:杂(话题作文);2004年上海卷:忙;2005年重庆卷:筷子、自嘲;江西卷:脸;2006年全国卷(Ⅲ):书;天津卷作文:愿景;辽宁卷:肩膀;安徽卷:读;2007年福建卷:季节;2008年北京题:他们;该怎么办呢?也好办,只要在该标题词的前或后附加上成分,就可以根据上述方法来抓稳文章内容了。
如“杂的重要性”(偏正式)“忙的技巧”(偏正式)“筷子的诉说”(偏正式)“自嘲是一种智慧”(句子型)“要脸”(动兵式)“书是永恒的老师”(句子型)“美好的愿景”(偏正式)“坚实的肩膀”(偏正式)“读自然”(动宾式)“丰收的季节”(偏正式)“他们自有精彩”(句子型)。
2008年安徽题“带着感动出发”近乎主谓式,解决好为什么要带着感动出发、怎么带着感动出发、会有什么收获和意义就行了。
如遇到2008年湖北之“举手投足之间”之类难以确定语言结构类型的题目也不难。
这个标题句似乎还有后文:怎么样、如何,只要弄明白“举手投足之间”会怎么样,我们该如何对待,就不会离题偏题了。
让我们以三篇满分作文来看看从标题的语言结构确定作文内容的重要性。
2007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作文题为“留点感激在心中”,其中一篇这样写:
留点感激在心中
当太阳的第一缕光辉射向大地时,那是它给人类的最温暖的爱;当月亮的第一缕银辉洒向大地时,那是它给人类的最柔和的爱;当母亲端上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时,那是母亲给家人最博大的爱——题记
曾经看过一则广告,一位小男孩手端一盆水吃力地走过来,用稚嫩的声音对母亲说:“妈妈,洗脚!”望着画面中那位母亲惬意的笑容,我不由潸然泪下。
是啊,爱,原来如此简单。
步人中学后,一种沉闷与莫名的烦恼取代了儿时的快乐天真。
过去爸爸妈妈是我心中的神,可现在,我竟然学会了和他们顶嘴吵架。
那天,因为爸爸炒的菜不合我的胃口,便大吵大闹,硬把心情不错的妈妈惹恼了。
妈妈阴沉着脸,斥责道:“有你吃的就行了,还这么挑三拣四。
你总说我不给你脸面,你给过我好脸色吗?”妈妈沉积了很久的怒气暴发了。
我碗一摔,冲到房间里,将门使劲一扳,呆坐在那里,任眼泪四处流淌。
没过多久,爸爸拿着一条毛巾走了进来。
他抚了抚我的长发,把毛巾搭在我肩上,简单地说了一句“快睡吧!”每每这个时候,爸爸总会出现在我面前。
不过,我已经反感了,一个男人,像是一个全职的保姆,几乎看不到他的男子汉气概。
我没有理会爸爸,反而大声地吼了起来:“我不需要你的怜悯。
”可爸爸似乎并不在意我的话,依然拿起毛巾,拭擦着我脸上的泪痕。
之后又帮我整理好床被,轻轻地扶着我躺下。
爸爸出去了,可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深夜,妈妈和爸爸轻轻走了进来,我赶紧闭上眼装睡。
“你这么放心不下,开始为什么骂得那么狠呢?”爸爸轻轻地说道。
“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是急性子。
”妈妈解释说,“看她那么哭,我这个当妈的又怎么会心安啊?可她总是不能理解我们的一片苦心啊!”听到这里,我不由地鼻子一酸,泪水滚了下来,一滴一滴,浸湿了枕头,也化开了我心中的那股怨气,仅存的,是一种无言的感激。
爱,不用刻意安排,只要用心感受,它就会悄悄地出现在你我身旁。
该文被评为满分作文,但实在值得商榷。
该文的题目是“留点感激在心中”,属动宾结构,重点应该在“留”,但通篇却看不出“留”的内容。
虽然也点了题,说出了感激的意思,却没说清楚是什么样的感激。
固然中学生也难以分清感激的类型,但起码也要写出为什么要“留”和怎么“留”吧。
2007年河南省郑州市中考作文题为那一次,我很__________(快乐、内疚、受启发)。
要求从括号里的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填写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其中一篇满分作文这样写:
那一次,我很快乐
开学第一周过星期日,我便不得不完成一个作业:给妈妈洗脚。
“干什么不行,偏要洗脚?哪怕让我洗衣服,洗一天我都愿意!”我不停地嘟嚷着。
不是我不愿洗,有那么点不好意思,还有我妈妈,她不可能同意,她只想让我好好学习。
没办法,谁让我想当个好学生呢?好学生就得听老师的话,于是,星期六回家我决定先给妈打个招呼,也好让她有个心理准备吧!
“妈,我们老师说了,……那个……那个让我们……”我不动声色地支支吾吾道。
“让干啥,你倒是快说呀,别像上次借书那会儿,不说不说,幸亏借到了,不然不影响学习了吗?”妈猛地停下手中的话,死死地盯着我,还不忘唠叨着。
我胡乱地应付了两声,硬是没说出来。
心想不就端盆水洗两下吗?有什么呢?显然自我安慰,可晚上还是睡不着,毕竟有件事未干呢?
乡村的夜晚宁静而安祥,万物都已进入甜美的梦乡,只有妈妈房间里的灯依然放射着刺眼的光芒。
我好奇地悄悄贴近房门,想听听里面的动静。
好久不见声响正欲起身,隐约听到:“她老师让干什么呢?她怎么不说呢?”顿时,我的眼角湿润了。
夜深人静,只有妈妈还为我那未说完的半句话而疑惑。
又想起我那床洋溢着阳光气味的被褥,为了让我回家睡个好觉,妈妈早已把它晒了又晒,又担心我有不高兴的事。
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感情,再也没有不好意思,轻轻地端来一盆水,拿上毛巾,敲开了妈妈的房门。
“妈,还没睡呢,给我开开门好吗?”我怀着无限的感激和深深的愧疚轻声道。
“怎么这么晚了还没睡?是不是哪不舒服呀?”妈妈那惊讶的神情又让我多了一分愧疚。
“不,妈,这么晚了您也没睡呢,我给您洗洗脚吧,这样就更舒服了,您好更好地休息呀!”我强忍着泪水面带微笑地说道,边说边端进了那盆水。
“不行,不行,你明天还做作业呢,赶紧回屋睡吧,脚我早洗过了,还有啊,你今天说……”
“妈,你坐下,你让我边洗边给你说。
”妈妈有点糊涂地坐下。
“妈,我们老师说让我们好好学习,长大报答妈妈。
”我一边认真地给妈妈搓脚,一边掩饰着泪水和妈妈进行着亲密的谈话。
那一次,我很快乐,我发现自己一夜间长大了。
事实上该文欠缺思想和感情的深度。
该标题中,“那一次”只能是事例铺垫,重点应该在“很快乐”上,但该文却只在结尾处简单地点了“快乐”之题,看不出他具体快乐在哪里,“很”在哪里。
本来为妈妈洗脚的过程中所流的泪可以是快乐之泪,但小作者并没有顺势点出来。
再看看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
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
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
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
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
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义,欲从之于地下。
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
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
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绍而斩其婚使。
‘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
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
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
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
’其人诚信如此。
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
’吾不敢不以死相报乎?”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
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
士为知已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
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2001年的高考作文题为“诚信”,属并列结构类标题,虽然不需要一一解释并列的各个部分,但文章的内容也得兼有并列部分之意,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并列之后的新意。
该文所编之故事如果说有“诚”而无“信”,因为“信”者,必须曾有约定,而赤兔马以前与关羽并无什么约定,只是被曹操赐予关羽而已。
“诚”与“信”合起来为诚实与守信之意,但本文所编之赤兔马为关公而不食吴食,实为忠义之举。
而“诚信”与“忠义”并非同义词,所以该文应有文不对题之嫌。
标题虽然只是文章的一个标杆,纯粹对准标杆去走,难免骨有余而肉不足,但偏离了标杆,那就成了无缰绳的野马。
文无定法,但不等于无法。
文不对题,显然是病文。
要避免文不对题的毛病,得看准标题的语言结构来确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