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分析:
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

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

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历史人物传记主要是表现主人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突出作用。

这篇课文虽属节选,但仍可从中看出诸葛亮在推动汉末的纷乱局势向三国分立的方向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全文大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其余无关的细节则一概略去。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这件事本来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作者只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

第三部分(第3至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这是全文的重点,刘备怎样问、诸葛亮怎样答,都写得相当详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

第四部分(第6段)是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选材精当,详略分明。

历史人物传记,叙事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保持事件的完整性,有些事情不可不说,但又不宜多说,这就要求选材得当、语言精炼。

课文这个特点十分突出。

例如刘备访诸葛亮源于徐庶的推荐,这本来需要说明徐庶为什么推荐诸葛亮、刘备为什么接受徐庶的推荐,为什么亲自去邀请等等。

对这些问题作者都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了回答:“先主屯新野”,说明刘备当时处境极其困难,需要贤人来帮助他;“卧龙”一喻和上文的“谓为信然”,说明诸葛亮在徐庶心中的地位;“先主器之”则表现了刘备对徐庶的重视和信任。

又如刘备三顾茅庐,仅用“凡三往,乃见”一句带过,略去了前两次的情形不说;而对策的密谈性质则仅用“屏人”一语就指明了。

一、词语解释
1、亮躬耕于陇亩亲自
2、好为《梁父吟》喜欢
3、身长八尺身体
4、时人莫之许也承认、同意
5、惟博陵崔州平只有
6、谓为信然说;确实这样
7、屯新野驻扎 8、先主器之器重
9、谓先主曰对……说,告诉 10、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
11、不可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12、宜枉驾顾之屈尊;拜访
13、先主遂诣亮于是;拜访 14、凡三往总共
15、因屏人曰于是;命人退避 16、汉室倾颓崩溃、衰败
17、孤不度德量力衡量;估计 18、欲信大义“信”通“伸”,伸张
19、遂用猖獗因此;失败 20、然志犹未已仍、还;止
21、君谓计将安出计策;怎样;产生 22、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23、非惟天时只是 24、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已经
25、此诚不可与争锋的确 26、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可以凭借;谋取
27、利尽南海物资;全部取得 28、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资助、给予
29、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兴旺富裕;爱抚、爱惜 30、帝室之胄后代
31、总揽英雄广泛地罗致 32、外结好孙权友好
33、命一上将将荆州将领;率领 34、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亲自
35、百姓孰敢箪食壶浆谁;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36、以迎将军来
37、诚如是果真;这样 3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
39、岂有意乎有(这种)打算 40、岂愿见之乎是否(可)
41、每自比于管仲常常 42、君与俱来一起
43、抑亦人谋而且 44、挟天子挟持、控制
45、因之以成帝业凭借、依靠 46、若跨有荆益占据
47、愿君勿复言希望;再 48、所以资将军用来……的
二、句子翻译
1、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他这种比法。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你只可以到他那儿见他,不可以委屈(他)来。

将军应当亲自去拜访他。

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4、孤不度德量力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6、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曹操和袁绍相比,就显得名声小,兵力弱
7、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但是曹操终于能虎胜袁绍,以弱胜强,不只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谋划得好啊。

8、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打算呢?
9、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
三、关键问题
1、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智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2、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四、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
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诸葛亮回答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

曹操同袁绍相比,名位低贱,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终于打败了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谋划得当。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控制着皇帝向诸侯发号施令,这实在是不能同他较量的。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它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

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而刘表却没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形势给您提供的机会,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个富饶的地方,高祖凭借着它建立了帝业。

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到一位贤明的君主。

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又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接纳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

如果能占据荆、益二州,守住险要的地方,与西边的各少数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内部革新政治;一旦形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中原进军,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打出秦川,百姓谁能不拿着饭食水酒来迎接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于是跟诸葛亮的感情越来越亲密。

关羽张飞等就不高兴了,刘备对他们解释说:“我有孔明,就好比鱼有了水,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

”关羽张飞才不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