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雷州试验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试验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碗面的悲与喜
朱奚荭
面店不是很大,楼上楼下共60平米见方。

面的种类也不是很多,到了冬天,就只有一种,招牌羊肉面。

店的位置也偏,位于城的东北角。

只是,城里的学子考上了大学,要背井离乡到异地求学,出发之前,到此店里吃一碗面,临走,咂咂嘴:“有一段日子吃不上这面了。


公务出差有些日子的人回来,先不忙着回家见老婆孩子,却先来此店,吃碗面,解解馋,安慰苦熬了许久的胃。

经年在外打工的人回来,吃了这碗面,恢复了的味觉缓解了一路的思乡情,久经颠簸而恍惚的头脑这才清醒过来:“终于尝到了这老家的面,果然是回家了。


面店举城闻名,源于面的味道之好。

据传,这面店追溯起来,还属于上个世纪的风光。

世道变迁,人事沧桑,只是这面,还是祖宗留下的秘笈所成,还是那个味。

徒闻其名、未尝其味的人也不在少数,因为此面价钱很贵,尤其是招牌羊肉面,是其他店的一倍不止。

来店里吃面的人,多是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

外面不大的空地上,停的不是宝马就是本田。

这不,刚从那辆红色迷你宝马车上下来的贵妇,抱着一只黑色贵宾犬,款款地步入店内,用纸巾仔细地擦拭桌椅完毕后,才优雅地坐下。

“老板,来两碗羊肉面。


老板是位跛足的中年妇女,面无表情,不苟言笑,十年如一日。

她的绝活是本店的另一传奇,店堂里有再多的客人,她也能丝毫不差地记清楚几号桌哪位客人点的是什么面,面要软还是偏硬,拌面还是汤面,汤多还是面多;可以毫不费力地用丹田之音传到隔开两个房间的厨房里,那声音决不刺耳,反而会让人依稀感觉回到那久远的年代,悠长而有古韵。

不到三分钟,面就端上来了。

其中的一只碗不是常用的陶瓷碗,有些特别。

贵妇也不在意,细致地挑着面吃,用另一双筷子从另一只碗中夹了面条喂那狗吃,店里人见了,均见怪不怪的样子,各吃各的面。

不久,店里进来了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老头搀扶着老妇人,两人一进门,店里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老人,那只贵宾犬也似乎看出苗头,朝两人吠了起来。

跨进门后,老头搀扶老妇人在一个角落里坐下,而后走到柜台,目光在价目牌上搜索良久:“我要一碗羊肉面,面多点。

”老头从衣服的夹层里掏出一个黑油油的布褡裢,再从褡裢的某一层中捏出一叠有一元、五元也有几毛的零票,又点了一遍,交给老板。

面上来了,老头把面推给对面的老妇人,用筷子拌匀了,撒了些胡椒粉:“快吃,热乎的才好吃哩。

”老妇人的脸被腾出的热气蒸得显出些红润,脸上露出孩子似的欣喜,用筷子伸进碗里,蘸了蘸汤水,放进嘴里嘬着,又挑起几根面,欠着身子要去喂老头吃,老头摇了摇头:“你先吃,我多要了面,剩下我再吃。

”老妇人低头抿了口汤,又把碗推过来,让老头喝汤,老头固执地把碗给推了回去,做出生气的样子。

老妇人这才开始吃面,吃得很慢,很享受,额头上渗着些小汗珠,老头见了,用桌上的卷纸仔细、轻柔地给她擦着汗。

老妇人吃了一半后就不吃了,把面推过去。

那羊肉也没动,看上去,好像还是一碗才端出来的面。

老头又推回去:“再吃些,把肉给吃了,我不爱吃那羊肉,有味儿。


老妇人又吃了几口面,老头一把抢过筷子,夹起肉喂到老妇人的嘴边。

老头把所有肉喂给老妇人吃完,又夹了些面喂她,这才揽过碗,心满意足地大口吃起面来,没多久,一碗面连一滴汤也不剩了。

老两口互相对视着,眉眼里透着满足和快乐。

老头细心地给老妇人围上毛巾,两人搀扶着出门了。

“哟,这不是城东捡垃圾的杨老六吗,怎么今天也来这里吃面了?看来,这年头,捡垃圾的也发喽。

”一位穿皮风衣的胖子夹着一股寒风进来,嘴里嚷着。

隔桌上,那贵妇的面剩下了一半,而贵宾犬的那只碗里还剩下了大半碗的面,那些羊肉几乎未动过一箸。

店员端下贵妇的两只碗和那对老人的那只空空的碗,转身进去时,店堂里的人清晰地听见一声轻微的丹田之音:“把那只碗扔了。


留下的是店里所有人的疑问:“是哪只碗?”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一家有名气、价钱贵的面馆,同时接待了一位贵妇人和一对捡破烂的老夫妻。

作品叙述了贵妇人与宠物犬吃了两碗面,而捡破烂老夫妻同吃一碗面的故事。

B.这篇小说语言清新,叙事生动,构思巧妙,情节曲折,作者在作品中将旁观者的理智与读者的情感巧妙地联系起来,在平静的叙事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C.这篇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D.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在面馆吃面满足而快乐,但也有个小插曲:在吃面的过程中,老妇人把面推给老头,老头很生气,又把面推回给老妇人。

E.微型小说为了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境界,有时会通过模糊的方式来呈现题旨,这篇小说就是这样的。

(2)小说以“一碗面的悲与喜”为题有何妙处?(6分)
(3)这篇小说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小说的结尾“把那只碗给扔了”一句很精彩,到底“是哪只碗”很耐人寻味。

有人说是扔掉犬吃过面的碗,有人说是扔掉捡破烂夫妻用过的碗。

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BD(B为3分项,D为2分项。

B项“情节曲折”有误。

D项“老头很生气”有误。


(2) ①“悲与喜”具有概括小说情节的作用。

小说写了富人和穷人吃面的“喜”与“悲”。

(2分)
②“悲与喜”具有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通过“悲与喜”表现了人们对贫富悬殊现象的不同态度,揭示了作品针砭时弊的主题思想。

(2分)③“一碗面”贯穿了小说始终,具有线索作用。

(2分)(从内容、主题、线索三个角度论述。


(3)作品主要采用对比手法(2分),将贵妇人和两个老人对比;将人与犬比,即老夫妻与贵宾犬相比,处处表现人不如犬;将贵妇人和犬吃的面,同两个老人吃的面对比。

(2分)揭露了人们对贫富态度不同的社会现实,使作品立意十分深远。

(2分)(手法、分析、意义三个方面作答。


(4)前者。

理由是:①面店是家名店,要接待经年在外打工回来的人,让他们有了回乡的亲切与温暖。

可见,面对“拾荒”的老夫妇,这家不失温馨祥和,不会扔掉人用过的碗。

②老板是位跛足的中年妇女,她那丹田之音“决不刺耳,反而会让人依稀感觉回到那久远的年代,悠长而有古韵”。

显然,老板是位深沉、冷静而不失善良、平易的中国传统妇人。

不会扔了那只“人碗”。

③“其中的一只碗不是常用的陶瓷碗,有些特别”,可见是面店特意为那些养宠物的有钱人准备的便宜碗,挣钱的主要是面,扔掉宠物碗是情理之中的事。

后者。

理由是:①面店的顾客主要是富人,“来店里吃面的人,多是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

“不是常用的陶瓷碗”说明老板早有准备,特意备好的碗,不会扔掉。

②贵妇在喂狗吃面条时,“店里的人见了,均见怪不怪的样子”,说明常有富人带宠物上面店。

面店备有宠物专用碗。

出于经济考虑,没有必要把犬吃过面的碗扔掉。

③为什么要扔掉老夫妻用过的碗呢?从老板的角度说,嫌他们脏,影响名店名气。

小说正是要通过扔掉人用的碗来表现“穷人不如富狗”的深刻主题。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21分)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

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来源:学#科#网Z#X#X#K]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

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

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

哪,你看。

”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

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

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

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

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

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

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 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呯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

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16.小说突出描写了女人行乞时的四次“笑”,请认真阅读小说,简析每次“笑”所显示的内容。

(每次限十字内)(4分)
(1)第一次笑:
(2)第二次笑:
(3)第三次笑:
(4)第四次笑:
17.怎样理解小说标题“人,又少了一个”的深刻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如果将女人的有关身份证的文字材料抽去,对小说的人物刻画和主题的表现有没有影响,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次文和《祝福》中都写了两个乞丐的“死”,这两个乞丐的“死”有什么不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刻画女人形象,多角度地运用了纵向对比,写出人物的人格由自尊的顽劣,行为由知羞到寡廉耻,心理由希望到麻木,外貌由富态到干瘪,令人憎恨,也唤起同情。

B.对女人的性格扭曲的社会根源,作者的思想倾向是鲜明的,但未曾表明,只是在人物刻画和情节的发展中,让其自然流露出来。

C.作品的语言十分细腻、流畅,尤其是人物语言极富于个性化,三年后女人乞讨的几段话,尽管有点夸张,但活画出女人蜕变后的丑恶的灵魂。

D.作者对生活是忠实的,但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经过艺术提炼、加工,使现实中女人行乞的故事更加典型,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批判力量。

参考答案:
16、(1)对人生的敌意和诡谲。

(2)丧失羞耻之心。

(3)职业乞丐的无赖相。

(4)对人生的冷漠,麻木。

(解析:四次笑,显示了女人个性的逐步扭曲,其本质正在逐步“蜕变”。

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分析笑的不同含义。


17.女人人性扭曲,已成为行尸走肉,丧失了人的价值。

而一个“又”字,表明了不断有人“少”掉,使作品更具广泛的社会意义。

(解析:要注意“少”和“又”女人并没有死,但其作为人的个性正在扭曲,而“又”字又说明了这种现象不是个别存在,也不是第一个,则使文章的社会意义更加广泛,更具批判意义。


18.有影响,抽去材料就反映不出作品主题的深刻性。

(解析:正是在过去和现在的对比中,表现女人的变化,揭露其变化的社会根源。


19.此文中的女人并没有死去,只是她的自尊心羞怯感,即她的人格已经完全失去,她的灵魂已被吞噬,原先的她已经逝去。

而祥林嫂的生命和灵魂都被封建礼教吞噬。

20.( C )(解析:C项中“尽管有点夸张”错。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永远的蝴蝶
那时侯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

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

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

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

”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

从她伞骨滑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象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象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

这简单的动作,却要叫我终身难忘了。

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

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了,人潮涌向马路中央。

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

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

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

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

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1)下面说法中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三次写到“站在骑楼下”,作用是显示“我”的思绪的流程和层次。

B.文中最能够表露“我”的悔恨的一句话是“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C.“虽然是春天,好象已是秋深了”,表现了“我”失去恋人的痛苦、凄凉的心境。

D.把樱子比喻成蝴蝶有两个原因,一是飞的动作,二是樱子长得象蝴蝶一样的外貌。

E.题目叫“永远的蝴蝶”,就是说蝴蝶是永恒的,“我”爱蝴蝶,“我”也爱樱子。

F.小说最后交代给母亲信的内容,增加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2) (6分)小说以“雨”开篇,并以“雨”贯穿全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至少答出两点)
答:
(3) (6分)小说最后再次描写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有什么作用?
答:
(4) (8分)开始写“小雨点”溅到眼镜上,之后写“更大的雨点” 溅到眼镜上,其作用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DE
(2)本题考查对作品构思的理解。

①交代“雨”是悲剧的起因;②以“雨”为泪水和痛苦的象征;
③造成笼罩全文的阴冷氛围。

(3)本题考查对作品构思的鉴赏。

这样写,既使樱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更能表达“我”对樱子的深切怀念和爱恋
(4)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

两个细节基本一致,但前一个细节无感情色彩,后一个看似写景,实是写情,写“我”的内心痛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溥字齐物,并州祁人。

汉乾祐中举进士甲科,为秘书郎。

时李宗贞据河中,赵思绾反京兆,王景崇反凤翔,周祖将兵讨之,辟溥为从事。

河中平,得贼中文书,多朝贵及藩相交结语。

周祖籍其名,将按之,溥谏曰:“魑魅之形,伺夜而出,日月既照,氛沴自消。

愿一切焚之,以安反侧。

”周祖从之。

师还,迁太常丞。

从周祖镇邺。

广顺初,授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

二年,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三年,加户部侍郎,改端明殿学士。

周祖疾革,召学士草制,以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

宣制毕,周祖曰:“吾无忧矣。

”即日崩。

世宗将亲征泽、潞,冯道力谏止,溥独赞成之。

凯还加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世宗尝从容问溥曰汉相李崧以蜡书与契丹犹有记其词者信有之耶溥曰:“崧为大臣,设有此谋,肯轻示外人?盖苏逢吉诬之耳。

”世宗始悟,诏赠其官。

世宗将讨秦、凤,求帅于溥,溥荐向拱。

事平,世宗因宴酌酒赐溥曰:“为吾择帅成边功者,卿也。

”从平寿春,制加阶爵。

显德四年,丁外艰。

起复,表四上,乞终丧。

世宗大怒,宰相范质奏解之,溥惧入谢。

六年夏,命参知枢密院事。

恭帝嗣位,加右仆射。

是冬,表请修《世宗实录》,遂奏吏馆修撰、都官郎中、知制诰扈蒙,右司员外郎、知制诰张淡,左拾遗王格,直史馆、左拾遗董淳,同加修纂,从之。

宋初,进位司空,罢参知枢密院。

乾德二年,罢为太子太保。

旧制,一品班于台省之后,太祖因见溥,谓左右曰:“溥旧相,当宠异之。

”即令分台省班东西,遂为定制。

五年,丁内艰。

服阕,加太子太傅。

开宝二年,迁太子太师。

中谢曰,太祖顾左右曰:“溥十年作相,三迁一品,福履之盛,近世未见其比。

”太平兴国初,封祁国公。

七年八月,卒,年六十一。

辍朝二日,赠侍中,谥文献。

溥性宽厚,美风度,好汲引后进,其所荐至显位者甚众。

溥好学,手不释卷。

尝集苏冕《会要》及崔铉《续会要》,补其阙漏,为百卷,曰《唐会要》。

(选自《宋史·王溥传》,有删改)
[注]周祖:后周太祖。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凯还/加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世宗尝从容问溥曰/汉相李崧以蜡书/与契丹犹有记其词者/信有之耶/
B. 凯还/加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世宗尝从容问溥曰/汉相李崧以蜡书/与契丹犹有记其词者/信有之耶/
C. 凯还/加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世宗尝从容问溥曰/汉相李崧以蜡书与契丹/犹有记其词者/信有之耶/
D. 凯还/加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世宗尝从容问溥曰/汉相李崧以蜡书与契丹/犹有记其词者/信有之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们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B. 实录,文中指编年体史书的一种,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如《世宗实录》等。

C. 我国古代的丧礼规定,父母去世后要服丧三年,服丧期满,除去丧服,称为“服阕”。

D. 文中指官员的等级。

古代把主要官职分为九等,从最高的九品到最低的一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溥才华突出,富有智慧。

他考中进士甲科,走上仕途;他跟从周太祖征战,巧妙用比喻手法,劝阻周太祖焚烧信件,得到周太祖的认同。

B. 王溥支持皇帝,深得信任。

周世宗打算征讨泽、潞,有人反对,王溥支持皇帝,被赠官;周世宗向王溥求征讨秦、凤的统帅,事成后周世宗称赞王溥。

C. 王溥曾被冷落,重获信任。

宋朝初年,作为前朝旧臣,王溥失去了朝廷的信任,被冷落。

后来他又得以升职,宋太祖说他官福之盛,近世无人能比。

D. 王溥提携后生喜欢学习。

他喜欢提拔后生,经他推荐的人,后来官位显达的很多;他喜欢学习,编修过《世宗实录X唐会要》等书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中平,得贼中文书,多朝贵及藩镇相交结语。

(2)崧为大臣,设有此谋,肯轻示外人?
参考答案:
10. C 11. D 12. B
13. (1)河中平定后,得到叛贼的文书,里面有很多朝中大臣、藩镇互相勾结的话。

(2)李燃是大臣,如果有这事,怎么肯轻易让外人知道?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礼部尚书”是官职,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D项。

“契丹”为“与”的对象,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

句意:部队胜利还师,加任王溥为礼部尚书,监修国史。

周世宗曾经随口问王溥:“后汉丞相李愁用蜡封书信送给契丹,有人还记得书信言辞,确实有这件事吗?”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从最高的九品到最低的一品”错误。

应是从最高的一品到最低的九品。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项,“被赠官”错,结合“世宗始悟,诏赠其官”分析,应是周世宗给李松赠官,赠官的对象是已去世的官员或其祖辈。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平”,平定;“贼”,叛贼;“朝贵”,朝中大臣;“语”,话。

(2)“为”,是;“设”,假设、如果;“此”,代词,这;“示”,给……知道,给……看。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

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王溥字齐物,宋初并州郁人。

后汉太祖乾花年间考中进士甲科,任秘书郎。

当时李宗贞占据河中,周太祖带领部队讨伐他们,任命王溥为从事。

河中平定后,得到叛贼的文书,里面有很多朝中大臣、藩镇互相勾结的话。

周太祖记下他们的名字,准备查办他们。

王溥谏阻说:“鬼怪这些东西,趁夜晚出来,但日月光辉照耀后,毒氛灾气就自动消失。

请把这些东西都烧掉,来安定内心不安分的人。

”周太祖照办。

部队回师,(王海)升任太常丞。

周太祖病重,召学士拟旨,任命王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

宣诏后,周太祖说:“我没有忧虑了。

”当日去世。

周世宗准备亲自征讨泽、潞两地,冯道极力谏阻,只有王溥赞成。

部队胜利还师,加任王溥为礼部尚书,监修国史。

周世宗曾经随口问王溥:“后汉丞相李愁用蜡封书信送给契丹,有人还记得书信言辞,确实有这件事吗?”王溥说:“李熬是大臣,如果有这事,怎么肯轻易让外人知道?这是苏逢吉诬藏他罢了。

”周世宗才醒悟,诏令追赠李熬官职。

周世宗打算讨伐秦、风两地,向王溥求统帅,王溥推荐向拱。

战事平息后,周世宗在宴席上酌酒赐给王溥说:“替我选择统帅成就边疆功业的人,是你啊。

”王海跟从皇帝平定寿春,皇帝诏令给他加阶晋爵。

显德四年,遭父丧。

守丧未满三年被朝廷重新起用,四次上表,请求守满丧期。

周世宗大怒,宰相范质上奏解教他,王溥害怕,入朝谢罪。

显德六年夏天,任命他为参知枢密院事。

恭帝继承帝位,王溥上表请求编写《世宗实录》,诏令批准。

北宋初年,罢去参知枢密院职位。

乾德二年,罢去他原来的职位任太子太保。

宋太祖因为看见王溥,对身边的人说:“王溥是以往的丞相,应当超常宠幸他。

”乾德五年,遭遇母亲去世。

守丧期满,加官爵任太子太傅。

开宝二年,升为太子太师。

王溥受职入朝谢恩的时候,宋太祖对身边的人说:“王溥任丞相十年,三次迁升一品,官福之盛,近世没有可与他比拟的人。

”太平兴国初年,封为祁国公。

太平兴国七年八月,去世,终年六十一岁。

朝廷停朝两天,赠侍中,益号为文献。

王溥禀性宽厚,风度优美,喜欢提拔后生,被他推荐的升到官位显达的人很多。

王海好学,手不释卷。

曾经收集苏冕的《会要》和崔铵的《续会要》,补上它们的缺失和遗漏,编为百卷本,称为《唐会要》。

5. 阅读下面三则对话,回答问题。

子路问:“闻斯①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①斯:就。

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参考答案:
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回答子路,听到合于义理的事,要向父亲兄长请教;回答冉有,听到合于义理的事,需立刻去做;向公西华解释,为何同样的事不同的人问有不同的回答。

此短文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解读文化经典《论语》的能力,也是考查对文章要点和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先要读懂《论语》选文的意思,然后结合孔子的思想等来对选文加以分析。

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考生将短文翻译后,概述主要内容即可。

第二问要求答出短文体现的孔子思想,则需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

本题所给的短文中,子路和冉有向孔子提出了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意思是“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给子路的答案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意思是“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也就是让子路做事之前先向父兄请教;孔子给冉有的答案是“闻斯行之”,意思是“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

在对公西华的解释中,孔子讲明了答案不同的原因,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由于子路性格勇武敢于向前,做事有时不免轻率,所以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时最好向父兄请教后才去做;而冉有则由于个性谦退,遇事往往畏缩,因此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后立刻去做。

孔子这样根据不同弟子不同的性格特点来教育他们,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点睛】此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解读,有一定难度。

考生答题时首先粗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概括出所给文段的核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

答题的一般思路是可先用一句话简明概括相关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或观点、主张,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语段进行简单合理的阐述、分析;如有联系实际的内容,则需要适当联系社会相关问题,加以自圆其说。

一般不鼓励考生多层面、多角度思考,也不要求质疑、另解。

参考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