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广东省顺德市勒流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段考
高二级文综历史试题卷
命题人:审题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
1. 古人对于祭祀非常重视,祭祀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祭祀先祖。
这种对先祖的膜拜,源于我国古代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皇帝制度
D.王位世袭制2.一位西方学者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
A.个人观念淡漠 B.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C.宗法观念深厚 D.儒家伦理道德强大
3.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召公奭于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周王可在燕国直接任免官吏 B.召公奭在周王室中属于大宗
C.召公奭领有燕国土地和人口 D.燕国物产全部归召公奭所有
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5、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
其实质是
A.统一思想
B.加强中央集权
C.思想文化专制
D.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6、王国维《秦郡考》考证秦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秦有46郡。
这里的郡是秦
A.地方最高行政单位 B.地方基层行政单位
C.地方上的选官机构 D.地方上的监察机构
7、中国古代皇帝头上戴的称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服饰只有皇帝和继承皇位的子孙可以穿着。
这突出说明:
A.秦朝服饰丰富 B.秦朝注重礼仪 C.皇权至高无上 D.他对服饰很讲究8、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9、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
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
历史学者读到这段故事,最恰当的解释是
A.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
B.用提升其子孙的爵位来削弱封国实力
C.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
D.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迅速发展
10、“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
”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A.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
B.尚书被中书取代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
11、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中央与地方权利日益增大的趋势
1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材料中涉及到的选官制度分别是
A.世官制和科举制
B.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和科举制
D.科举制和八股取士制
1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
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
A 加强政府办事能力B.减少皇帝决策失误
C.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D.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14、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5、南宋时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其规定:官员在非乡贯“州县寄居己及七年,虽未及七年,而有田产物力及三等户以上,并不许注授本处差遣”。
实行回避制度,主要目的是 A.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管理控制 D.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16、明朝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一直是一级行政区最高长官。
尽管自宣德年间开始出现总督或者巡抚等职,但明朝总督与巡抚一般仅为军事长官且为临时性,一般不能干涉布政使与按察使的工作。
可见,三司制度的设立
A.使君主专制得以实现 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缓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17.、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
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这反映了元朝
A.皇权被削弱
B.相权得到加强
C.中书省独揽大权
D.中书省职能专一
18、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客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入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
”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
”太祖之“意”是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19.《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
”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
B.反映了“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
C.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
D.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
20、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内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
这些奏章有的讲一件事,有的讲两三件事,共计3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有效处理政务,明朝的措施是
A.设立中朝
B.设立丞相
C.设立殿阁大学士
D.设立军机处
21、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说:“金榜题名。
”有的答:“功成名就。
”朱元璋都不以为然,当大臣万钢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随后对其委以重任。
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22、“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机机要,主之议政处”。
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
A.顺治年间 B.雍正年间 C.乾隆年间 D.道光年间
23、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24、“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25、“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这种个性愈是高度发展,愈是强烈地被意识到,就愈不愿意哪怕是部分地牺牲它……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
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
”据此可以看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A.小国寡民 B.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C.直接民主 D.轮番而治
26.亚里士多德曾说:“十个人的城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将不能自给;十万人的城邦是荒唐的,因为它将不能适当的治理。
”这说明
A.希腊城邦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当时的希腊城邦总人口没有超过十万
C.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制不适合古希腊 D.城邦制符合古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
27.公元前500年,如果雅典全国人中约20万,本国居民约为十六万八千人,其中男性公民四万五千人,其中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是:
A 约十六万八千人
B 约四万五千人
C 约二十万人
D 约七万七千人28.西赛罗曾指出:“发生不公行为常常甚至是由于对法权的某种曲解。
由于过分机敏的,然而却是用心险恶的解释,……。
”在古罗马法发展过程中,首先有助于改变上述情况的重要环节是
A.建立起自然法体系
B.制订万民法
C.颁布“十二铜表法”
D.沿袭习惯法
29、《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
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
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 D.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0、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罗马的立法者,又规定,被定罪的人的财产应受到尊重。
”为防止财产被人民没收,“罗马法律规定,除了最重大的叛逆罪外,不得没收财产。
”其用意在于说明
A.财产不能被没收 B.犯叛逆罪则必被没收财产
C.古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权 D.没有财产权就没有自由,财产权是自由的基础31、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的排列顺序前面为诉讼程序法,后面为人法和物法;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则把作为主法的人法和物法排列在前,而把作为助法的诉讼程序法排列在后。
这一变化反映出
A.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消除 B.罗马法的法律程序灵活多变
C.罗马商品货币经济获得发展
D.罗马法的权利观念保持不变
32、1641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议案宣称“比一切东西更有力的莫如挖掉这些罪恶的根源,那就是不经议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财产税的专断权力.如今,已由两院断定并以国会的一项法案,宜布这权力是违反法律的。
”该议案是:
A 《大宪章》 B、《权利法案》 C、《大抗议书》 D、《权力请愿书》
33、有学者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其基本含义是
A.为现代英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B.以法律制约王权,实行以法治国
C.以和平方式进行变革,推动社会进步D.克服王权的专制,
建立议会的主权34、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英国人口分布
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此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
看右图,指出为
解决图中反映的问题,当时英国采取的对策是
A.颁布《权利法案》
B.确立责任内阁制
C.推行政党政治
D.实行议会改革
35、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中,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
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防止国王独断专行 B.扩大议会的权力 C.加强国王对内阁的控制 D.扩大国王的行政权
二.非选择题
36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
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
……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
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
……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
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2分)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
到社会教化作用的?(2分)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2分)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4分)
(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4分)
37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人民……各个行省都派驻总督治理……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这就为行省总督滥用职权,横行不法,搜钱刮财,提供了便利条件。
《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受不到法律保护,故称市民法。
……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同时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等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逐渐形成了万民法。
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忽必烈即位初期……委派重臣以中书省官“行某处省事”名义,到地方行使中书省职权……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行省由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机构,逐步过渡为地方最高政府,但仍长期保留着派出机构的性质——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元朝的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仿照汉法,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为前提……地方:其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
成吉思汗时代的法令……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典,在实践中,蒙古部落的习惯法还占据着统治地位。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编成《至元新格》,这是元朝的第一部法典。
元仁宗时,编成《风宪宏纲》。
元英宗时,以《风宪宏纲》为基础,修成《大元通制》。
与此几乎同时,又出现了《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简称《元典章》。
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年),还颁布了《至正条格》,其类目与《大元通制》相似。
……
元世祖时,明令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
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1)据材料一、二回答,在行省设置的背景上,罗马帝国与元朝有何相似之处?(2分)在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上,两者有何不同?(4分)
(2)根据材料一、三回答,在法律演变形式上,罗马和元朝有何相似之处?(2分)分析指出罗马帝国万民法与元朝法律的不同之处?(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罗马法和元朝行省制度的认识。
(4分)
高二级文综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
二、非选择题(30分)
36题(14分)
(1)制度:察举制。
(2分)
作用: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
(2分)
(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
(2分)
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
(4分)
(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4分)
37题(16分)
(1)相似之处:都是在征服了广大区域和多个民族之后设立的。
(2分)
不同:罗马帝国行省总督拥有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
(2分)
元朝行省长官拥有军事、行政大权,但受中央政府节制。
(2分)
(2)相似之处:都是从习惯法到成文法;(2分)
主要区别: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元朝法律把全国人分为四等,他们在政治待遇和法律地位上都是不平等的。
(4分)
(3)认识:罗马法和元朝行省制都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先进的制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答对1点2分,总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