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下册笔记
1. 字词理解。
- “昼出耘田夜绩麻”
-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 “村庄儿女各当家”
- “儿女”:这里指男男女女。
“当家”:担任一定的工作。
- “童孙未解供耕织”
- “童孙”:指小孩子。
“未解”:不懂得。
“供”:从事。
- “也傍桑阴学种瓜”
- “傍”:靠近。
“桑阴”:桑树的阴凉处。
2. 诗歌主旨。
- 这首诗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3. 写作手法。
- 以动写静。
诗中描写了大人白天耘田、夜晚绩麻,小孩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等忙碌的场景,在这些动态描写中,展现出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 白描手法。
诗人没有过多的修饰,简单直白地描绘出乡村男女老少各司其职的生活画面。
1. 字词理解。
- “稚子金盆脱晓冰”
- “稚子”:幼小的孩子。
“金盆”:铜盆。
“脱”:取出。
“晓”:早晨。
- “彩丝穿取当银钲”
- “彩丝”:彩色的丝线。
“当”:当作。
“银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 “敲成玉磬穿林响”
- “玉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这里指冰块被敲打的声音像玉磬一样清脆。
- “忽作玻璃碎地声”
- “玻璃”:这里指古时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2. 诗歌主旨。
- 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
3. 写作手法。
-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把冰块比作“银钲”“玉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块的形状和敲击时发出的声音。
- 以乐景写哀情。
前面描写孩子弄冰时的快乐场景,最后“忽作玻璃碎地声”写出冰碎时孩子的懊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 字词理解。
- “草满池塘水满陂”
- “陂”:池岸。
- “山衔落日浸寒漪”
- “衔”:口里含着。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落日西沉时的景象。
“浸”:淹没。
“寒漪”:带有凉意的水纹。
- “牧童归去横牛背”
- “横”:横坐。
- “短笛无腔信口吹”
- “腔”:曲调。
“信口”:随口。
2. 诗歌主旨。
- 本诗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写作手法。
- 动静结合。
诗中“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是静景描写,“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是动景描写,动静结合,描绘出乡村傍晚的宁静与和谐。
1. 字词积累。
- 倭瓜:南瓜。
- 蚌壳:贝类的硬壳。
- 蚂蚱:蝗虫的俗称。
2. 内容概括。
- 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园子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我”也是自由的,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祖父的思念之情。
3. 写作特点。
- 自由的叙事风格。
文章没有严格的结构,回忆与现实交织,如“我”在园子里的各种活动,如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等,叙述随意而自然。
- 借景抒情。
通过对园子里的倭瓜、黄瓜、蝴蝶等动植物的描写,表现出园子里自由、充满生机的氛围,从而抒发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情感。
1. 字词理解。
- 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 篝火:原指用笼子罩着的火,现借指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
- 萌动:(事物)开始发生。
2. 内容概括。
- 作者以月亮为线索,回忆了童年时在故乡的生活,以及离开故乡后在世界各地看到的月亮,通过对比,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3. 写作手法。
- 对比手法。
将故乡的月亮与其他地方的月亮进行对比,如“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的胜地。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通过对比,突出故乡月亮在作者心中的独特地位。
- 直抒胸臆。
如“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 字词理解。
- 幽芳:形容香味清淡而芬芳。
- 玷污:弄脏;使有污点。
- 骨气:刚强不屈的气概。
- 秉性:性格。
2. 内容概括。
- 课文通过回忆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因不能回国而流泪、把墨梅图送给“我”以及到船上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等事件,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3. 写作手法。
- 借物抒情。
文中以梅花为线索,梅花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和珍视,实际上是他对祖国的热爱,通过梅花来抒发外祖父的爱国情感。
- 细节描写。
如“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
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通过对墨梅图的细节描写,表现出外祖父对梅花的特殊情感。
五、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1. 交际要求。
- 认真倾听。
在与长辈交流时,要认真听他们讲述童年的故事,不打断,表现出尊重。
- 提出问题。
可以根据长辈讲述的内容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童年。
- 整理记录。
将长辈讲述的故事进行整理记录,可以采用笔记、录音等方式。
2. 交际技巧。
- 选择合适的对象。
可以选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父母等长辈进行交流。
- 营造氛围。
在交流时,可以选择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让长辈感到放松,从而更好地讲述他们的童年故事。
- 表达感谢。
交流结束后,要对长辈的讲述表示感谢。
六、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1. 习作要求。
- 选择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定时刻,这个时刻要能够体现自己的成长。
- 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包括当时的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
- 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成长的感悟。
2. 习作思路。
- 确定主题。
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如第一次独自睡觉、第一次做饭、照顾生病的家人等。
- 描写细节。
如在描写第一次做饭时,要详细描写自己如何洗菜、切菜、炒菜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 升华主题。
在结尾处,要写出通过这件事自己明白了什么道理,如学会了独立、懂得了责任等。
七、语文园地一。
1. 词句段运用。
- 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 例如“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亮得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通过排比的手法,强调了太阳的明亮程度。
- 与“太阳很亮”这种简单的表述相比,排比句更加生动形象,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太阳的明亮。
- 仿照例句,把一个情景写具体。
- 例句“八月,天多热。
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
”
- 我们可以仿照这个例句来描写冬天的冷,如“腊月,天多冷。
猫冷得缩成一团,人冷得裹紧棉衣,树冷得直打哆嗦,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
2. 日积月累。
- 作者孟郊。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 这首诗通过描写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衣的场景,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