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桂林市中考化学试卷(教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广西桂林市中考化学试卷(教师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下列做法违背该理念的是()
A.多植树造林B.开发绿色能源
C.焚烧废旧塑料D.减少煤的燃烧
【微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思路】防止环境污染的措施有:工厂排放的废气经过处理再排放、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新能源、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
焚烧废旧塑料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环境。
【解析】解:A、多植树造林,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开发绿色能源,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焚烧废旧塑料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环境,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D、减少煤的燃烧,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拨】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关于“三废”的处理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化学上提倡绿色化学工艺,要从源头上杜绝污染。
2.(2分)下列仪器,可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A.烧杯B.试管C.集气瓶D.胶头滴管
【微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思路】根据常见仪器的作用和用途来回答本题,要熟记它们的名称。
【解析】解:胶头滴管可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故选:D。
【点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以及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是实验考查的基本内容,也是考查热点之一,历年中考,不论分值多少,总有题目出现,所以要引起重视。
3.(2分)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纸张燃烧B.冰块熔化C.汽油挥发D.瓷碗破碎
【微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思路】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
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析】解:A、纸张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冰块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汽油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瓷碗破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点拨】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2分)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读取液体体积B.闻气体气味
C.检查装置气密性D.倾倒液体
【微点】测量容器﹣量筒;液体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思路】A、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考虑;B、根据气体的闻味方法考虑;C、根据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考虑;D、根据倾倒液体的方法考虑。
【解析】解:A、量筒的读数方法: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A操作正确;
B、气体的闻味方法:用手扇着闻,故B操作错误;
C、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连接装置,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导管口
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故C操作正确;
D、倾倒液体的方法: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试管要倾斜,试管口与试剂瓶
口紧挨着,故D操作正确。
故选:B。
【点拨】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
5.(2分)下列物质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氧气B.氮气
C.稀有气体D.可吸入颗粒物
【微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思路】空气的污染物是主要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
【解析】解:A、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项错误。
B、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不是空气的污染气体,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项错误。
D、可吸入颗粒物,属于空气的污染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拨】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空气的污染问题,解答本题时要注意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但排放含量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
6.(2分)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A.煤B.石油C.氢气D.天然气
【微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思路】天然气、煤、石油属于化石燃料。
在我国能源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
【解析】解:化石燃料是指动植物遗体经过成千上万乃至上亿年才形成的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氢气不是化石燃料。
故选:C。
【点拨】解答本题要掌握化石燃料的种类,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7.(2分)下列元素符号正确的是()
A.金aU B.锰Mn C.氦he D.银AG
【微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思路】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解析】解:A、该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没有大写,第二个字母没有小写,正确的元素符号为Au,故选项元素符号书写错误。
B、该元素符号书写完全正确,故选项正确。
C、该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没有大写,正确的元素符号为He,故选项元素符号书写错误。
D、该元素符号第二个字母没有小写,正确的元素符号为Ag,故选项元素符号书写错误。
故选:B。
【点拨】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熟记常见的元素符号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2分)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A.铜B.氮气C.海水D.氯化钠
【微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思路】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
【解析】解:A、铜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A错;
B、氮气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B错;
C、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正确;
D、氯化钠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D错。
故选:C。
【点拨】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9.(2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氧B.硅C.钙D.铁
【微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思路】利用地壳中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析】解:根据记忆可知在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故选:A。
【点拨】本题很简单,是对地壳中元素含量的考查,只要能记住元素含量的排列顺序即可顺利解题。
10.(2分)下列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
A.锌B.铜C.钾D.金
【微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思路】根据常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分析判断。
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解析】解:由常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
Cu、Hg、Ag、Pt、Au可知:题干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钾>锌>铜>金,所以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钾。
故选:C。
【点拨】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
要求同学们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
11.(2分)氢氧化钠的俗名是()
A.烧碱B.苏打C.小苏打D.熟石灰
【微点】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
【思路】根据氢氧化钠的俗称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析】解:氢氧化钠俗称苛性钠、火碱、烧碱,而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
A、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故选项符合题意。
B、苏打是碳酸钠的俗称,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拨】本题很简单,熟记氢氧化钠的俗称,注意与碳酸钠俗称的区别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2.(2分)下列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的是()
A.碳B.镁条C.氢气D.蜡烛
【微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思路】A、根据碳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析】解:A、碳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烧至红热,不会发出白光,故选项错误。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故选项正确。
C、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错误。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拨】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
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13.(2分)下列用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A.竹筷B.石凳C.木桌D.塑料袋
【微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思路】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析】解:A.竹筷属于天然材料制成的,故错误;
B.石凳是由天然材料制成的,故错误;
C.木桌是由天然材料制成的,故错误;
D.塑料属于三大有机合成材料之一,故正确。
故选:D。
【点拨】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14.(2分)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用途的是()
A.灭火B.制汽水
C.人工降雨D.填充探空气球
【微点】二氧化碳的用途.
【思路】二氧化碳的用途有:①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因此二氧化碳能够灭火;②二氧化碳可以做化工原料,如制汽水等;③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也可以做制冷剂;④二氧化碳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可以做气体肥料。
【解析】解:A、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因此二氧化碳能够灭火,属于二氧化碳用途,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可以做化工原料,如制汽水等,属于二氧化碳用途,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也可以做制冷剂,属于二氧化碳用途,故
选项错误;
D、因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能用于填空探空气球,故填充探空气球不属于
二氧化碳的用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拨】本考点考查了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自然界中实
现了碳循环。
也充分体现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又反映性质的理念。
本考点基础性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15.(2分)一些水果的pH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A.杨梅pH=2.5B.苹果pH=4.1C.菠萝pH=5.1D.柿子pH=8.5【微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思路】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析】解:A、杨梅pH=2.5,小于7,显酸性。
B、苹果pH=4.1,小于7,显酸性。
C、菠萝pH=5.1,小于7,显酸性。
D、柿子pH=8.5,大于7,显碱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杨梅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A。
【点拨】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6.(2分)向原煤中加入适量生石灰制成“环保煤”,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生石灰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mSO2+O2=m CaSO4,则m的值是()
A.1B.2C.3D.4
【微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思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解析】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钙原子的数目不变,则1×2=m,m=2。
故选:B。
【点拨】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不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2分)下列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3Fe+2O2Fe3O4B.Zn+2HCl=ZnCl2+H2↑
C.2HgO2Hg+O2↑D.KOH+HCI=KCl+H2O
【微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思路】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析】解:A、3Fe+2O 2Fe3O4,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Zn+2HCl=ZnCl2+H2↑,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
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正确。
C、2HgO2Hg+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
误。
D、KOH+HCI=KCl+H2O,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
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拨】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置换反应的特征(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两种,其中一种是单质和另一种是化合物)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2分)下列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序号操作现象结论
A向某固体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是碳酸盐
B在空气中加热除去碳粉中的杂
质铜粉
粉末完全变黑碳粉中杂质已除尽
C向某固体滴加氢氧化钾溶液,
微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接近试管口
试纸变蓝该固体含铵根离子
D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
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溶液中含有硫酸
根离子或银离子
A.A B.B C.C D.D
【微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现象.
【思路】A、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B、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C、根据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氯化钡能与硫酸根、银离子、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进行分析判断。
【解析】解:A、向某固体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不一定是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等,故选项操作、现象和结论有错误。
B、碳粉、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分别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氧化铜,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
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操作、现象和结论错误。
C、向某固体滴加氢氧化钾溶液,微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变蓝说
明生成了氨气,则该固体含铵根离子,故选项操作、现象和结论正确。
D、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溶液中不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或银离子,也可能含有碳酸根离子,故选项操作、现象和结论错误。
故选:C。
【点拨】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9.(2分)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B.甲分子中氮、氢原子个数比为3:1
C.甲、乙两物质反应的质量比为17:40
D.氮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
【微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思路】首先要对模型图进行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类别,分析反应的类型,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再对题中各问加以分析解答。
【解析】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氨气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了一氧化氮和水,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
A、由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发生改变,故错误;
B、由图示可知,甲分子中氮、氢原子个数比为1:3,故错误;
C、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质量比为(17×4):(32×5)=17:40,
故正确;
D、氮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为﹣3价,反应后氮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氮元素的化合
价在反应前后发生改变,故错误。
故选:C。
【点拨】此题是一道微观图示分析题,解题的关键是通过图示能正确的书写有关方程式,并能通过微观知识分析反应的实质。
20.(2分)烧杯内原有某物质,向其中加入物质X,X的质量与变量Y的关系如图,下列一定能正确反映X、Y对应关系的是()
选项烧杯内原有物质X Y
A NaCl溶液NaC1固体NaC1溶液的溶质
质量分数B水NH4NO3固体液体的温度
C硫酸锌溶液镁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D稀硫酸氧化镁溶剂中氧元素的质
量
A.A B.B C.C D.D
【微点】二氧化碳的用途;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思路】A、根据A中若烧杯原有NaCl溶液为饱和溶液,继续增加NaCl不会使NaCl 的质量分数变化进行分析;
B、根据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进行分析;
C、根据每24份质量的镁和硫酸锌反应生成65份质量的锌进行分析;
D、根据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完全反应后,稀硫酸中的水也会使溶剂中
氧元素的质量增加进行分析。
【解析】解:A、A中若烧杯原有NaCl溶液为饱和溶液,继续增加NaCl不会使NaCl
的质量分数变化,故A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故B错误;
C、每24份质量的镁和硫酸锌反应生成65份质量的锌,溶液逐渐减小,然后不变,故C
错误;
D、D中烧杯内原有物质为稀硫酸,加入MgO后反应生成H2O与MgSO4,溶剂H2O增
加了。
反应完全后,MgO是不溶物,而硫酸已经反映完全。
溶剂不再增加,故D正确。
故选:D。
【点拨】本题是过程与图象结合题,是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的分析各个反应的过程并能结合图象分析问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共23分)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21.(4分)用化学用语填空。
(1)氢气H2;
(2)镁离子Mg2+;
(3)二氧化氮NO2;
(4)3个磷原子3P。
【微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思路】(1)氢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上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3)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进行分析解答。
(4)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解析】解:(1)氢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上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其化学式为:H2。
(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镁离子可表示为:Mg2+。
(3)二氧化氮的化学式为:NO2。
(4)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
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磷原子表示为:3P。
故答案为:
(1)H2;
(2)Mg2+;
(3)NO2;
(4)3P。
【点拨】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2.(5分)物质由微粒构成,请用微观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钠由钠原子构成,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钠原子核内质子数是11,钠原子易失去(填“失去”或“得到”)电子。
(2)用微粒的下列特性填空(填数字序号):
①分子之间有间隔、②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③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A.八月桂花飘香是因为②。
B.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③。
C.10mL水与1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可以说明①。
【微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思路】(1)根据圆圈内数值是核内质子数;最外层电子数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考虑;
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易得到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易,失去电子解答;
(2)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析】解:
(1)圆圈内数值是核内质子数,所以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11;根据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最外层上有1个电子,易失去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2)A八月桂花飘香,人们能闻到桂花香主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故填:②。
B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mL,是由于二者混合以后分子之间相互穿插渗透,导致混合后的液体总体积小于二者体积之和,说明了分子间有间隔,故填:①。
答案:
(1)11;失去;
(2)A②;B③;C ①;
【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及其应用,其次利用与之相关的知识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23.(4分)化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常喝牛奶有助于补充人体必需的钙。
这里的“钙”是指元素(填“原子”或“元素”)
(2)人体缺少某些元素,容易引发疾病。
缺少碘(填名称)元素会引起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人体缺铁(填名称)元素易患贫血病。
(3)“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米饭中富含的营养素是糖类。
【微点】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思路】(1)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2)根据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来分析;
(3)根据食物中富含的营养素来分析。
【解析】解:(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这里的“钙”是指钙元素;故填:元素;
(2)人体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人体缺铁元素易患贫血病;故填:碘;铁;
(3)米饭中富含糖类;故填:糖类。
【点拨】“吃得营养,吃出健康”是人类普遍的饮食追求,所以化学学科对六大营养素的考查也成了热点之一,特别是六大营养素包括的种类、生理功能、代谢过程、食物来源、缺乏症、合理膳食的原则等内容。
24.(6分)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1)下列物质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填字母序号)。
A.食盐B.面粉C.植物油
(2)向某水样中加入肥皂水,搅拌,若观察到浮渣少,泡沫多的现象,则水样为软水。
(3)如果工业废水中含有酸性物质,应该用碱性物质处理后再排放。
(4)下列做法会造成水污染的是C(填字母序号)。
A.生活污水处理后再排放
B.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C.任意排放工业废水
(5)市售“自热米饭”的自热原理是:让饭盒夹层中的水与生石灰接触、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O=Ca(OH)2。
【微点】硬水与软水;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思路】(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
(2)根据检验软水还是硬水可用肥皂水进行解答;
(3)根据酸性废水的处理方法来分析;
(4)根据造成水土污染的原因来分析;
(5)根据氧化钙的性质来分析。
【解析】解:(1)面粉和食用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填:A;
(2)为检验水样是软水还是硬水,可取一定量的水,加入适量的肥皂水,搅拌。
若观察到浮渣多,泡沫少现象,则为硬水;浮渣少,泡沫多的则是软水;故填:浮渣少,泡沫多;
(3)如果工业废水中含有酸性物质,应该用碱性物质处理后再排放;故填:碱;
(4)A.生活污水处理后再排放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B.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C.任意排放工业废水会造成水体污染;
故选:C;
(5)生石灰与水反应会生成熟石灰,此反应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故填:CaO+H2O =Ca(O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