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的实践和探索
地方高校开设人文素质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以《论语解读》课程教学为例
报场面形成鲜明对 比的是 , 开课 以后 , 越来越多的 旁听生涌进教室。临近课程结束 , 旁听生 已数倍
先 说 开课及 学生 选报 情况 。起初 我 只是在 中 于选 课 者 。座 位 不 够 , 些 学 生 只好 站 着 听课 。 有 有 的学生 听完 一学期 的课 程后 , 欲罢 不能 , 下学 期
其一生也达不到圣贤的境界 , 坦言战胜不了 自己, “ 我抵御不了诱 惑 , 摆脱不 了喧嚣” 表示不愿在 , 人格修养上下功夫。 可见 ,论语解读》 《 课程 的意义 , 因人而异 , 不 能一概而论。但是 , 至少对那些有 向学之心 的学 生, 确实有实质性的良好影响。
— —
以《 论语解 读》 课程教 学为例
田 耕
( 济宁学院中文系, 山东 曲阜 2 35 ) 7 15
摘 要: 教学 实践表明 , 高校开设《 在 论语 解读 》 程 , 于提 高 大学生的人 文素养 , 课 对 促进其人 格 完善 , 确
有 意义, 只是 因人而异。影响本课 程教 学效果的因素有 : 学 目标的定位是否得 当; 学方法的选择是 否符合 教 教
室上课 时我 总会 擦 一 下 自己 的桌 子 , 来 没 有 想 从
儒学 本身 , 而是 怀 疑儒 学 在 物 欲横 流 的今 天 怎样
重生 、 扎根” 有 的学生担心学《 ; 论语》 会使 自己 “ 与社会 的矛盾越来越大” 修养 自己会影 响谋取 ,
个 人利 益 , 以 ,怕变 成 君子 ” 还 有学 生 认 为尽 所 “ ;
一
5 — 0
感觉 自己从心理上长大 了, 好像突然 间长大了好 几岁” “ 论语》 ;从《 课当中悟 出的哲理将是我一生 的财富 ” … … 在古圣先贤 的人格感 召下 , 的学生 “ 有 对照 出了 自己的浅薄庸俗 ” 开始痛彻反 省 自己的不 , 足 :任性 、 “ 放肆 , 没有信仰 , 有责任心 , 没 目空一 切 , 我独 尊 , 且 冷 漠 、 唯 并 自私 。 这 一 点 很 可 贵 , ” 能够反省 自己, 是一个人进步的基础 。更可贵 的 是, 有些学 生听课 后能 够知 行合 一 , 以致用 : 学 “ 论语》 《 课确实改变了我很多。比如 , 以前 , 去教
2023五年级上学期地方课程教学总结(精选6篇)
2023五年级上学期地方课程教学总结(精选6篇)五年级上学期地方课程教学总结1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1)班的地方课程教学工作,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总结。
一、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增进学生对其生活背景下的文化、社会、自然、科技的理解,促进学生全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二、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着重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及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促进了地方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相互补充、协调关系,增强地方课的地方适应性,体现地方课的地方特点。
四、教学方法和措施1.本学期我认真学习和研究地方课程标准,准确的运用于教学当中,认真做好备课的每一个环节,熟悉教材,领会课改精神。
2.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设计,以实践体验、动手操作为主。
3.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新,以研究探索和方法指导为主,拒绝单一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
4.走近学生、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分阶段的提高学生的成绩。
五、向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学习,加深交流上。
并做好听课后的对比总结,查缺补漏,取长补短。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五年级上学期地方课程教学总结2地方课是课改以来开设的一门新学科,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在地方课的实施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探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指导的内容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
指导得多了,成了包办代替;指导得少了,学生的研究和探讨又不到位。
地方非遗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地方非遗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园地方非遗资源园是指一个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研究、体验、教育于一体的场所。
它是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非遗文化在地方的重要体现。
2、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教学需要,自主开发的、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的课程。
它是学校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学校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深入探究地方非遗资源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问题。
2、研究步骤1)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确定研究方向和框架;2)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和总结相关研究成果;3)实地调研地方非遗资源园,了解其展示、传承、研究、体验、教育等情况;4)设计和实施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教师和家长对地方非遗资源园本课程的认知和态度;5)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访谈,探讨地方非遗资源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问题;6)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四、预期成果和应用价值1、预期成果本研究将形成一份详实的研究报告,包括地方非遗资源园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等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2、应用价值本研究的成果将为地方非遗资源园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同时,也将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目标与主要内容非遗"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无形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它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活动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财富,不仅是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标识,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根基和力量源泉。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特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点 和需要 , 为地 方经济建设 和社会发 展服务 , 学科发 使 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属地优势 , 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的 同时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 的大力支持。
由此可见 , 实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的应用型人 才培养模式 , 是地方本科 院校 的理性 选择 , 而课 程建设 是人 才培养模式改革 的主要落脚 点和突破 口,因此 , 培 养地方经济需要 的应用型人才 ,必须 以市场为导 向 , 以 能力为本位 , 以培养全 面发展 的人才 为 目标 , 科学构建 应用性课程体系 。 地方本科 院校只有构建 与地方经济发 展相适应 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 展需 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 二、 地方 院校本科教育存在 的问题 ( ) 一 培养 目标 问题 地方高校虽 然 已经认识 到大学教 育 已从精》《 、 国际商务谈判 》《 贸 、外 英语函电》等实务性很强 的课程却 只有 8 时的实训课 学 时, 和应用性人 才培养 目标不符 。 4忽视第二课 堂的建设 . 大学教育不单单是传统课堂 的教育 , 大一个教育 很 模块来 自于“ 二课 堂” 学校还应为学生创造其他 的学 第 。 习和锻炼 能力 的机会和平 台 , 如学术报告 、 社会调查 、 社 团活动等等。 但在实 际教 学 中 , 二课堂开 展得并不理 想 , 第 学术 报告流于形式化 , 以起 到应有 的作用 。毕业实 习也存 难 在一定问题 , 由于学生规模 的增 大 , 效资金 的不 足 , 有 毕 业实习 、 暑期实践不能有效实施 。 在这样 的情况下 , 学生 们不仅仅丧失了与实 际部 门 、企业直接接触 的机会 , 也
带 来 了不 良的社 会 影 响 。
育转化 到了大众化教育 , 并将 自己的专业培养 目标从研 究型转 向了应 用型 , 实施 的效果却 不甚理想 , 但 培养 出
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地方高校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使命必须从继承和发扬当地优秀文化开始。
赣南师范学院充分利用赣南革命老区、客家摇篮这一地域优势,深入开展以苏区与客家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文化课程改革,创建了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联动式课程教学体系,创造条件推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文化育人效益。
关键词:地方优秀文化;特色文化课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培养教育年轻一代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第十八条明确提出“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
”长期以来,学院立足赣南革命老区、客家摇篮这一地域优势,坚持“价值引领为先、人文素养为重、全面发展为本”的文化育人理念,按照“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价值引领”的文化育人思路,努力推进地方优秀文化进校园,积极开展以苏区与客家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文化课程改革,创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课程教学,探索出了一条依托地方优秀文化开展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之路。
一、构建“二类型、三模块”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按照“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价值引领”的文化育人思路,疏理、挖掘、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苏区和客家文化精华,根据各专业属性、培养层次、培养要求构建了逻辑清晰的特色文化课程体系,形成了“知识传授型、技能训练型、素质拓展型”文化课程模块,同时为配合上述显性课程的教学,以优化文化育人环境,强化文化熏陶实践过程,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为着力点,开发了大量隐性文化课程,形成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配合的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见图1)。
1. 依据课程性质,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显性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课“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以及有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如:“客家音乐”、“中央苏区文艺研究”等系列课程。
开发潮汕教育资源与构建地方课程的探索与思考
GDJ Y文/汕头市澄海区教研室林爱平开发潮汕教育资源与构建地方课程的探索与思考潮汕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又形成了以侨乡特色和海洋特色为主要特点的地方文化和经济。
由此,调查、研究、分析、开发和引进潮汕教育资源,确保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高中选修Ⅱ的顺利开设,构建有地方特色的、有利于学生进行课程选择的地方、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年来,我区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题实践性研究为突破口,充分挖掘社区课程资源,鼓励学生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引导教师深入开发潮汕教育资源,积极构建地方课程,形成了符合我区实际的实践活动特色。
下面浅谈二年来开展潮汕教育资源,积极构建地方课程的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关于开发潮汕教育资源与积极构建地方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新课程启动以来,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高中选修Ⅱ(地方课程)的教学内容只有依靠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来解决,不进行地方教育资源的开发引进,就无法实施课程。
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认识到: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要采用活动形态,开展对地方课程资源的调查、分析、引进工作,通过研究整理,给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性方案,共同构建地方、校本课程资源库。
二年来,我们进行了以下的探索和实践。
1.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为破口,促进我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地方课程的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挑战性、开放性很强的课程。
它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践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进行探究实践活动,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与传统学科不同的课程理念。
这对参与本课程实验的教师来说是新的挑战,对教师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有着更高、更新的要求。
我们认为,系统透彻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转变观念是实施本课程的前提。
为此,我们加大了对各校综合课教师的培训力度,除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的培训外,还多次组织教师进行积极而热烈的专题讨论。
通过多次的培训交流,教师们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热情高涨,理论学习意识不断增强,自主探究的氛围更加浓郁,为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目录一、内容描述 (2)二、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现状分析 (3)1. 课程设置概况 (4)1.1 课程内容设置 (5)1.2 教学方法与手段 (6)1.3 师资队伍建设 (7)1.4 课程评估与反馈 (8)2. 存在的主要问题 (9)2.1 课程内容与时代需求脱节 (10)2.2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12)2.3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13)2.4 课程评估机制不完善 (14)三、新工科视域下的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 (16)1. 新工科与传统工科的融合 (18)1.1 引入新技术、新工艺 (19)1.2 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 (20)1.3 传统工科专业课程的创新与改造 (21)2. 课程建设目标 (22)2.1 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 (23)2.2 提升课程质量与效益 (24)2.3 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课程体系 (25)四、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6)1. 课程内容更新与优化 (27)1.1 融入新技术标准与规范 (29)1.2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29)1.3 优化课程结构,提升综合素质教育 (31)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32)2.1 引入线上教学资源与平台 (34)2.2 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 (35)2.3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37)五、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策略 (38)一、内容描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跨学科的特点,传统工科专业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作为地方高校,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旨在探讨在新工科理念指导下,地方高校如何对传统工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以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工科人才。
地方高校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院校建设 计划 ”之后,我国在 高等教 育领域实 施的又一项重要
工程,是新 时期深化本 科教学改革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
一
.
地方高校精 品课程优质资源建 设的主要措 施及成效
精 品课程是具 有一流教师 队伍、一流教学 内容、一流教学
之后的质量进一步提升、优质 教学资源辐射的共享阶段,其共 共享 f 生等特点要求高校树立起开放、协作 、共享、共建的观念。 享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质量工程的建 设实施成效 。因此,坚 2 0 0 7年 4~6月,我校 围绕 “ 十一五”期 间的指导思 想、发展
持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 精品课程 ,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的 定位与总体 目标 、发展 思路开展 了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 教育
举措。精 品课程是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重 点建设 的九大类项 目的 方法 、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 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 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质量工程建设 的基 础工程。各地高校十分 程建 设的最终 目的是通过实现优质教学资源 的广泛共享,提升 重视 自2 0 0 3年以来教育部开展的国家精 品课程评审工作 ,已初 课堂 教学水平 ,促进学 生的 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 习,从 而促
学改革 、提升为基础教育服务能力、彰显教师教育办学 特色的 总结近年来本科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的基 础上,积极推 整体措施 有机结合起来 。我校根据教育 部和自治区教育厅有关 进 课程教学 内容的整体优化 ,突出师范性专业 对基 础教育课程 文件,在精品课程建设 中,既注重课程 自身的学科 优势和特色, 改革 的适应性,强化非师 范性专业 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打破传
将临汾地域特色文化作为语文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寻找祖槐之根》为例
将临汾地域特色文化作为语文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寻找祖槐之根》为例【摘要】临汾市第三中学一直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底蕴。
我课题组成立以来将开发古都平阳的帝尧文化与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相融合,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根本任务,在整合特色教育资源的校本课程方面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创新型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掌握更灵活、更专业的知识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根祖文化一、课程确立基于新课标的解读的课程目标我们认为,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作为21世纪人才素养的核心,对于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和文化强国具有深远意义。
每一位中国公民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
我们的根祖文化校本课程将会引导学生在时间深度(历史视角)和空间广度(全球视野)上加深对本地区特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学生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看待和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积极践行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有利于人类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并以此为出发点。
1、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沟通与合作、审辨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利用临汾地方的根祖文化资源编写校本教材进行教学,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去解读身边的语文问题的乐趣;使他们逐渐养成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2、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进行语文教学,通过开展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各种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主动探索,生成新知识,发展新能力,丰富新经验。
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增强集体意识和班级凝聚力,在相互帮助中成长,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本课程研究所依据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包括多个层面的含义,既包括在认知层面对不同文化内涵、特征及其共性与差异的认识和理解,也包括在价值观层面认同并愿意传承临汾特色地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还包括在行为层面切实践行临汾特色地域文化中所蕴含的这些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等。
湖南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计方案与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湖南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探索与实践-设计论文湖南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探索与实践曹汉庆严伯霓[摘要]地方课程,主要是指省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开发和管理的课程。
湖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计与开发,结合湖南实际,依托地方优质教育资源,采用边研究边实施的两轮协同推进的策略,明确地方课程的教育目标和设置原则,定位地方课程的架构与特征,通过“研究先行,行政主导,四环相扣”运作模式,构建了两大支柱:《生命与健康常识》《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开发三大体系:教材体系、教案体系和管理评价体系;实现四大功能:面向中小学的育人功能、课程建设的拓展功能、湖湘文化的传承功能、以及辐射社会的科普功能,为培养具有湖湘文化特质的身心健康的新一代湖南人提供课程养料,也有助于丰富我国地方课程开发理论。
[关键词]湖南省;务教育地方课程;设计;开发;探索;实践[作者简介]曹汉庆,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长沙410005);严伯霓,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长沙410005)地方课程又称地方本位课程,主要是指省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开发和管理的课程[1],它是国家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一级。
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湖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计与开发,是迎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东风起步的,10多年来,以湖南为背景,集中“地方”的智慧,实践于本土,力求为培养具有湖湘文化特质的身心健康的新一代湖南人提供课程养料。
湖南的“地方”探索,也有助于丰富我国地方课程开发理论。
一、探索的过程与方法(一)过程第一阶段:历史回顾,前期准备(2000年7月-2002年12月):梳理湖南省过去的补充教材、乡土教材开发的基本经验与主要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确定研究方向。
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规范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规 范化
【 文献编码 】 o 1. 6/i . 5— di0 99 .n 40 : 3 js 0 s
9 8 ( ) 0 01 .0 8 9 C . 1 .10 8 2
地 方 院 校 实 施 课 程 规 范 的 建设 应 遵
循 协调性和优化性原则 , 一方面 , 应协调
课 程 建 设 系 统 内外 的关 系 。课 程 建 设 的
实现 课 程 信 息化 和课 程 资 源 共 享 ,服 务
应人 才培养模 式改革 ,地方 院校课程设
置 结 构 也 相 应 地 发 生 了 变 化 ,有 待 于 规
利用规范化课程信息化平 台对 课程规范
化建设过程进行有效监控 , 及时收集 、 处 理和反馈各环节信息 。
( )协 调 性 和 优 化 性 原 则 二
混 乱 ,很 多专 业 开设 课 程 的 学 期 、学 分
数 、课 程 性 质 、课 程 名 称 等 不 能 有 机 统
一
程规范化建设 的管理文件应针对课 程规 范化建设 的各项 内容提 出较为详 细的建 设要求 ,同时建立科学合理 的课 程规范
化 建 设 评 价 标 准 ,采 取 定 量 评 价 与 定 性 评 价 相 结 合 的 评 估 方 法 ,对 课 程 建设 质 量进 行有 效 的 监 控 与 评 价 。课 程 规 范 化
课 程建设 是高等学校提高 教学质量
的基 础 工作 , 程 规 范 化 建设 是 高 等 学 而课
除 按 课 程 对 教 学 大 纲 、 学 日历 、 案 、 教 教
内部 系统主要包括师资 队伍建设 、教学
内容 建 设 、教 学 方 法 手 段 建 设 、教 材 建
多媒体课件 、考试大纲 等外 在形式要件
建设地方特色课程的探索
不 同专业 、不 同层 次教学 领 导 、教 师和 学生 的特 点 进 行 调查 和研 究 , 优化 特色 课 程 体系 的 构 建模 式 。
例 如 ,我 院 特 色 专 业 教 学 计划 培 养 目标 有 如 下规 定 :本 专 业培 养 拥 护党 的基 本 路 线 ,德 、 智、 体 、
相关 工作 的辅助 服 务及相 关服 务工 作 的高素 质技 能
性人 才 。
4 教 育 改 革
动力 ,进 而产 生行 为 。同样 ,作 为学 生对课程 也 是 存在 实际 需求 的,主要 体现 在 以下 几个方 面 :
21 社 会 需求 。作 为 一 个 资源 丰 富 的大 国 , 要对 . 这些遍 布 于全 国各地 的 资源进 行充 分利 用 ,需要对
学科建 设和人 才 培养 的需求 ,要 借助 相关 学院优 越 的教学 资源 ,利用 地方特 色 稀有 资源 ,并通 过分 析 相 关学 院现有 的课 程体 系 ,研 讨地 方特 色课 程体系
开设 的必要性 和重 要性 ,探 讨地方 特 色课程 体系 构
建模 式 ;为 了避 免 课程 体系 规划 的盲 目性 ,可针对
24 兴趣 需 求 。在 众 多 的大 学 生 当 中 ,必 然存 在 .
当前课 程 体系 的改革 应树 立如 下新观 念 :开设
其进行 科 学研 究并将 科研 成 果转化 为生 产力 ,从 而
服务 于 民。
特色 课程 实践课 并 与理论 课相 结合 ,形 成系 统的实 践技 能培养 体 系 ;通 过特 色课 程 的开 设逐步 培养学 生 的职业 道德 素质 ;特色 课程 的开 设应 该将 案例和 理论 相结 合 ,以适应 社会经 济发 展多 方面 的需求 。 41 开设特 色课 程 实践 课 并 与 理 论课 相 结 合 , 形 . 成系 统 的实践技 能培 养体 系 。特色 课程 体系 应采取 实 践类 课 程 实 习的方 式 ,如 专 题 实 习 、教 学实 习、
乡土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乡土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可以帮助幼儿园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以下是一些关于乡土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的建议:
1. 深入挖掘乡土资源:幼儿园可以组织教师深入挖掘当地的乡土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通过筛选和整理,将这些资源转化为适合幼儿学习的教育素材。
2. 创设乡土化的教育环境:幼儿园可以创设具有乡土特色的教育环境,如自然角、手工坊、民俗文化馆等,让幼儿在贴近自然的环境中开展探究和实践活动,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3. 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户外游戏、角色扮演、故事会、手工艺等,让幼儿在活动中了解当地的乡土文化,提高幼儿的认知和技能水平。
4. 引导幼儿感受乡土文化: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到当地的博物馆、历史遗迹、民俗活动现场等地参观体验,让幼儿直观地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5. 促进家园合作:幼儿园可以积极与家长合作,引导家长参与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邀请家长到幼儿园协助开展教学活动、组织亲子活动等,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总之,将乡土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需要幼儿园教师不断地探索与实践,通过挖掘乡土资源、创设教育环境、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引导
幼儿感受乡土文化以及促进家园合作等方式,让幼儿在贴近自然的环境中了解当地的乡土文化,提高幼儿的认知和技能水平,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民族特色地方院校多元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形式多种多样 , 编写相关教材 、 开设独立 的课程是其形式之一 。之 外, 根据专业的层次和特| , 将多元文化与相应 的专业核心课程内 容加以整合 , 帮助学生形成多元文化的价值观、 态度和行为 。 另外 , 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 , 让学生走人多元文化环境 , 亲身体
验 和领 悟多元 文 化 的价值 , 跨 文化 的交 流与 理解 能力 。 形成
的教学 堡垒 ,实现 了部分专业的多元文化教育 内容 的必修课和 选修课 向全校开放 的局面 ,让全校学生享受 到了学校多元文化 优 质课程 的教学资源 。这些课 程通 过网络辅助教学 、 辅修教学 、 双学位等形式 , 被广大学生接 收和学 习, 深受 同学们的欢迎 。
地 方 民 族 特 色 院校 多元 文 化 课 程 建 设 的 思考
3提 高了现有 多元文化课程的利用率。借 助网络辅助教学 _
平 台 , 校 园 网 上设 置 多 元 文 化 精 品课 程 , 多 元 文 化 精 品 课 程 在 使
元文化特色学科与多元 文化特色专业等现有资源 ,开发反映民 族历史 、 言文学 、 语 艺术 、 政治 、 经济 、 法律等领域 的多元文化课 程 。二是加强多元 文化特色教材建设 。在特色课程建设 的基础 上 ,要加 强多元文化特色教材建设 ,确保 多元文化课程教学质 量。多年来 , 学校编写多元文化特色教材 15种 , 5 引进 国外多元 文化特色教材 4 8种。
质 , 校 从 以 下几 个 方 面加 强 了多 元 文 化 课 程 建 设 : 学
1开 设 数 量 充足 的 多元 文 化课 程 , . 以此 满足 学 生 选课 需 要 。
一
地方 民族院校 ,一方面培养少数 民族人才适应中华民族主 流文化 , 同时使其适 应本 民族文化 , 形成跨 文化 素质和能力 ; 另 方面培养汉族和其 他少数 民族在适应 中华 民族主流文化的同 时 ,也要充分认识 和理解少数 民族理论 ,以实现民族团结与进 步 。要实现这一 目标 , 多元文化课程建设是其基础与核心 , 通过 多元文化课 程的教学 ,使学生接触多元文化教育 、接受 多元 文
地方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程 建设 ,打 造 一 批 高 质 量 的 优 秀 课程 ,促 进 优 秀教 学
资 源共 享 ,全 面 提高 教 学 质量 和 人 培 养质 量 。
一
、
精 品课 程 的 内涵 和 特点
精 品 课 程 是 具 有 一 流 教 师 队伍 、一 流 教 学 内 容 、
一
流 教学 方 法 、一 流 教 材 、一 流 教 学 管 理 等 特 点 的 示
・课 程 研 究 ●
地 方 院校 精 品课 程 建设 的探 索 与 实践
Hale Waihona Puke 唐 全 鑫 【 摘 要】本 文 结 合地 方 院校 在 精 品课 程 建设 中的 实践 体 会 ,从 精 品 课 程 的 内涵 、特 点 、 建 设 目标 、
应 注意 的 问题 等 几 个 方面 对精 品 课 程建 设 的 一 系列 问题 做 了探 讨 。
【 键 词 】地 方 院 校 ;精 品 课 程 ; 建 设 关
课 程 是 教 学 工 作 的 最 基 本 要 素 ,是 学 生 知 识 、能
范 性 课 程 。精 品 课程 建 设 要 注意 以下七 个 方 面 的 内容 :
地方工科院校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工科院校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地方工科院校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单纯的技术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工程人才的需求。
在这个信息时代,一个合格的工程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较为全面的思想素养和道德品质。
因此,地方工科院校纷纷开始探索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工程训练课程之中。
地方工科院校在工程训练课程中加强思政教育的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思政课程的编制和教学。
地方工科院校意识到思政教育不仅仅是在专门的思政课上进行,而是应该渗透到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中。
因此,学校将思政课程编制得更加贴近学生的工程实践需求,内容更加实用、生动。
同时,学校还积极探索将思政课程与工程训练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能够习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接受道德伦理的熏陶和品德的培养。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思政课程的专业师资。
地方工科院校已经将思政教育视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大了对思政教师的培养力度。
学校不仅要求思政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和教学经验,还要求他们对工程训练的特点和需求有着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对思政教师的培训和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地方工科院校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是拓宽思政教育的途径和形式,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地方工科院校意识到单一的教室讲解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思政教育方式。
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工程实训项目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学校还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感受到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
这些形式的思政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意识。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进一步适应了社会对于工程人才的需求。
然而,地方工科院校的思政教育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今后,地方工科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加大对思政教师的培养力度。
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特色结合的有效探索
生 的 研 究 范 围 , 开 阔 学 生 视 野 ,充 实
二 是要 结 合地域和 学校 教育 资
源 丰 富 的 地 域 资 源 成 为 我 们 开
发 课 程 的 重 要 的 教 育 资 源 。 综 合 实
在 这一 活 动中 ,我 们组 织学 生 参观 科 学 生 的 假 前 课 余 生 活 ,学 校 开展 了 “ 小探索 ”科 技 、社 会实践 活动 。 小
一是要体现学校 教育理念。学校
的 主 题 型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课 程 的 开 发 要
始 终 体 现 学 校 的 教 育 理 念 , 即 培 养 “ 面发展 、学有所 长 、健康 个性 、 全 创造精 神 ” 的新时 代少年 儿童 ,努 力 体现 “ 时代 性 、选择 性 、实 践性 、探
好 的个 性 与品 质 。 结 合 长 白 山 的 地 域 特 点 , 自行 开 发 了 “ 白 山 学 习 ”这 一 主 题 型 综 合 实 践 长
有 利 于 学 生 形 成 对 自然 、 社 会 、 自 我 改 , 开 展 了 与 学 科 结 合 的 实 践 活 动 ,
践活动 课程 大力 提倡 的 。儿童 不仅 生
相 互补 充 ,相 互促进 。
过 观 察 、 调 查 、 比 较 、 探 究 、 实 践 等 此 ,我 们 应 该 改 变 “ 耳 不 闻 窗 外 两
事 ,一 心只 读圣 贤书 ”的育人 观念 ,
割 裂 。 因此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课 程 的 教 学活动 应 围绕 以下三 个方 面来进 行 :
大 而深 远 的意义 。它有 利于 学生 获得 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 丰富经验 ; 之 内在 联 系的 整体 认识 ,发展 对 自然 的关 爱和对 社会 、对 自我 的责任 感 ; 有 利 于培养 学 生发 现 问题 、解 决 问题 的综合 实 践能 力及 创新 精神 ;有 利 于 学 生养 成 合作 、分 享 、积极进 取 等 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课程的实践和探索
一、地方课程开发的时代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这意味着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可以开
发或规划符合本地区需要、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以
体现地方和学校的特色
二、地方课程的探索和设计
什么是地方课程?
我们认为地方课程应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地域性
作为温州实验中学所使用的“地方课程”,首先就应考虑温州地域特点和温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们应当让学生了解温州哪些情况呢?
一是了解温州独特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二是了解温州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如温州地理、地方语言、民俗风情、历史人物、商贸特色、名胜古迹等
三是了解温州人独特的精神和价值观
温州概况
概况历史风俗旅游经济
概况历史风俗旅游经济
温州历史
永昌堡
谯楼
概况历史风俗旅游经济
温州风俗
(划龙舟)
(过年了)
(拦街福)
概况历史风俗旅游经济
温州旅游
楠溪江
大
龙
湫
温州文化温州方言温州名人温州饮食温州人精神
教育目标
知识上了解本地自然环境、历史、经济和人文资源
情感上欣赏乡土风情和特色,激发爱乡情怀和责任感,传承家乡文化
能力上评价和尊重多元文化,服务家乡,解决家乡问题,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三、《话说温州》的实践
《话说温州》作为地方课程,没有高深的理论,它采用通俗易懂的知识,贴近生活,强调学生自身的观察和体验,致力于让学生了解温州,培养学生对自然、生命、家乡、人类的责任感,认同并继承温州文明传统,养成锐意创新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和建议
一是让学生学有所趣,不造成学习负担。
我们依据青少年心理特点,重视在教学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同时,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充分进行直观教学。
正月灯 二月鹞 三月麦秆当吹萧
四月冷清清
五月冬冬声 六月六尝新吃稻熟
七月七有巧吃
八月八月饼馅芝麻 九月九登高家家有 十月十备办过冬节 十一月吃汤圆 十二月糖糕印状元
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确的价值观。
一是地方课程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
《话说温州》的课程开发和教学,涉及的面很广,为了收集历史古迹的照片、传统文化的源泉,乡土习俗的形成,我们即要查找资料,收集素材,又要编写教材,还要写出教案
二是地方课程的通盘设置和教学安排有待进一步探索。
按规定地方课程在初中设三年,而《话说温州》教学安排为一年,那么初二、初三年级的地方课程开设什么内容的课?
开发地方课程,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