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1章 基础课时1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限时训练(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课时1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
(时间:45分钟)
1.实验室从海带灰中提取碘的操作过程中,仪器选用不正确的是( )。

A.称取3 g左右的干海带——托盘天平
B.灼烧干海带至完全变成灰烬——蒸发皿
C.过滤煮沸后的海带灰和水的混合物——普通漏斗
D.用四氯化碳从氧化后的海带灰浸取液中提取碘——分液漏斗
解析高温灼烧固体物质应在坩埚中进行,B错误。

答案 B
2.(2014·湖南联考)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B.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慢慢倒入盛有水的量筒中并搅拌
C.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加入液体时,胶头滴管紧贴试管内壁
D.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的方法是:往瓶中注入适量的水,倒转检查是否漏水即可
解析稀释浓硫酸不能在量筒中进行;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加液体时,滴管不能紧贴试管内壁,应在试管口的正上方竖直悬滴;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的方法是:往瓶中注入适量的水,倒转检查是否漏水,若不漏水,将瓶正立,玻璃塞旋转180°,再次倒立,检查是否漏水。

故B、C、D错误。

答案 A
3.仅用下表提供的玻璃仪器(非玻璃仪器任选)就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

选项实验目的玻璃仪器
A 分离乙醇和乙酸乙酯的混合物分液漏斗、烧杯
B
用pH=1的盐酸配制100 mL pH=2
的盐酸100 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C
用溴水、淀粉­KI溶液比较Br2与I2
的氧化性强弱
试管、胶头滴管
D 用NH4Cl固体和Ca(OH)2固体制备并酒精灯、烧杯、导管、集气瓶
收集NH3
解析A项乙醇和乙酸乙酯都是有机物,可相互溶解,靠分液漏斗和烧杯不能分离,应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振荡后静置分液,然后再蒸馏出乙醇;B项缺少量取盐酸的仪器(量筒);C项用胶头滴管取少量淀粉-KI溶液并滴入试管中,再用另一胶头滴管取少量溴水滴入试管中,若溶液变蓝色,则说明有I2生成,即可证明Br2的氧化性强于I2;D项缺少反应容器大试管。

答案 C
4.(2014·湖南省高三四校联考)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量5.85 g食盐
B.用10 mL的量筒量取8.58 mL蒸馏水
C.制取氯气时,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并用排水法收集
D.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一定量氯化铁固体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用水稀释到所需浓度
解析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0.1 g,A错误;量筒只能精确到0.1 mL,B错误;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常温下不反应,且收集氯气时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C错误。

答案 D
5.(2014·山东理综,10)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略去部分夹持仪器)正确的是
( )。

解析A项,配制溶液时应在加水至距刻度线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错误。

B项,中和滴定时,酸溶液应盛放在酸式滴定管中,错误。

D项,利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时,应将导管伸入试管底部,否则收集不到氨气,错误。

答案 C
6.(2014·安庆模拟)下列关于实验的基本操作及安全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蒸发食盐溶液时,发生液滴飞溅现象,立即加水冷却
B.实验室中将KMnO4与乙醇存放在同一橱柜中
C.配制硫酸溶液时,先在烧杯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条件下沿烧杯内壁或玻璃棒慢慢加入浓硫酸
D.干燥SO2时,可以将其通过盛有浓硫酸的U形干燥管
答案 C
7.(2014·山西四校第二次联考)完成下列实验所选择的装置或仪器(夹持装置已略去)正确的是( )。

A B C D
实验用CCl4提取溴水
中的Br2
除去乙酸乙酯中
的乙酸
从KI和I2的固
体混合物中回收
I2
配制100 mL 0.100 0
mol·L-1K2Cr2O7溶液





蒸发皿的上面放一个盛有冷水的烧杯,以使碘蒸气冷凝为固体碘,且该装置加热不需垫石棉网;D项,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应用容量瓶(100 mL)。

答案 A
8.(2013·福建,10改编)下列有关实验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中的上层液体应由上口倒出
B.加热蒸发NaCl溶液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C.配制0.100 0 mol·L-1氯化钠溶液时,将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需用玻璃棒引流D.测定NH4Cl溶液的pH时,应先取一条pH试纸将一端浸入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确定溶液的pH
解析分液时,分液漏斗中的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A项正确;
加热蒸发NaCl溶液时应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以防液体局部过热引起暴沸,B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将液体转移至容量瓶中时需用玻璃棒引流,C项正确;测定溶液的pH时,应剪取一小块pH试纸放于洁净的玻璃片或表面皿上,并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少许,点在pH试纸中部,观察颜色变化,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确定溶液的pH,D项错误。

答案 D
9.某探究小组在实验室中用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还含有Fe2O3、SiO2)提取氧化铝的流程如下图1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图1
(1)在实验中需用1 mol·L-1的NaOH溶液480 mL,配制该溶液已有下列仪器:托盘天平(砝码)、胶头滴管、药匙、玻璃棒,还缺少的仪器是________。

在灼烧操作中用到下列仪器中的一种,其名称是________。

图2
(2)操作③中的洗涤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同学在实验室中用如图3所示装置制备CO2气体,并通入滤液B中制备Al(OH)3时,结果没有产生预期现象。

乙同学分析认为:甲同学通入CO2不足是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之一,你认为乙的分析是否合理?若合理,请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你认为不合理,该空不作答)。

丙同学分析认为:甲同学通入的CO2中含有HCl气体,也是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在实验装置中增加盛有________的________可解决这个问题。

图3
(4)若将操作①和操作②使用的试剂互换,则操作③中的最佳试剂为________,并写出
操作③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配制NaOH溶液时,应先将一定质量的NaOH溶解在烧杯中,另外容量瓶的规格是一定的,应选用500 mL的容量瓶。

灼烧Al(OH)3应该使用坩埚,选C。

(3)因上一步的操作中加入了过量的NaOH溶液,若通入的CO2不足,则发生反应:CO2+
2OH-===CO2-3+H2O,不能生成Al(OH)3沉淀。

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NaHCO3溶液,既可以除去其中的HCl,又能减少CO2的溶解。

(4)若将操作①和操作②使用的试剂互换,则滤液B为铝盐以及过量的酸,因Al(OH)3
能够溶解在强碱溶液中,故可以用氨气或氨水制取Al(OH)3。

答案(1)500 mL容量瓶、烧杯坩埚
(2)向过滤器中加入蒸馏水,使水刚好没过沉淀物,等水自然流尽,重复操作2~3次
(3)合理2OH-+CO2===CO2-3+H2O 饱和NaHCO3溶液洗气瓶
(4)氨气或氨水H++NH3·H2O===NH+4+H2O
Al3++3NH3·H2O===Al(OH)3↓+3NH+4
10.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制备O3并验证其氧化性强于I2,实验室现提供以下装置和药品。

已知:高压放电时O2可转化为O3,O3浓度超标时会因其强氧化性而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按顺序选择以上装置填写下表(可不填满)。

装置加入试剂
(2)
通入气体一段时间,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后合上电源开关K,试预测D装置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及对应结论:
(4)请指出该实验装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E装置的作用是利用氧气产生臭氧,A、B装置的作用是制备氧气,D装置的作用是验证O3的氧化性强于I2,C装置的作用是除去氧气中的水,故装置的连接顺序为ABCED。

(2)通入的是氧气,可以排出装置中的N2,防止生成氮氧化物干扰实验结果;同时通入O2与后续实验形成对比,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若无色溶液变蓝色,则证明O3将I-氧化为I2,故可证明O3的氧化性强于I2。

(4)臭氧浓度超标时会因其强氧化性而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故应该对没有反应完的臭氧进行尾气处理,在D装置后增加尾气收集装置。

答案(1)
(2)排出装置中N2O2进行对比实验,保证结果
的准确性(3)无色溶液变蓝色O3氧化性强于I2(4)应在D装置后增加尾气收集装置11.现有下列仪器或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②的名称是________。

(2)用上图仪器组装成气体发生装置:用KClO 3和MnO 2制O 2应选的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用废H 2O 2和MnO 2制O 2,并控制产生O 2的速率,应选________(填字母)。

(3)若用装置X 进行“排空气法”收集制取的O 2,氧气应从__________(填“b”或“c”)端导入。

若瓶中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氧气应从________(填“b”或“c”)端导入。

(4)若用F 装置进行CO 还原Fe 2O 3的实验,实验室制取CO 的方法一般采取甲酸脱水法(HCOOH ――→浓硫酸△
CO↑+H 2O),用纯净的CO 完成该实验, ①除F 、X 外还需要的装置有________,X 中应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X 与其他导管连接的顺序是________(填导管口的序号);
②实验时,a 处可能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
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KClO 3和MnO 2制O 2属于“固+固――→△
气体”,因而要选用AE 装置组装成气体发生装置;H 2O 2和MnO 2制O 2属于“固+液―→气体”且要控制产生气体的速率,要通过分液漏斗控制加入的H 2O 2的量,应用BD 装置组装成气体发生装置。

(3)使用X 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由于O 2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应从长管进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从短管进气。

(4)根据反应原理可知制取CO 属于“液+液――→△气体”,用分液漏斗控制加入浓硫酸的量,应选DG 为气体发生装置,X 的作用是除去CO 中的水蒸气,可用浓H 2SO 4作干燥剂,洗气时气体流向为“长进短出”。

答案 (1)长颈漏斗 分液漏斗 (2)AE BD (3)c b
(4)①DG 浓硫酸 dcbe 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 收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