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庙赋第一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章最后表明“君子之道”不必苛责求全,对屈原的精神表示肯定和赞赏。苏轼通过一种跨越时空的、一种精神上的 对话,完成了对于屈原精神的一次深刻的分析与理解,最后他终于明白,作为一个君子,所要思考的,所要接受的, 不是利害,不是现实,不是生死,而是一种道,这种道类似于儒家所谓的“仁者”之道,类似于孟子所谓的“舍生取 义”。有些人总是要为了某些东西做出牺牲,这种牺牲并不是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东西、更好的东西,而是为了捍卫 信仰,捍卫真理。屈原的死,是出于对自身的绝望,他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抗争,但是这种绝望不是彻底的绝望, 死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为了唤醒更多麻木的灵魂。这就是屈原的希望。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 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 惟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
……………………………………………………… ………………………………………………………
屈原庙位于秭归县城东北方的屈原故里,距县城约30千米,为伟大的爱国 诗人屈原成长地。该处立 有“楚大夫屈原故里”石碑,并建有屈原庙。此 庙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后经多次毁建,现存屈原庙 于1980年翻修,为民居 建筑形式,面阔3间,硬山顶,猫拱式山脊,青瓦白墙,素朴古雅,内塑新 塑 屈原像1尊,附近有香炉坪、响鼓溪、王寨山等景区,风光宜人。
• 《屈原庙赋》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 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 肠之感。全赋熔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 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园的矛盾心情,抒 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匡时济世的情感。这是作者与屈原灵魂的 对话之作,不论在思想内涵或是艺术表现方面,都堪称赋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 品。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 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 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国学 骈体文
屈原庙赋 第一段
北宋 苏 轼
作品赏析
• 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其时苏轼刚登进士不久,归守母丧期满,告别四川 故乡,与其父苏洵取长江水道北赴汴京(今河南开封),途经湖北秭归屈原庙, 有感于国家命运,触景生情写下此赋。
• 《屈原庙赋》通过想象描写了屈原的经历,刻画了屈原孤愤无奈、悲伤绝望的 心情,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屈原这位伟大诗人的景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 国家命运的忧思,更是表达了他不屈服现实、勇于抗争的决心与勇气。全文熔 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语言明畅,感情真挚,充盈着一股奋发向上的豪气,被 认为是发屈原之心的作品,其词气与屈原暗合。
•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了出峡适楚的行程以及造访屈原故居的感受。屈原的故居在屈原死后被改建为屈原庙,但时过境迁,此时屈 原庙已荒废不堪。苏轼目睹此景,百感交集,心潮澎湃。
• 接着文章刻画了屈原孤愤、无奈、彷徨以及绝望的心态。屈原虽被放逐,然系心于国事,徘徊江上不忍离去。赋吟 《怀沙》诗章自伤怀抱。这些都是屈原内心的挣扎,他作为楚国的大夫,却没有尽到责任。尽管这些都不是他主观上 的原因所造成的,但是他没有尽到责任这是一个事实,屈原感到的是懊悔,是自责,是无奈,是悲痛。最终这些情绪 彻底压垮了他。对于他而言,唯有一死才是解脱。这并不意味着他在逃避责任,而是在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承担责 任的可能了,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国家以及人民的忏悔。
• 接着作者写了屈原宁愿为国而死也不随从流俗的决心。对于很多人而言,屈原的确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他完全没有 必要为了这样一个国家去死,但是他就是去了,原因何在,因为这个国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形式,而是一种文化,一 种精神。正如齐奥朗所言:“一个国家的偶像灭亡了,那么这个国家就灭亡了。”偶像就是文化,就是精神。屈原悲 伤的不是国破家亡,而是神器被毁,楚国就此不复存在了,这是令他感到绝望的根本之处。作为一个人,一个有良知 的人,他是不能够就此苟活于世的,是不能够没有灵魂、行尸走肉一般地活下去的。屈原是一个贵族,他有着无与伦 比高贵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不能够受到一丝一毫玷污的,同时越是高贵的灵魂越是脆弱,越是不堪一击。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 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 惟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
……………………………………………………… ………………………………………………………
屈原庙位于秭归县城东北方的屈原故里,距县城约30千米,为伟大的爱国 诗人屈原成长地。该处立 有“楚大夫屈原故里”石碑,并建有屈原庙。此 庙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后经多次毁建,现存屈原庙 于1980年翻修,为民居 建筑形式,面阔3间,硬山顶,猫拱式山脊,青瓦白墙,素朴古雅,内塑新 塑 屈原像1尊,附近有香炉坪、响鼓溪、王寨山等景区,风光宜人。
• 《屈原庙赋》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 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 肠之感。全赋熔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 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园的矛盾心情,抒 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匡时济世的情感。这是作者与屈原灵魂的 对话之作,不论在思想内涵或是艺术表现方面,都堪称赋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 品。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 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 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国学 骈体文
屈原庙赋 第一段
北宋 苏 轼
作品赏析
• 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其时苏轼刚登进士不久,归守母丧期满,告别四川 故乡,与其父苏洵取长江水道北赴汴京(今河南开封),途经湖北秭归屈原庙, 有感于国家命运,触景生情写下此赋。
• 《屈原庙赋》通过想象描写了屈原的经历,刻画了屈原孤愤无奈、悲伤绝望的 心情,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屈原这位伟大诗人的景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 国家命运的忧思,更是表达了他不屈服现实、勇于抗争的决心与勇气。全文熔 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语言明畅,感情真挚,充盈着一股奋发向上的豪气,被 认为是发屈原之心的作品,其词气与屈原暗合。
•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了出峡适楚的行程以及造访屈原故居的感受。屈原的故居在屈原死后被改建为屈原庙,但时过境迁,此时屈 原庙已荒废不堪。苏轼目睹此景,百感交集,心潮澎湃。
• 接着文章刻画了屈原孤愤、无奈、彷徨以及绝望的心态。屈原虽被放逐,然系心于国事,徘徊江上不忍离去。赋吟 《怀沙》诗章自伤怀抱。这些都是屈原内心的挣扎,他作为楚国的大夫,却没有尽到责任。尽管这些都不是他主观上 的原因所造成的,但是他没有尽到责任这是一个事实,屈原感到的是懊悔,是自责,是无奈,是悲痛。最终这些情绪 彻底压垮了他。对于他而言,唯有一死才是解脱。这并不意味着他在逃避责任,而是在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承担责 任的可能了,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国家以及人民的忏悔。
• 接着作者写了屈原宁愿为国而死也不随从流俗的决心。对于很多人而言,屈原的确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他完全没有 必要为了这样一个国家去死,但是他就是去了,原因何在,因为这个国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形式,而是一种文化,一 种精神。正如齐奥朗所言:“一个国家的偶像灭亡了,那么这个国家就灭亡了。”偶像就是文化,就是精神。屈原悲 伤的不是国破家亡,而是神器被毁,楚国就此不复存在了,这是令他感到绝望的根本之处。作为一个人,一个有良知 的人,他是不能够就此苟活于世的,是不能够没有灵魂、行尸走肉一般地活下去的。屈原是一个贵族,他有着无与伦 比高贵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不能够受到一丝一毫玷污的,同时越是高贵的灵魂越是脆弱,越是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