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干预效果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对医务人员的心理
干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究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医务人员的心理创伤干预效果。
方法: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2021年12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发生护理不良事
件的医务人员36例,将其纳入为观察组,在其发生不良事件后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并选取同时间段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医务人员36例,纳入为对照组,在
其发生不良事件后不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医务人员情况。
结果:干预后,医务人员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精神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
学差异(P<0.05)。
结论:对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可
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值得推荐。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心理干预;常规护理;临床效果
虽然近年来的医疗护理水平在不断提升,但由于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
医疗纠纷同样会出现[1]。
一旦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会受到
严重影响,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是具有重要的作用的[2]。
为了探究心理
护理干预对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对医务人员的影响,本次研究将发生护理不良事
件的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
现将具体情况进行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2021年12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发生护理不
良事件的72例医务人员。
根据发生不良事件后是否进行心理干预分为对照组
(未给予心理干预)与观察组(给予心理干预),每组各36例。
对照组36例医
务人员中,男性4例,女性32例,年龄21-42岁,平均年龄(30.58±3.14)岁。
观察组36例医务人员中,男性5例,女性31例,年龄21-41岁,平均年龄
(30.42±3.16)岁。
比较两组医务人员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较小,可
进行数据分析,P>0.05。
本次研究在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进行。
医务人
员均为自愿参加,了解研究内容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医务人员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未采取心理干预措施。
观察组医务人员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给予心理干预。
需要测评医务人员的
心理创伤情况,测量时间分别为不良事件发生后24h、1周、2周、4周,结合测
评结果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疏导。
不良事件发生后,医务人员会产生较大心理压力,比如自责、后悔、紧张、恐惧等,甚至可能会陷
入阴影中无法自拔。
医院方面需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心理疏导,通过领导、同时、家属等多方面进行权威,建立起支持系统,帮助其缓解消极情绪。
(2)缓解压力。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对不良事件具有一定预防心态,其工作目标之一也是提
高医疗安全水平。
现阶段,医护患关系较为紧张,医务人员的压力是多方面的,
对压力需要重视,但也需通过自我调整进行缓解。
(3)完善并优化处理机制。
一般来说,不良事件的责任会落实到个人,不仅需要对个人进行处罚,整个科室
可能也会受到处罚,这也是导致多数医务人员不愿进行上报的原因之一。
因此,
医院需要坚持人性化理念,对事件进行具体分析,完善处理机制,减轻医务人员
压力。
1.3观察指标
(1)通过焦虑评分(SAS)、抑郁评分(SDS)评价干预后两组医务人员心
理状态,得分高表明心理状态不理想。
(2)通过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医务人员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价,
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抑郁、精神病性等10因子。
采用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明心理状况越不理想。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用软件SPSS24.0,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
2 结果
2.1 SAS、SDS评分对比
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可缓解医务人员不良情绪。
详细如表1:
表1 两组SAS、SDS评分对比(±s;分)
组别例数SAS SDS
对照组3649.23±
3.62
50.14±3.34
观察组3633.29±
2.08
34.11±2.12
t-22.90824.312
P-<0.001<0.001
2.2SCL-90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医务人员SCL-90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
干预后,观察组评分显著提升,且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详细如表2:
表2 两组SCL-90评分对比(±s;分)
组别例数干预前干预后
对照组36144.21±4140.19±4
1.52 1.48
观察组36143.30±4
1.49
216.59±3 5.12
t-0.0938.434
P-0.926<0.001
3 讨论
医疗不良事件通常是指同护理相关的伤害,即在治疗环节中,可能会对患者
的还在聊效果产生影响、增加患者负担、延长治疗时间等,导致出现医疗纠纷的
一种事件,主要包括文件记录错误、院内感染等[3]。
为使其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需要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后,通过心理干预措施对其进行疏导,引导其对自身情
绪进行控制,学会减压处理,提高应变问题的能力[4]。
此外,存在部分医务人员
担心不良事件的出现会对自己日后工作、晋升等产生影响,因而出现焦虑、紧张
等不良情绪[5]。
本次研究中,对36例观察组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发现,干预后该组医务人员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SCL-9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心理干预可以使其不良情绪得到有
效缓解,方法可行。
综上所述,当医务人员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需要及时采取心理护理措施进
行干预,促使其用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患者服务,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吴珊.多元化护理措施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理应激及护理不良事件发
生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19):3449-3451.
[2]蔡观莲,钟意英,李利珍.流程化护理干预对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心理状态
及不良后果发生的影响[J].中外医疗,2022,41(02):130-133+142.
[3]董秋菊,高娃.流程化护理干预对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J].结直肠肛门外科,2020,26(S1):121-122.
[4]李晨卉.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负性情绪及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01):90+100.
[5]张晴,厉春林,胡娜,王倩云,柴琴,张雅芝.神经外科临床护士发生不良事件后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2,29(02):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