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叶韵简说古诗押韵技巧讲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叶韵简说古诗押韵技巧讲课稿
诗词叶韵简说古诗押
韵技巧
转⾃新雅吟社
学诗絮语2
诗词叶韵通说
江西师范⼤学⽂学院杜华平教授
诗词是中国传统韵⽂,与现代⾃由诗最明显的区别是:它使⽤传统语⾔,⽽且必须叶韵。

传统汉语⾔即⽂⾔,抽象地看,它与现代汉语差别相当⼤,但落实到⼀个具体语句,就很难说了,譬如“⽇出⽽作,⽇⼊⽽息”本是⽂⾔,但现代汉语中也可以⽤,⽽譬如单说“采菊东篱”或“东篱采菊”,根本就⽆法区分它算是⽂⾔还是现代语。

所以说“诗词使⽤传统语⾔”只是⼀个总原则,较难细化。

⽽另外⼀点,诗词必须叶韵(⼜称为押韵、压韵。

叶,读⾳xié,繁体字形式仍然写作“叶”,⽽不是“葉”。

),却是⾮常严格的。

这话换⾔之是:不叶韵,则不能算是传统诗词。

再换⾔之是:诗词不可⽆韵。

所以,完全可以说:叶韵是传统诗词的形式底线。

这与现代⾃由诗的区别就太⼤了。

⼀、叶韵与韵律感
中国传统读书有吟诵的传统,⼀篇诗⽂拿过来,就⽤带有古⾳的腔调、韵律感来哼唱。

通过这种⽅式,每个字的声(声母)、韵(韵部)、调(声调),整个句⼦的语调,都与其表达的意思结合起来感受。

所以,过去的读书⼈,读书不久就能不教⽽有诗韵的感觉。

这种感觉我们称之为韵律感。

今天我们读诗词,⼀般都是⽤普通话语⾳来读,很多⼈甚⾄只⽤眼睛看,跳过语⾳的环节直接理解诗词的含义,这样,对于诗词的语感就缺了韵的感知。

有些初学者,仿照所读诗词写作,意味、情感有的写得很不错,但读上去就是怪怪的。

寻找原因,往往就是因为不叶韵。

叶韵,简单说就是把韵母相同或很接近的字,按⼀定的规律间隔分布。

我们知道,⼀个字在发⾳时的开⼝度、响亮度,是由韵母决定的。

同韵字的前后间隔性分布,造成呼应,在听觉上⾃然形成节律性,这就是韵律感。

举例:
早冬·⽩居易
⼗⽉江南天⽓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经未杀萋萋草,⽇暖初⼲漠漠沙。

⽼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醉,五马⽆由⼊酒家。

这⾸诗中,华、沙、花、家,这四字主要元⾳(韵头除外)相同,隔句出现,规律性很强,这就是最典型的叶韵⽅式。

如果再参照其他作品,仔细观察可知,这种叶韵⽅式是律诗、绝句所采⽤的,其特点是:偶句必叶韵,全诗最末⼀字必是叶韵的。

由于典型的诗词都是句末安排叶韵,换⾔之,叶韵处都是句末字,所以,⼈们⼜称这些字为“韵脚”或“韵脚字”。

在其他形式中,叶韵⽅式则有同有异,五⾔古诗⼀般与此相同,⽽七⾔古诗则有较⼤的变化,显得更复杂。

词的叶韵⽅式明显受到词牌的约束,不⼀定
采⽤律诗、绝句的叶韵⽅式。

⼤体⽽⾔,律诗、绝句、五⾔古诗的叶韵⽅式是最简单、最规整的,其他形式的叶韵是在这种⽅式基础上加以变化。

明⽩了这个道理,对于叶韵就懂了⼀半。

读诗词时,注意韵脚的呼应,就能读出诗词的韵律,感受到诗词更细微层次的美。

换⼀个⾓度说,诗词能读出韵律感,能体会到韵律之美,和声、情配合之感,还有助于记诵。

很多⼈的经验表明:⼀篇诗词作品在读出韵律感时,往往读⼀两遍就记住了,记住之后还不容易忘记。

这是因为声⾳是增强记忆的重要⼿段。

⼆、新旧声韵,建议从古
刚才总结的最简单、规整的⼀种叶韵⽅式是“偶句必叶韵,全诗最末⼀字必是叶韵的”,有些初学者根据这个总结阅读古代名作时,却常常碰到与此有出⼊的例⼦,还举⽩居易诗例来说,他有⼀组诗,题为“和春深⼆⼗⾸”,每⾸偶句的末字均为以下四字:家、花、车、斜。

如有⼀⾸为:
何处春深好,春深痛饮家。

⼗分杯⾥物,五⾊眼前花。

餔歠眠糟瓮,流涎见曲车。

中⼭⼀沉醉,千度⽇西斜。

家、花⼆字没问题,但车、斜⼆字韵母并不相同或相近,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例⼦在古代名作中很多,随⼝可引出很多,如李峤《风》:“解落三秋叶,能开⼆⽉花。

过江千尺浪,⼊⽵万竿斜。

”李商隐《天涯》:“春⽇在天涯,天涯⽇⼜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花。

”花、斜,韵母不同,这两⾸诗根本就没有叶韵。

再如卢纶《赠别司空曙》:“有⽉曾同赏,⽆秋不共悲。

如何与
君别,⼜是菊花时。

”王维《齐州送祖⼆》:“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

为报故⼈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

”这两⾸诗情况相同。

事实上,这些诗篇并不是“诗可以不叶韵”、“诗词叶韵没有规律”的例证。

因为以上这些诗例在叶韵上都是没有问题的。

家、花、车、斜四字,在古代同属⼀个韵部,⽽悲、时⼆字也是同⼀韵部。

只是因为语⾳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变化,在唐代同⼀个韵部的字,后来慢慢字⾳有了变化。

所以,按今天的普通话读⾳,古代很多诗词都好像不太叶韵或叶韵规律性不强。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期,语⾳已与唐代有不少变化,但明清⼈写诗词,仍然像唐⼈⼀样,按照唐代语⾳叶韵。

时⾄今⽇,习诗者有的主张仍然遵唐韵(泛称“古韵”或“旧韵”),有的主张改⽤普通话语⾳(称“今韵”或“新韵”)。

后⼀种主张,⽬的是为了减少记忆的负担,为了更好地反映我们今天的语⾳实际,具体来说就是:⽤古⼈叶韵的规则,⽽按今天普通话读⾳来写。

这种诗词,⼀般都需要标明“今韵”或“新韵”以⽰区别。

如今的诗词界双轨并⾏,各⾏其是。

两种主张,主新韵的,多⼤声疾呼,⼤张声势,从理论上反复证明时代变化了、诗词的形式应该与时俱进的观点,或者证明⽂学应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反映时代的观点。

主旧韵的,⼀般并不摇旗呐喊,也很少在理论上加以申辩,但在⾏动上就⾮常顽强地坚守着。

很明显,主新韵,可以⼤⼤降低诗词⼊门的门槛。

⼊门时在形式上可以少花很多时间,这样也就可以把精⼒更多地花在内涵上、在艺术上。

⽽主旧韵,则可以更好地与传统接轨,把读、写打通,也就是写诗填词的第⼀项基础性⼯作落实到读古⼈名作上。

诗词名作是韵律感、传统味不可分离的整体,或者说
是思想内涵、精神境界、⽂化传统、艺术技巧、艺术形式等多⽅⾯结合的整体。

诗词的形式规则、艺术技巧,有很简单的层次,学习得法,是易学的,还有⼀个很深的层次,那是与思想⽂化、审美传统等相关的,不易学,需要长期的磨砺、提升。

可见,主新韵的⼊门快,达到⼀定⽔平后,要继续提⾼却⾯临着不⼩的问题。

主旧韵⼊门慢,但若能坚持不懈,能学得更地道、更纯正。

换⾔之,旧韵是诗词写作的正路、新韵是捷径。

我不建议⼤家⾛捷径。

三、平⽔韵的学习
古代没有录⾳⼿段,唐⼈的读⾳,我们今天怎么了解?古代有“韵书”留存到现在。

韵书实际即是按韵部编排的字典。

隋朝陆法⾔编有《切韵》,在唐代该书被指定为“官韵”,被官⽅所认可,所以,逐渐为整个社会所接受。

此书原本已经亡佚,但在它的基础上加以增补的有多种韵书,特别是北宋陈彭年所编的《⼤宋重修⼴韵》(简称《⼴韵》)得以完整流传。

现在⼀般认为,此书反映了唐代的语⾳实际,所以,今天把当时的语⾳系统称之为“⼴韵系统”。

《⼴韵》的韵部共206个,按四个声调分开,平声57个、上声55个、去声60个、⼊声34个。

由于唐⼈写诗叶韵更宽,即把相近的韵部合在⼀起⽤,根据唐诗⽤韵实际,南宋⼭西平⽔⼈刘渊、王⽂郁先后编成了专为作诗⽤的韵书,王本韵部106个,后来(⼀直到明清和现代)被诗家所⼴泛接受,称为“平⽔韵”。

平⽔韵106个韵部,包括平声30个、上声29个、去声30个、⼊声17个。

每个韵部⽤⼀个代表字(相当于⼀个拼⾳字母)为名,如平声第⼀个韵部
称为“东部”。

“东部”中的“东”,⼈们⼜称之为“韵⽬字”。

平⽔韵30个平声韵部,就相当于有30个韵母。

上、去、⼊三个声调同此。

详细的表如下:
到这⾥,有⼀个问题⾃然就呈现在我们⾯前了。

这就是叶韵本来是与“韵”相关的问题,但是⽆论是“⼴韵”还是“平⽔韵”都
把“韵”与“声调”纠缠在⼀起,韵部分声调。

的确如此,古⼈理解的“韵”是包含有声调的。

这意思是,⼤概相当于ā、á、ǎ、à是属于不同的韵母,它们之间互不叶韵。

我们⼩时候读⼉歌时,叶韵是不管声调的,新诗中⼀部分有韵的诗,也是不管声调的。

但是,我们学诗词的时候⼀定要记住⼏点:
第⼀,叶韵不能凭现代汉语的感觉,在初学期,必须时常查“平⽔韵字表”。

根据平⽔韵部来确定韵。

第⼆,在平⽔韵部中,平声韵部不能与其他韵部叶韵。

如平声东部字,与上声董部、去声宋部、⼊声屋部是不能互相叶韵的。

第三,总结古今语⾳分合的规律,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平⽔韵。

如真部中今天分化为in、en、un三个韵母,侵部也分化为这三个韵母,但真、侵两个韵部在平⽔韵中却相隔很远。

再如元、寒、删、先四个韵部,在平⽔韵中,与覃、盐、咸三部也相隔很⼤,这七个韵今天却分别不清,那么,可以借助形声字表⾳的声符来归纳和总结各部的韵字特点,更好地理解古⾳。

如果可能,还可通过学习⾳韵学,站在更专业的⾓度理解和记住平⽔韵。

当然,⾳韵学是难度⾮常⼤的学问,学习诗词,不精通⾳韵学也没有问题。

综上可见,叶韵的道理很简单,规则很容易,但是具体落实起来,却很需要耐性,最好从⽹上下载⼀份“平⽔韵字表”,放在电脑或⼿机上,⽤搜索功能多查、勤查,逐渐熟悉各韵部,熟悉常⽤字。

学诗词的第⼀个环节上,难度不⼤,但⼀不要怕烦,⼆不能偷懒。

这时偷懒或者不耐烦了,后⾯的学习就更难以为继了。

四、近体诗叶韵简单规整
在第⼆节,我们曾概括律诗、绝句和五⾔古诗的叶韵特点为两句话:“偶句必叶韵,全诗最末⼀字必是叶韵的。

”我们明⽩了平⽔韵之后,还可作进⼀步的概括:
传统诗可粗略分为近体和古体两⼤类。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还包括排律和近体绝句(绝句还有古体绝句)。

排律是超过⼋句的律诗,在形式上可理解为是⼋句律诗的扩⼤形式,没有其他特别之处。

下⾯归纳以律诗为代表的完整的近体诗叶韵规则:
1. 偶句必叶韵,全诗最末⼀字必是叶韵的。

2. 起句(⼀⾸诗的⾸句)可叶韵,也可不叶。

且可以邻韵相叶,称为“邻韵发端”。

3. 起句以外的其他奇句,不可叶韵。

举例说,杜甫《饮中⼋仙歌》共22句,每句七⾔,但每句叶韵,所以,不是排律,⽽是七⾔古诗。

这种叶韵形式,过去称为“柏梁体”。

4. 全诗不换韵。

举例说,王勃《滕王阁诗》是七⾔古诗,虽然外形看是⼋句,有点像七律,但它前四句的韵部和后四句不同,这是换韵,律诗不可以这样。

5. ⼀般叶平声韵,不叶仄声韵。

举例说,唐⼈裴夷直《扬州寄诸⼦》:“千⾥隔烟波,孤⾈宿何处。

遥思耿不眠,淮南夜风⾬。

”这是⼀⾸古体绝句,处、⾬⼆字是上声语部字,近体绝句⼀般不叶仄声韵。

杜甫那⾸“岱宗夫如何”的《望岳》外形像五律,但以了、晓、鸟、⼩四个上声篠部字叶韵,实际是五⾔古诗。

6. 不⽤同⼀个字叶韵。

五⾔古诗不遵守以上第五条规则,第四条规则⼀般遵守,但有少数不守的,如李⽩《⽉下独酌》:
花间⼀壶酒,独酌⽆相亲。

举杯邀明⽉,对影成三⼈。

⽉既不解饮,影徒随我⾝。

暂伴⽉将影,⾏乐须及春。

我歌⽉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情游,相期邈云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