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要求背诵部分50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要求背诵部分50篇
1.学而不思则罔,。

2.,诲人不倦,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
溪。

,。

7.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
池。

,。

8.无可奈何花落去, 。

9.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
徊。

,。

10.黄梅时节家家雨, 。

11.江山代有才人出, 。

12.予独爱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4.,带月荷锄归。

15.山随平野尽, 。

16.气蒸云梦泽, 。

17.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
潮。

,。

18. ,铁马冰河入梦来。

19.不戚戚于贫贱,。

20.我欲乘风归去,,。

21.,,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2.兴,百姓苦; 。

23.,,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

25.长风破浪会有时, 。

26.,,。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7.,。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8.俱怀逸兴壮思飞,。

29.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
升。

,。

30.梳洗罢独倚望江
楼,,。

31.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 欲语泪先流。

32.了却君王天下事, 。

可怜白发生!
33.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3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
妒。

,。

35.燕子来时新社, 。

池上碧苔三四点, ,日长飞絮轻。

36.莫道不消魂, ,。

37.千古兴亡多少事, ,。

38.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
楚。

; !
39.求之不得,寤寐思
服。

,。

4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答案
1.思而不学则殆 2.学而不厌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7.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
时 8.似曾相识燕归来 9.问渠那(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0.青草池塘处处蛙 11.各领风骚数百
年 1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4.晨兴理荒秽 15.江入大荒流 16.波撼岳阳
城 17.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18.夜阑卧听风
吹雨 19.不汲汲于富贵 20.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 2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2.亡,百姓苦 23.剪不断,理还乱 24.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5.直挂云帆济沧海 2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2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8.欲上青天揽明
月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0.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31.物是人非事事
休 32.嬴得生前身后名 3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
霜 3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5.梨花落后清明,叶底黄鹂一两声 36.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7.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38.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39.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0.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读:常见,是指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语;含义,概念意义。

2009年考的是期、会、犯、过。

2010年考的是濒、客、薄、卒。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解读:重点掌握12个,而、乃、其、且、若、为、以、因、于、与、则、之。

2009年考的是“且、而、以、者”。

2010年考的是“之、以、其、于”。

2009年全国17套文言文阅读题目有10套题目是人物传记。

2010年全国18套文言文阅读题目有15套题目是人物传记。

3.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归类:2008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中,唐诗4首,宋诗5首,宋词3首,金诗1首,元曲2首,明清诗1首。

有12套试卷涉及到唐宋诗词。

2009年唐诗5首,宋诗6首,宋词3首,元代词2首,清代词1首。

2010年南朝乐府诗2首,晋代诗1首,唐诗4首,宋诗5首,宋词4首,元代散曲1首,清代词1首。

诗歌命题的特点:
1.在语料的选择上,以唐宋诗词为主。

2.从所考内容的题材分类来看,以写景抒情和咏物言志类诗歌为主,其他类别的诗词较少。

占到三分之二还多。

3. 从命题的角度上看,考查的两个题目,一个是内容,一个是形式。

内容上,主要是对诗歌所写内容(包含诗人感情的把握和分析)、语句以及形象的理解;形式上,主要是对语言(重点是炼字或者用词)的鉴赏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4.感情类题目的考查是主体。

从命题的方式来看,有直接问和间接问两种方式。

(1)直接问,如涉及整首诗的题目:“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010山东卷)
涉及部分句子的,如:“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5分)”(2009山东卷)。

(2)间接问,主要是作者借景物描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比如,“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含在对景物和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2009四川卷)
2009年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5分)
分析:抒情诗。

“情感变化”考生很难回答,阅卷时重新组织的答案,另起炉灶了。

2010年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恨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恨(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5分)
手法:除了答案规定的“托物言志”“比兴”“象征”三种手法之外,细则又补充了“借物(景)抒情”“借物明志”“比喻”等等。

情感:“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1分)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2分,只答“怀才不遇”或“失意”给1分)”。

分析:托物咏怀诗。

孤独无奈和壮志难酬(或者“报国无门”)在本诗中无从谈起。

答案不够准确。

解决之道:
首先,了解古代诗歌所写内容的大体分类,(1)写景抒情诗。

(2)送别诗。

(3)怀古诗。

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或者通过描写古人的事迹,来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

(4)边塞诗。

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者表现对战争的厌恶。

(5)咏物诗。


过描写山水田园景物(或者借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远大抱负。

(6)羁旅(思乡)诗。

其次,懂得鉴赏古代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知识。

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即物象)、景物形象(即意象),高考以考查人物形象为主。

鉴赏手法主要有细节刻画、粗笔勾勒,白描,动作、心理等等。

古代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涉及炼字(或者用词)和语言风格。

炼字(或者用词)主要从词语的准确、凝练、鲜明、生动,语意的含蓄和丰富、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等等),词性(属于语法方面,主要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移用,色彩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和品味。

对于炼字和用词的考查是诗歌考试的重要内容。

语言风格特点,如平淡、工丽、自然、清幽、雄奇、豪放、洗练、沉郁等等;对于风格的考查这些年基本不考。

表达技巧涉及到四个方面:第一,表现手法。

常用的有描写手法,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联想和想象、动和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和实、渲染、烘托、对比(对照)、映衬(正衬和反衬);抒情手法,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移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第二,构思手法。

包括点面结合、以小见大,首尾呼应、开门见山等等。

第三,表达方式。

包括描写、叙事、抒情、议论等等,常见考点为描写和抒情。

第四,修辞方式。

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对比、反语、反复等,常见考点是前四个。

再次,学说“行话”,规范术语,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如:类别方面,风格方面,技巧方面,修辞方面,情感方面,等等。

案例:懂得答题的步骤和技巧
一看——看诗题,看内容,看作者,看注释。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多数标题提示了作品的题材,内容的走向,描写的对象,所用的表达方式,情感倾向,等等。

我们可以从描写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

如2009年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看题目。

这首诗的题目给我们提供了以下信息:时间,“秋夜将晓”,天快亮了;人物,诗人自己,他老早就睡醒了,走出篱笆门,感觉到阵阵凉意;内容,“有感”,告诉读者,诗人抒发的是一种感受,属于议论性质,宋代诗歌崇尚议论。

隐含的信息:诗人为何这么早就起来了?为何起来就抒发感慨?他又抒发了什么感慨?
看内容。

初步感知,整体领悟;琢磨其中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咀嚼让你眼前一亮的词语所蕴含的意义;再去从整体上思考诗歌所写的大体内容,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看作者。

目的是了解这个作者所处的时代,了解其诗歌的风格特色。

看注释。

提供诗人的有关生平、写作背景、生僻词语的意思等,目的是迅速而准确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2010年的诗歌考查中,有三分之二给我们作了注释。

二读——题目类型和要求
两个题目分别是从哪个角度考查的,一看就应该一目了然:是内容方面整首诗的理解还是部分语句的理解?是对形象的分析还是诗人情感的把握?是部分句子的形象把握还是其中两句诗的情感的把握?是对炼字的赏析还是对用词或者句子的品味?表达技巧的考查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还是表达方式,抑或是修辞方式的考查?
初步判断之后,注意命题人的题干和要求。

题干,告诉了我们思考的范围;要求,告诉了我们答题的指向。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答——具体操作
回答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只有扣紧诗歌里的词、句来回答,才有可能分析准确。

高考阅卷当中,老师们见到的不得分的情况,其中一类就是泛泛而谈,远离文本。

根据不同要求,规范答题格式,准确使用专业术语。

我们以写景抒情诗为例来进行说明。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

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2009年海南、宁夏卷)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
分析:“柔桑破嫩芽”“蚕种已生些”和“细草”都显示出这是初春季节的景象;“陌上”“东邻”“平冈”“黄犊”都表明是乡村的景色。

因文(文字)识象(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不难回答。

解题指津:分两步走,先要用一句话概括描绘的景象,然后对这个景象进行分解,对上阙句子中的重要景物(嫩芽、蚕种、细草、黄犊、寒林、暮鸦)加以联想,进行描述。

参考答案: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
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6分)
解题指津:1.指明技法:这句(首)诗运用了什么技法;2.具体分析:技法体现在哪些字、词、句上;3.点明效果:好在哪里,或者再现(营
造)了怎样的意境;4.抒发的感情: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回答时一定要紧扣句子。

参考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选考内容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解读:主要放在表现手法上。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解读:年年考查;属于鉴赏层面。

重要,地位和作用而言;丰富含意的句子是指含蓄的句子、哲理性的句子、抽象的句子、结构复杂的句子(长句子)。

2007年全国共12套试卷考到了句子。

句子的含意、作者的情感、修辞手法、作用,等等。

见山东卷的两个21题。

2008年有一半的题目涉及到对句子含意的考查。

2009年有10个省区的题目涉及到句子:含意、情感、作用、用意、修辞手法等,而且基本集中在散文类文本阅读中。

2010年有13套试题的文学类文本,而且全都是散文,涉及对句子(包括两个对词语含意的理解)的考查:句子的含意、作用、给人的启示等,合计15个题目。

山东卷散文的考查。

2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2007《灯火的温情》)
19、“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2008《歌德之勺》)
20.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2009《记住回家的路》)
(1)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定有路途。

(2分)
(2)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2分)
全国各地小说的考查。

2008年海南宁夏卷、江苏卷、广东卷和浙江卷都考到了小说。

海南宁夏卷是《二十年后》(欧·亨利),江苏卷是《侯银匠》,广东卷
是《河的第三条岸》,浙江卷是《乌米》(阿·马·高尔基)。

考查的涉题点集中在人物性格的分析上。

2009年十七套试卷中散文11篇,小说6篇,如四川卷的《想象》(英国,凯·杰罗姆)、福建卷的《阿庆》(丰子恺)、安徽卷的《董师傅游湖》(宗璞)、辽宁卷的《遗璞》(贾平凹)、浙江卷的《魔盒》(英国,大卫·洛契弗特)、海南宁夏卷的《孕妇和牛》(铁凝)。

小说的各个要素几乎都考到了。

2010年课改区的大阅读,全国卷、广东卷、山东卷、湖南卷、辽宁卷、安徽卷、浙江卷、江苏卷八套试卷总共12个省市区考到了小说。

除了山东卷是长篇小说节选之外,其余的都是微型小说(部分有删改)。

而2010年小说的各个要素都考到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解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分别侧重于传记和新闻。

“某些问题”,首先是针对文本,其次是具体化了,降低了难度。

2008山东卷《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22、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2010年山东卷《她最多能活七个小时》
22.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