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一高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高一高中历史期中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
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2.“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它反映出
A.农时变化,指导农事活动B.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
C.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D.耕作制度和水利灌溉发展
3.如图所示,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下列对其认识错误的是A.公田的生产采用庶民集体耕作方式
B.要求先种公田,公事毕然后治私田
C.公田中的所有收获物都归贵族所有
D.公田归贵族所有,私田归庶民所有
4.500年前的中国,曾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贸易中心,有人设想:假如当时的明朝政府,不去攻剿双屿岛,而是打
开国门,利用压倒性贸易优势,中国的世贸中心地位,可能保持500年至今。
之所以没有出现这种局面,是由于
明朝政府
A.继续重农抑商B.抑制土地兼并
C.实行海禁政策D.加重外贸税收
5.《唐六典.尚书工部》载:“少府监(掌手工技巧的事务)匠19850人,将作监(掌土木匠的政令)匠15000人,散出诸州,皆取材力强壮,技能工巧者。
”材料直接反映了唐代官营手工业
A.政府管理混乱B.产品大多精美
C.工匠技艺高超D.使用上等原料
6.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2000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1000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500年前中国的“名片”是
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于出超地位
A.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
7.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
’”材料主要说明A.自然经济解体B.家庭手工业发展
C.雇佣关系出现D.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8.“太平洋西岸和大西洋东岸几乎没有过直接的交往,欧洲黑暗时期正是亚洲国家空前繁荣的年代。
”据此,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材料反映的是16世纪的状况
B.不能直接交往的主要原因是商路受阻
C.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欧洲黑暗”
D.亚洲的“繁荣”激发了欧洲人遐想
9.从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始,西方殖民者走遍全球,凡海水所及之处,几乎均有他们的踪迹,直至19世纪末世界终于被瓜分完毕,其势力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为止,全球化初具雏形。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表现出来的最大特性是
A.无限的扩张性B.统治的残暴性C.极端的掠夺性D.竞争的激烈性
10.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上涨2倍至2倍半。
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B.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C.贵金属的大量涌入D.西欧各国纸币贬值
11.下图为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该时期
A.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B.英国处于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C.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世界贸易走向制度化
12.进入19世纪,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自恃富强,动违禁令……日形狂诞”。
1833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独占权。
英国这样做的出发点是
A.早期资本输出B.开拓商品市场
C.独霸整个印度D.巩固远东霸权
13.《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记载“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各种土产。
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
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洋货铺。
”由材料可以得出
A.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B.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C.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14.下列各项有利于近代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或新的阶级力量出现或成长的是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出现③洋务企业的创办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⑤《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15.《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对这种“产业革命精神”最恰当的理解是
A.冲破传统的改革精神B.不甘落后的竞争精神
C.追求利润的冒险精神D.谋求独立富强的民族精神
16.民国某个时期,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超过8﹪;而同时期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为127.88亿美元,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日本的180﹪……同时,中国进口商品减少了16﹪,而出口商品则增加了28﹪。
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
A.20世纪20年代后期B.20世纪30年代中期
C.20世纪40年代初D.20世纪40年代后期
17.《清稗类钞》中说:“男女并耕之俗,广东、广西、福建最多……盖其地之妇女皆天足也,常日徒跣(赤足步行),无异男子。
世或视女子为废物,谓其徒手坐食者,实讆言(不实之言)耳。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清代妇女已没有缠足的习俗B.清代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C.传统男耕女织模式彻底瓦解D.对男尊女卑思想有一定冲击
18.下面是1942——1947年中国进口贸易额增长情况表,造成1945年之后进口总值猛增的主要原因是
C.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
D.国统区的经济出现明显发展
19.“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这首民谣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一五计划的制定B.“大跃进”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D.改革开放
20.1976年12月,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强调: “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是一个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的伟大革命群众运动。
”这一信息反映出
A.“文化大革命”依然如火如荼
B.“左倾”错误依然影响经济建设
C.全社会都特别重视经济建设
D.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21.据统计,至1984年底,全国农村基层组织政社分开的有91171个,已建立乡(镇)政府91171个,村民委员会946439个,保留作为经济组织的人民公社28218个。
这说明
A.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已经实现B.人民公社体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C.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在稳步推进D.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22.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等多角度进行分类,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可谓异彩纷呈。
如果从时代方面来看,对于19世纪中叶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欧美菜系成为主导B.反映出一定的革命特色
C.西式糖果糕点受到抵制D.中餐西餐并行于世
23.据载,近代上海电车营运之初,曾闹出不少笑话。
当时不少人相信,“电车电车,车上带电,乘者触电”。
这反映出
A.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认识有个过程
B.近代人们思想愚昧
C.电车安全性能不高
D.在近代中国新式交通工具发展艰难
24.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兴起……管理专业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发展。
上述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互联网进入人们的生活B.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C.城市化历史进程加快D.政府加强经济的干预
25.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的将原因归结于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他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务发展的根本原因B.多角度地认识、考察史实
C.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二、综合题
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在投入现代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以前)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传统农业可能是贫
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西奥多·舒尔茨《传统农业的改造》
材料二根据口述资料证明,十六世纪90年代,山东一些地区有相当数量的“经营地主”,用雇佣劳动力经营农场。
随后,十七、八世纪中,伴随商业性农业的发展,许多小农因“力农致富”而成为“庶民地主”。
最近,一些学者更用
明清档案馆所收藏的清代刑科题本中的资料,进一步充实了农业中雇佣关系发展的证据。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材料三“(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
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
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料”。
“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房舍”。
⑴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种经济形态?“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指的是这一经济形态的哪一特点?除此之外,这一经济形态还有哪些显著特点?(4分)
⑵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农村中出现了怎样的生产现象?导致它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⑶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二中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原因。
(4分)
2.(16分)1840年以来,经济现代化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一个重大目标。
材料一 1864年,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
必尽用其人。
”
⑴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外国利器”和“制器之器”的涵义。
(2分)简述该认识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4分)
材料二 19世纪末,张謇创办南通大生纱厂。
他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是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我知道我们政府,绝无希望,只有我自己在可能范围内,得尺得寸,尽可能的心而已。
”
⑵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末我国经济现代化的特点。
(4分)
材料三 1992年,邓小平指出:“我们真正干起来是1980年。
81、82、83这三年,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
84年重点转入城市改革。
”他进而号召:“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
⑶结合所学,列举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改革的重要举措。
(6分)
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
和矿石。
……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
……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
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他首先利用一辆机车把数辆煤车从矿井拉到泰恩河。
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
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
到1838年,英国已拥有500哩
铁路;到1870年,拥有15500哩铁路。
——美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⑴依据材料一,分析1830年到1870年间英国铁路运输业获得飞速发展的原因。
(4分)
材料二 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
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广……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
”光绪六年(1880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
的倡议,但更多的人“群相哗骇”,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之
行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
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艰可以体味。
⑵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铁路运输艰难的原因(6分)
4.(12分)妇女的地位及思想观念不断变化,折射出历史的会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山东省中学联盟网
材料一在“前四史”中,专门为妇女列传的,共计九篇,占“前四史”全部三百八十五篇的2.3%。
在父权社会中,女
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
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政必酿成祸患,这又把妇女摒除在政治之外。
礼教异常重视女子的“德育”,尤其是封建宗法
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即所谓“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教条。
⑴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原因。
(4分)
材料二艾释黎勋爵在他的演说(1844年3月15日在下院发表)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因为他的两个女儿
上酒馆而责骂了她们,她们却说自己已经被训的烦死了:去你的吧,我们还得养活你!也应该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果实了。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⑵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英国出现的新现象。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4分)
材料三中国近代的一则离婚案例上告人张秦氏(年24岁,山西万泉人),被上告人张风巍(年28岁,山西万泉人)。
上告人称与被上告人素无感情。
被上告人听其奸妇之言,对上告人常行殴打,民国9年3月间,被上告人
曾以手掬上告人颈部,以膝抵其胸间,致其受伤。
经地方法院调查取证,认为上告人所述属实,准其离婚。
——《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
⑶材料三中,张秦氏提出离婚的理由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
(4分)
江西高一高中历史期中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
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而社稷则是国家的代称,足以证明土地之神和五谷之神具备和国
家同等的份量,也反映了农业是国家的立国之本,所以本题答案是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本题并不是反映非常重
视祭祀,而是强调农业在我国古代的崇高地位。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为立国之本
2.“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它反映出
A.农时变化,指导农事活动B.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
C.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D.耕作制度和水利灌溉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就是农时的变化,二十四节气就是用来指导农业活动的,这是一个常识问题,所以本题答案是A.农时变化,指导农事活动。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二十四节气
3.如图所示,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下列对其认识错误的是A.公田的生产采用庶民集体耕作方式
B.要求先种公田,公事毕然后治私田
C.公田中的所有收获物都归贵族所有
D.公田归贵族所有,私田归庶民所有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图片里既有公田又有私田,并且私田对公田形成了包围圈。
“公田归贵族所有,私田归庶民所有”这个说法
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在井田制之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都是王土,私田归庶民所有就是不可能得了。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井田”
4.500年前的中国,曾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贸易中心,有人设想:假如当时的明朝政府,不去攻剿双屿岛,而是打
开国门,利用压倒性贸易优势,中国的世贸中心地位,可能保持500年至今。
之所以没有出现这种局面,是由于
明朝政府
A.继续重农抑商B.抑制土地兼并
C.实行海禁政策D.加重外贸税收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继续重农抑商影响的主要是国内的贸易,而实行海禁政策影响的主要是世界贸易,而本题考查的正是哪种因素影响了世界贸易,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C.实行海禁政策。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实行海禁政策
5.《唐六典.尚书工部》载:“少府监(掌手工技巧的事务)匠19850人,将作监(掌土木匠的政令)匠15000人,散出诸州,皆取材力强壮,技能工巧者。
”材料直接反映了唐代官营手工业
A.政府管理混乱B.产品大多精美
C.工匠技艺高超D.使用上等原料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技能工巧者是本题的题眼,既然材料说技能工巧,当然材料直接反映了唐代官营手工业肯定就是C.工匠
技艺高超。
A.政府管理混乱当然不是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
6.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2000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1000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500年前中国的“名片”是
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于出超地位
A.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不论丝绸还是茶叶本身都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从2000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到500年前中国的“名片”
是茶叶,足以证明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根本性突破是正确的。
1000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当然能证明③古代
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是正确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7.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
’”材料主要说明A.自然经济解体B.家庭手工业发展
C.雇佣关系出现D.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日佣为钱二百缗”是本题的题眼,佣就是雇佣的意思,所以材料主要说明的就是雇佣关系的出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雇佣关系出现
8.“太平洋西岸和大西洋东岸几乎没有过直接的交往,欧洲黑暗时期正是亚洲国家空前繁荣的年代。
”据此,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材料反映的是16世纪的状况
B.不能直接交往的主要原因是商路受阻
C.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欧洲黑暗”
D.亚洲的“繁荣”激发了欧洲人遐想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此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亚洲的“繁荣”激发了欧洲人遐想“,《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了亚洲国家中国和印度的繁荣,所以西方国家一定要寻求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亚洲的“繁荣”激发了欧洲人遐想
9.从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始,西方殖民者走遍全球,凡海水所及之处,几乎均有他们的踪迹,直至19世纪末世界终于被瓜分完毕,其势力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为止,全球化初具雏形。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表现出来的最大特性是
A.无限的扩张性B.统治的残暴性C.极端的掠夺性D.竞争的激烈性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无限的扩张性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性,资本的特点就是扩张,就是要以整个世界为舞台进行扩张,其势力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为止。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无限的扩张性
10.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上涨2倍至2倍半。
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B.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C.贵金属的大量涌入D.西欧各国纸币贬值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贵金属的大量涌入引起西班牙的价格革命,价格革命就是说物价要变化,不是物价变低,而是物价变高,贵金属的大量涌入导致钱不值钱,所以物价必然上升。
11.下图为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该时期
A.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B.英国处于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C.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世界贸易走向制度化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很具体形象的证明了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了世界工厂,英国处于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早于19世纪晚期,所以不能选.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处于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12.进入19世纪,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自恃富强,动违禁令……日形狂诞”。
1833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对华
贸易独占权。
英国这样做的出发点是
A.早期资本输出B.开拓商品市场
C.独霸整个印度D.巩固远东霸权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1833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独占权正是反映了当时的英国盛行自由主义,自由竞争,要打破
垄断,要打破贸易独占权之类的特权,在自由竞争中去开拓商品市场。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开拓商品市场13.《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记载“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各种土产。
嗣以五口通商,洋货
输入,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
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洋货铺。
”由材料可以得出
A.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B.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C.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洋货输入、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嗣称为洋货铺,那么多的“洋”字足以证明材料是反映我国传统商业受到
西方的强烈冲击。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
强烈冲击
14.下列各项有利于近代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或新的阶级力量出现或成长的是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出现③洋务企业的创办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⑤《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毫无疑问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出现③洋务企业的创办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这四个选项
都有利于近代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或新的阶级力量出现或成长,然而⑤《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仍然是在搞小农经济。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或
新的阶级力量出现
15.《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对这种“产业革命精神”最恰当的理解是
A.冲破传统的改革精神B.不甘落后的竞争精神
C.追求利润的冒险精神D.谋求独立富强的民族精神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这种“产业革命精神”是中国所独有的,只是因为中国是独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决定的,这种“产业革命精神”就是要有谋求独立富强的民族精神。
独特的国情决定了独特的产业精神。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谋求独立富强的民族
精神
16.民国某个时期,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超过8﹪;而同时期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为127.88亿美元,中国的国
民生产总值相当于日本的180﹪……同时,中国进口商品减少了16﹪,而出口商品则增加了28﹪。
这个时期最有
可能是
A.20世纪20年代后期B.20世纪30年代中期
C.20世纪40年代初D.20世纪40年代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