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训练22“蒸汽”的力量及走向整体的世界 人民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22“蒸汽”的力量及走
向整体的世界人民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13·广州质测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

“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 )
A.拓展殖民地市场 B.贩卖黑奴
C.传播基督教思想 D.输出机器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条件。

“向下”是指挖煤,因为蒸汽机的改进提高了煤的用量;“向外”指殖民扩张,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市场和财富。

答案 A
2.2013·福州模拟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英国“抢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解析17世纪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先进社会制度的建立,使英国抢占了发展的“先机”;“在下两个世纪里”指18、19世纪,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得以“傲视全球”。

答案 C
3.美国历史学者彭慕兰在分析英国工业化起源时指出:“伦敦附近有大片露出地表的煤层……如果不是这些地球物理的偶然条件,我们更难想象(英国)早期如何突破有机经济的限制。

”彭慕兰在此没有强调的是( )
A.浅层煤矿是英国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条件
B.工业革命在英国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偶然
C.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煤炭的使用
D.煤矿的开采对英国工业革命有突破作用
解析材料强调了煤矿的天然储备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进行,强调的内容并不是工业革命怎样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开采。

答案 C
4.某同学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发现,很多国家在古代常用文字中有关“马”的词汇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关于“马”的词汇少了很多,但关于“机”的词汇却多了。

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生态环境恶化,物种消失
B.传统文化丧失和灭亡
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D.文字改革的必然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

“马”与农耕文明密切联系,“机”与工业文明相联系。

与“机”相关的词汇增多,说明了工业文明的发展。

答案 C
5.2013·合肥联考某历史著作中包含有“蒸汽机引发的技术革命……‘工场退位,工厂上位’……‘东方诸国的衰落’……‘无产阶级的出路’……‘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等小标题。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B.东方国家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解析题干中“蒸汽机”、“工厂”、“无产阶级”、“世界市场”等信息提示这一著作主要研究的是工业革命。

答案 D
6.2013·黄冈模拟“在1759年,詹姆斯·布林德利开凿了英国第一条大运河,即布黎纪瓦特公爵运河。

从那时起……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2 500英里的运河。

”英国“运河开凿热”的兴起主要是由于( )
A.农业灌溉的需要 B.旅游观光的需要
C.商品运输的需要 D.海外贸易的萎缩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业革命获得了迅速发展,工厂所需原料需要及时购进,大量的产品需要及时运到市场上销售。

英国运河的开凿就适应了这种要求。

答案 C
7.19世纪下半叶,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上述状况反映了( )
A.环球航行的探索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殖民扩张的开始 D.工业革命的扩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原料来源于世界各地,产品供应世界各地的市场,这反映出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形成。

答案 B
8.某人在阅读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时,看到了这样一句话:“________在人类历史上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________应该是( )
A.宗教改革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新经济的出现
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为动力,煤是当时的主要能源,故工厂都要有烟囱。

材料反映的是工厂大量出现,因此B项正确。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是以电力为动力,“烟囱”现象不符合这一时期的特征。

答案 B
9.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

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

”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D.各国间交往密切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依据时间进行判断,之后分析所带来的影响。

希腊人熟悉他们的民主政治机构,而在工业革命时期逐渐形成了议会、陪审法庭等机构。

其余三项都与这些制度出现的阶段不相符合。

答案 A
10.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举行的一场音乐会通过无线电进行实况转播。

这一史实最早可能发生在哪一年( )
A.1860年 B.1910年
C.1927年 D.1931年
解析无线电依靠电磁波进行传播。

电磁波的发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1888年德国的赫兹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

19世纪90年代意大利人马可尼最先发明无线电报,此后才出现了无线电。

答案 B
11.下图是泰坦尼克号的图片。

当它撞到冰山后,船上曾通过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

下列说法最确切的是( )
A.它是18世纪以前的轮船
B.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结合的成果
D.它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答案 C
12.19世纪初,英国兴起抵制教会的“新大学运动”,出现了以自由、民主精神办学的伦敦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

剑桥、牛津大学也进行改革,取消必须信奉加尔文教的宗教宣誓,并增设许多自然科学课程。

进入20世纪,甚至教会大学也大量增加了面向现实的世俗课程。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B.近代科技和工业化的扩展
C.教育世俗化的不断发展
D.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解析19~20世纪近代科技和工业化的迅速扩展使人们急需增加自然科学知识。

答案 B
13.《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
A.兴起于重工业 B.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D.电力的广泛使用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科学对技术发展的影响,这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答案 C
14.2013·湖州检测有人说,“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其中,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技术革新和成就不包括( )
A.以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问世
B.汽车和电器工业部门的兴起
C.机器制造业的诞生
D.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
解析机器制造业诞生于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答案 C
15.2013·烟台模拟2011年,中国石油价格的几次涨落牵动着许多国人的心。

目前,石油化工已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

100多年前,直接推动石油化学工业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因素是( )
A.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B.内燃机的发明和推广
C.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认识题目中限定范围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目中的“直接”。

化学工业的发展与内燃机需要燃料直接相关。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6.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世界日益连为一体,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益频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
——哥伦布
材料二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有人在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15世纪末的哪一重大事件?该事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影响?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提到的“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在19世纪的前期和后期各出现了哪些?而导致这些交通工具革新的动力发明各是什么?
(4)简要谈谈你对世界市场作用的认识。

解析本题以世界市场的发展历程为主线,考查学生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

第(1)问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知识回答。

第(2)问按教材整理即可。

第(3)问总结两次工业革命的交通工具和动力的差别。

第(4)问分析世界市场的积极、消极作用。

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或地理大发现)。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国际贸易的发展;资本输出的不断扩大;西方国家的武力逼迫;交通工具的改进和通讯技术的进步。

(3)前期:蒸汽火车、汽轮;动力:蒸汽机。

后期:汽车、飞机;动力:内燃机。

(4)作用: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亚、非、拉大多数国家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结束了孤立发展的局面,客观上促进亚、非、拉国家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这是人类历史上巨大的进步;但世界市场形成以后,一国发生经济危机就会波
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

17.2013·南通模拟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表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扩展,世界各地城市化进程日益明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为单位)
材料二工业生产的上升(以1913年为100%)
国别1860年1870年1880年1890年1900年1910年1913年
德国14 18 25 40 60 89 100
英国34 44 53 62 79 85 100
美国14 11 17 39 64 89 100
富。

同样,在普鲁士,
1911年时,3 425人的平均财富为5 321 400马克,而另外1 608 050人的平均财富却为23 295马克。

……相形之下,中产阶级买得起较好的住房和食物,……能使自己的子女受到充分的教育。

在社会顶层,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国外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伦敦、纽约、上海三地的城市化进程。

三地城市化的进程、程度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纽约、上海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一所反映的状况?
(3)材料三反映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有何启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历史与现实结合较好。

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及社会转型是高考的重点,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英国等国在城市化及转型上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第(1)问关键在于学生读图与提取信息的能力,对照示意图从三市城市化进程早晚、程度高低作答;第(2)问比较纽约、上海的城市化高低,很明显两地城市化高低与两国两地工业化进程有关,结合近代两国工业发展状况作答;第(3)问的启示从民生角度作答较好,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答案(1)差异:伦敦的城市化进程起步早,水平最高。

纽约、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均在19世纪晚期以后出现加速趋势;上海的城市化水平最低。

(2)原因:纽约:19世纪80年代起,美国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增长率超过英国。

上海:19世纪晚期起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列强侵略下,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困难重重。

(3)问题:贫富悬殊现象严重。

启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关注民生,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