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漏铭并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莲花漏铭并序》
宋·苏轼
故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燕公肃,以创物之智闻于天下,做莲花漏,世服其精。

凡公所临,必为之,今州郡往往而在,虽有巧者,莫敢损益。

而徐州独用瞽人卫朴所造,废法而任意,有壶而无箭。

自以无目而废天下之视,使守者伺其满,则决之更注,人莫不笑之。

国子博士傅君裼,公之外曾孙,得其法为详。

其通守是邦也,实始改做,而请铭于轼。

铭曰:
人之所信者,手足耳目也,目识多寡,手知重轻。

然人未有以手量而目计者,必付之于度量与权衡。

岂不自信而信物,盖以为无意无我,然后得万物之情。

故天地之寒暑,日月之晦明,昆仑旁薄于三十八万七千里之外,而不能逃于三尺之箭、五斗之瓶。

虽疾雷霾风雨雪昼晦,而迟速有度,不加亏赢。

使凡为吏者,如瓶之受水不过其量,如水之浮箭不失其平,如箭之升降也,视时之上下,降不为辱,升不为荣,则民将靡然心服,而寄我以死生矣。

1. 苏轼调任徐州。

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

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


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

”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

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板。

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说之辞。

一般为后人所接受的解释为,原文中先列举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出身下层,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练方面,最后一句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愤图强的浓厚悲剧意识。

3. 苏轼为官之道
北宋熙宁十年(1077)四月,苏轼调任徐州知州。

同年秋,到徐州不足半年的苏轼,就遇到了百年不见的黄河决口。

面对汹涌而至的滔滔洪水,他没有丝毫copy的退缩,亲自指挥民众筑堤护城,他“结庐城上”,亲荷畚箕,三过家门而不入。

在他的率领下,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终使全城人免为鱼鳖,百姓欢声雷动,朝廷颁赐重奖。

徐州这座故黄河边上的古老城市,历史上遭遇洪灾达200余次,无数次城毁屋塌,居民遭受灭顶之灾,惟独他以太守的身份率军民抗洪于城下。

知苏轼在徐州除了捍水抗旱、劝农耕桑等成就外,其首次成功地开发煤田,更是他在徐州建树的名垂千秋的历史功绩。

徐州蕴藏丰富煤炭,但历来无人知晓,苏轼到任后,便不失时机地派人寻矿,终
于在徐州西南五十里的白土镇发现了储量丰道富的煤田。

他在历史上第一次歌颂徐州人民开采煤矿的壮丽诗篇《石炭并引》中写道:“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

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