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新洲三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有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三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月考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8页,六大题23小题。
全卷满分12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准考证号、座位号和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统一提供的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颓圮.(pǐ)酵.(jiào)母浮藻.(zǎo)霉菌.(jūn)
B.彷.(páng)徨彳亍
..(chìchù)回溯.(suò)佝.(jū)偻C.胆怯.(què)忏.(chàn)悔惆.(chóu)怅枯槁.(gǎo)
D.青荇.(xìnɡ)踟.(chí)蹰呻吟.(yín)矫.(jiāo)正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青苔峥嵘荆棘赡养
B.逶迤家俱荡漾寂寥
C.苼萧沧茫典押磅礴
D.扭扣虱子诀别候爵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农历春节的到来,中国车市继续延续着2012年的红火气象,而在中高级轿车领
域中的竞争更是剑拔弩张
....,激烈异常。
B.占地15000多平方米的西藏军区军史馆本月6号在拉萨盛装开馆,重现60年来人民军
队在雪域高原上的峥嵘岁月
....。
C.咱们高一的同学,面对再大的困难、再难的题目都不以为意
....,我们一定会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心克服的。
D.今天我们迎来了第二十九个教师节。
此时此刻,我们对老一辈教师的嘉言懿行
....无比怀念,对广大教职员工的辛勤耕耘肃然起敬,对“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倍感自豪。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这本书里,并没有给读者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影响倒是不少。
B.在各种广告的影响下,有些家长希望通过保健品和补品来提高和增长孩子的智力,这种想法是儿童教育中的一个误区。
C.据了解,中国移动武汉分公司针对春节期间手机短信密集发送,对今年的发送量进行了预测,并事前做好了准备工作。
D.2013年9月8日,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二届全运会田径项目男子100米决赛中,脚蹬
粉色战靴的北京选手张培萌以10秒08的成绩获得金牌。
5.对《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堰河啊,我的保姆——用“大堰河”称呼保姆,表达了对保姆博大无私之爱的赞美。
B.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雪是洁白的,因雪而想起了大堰河,暗示了大堰河美好的品质,以及对她的哀悼之情。
C.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回到父母家里,却说是“做了新客”,说明作者对地主家庭的厌弃,对大堰河的热爱。
D.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强调大堰河死得突然,抒发了对大堰河早逝的痛惜之情。
二、语段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6.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不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为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阅读《再别康桥》有关诗节,回答后面问题。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7.对《再别康桥》的前两节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下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
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
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阅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乡愁》一诗,完成题目。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8.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本诗以纪实的手法,按时间顺序抒写了作者自己“少小离家”到“老大难归”的思乡情愫。
B.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C.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的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D.诗歌有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有叠词、有变换的量词,加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1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军.函陵军:驻扎
B.又欲肆其西封.封:边境
C.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武:威武
10.下列为省略句补上的省略成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公从之。
(烛之武)辞曰
B.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C.若不阙秦,(晋)将焉取之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晋侯)乃还
11.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 )(3分)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③焉用亡郑以陪邻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⑦秦伯说,与郑人盟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⑤⑥⑦
12.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秋词①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②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①《秋词》共二首,此诗是第一首,是刘禹锡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②排云:冲天。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4分)答: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4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2)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4)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5)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6),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7)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8)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5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流逝的古典
王开岭
温习一下这些句子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那样明亮的户外,那样的四季,那样的江河岳脉,它们今天在哪里呢?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月安在?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活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视野里被生生扯去?多少诗词风景像“广陵散”般成为了遥远的绝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抚摸这些《诗经》句子的时候,我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和疼痛: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永远同我们告别了!阅读竟成了永诀和追悼!
语文教材中的众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洞庭……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意境外,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和祭奠意义,更有着“黄鹤一去不复返”的绝唱意味!难道我们在对之阐释时,就只停留在汉语表面的字义上(比如“蒹葭”、“雎鸠”,难道除了“一种植物”、“一种水鸟”,就再也延伸不出别的含义)?除了挖掘莫须有的政治意义和阶级分析,难道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隐隐动容?除了分享审美愉悦,难道就品咂不出“挥别”的忧愤和悲怆?
我更想建议老师:为什么不问问孩子,那些美丽的“雎鸠”、“鹿鸣”哪里去了?甚至还可以让孩子去想,假如诗人活在当下,他又会作何吟?这等反差难道不会在孩子心里掀起一场风暴吗?我不知道老师们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一丝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那我要为我们的教育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因为在未来,携带着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铲平的古街时,至少会有一丝心痛和迟疑。
这就有救了。
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笔画、词条、年代、人名、事件和“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树立起一种
信仰,当他们成年后,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上,做得远远不够。
试想,从小缺少“感动”的孩子会变成什么人?所以,当今天从网上看到广州餐桌上日均“吃猫”一万只,惊讶得目瞪口呆时,我忽然想到:这些食客曾经也是孩子,谁曾告诉他们“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呢?随即又想起那个用硫酸泼熊的清华学生……
曾经看到两则报道,都和“树”有关——
一位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竟然在这棵18层楼高的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该树。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当市政工程的铲车向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高喊着“拯救斯德哥尔摩”,用身体组成人墙,挡在那些美丽的百年古树前。
终于,政府做出了让步,将地铁绕道而行。
读着这些报道,我深深被打动了。
多么勇敢和纯洁的心灵啊,其心灵像那些大树一样美丽而健康!我深信,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与其童年教育和自然意识的启蒙有关——这热爱一定是童年就埋藏在心底,正是那些深刻的印象刺激和鼓励着他们,才做出这般不顾一切的举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树”不出这样的“人”呢?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我们熟悉的古典名句入手,提示我们古典不再,警醒世人反思自身,找出根源,重视教育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从小给孩子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B、作者对留存于阅读中的明山丽水满怀深情,而对语文课堂上意义挖掘和阶级分析深恶痛绝,表现了对人文课程科学性的鞭挞,其言虽烈,其情可嘉。
C、两则报道都和“树”有关,由此过渡到“树人”,谈到塑造心灵,行文巧妙自然。
D、文章追古思今,涉猎中外,叙事、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感染力极强,能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
17.请说出标题“流逝的古典”的含义。
(3分)
答:
18.文中画线的句子“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应怎么理解?(4分)答:
19.作者在文末热切呼唤“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综观全文,他希望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来?(4分)
答: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0分,共3小题)
20.市政建设部门要在古镇磁器口修建一家豪华宾馆,欲将一处古代民居拆除。
市民们闻讯后,纷纷要求政府修改方案,保留这一古迹,他们推荐了三位代表去反映情况。
这三位代表是:土生土长的王大爷、建筑学家李教授和历史学家周教授。
请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各拟一句话,表明反对的理由。
(4分)
(1)王大爷:
(2)李教授:
(3)周教授:
21.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妈妈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2分)一个孩子拿着一个橘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妈妈答:“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
”小孩子又问:“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呢?”妈妈答:“那是橘子在告诉你,。
”
22.根据所给小诗的形式和修辞手法,以“父爱”为话题仿写。
(4分)
母爱是一缕阳光,
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母爱是一泓清泉,
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也依然纯洁明净。
六、写作(共40分,共1个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40分)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十五六年的美丽人生中,我们遇见过许许多多不同的人。
他们之中总有人以其独特的个性特征,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留下无尽的思考。
请以“有这样一个‘怪人’”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作文。
要求:①灵活调动刻画人物形象的多种手段,诸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等。
②处理好叙事与各种描写刻画手段之间的关系,以叙事为经,以刻画为纬,纵横交织,自然搭配,不因事害描,不以描乱事。
③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形神兼备,真正做到“传神”。
新洲三中高一年级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A(B.“溯”读sù,“佝”读ɡōu。
C.“怯”读qiè。
D.“矫”读jiǎo。
)
2.A(B.家具。
C.笙箫,苍茫。
D.纽扣,侯爵。
)
3.C(A.剑拔弩张: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B.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C.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D.嘉言懿行:<书>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
4.D(A.在句首使用介词“在”,介词与本应充当句子主语的“这本书”构成介宾短语作了句子的状语,导致句子缺主语。
B.“保健品”和“补品”概念交叉,“提高”和“增长”重复。
C.“针对”什么呢?针对密集发送“的情况”,成分残缺。
)
5.A(A.大堰河身份的卑微。
)
6.C(“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绝望”,错误。
)
7.D(注意①与②的矛盾之处)
8.A(非纪实手法)
9.D(D项“武”应为“使用武力的道义准则,即武德”。
)
10.D(D项应为“秦伯”。
)
11.B(①句是叙述烛之武出城见秦伯,⑦句是说秦伯,含此两句的项排除。
)
12.答案:(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13.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4.⑴答:积极昂扬、乐观豁达的心境。
(2分)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2分)
⑵答:借托一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坚定的心志:在厄运挫折面前决不低头,在困难面前
决不妥协,(2分)豁达昂扬、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2分)
15.(1)长河落日圆(2)怅寥廓(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蜡炬成灰泪始干(5)粪土当年万户侯(6)会当凌绝顶(7)千里共婵娟(8)小桥流水人家16.B ( “深恶痛绝”说得太过,原文并未对之全盘否定。
同时,作者并不反对人文课程进
行科学教育,只是本文更侧重谈人文教育。
)
17.指已经消逝了的古代美丽的自然风光(1分),人类与自然最亲近和谐的美好岁月(2分)
18.老师向学生传达了一种理念,教他们学会敬畏自然,珍爱生命(2分),这种教育将影响学生的一生,使得他们面对种种对待自然和生命的无知与粗鲁时,有种免疫力(2分)。
(前一要点侧重内容,后一要点侧重作用,大意如此即可)
19.作者希望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人是这样的:他们能够敏锐的感受丰饶的自然信息(1分),具有相当的生命审美意识,热爱自然,尊重生命(1分),心灵美丽而健康,勇敢而纯洁,有着健全的人文精神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分)(主要是整合第五和第九段的内容)
20.【答案示例】
王大爷:这是祖先留下来的财富,不能拆。
李教授:这种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居建筑十分有研究价值,不能拆。
周教授:这是我们地方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不能拆。
21.【答案示例】
示例一:你手里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而要懂得与人分享。
示例二: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是一小瓣一小瓣慢慢品味的。
22.示例:父爱是一个避风港,
让你的心灵即使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受到伤害;
父爱是一条长河,
让你的情感即使遭受创伤也会被冲淡。
23.审题指导:本次作文是“由材料引出命题”的综合性标题作文。
审题:从形式上看,“材料+标题”;从结构上看,句子型(“有这样一个怪人”);从文体上看,记叙文。
记叙文:从虚到实,如何怪,怪在何处,为什么怪,怪后怎么样。
重细节与多种方法的描写。
审题之弄清题旨:“怪”人表现在哪(是什么):长相“怪”、说话“怪”、动作行为“怪”。
“怪”的原因:要致使这种“怪”的原因,揭示出“怪”所表现出来的本质。
“怪”后怎么样,结果:人们怎样对待“怪”,重点写态度的转变。
方法:以描写为主,以记叙为辅,抓细节,多描写。
参考例文
有这样一个“怪人”
我又看见那个怪人了。
我披着冬日里一天中最后一丝黑暗起了身,顶着酸痛的眼皮,打着哆嗦出了门,迎面而来的是那一阵阵鬼嚎似的风,吓得我面部抽搐了一下。
我想,这么冷的天,只有我会早起吧!
还有那个怪人,他也早起了。
我以三步一歇,十步一坐的速度在江边跑着,趁着灰蒙蒙的天,我看见了他,一个男人,一个看似退了休的大伯,一条简便的裤子加上上半身厚实的大衣。
我猜里面肯定裹了几层毛衣,大清早吹着冷风,站在江边——唱歌。
他的头发早已被风吹乱,面部上的皱纹仿佛写满了他的辛酸,但眼神却坚定地盯着水面,唱着一首老旧的歌曲: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啊……
大冷天不在家里睡觉,早起唱歌,真是怪人!
听他口音就知道应该是广东人。
说实话,他唱歌的歌声有着广东人发音特点,声音并不厚实,但更多的,是一种扯着嗓子唱歌的感觉。
仿佛将那个本不高大的身躯的所有力量扯了出来。
我心里很无情的下了个定论——他这样的怪人不适合唱歌。
不只我这样认为,连偶尔过路的人走过时,也会用一种看笑话的眼光望着他,仿佛这怪人本身是一个笑话似的,甚至还有人当众说出一句大家的心声:真难听。
然后大家又会心地笑起来。
我望着他的背影,真的像一个笑话。
原来他是一个疍家人。
这是一次坐在那休息时无意听见一些阿姨们在讨论他是收集到的信息。
说起来也奇怪,那个怪人虽敢在大庭广众下唱歌,却非常内向,从不与人打招呼。
偶尔有人叫好,他也只是点头道谢。
阿姨们说,他告诉她们他从小喜欢唱歌,一直都喜欢,退休了还喜欢。
看到江水就有一种温馨的属于疍家的回忆,所以他对着江水唱歌。
说罢,那群
阿姨又不怀好意笑了起来。
我突然觉得我与那群阿姨才是一个笑话。
因为我不禁想来了史铁生。
如果坚持梦想,他就是怪人,那么谁又是正常人呢?难道是那些早忘记最初梦想,笑话那些与普通人不一致的人么?在这个世界上,谁都有个自由追求梦想与回忆的方式与权利,哪怕他头已白,年已老。
不知不觉,太阳升上来了,朝阳照在这位“怪人”的身上,真美!
点评:本文在选材上,将视野投向社会,较单写校友生活者开阔;从立意上,不止于写怪人之怪,更写出这“怪”的内涵——追求梦想,同时还带批判的色彩;写作手法上,用了记叙、描写和议论结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