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调查与防控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i n g c h o n g h a i f a n g z h i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在小麦中非常普遍的病害,为小麦重要的三大病害之一,也是青海省常发性小麦病害,对小麦的各个时期的生长造成很大危害,严重影响到小麦的产量。

青海省既往多个区域爆发小麦赤霉病,有些区域的发病率高达85%,给当地小麦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小麦赤霉病发生特征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控策略。

一、青海省小麦赤霉病发病调查
1、小麦赤霉病概述
小麦赤霉病又被叫做麦穗枯、红头瘴,为一种重要的真菌侵染性病害,其发病以夏季多雨、多湿为主,严重时可造成5%-45%的产量损失,中等程度时可造成5%-20%的产量损失。

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燕麦镰刀菌、茄病镰刀菌、三线镰刀菌、接骨木镰刀菌等多个镰刀菌导致,不同镰刀菌对小麦的致病性不同,具体如表1。

其中禾谷镰刀菌为主要的致病镰刀菌,在侵害小麦时会出现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会造成人和动物身体免疫系统异常,人摄入过多毒素时会增加患癌几率。

小麦是青海省的一种主要粮食,小麦种植面积大概在9.5×104公顷,占粮食种植面积的34.1%,在当地的粮食产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耕作制度等原因,该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现出明显差异,严重威胁着小麦的生产安全,造成小麦减产。

赤霉病菌具有快速生长、多样的胁迫应答机制,并伴随着化学药物的应用而提高了抗逆性,使赤霉病病菌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不断提高。

因此,了解小麦赤霉病发病情况,进行科学正确的防治为当务之急。

2、小麦赤霉病的病源
病菌在受侵染的秸秆中残留,以菌丝形式越冬,并在玉米根部和麦壳中寄生,在春季时产生子囊孢子,为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源。

此外,稻草中存在此类病菌,种植户将其当做肥料时,掺杂着动物排泄物,撒在麦地里,病菌在合适的环境下繁殖,会产生大量的子囊孢子,从而引发赤霉病。

此外,该病菌侵染小麦种子,播种后引起苗枯、基腐,随后产生分生孢子,侵染麦穗,引起穗部腐烂,因其在麦地里的发病率极低,并非主要病源。

3、小麦赤霉病发生时的症状
小麦处于麦花期时,发生小麦赤霉病的早期,颖壳上会出现水浸状病斑,慢慢小穗颜色转变为黄褐色,如果降雨量较多、历时久、田面湿度高,则小穗会转变为粉红色。

若小麦田干旱,则病变部位会枯死,小穗变白,到侵染后期,可产生黑粒。

在轻度病害时,小麦小穗感染数量较少,而在重度病害时,小麦全穗将被侵染,形成空秕粒,小麦穗将发霉。

赤霉病在小麦幼苗阶段发生时,根鞘和芽鞘会变褐色,并且腐烂,将幼苗从根茎中拔出来,会在根茎中找到粉色的菌体,如果幼苗受感染程度比较高,会引发幼苗枯萎死亡。

基腐可以贯穿于麦子的全生育期,刚开始发病时,茎基部会发生病变,使其表面变成褐色,并变得柔软,植株慢慢死亡。

4
、小麦赤霉病发病规律
湿度是诱发小麦赤霉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外界的湿度
升高到适宜程度,则可使其大量繁殖,一旦遇到小麦对病害的敏
感性时期,则可引起大面积病害。

如果田间管理不当,就会加重
病害。

小麦扬花时期是小麦最容易受到胁迫影响的时期,也是影
响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段时间里,一些小
麦品种颖壳过厚、种植密度大及肥料耐受性不佳,会出现较重的
发病表现。

5、小麦赤霉病造成的危害
小麦一旦感染赤霉病,可引发小麦苗枯、茎、秆和穗腐败,特
别是穗的腐败比较严重和广泛,一般小麦病穗率可达50%以上,
会出现综合粒重及发芽率过低、面粉品质变差、商品价值不高等
情况。

小麦赤霉病容易造成小麦产量降低,当赤霉病发生时,小
麦产量下降20%-50%,是一种很难控制的病害,发病比较严重,
而且是多发性的。

另外,被赤霉病侵染的小麦含有呕吐素,限制了食用性价
值,无论是人还是牲畜,吃了都会引起急性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也有研究表明,病麦粒中存在着一些有毒物质,如脱氧雪腐镰刀青海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调查与防控策略研究
李鸿芳
54
--
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会引起妊娠的母畜出现中毒后流产的现象。

综上所述,赤霉病的出现及对小麦生产和人类、动物的危害,与当前国家倡导的绿色、健康、和谐的发展思想不一致。

因此,要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做及时调查,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防治策略,对小麦的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都有重大意义。

二、小麦赤霉病的成因
1、气候影响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水分等因素有很大关系,据调查发现2011年-2020年间,青海省降水量最多的年份为2018年,降水量最高的地区为果洛州,最少的为海西州,近几年降水有增多之势,而多云降雨的情况,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

同时,温度、湿度等因素也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

相关数据表明,在相对湿度不大,降雨量不大的情况下,即使是通过喷灌和适当的水处理,也可以减少赤霉病的发病率。

在此基础上,结合大气环流演化规律,实现对该地区小麦病害的精确预报,进而制定防控措施。

2、栽培的小麦品种不抗疾病
目前,国内外尚无抗赤霉病抗性品种。

在不同的小麦品种中,受小麦赤霉病侵染的几率是不一样的,在小麦扬花期,受影响的几率最大,齐穗期和灌浆期次之,在这个时期,如果遇到了高温和多雨的天气,就容易发生小麦赤霉病。

若能在麦田抽穗扬花期避免多云多雨的天气,将会减少麦田赤霉病的发病率。

3、土壤中菌源过多
田间排水不良和过量使用化肥和杀虫剂等都是造成小麦赤霉病的主要原因。

该病菌传播范围较广泛、速度快,容易在小麦、水稻等农作物上传播。

此外,如果在还田时,土壤的腐烂程度不够,会导致稻草上积累病菌,这样为赤霉菌的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环境。

随着秸秆还田面积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小麦轮作区,由于麦茬、秸秆等都是播种作物的主要营养物质,大量的秸秆还田将增加明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病风险,同时也增加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

4、改良种植方式增加了赤霉病病发的风险
秸秆还田作为一种增肥、改善土壤结构的措施,近年来在青海省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覆膜还田存在土壤腐解速度慢、养分无法及时被作物利用、影响耕作、易引发病害等情况。

赤霉病菌可在麦田中利用秸秆进行繁殖,进而导致土壤赤霉菌数量增加,促使赤霉病的危险性加大。

稻草还田之前,小麦的发病时间一般为花期15d以后,发病20d以后基本稳定。

而且,由于秸秆还田的广泛应用,麦田里的微生物数量增加,导致新变异。

例如小麦在灌浆后,一旦遇到下雨,就会迅速地在麦秆上繁殖,导致病害的发生率大大增加。

在这个时期,病菌很难侵入到籽粒中,而在麦穗及种子的表面发生腐败,并产生大量的毒性物质。

近年来,秸秆还田及较大面积的赤霉病,使农田中的腐烂现象日趋严重。

5、化学制剂应用不合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农民工进入了城市,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而且农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也很少,在农技人员的指导和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在处理病害时,药剂兑水量很少,随着小麦生长,密度不断扩大,所需的药剂较多,而用水量为多,达不到对防治病害的药剂效果,导致赤霉病扩散。

一般情况下,种植户在控制赤霉病时,都会选择可湿性粉剂,若在使用时,药量的控制不够精确,造成配制药剂的浓度过高。

在喷洒之后,药液会被吸收到麦穗上,从而影响药效发挥,造成防治效果不佳,出现小麦赤霉病。

三、防治对策
1、抗病品种选育
抗病品种选育是从源头上控制小麦赤霉病的一种方法,对小麦品种进行抗病性改良,可以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发病几率,减轻其造成的损失。

目前,在我国的栽培品种中,尚未达到对赤霉病的免疫水平。

小麦对赤霉病菌的抗性表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受环境影响的,所以在进行试验时,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和结果。

近年来,随着分子标记技术发展,人们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研究日益深入。

采用滴花法对几个小麦品种进行赤霉病抗性试验,结果表明,各品种对赤霉病抗性达到中度水平。

2、生物防治
①细菌防治
国外在对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研究中发现,如果想要实现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可以使用枯草芽孢杆菌B-30210及荧光假单细胞杆菌MKB158,能降低小麦染病率,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条件。

根据我国对小麦赤霉病的生防研究得出结论,某些地区土壤中的枯草芽孢菌AF0907对小麦赤霉病有一定抵抗作用,从而降低发病率。

②真菌防治
目前,已有使用真菌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情况,从小麦的花药中筛选出的隐球酵母菌对禾谷镰刀菌的抗性较强,1株菌的效率达到78%。

也有研究表明,黑核桃的内生真菌存在明显的抗菌谱,对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等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而且对禾谷镰刀菌的抑制作用超过90%。

③放线菌防治
在对小麦赤霉菌进行防控的过程中,明确大多数的放线菌为链霉菌。

在国外的有关研究中,从小麦花粉中分离出20株链霉菌,能够较好控制小麦赤霉菌,并能减缓小麦赤霉病的蔓延。

当前,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技术还处在发展阶段,因技术方法的
55
--
B i n g c h o n g h a i f a n g z h i
欠缺,导致赤霉菌的生态防控技术运用程度较低,且还存在着一些弊端。

在农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生物防治技术也在持续地发展,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也逐渐提高。

因此,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还要对微生物的代谢因子和抗生素进行深入研究,并改进其防控手段,从而达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3、化学药物防治
抓住小麦的抽穗、花期,采用综合防治,降低病害的发生,还要坚持以防为主,及时用药的原则,当小麦在开花结果时,如果出现持续阴雨,或者是比较长时间结露等适合小麦赤霉病爆发的条件时,应该进行药物防控,以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险,从而进一步强化防控工作。

在齐穗至开花期是控制该病发生的最佳时期。

在小麦赤霉病常发区,建议采取见花打药的方法,对发病时期,比如连续阴雨,结露时间长等,应在第一次使用药物后5-7天之内再次施用,并在适当的气候条件下,抓住机会进行防控。

采用化学药物防治为控制小麦赤霉病较简单的方法,根据各区域天气情况,结合既往赤霉病的病情资料采取针对性控制。

防治小麦发生赤霉病的最佳时期为抽穗、扬花期,此时期应根据天气条件适时进行防治,用药要科学合理,防治为主,病虫并重。

农药的选择与防治小麦赤霉病关系紧密,因此,开展农药新品种、新配方的研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实验表明,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的控制作用可达83.33%,而戊唑酮对小麦赤霉病的毒性也较强,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此外,苯来特、灭菌灵、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药剂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方面也有较好效果。

但是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时,不能完全依赖于一种药剂,要使用多种药剂来进行搭配,也不能仅针对一种病菌,还要对其他一些有可能出现的病虫害,比如吸浆虫、白粉病等进行全面防治。

可以选用超微粉、胶悬剂等具有抗雨水作用的药剂进行二次防治,以延缓抗药性的出现,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降低此类毒素侵染。

为确保防控效果,应选用高效的药剂设备,选用合适的药剂助剂及稳定剂。

推荐使用可移动的宽施药机器、无人驾驶飞机、热喷雾机、机动喷雾机、电动喷雾机等,应选用小型的喷射口,并添加适量的功能助剂,保证适宜的颗粒大小和均匀程度。

电动喷雾机在喷雾时,应确保喷雾量不大于2/3,若采用自动喷雾,则应添加沉淀剂。

目前阶段,在同样的剂量下,乳油类的药物也有更好的治疗作用,因此,在选择药物时,推荐种植户将其列为主要的选择目标。

4、农业防治
①科学耕作与管理
为增强农作物的抗性,还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栽培技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行科学的耕作和管理。

②秸秆还田与田间作业
在秸秆还田前,首先将秸秆粉碎,再进行20cm的深埋,然后进行压制,从而对赤霉菌的生长、增殖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

采用秸秆能源、秸秆肥料和秸秆饲料等新技术,可抑制小麦赤霉病传播。

同时要注意田间沟系布置,将杂草及时除去,在扬花期前,提前开垦出沟渠,保证雨水及时疏通,将田中水分有效减少,防止积水,减少病害生长和扩散。

③合理施用肥料
为增强小麦对环境胁迫的适应能力,促进其快速成熟,应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施用磷钾肥料。

合理施用肥料对小麦生长发育有一定调节作用,可防止植株倒伏、早衰,
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施肥时以施基肥为主,如果进行追肥,也要尽早施,否则会造成小麦生长旺长、出现贪青迟熟,极大提高了小麦发生赤霉病的几率。

④适当灌溉
为保证田间有充足水分和提高小麦的着色几率,应进行用水管理。

在小面积的麦田里喷洒农药,一般药物用量为15L/亩,否则会影响到喷洒的雾化效果。

在此基础上,防治水患,减少农田的土壤含水量,可为小麦生长和病害的防治创造有利的生态环境。

综上,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目前还没有很好的防控方法,但是通过培育抗性好的品种并采用相应的防控方法是可行的。

根据气候条件、田间条件、栽培技术、品种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可以减少该病的发病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分子生物学、理化方法,为下一步深入开发抗病品种,进行药物控制,保障粮食的安全提供依据。

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强外部宣传,把最新的防控政策传递到农户手中,还可以与当地农技机构共同组织技术座谈会和技术培训,让农户们展开防控工作,并在会议上积极宣传,指导农户们采取对应的防控策略。

(作者单位:810000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人民政府)
5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