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_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
思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学情分析
教学,顾名思义,教与学两部分构成,教学相长,互为补充,这就要求学生亲其师,老师相其生。
作为教学对象的高二学生,他们的分析与概括、阅读与鉴赏的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的层次。
因此,教学时须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虽然该阶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欣赏文学作品及自学的能力了,但因所教班级的学生基础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还需要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尤其个别文言方言和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的存在影响了部分同学的阅读能力,因此需要学生在阅读时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只有在读熟小说的基础上,才能在课堂上深入挖掘小说内容,真正正正印证了功夫在课下。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效果分析
今日上了一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录像课,预设知识目标基本完成。
主要的知识目标是掌握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探究杜十娘悲剧根源。
人物形象的探究是在在抛出问题“杜十娘‘玉’一样品质在文中有哪些体现”展开的,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也是紧扣文本。
他们能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概括人物形象,甚至有的同学抓住了“用意修饰”的细节描写,并移情比较于刘兰芝“严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杜十娘的悲剧必然性的探究是在抛出“十娘可否有别的选择”问题后展开的。
同学们同样积极思考。
尤其在我提出选与《琵琶行》《李娃传》中的女主人公对比时,顿时点亮了他们思考与智慧的火花。
由表及里,丝丝入扣。
人性,男权,觉醒,抗争等等词汇,真的是语出惊人。
此次录像课,本着“小课大讲,大课小讲”的原则,大篇幅,小
切口,,紧紧围绕矛盾冲突的高潮来设计教学环节与问题探究,学生发言踊跃,探究思考的深入,效果还是显著的。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反思
今日上了一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录像课,预设知识目标基本完成。
主要的知识目标是掌握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探究杜十娘悲剧根源,加强三观的培养。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拟话本小说,因此,掌握人物形象的塑造的方法仍是是重中之重。
在教学中侧重从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几个方面来概括。
为了实现探究杜十娘的悲剧必然性的教学目标。
选择其与《琵琶行》《李娃传》中的女主人公对比,认识到尽管金钱很重要,但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真情;作人,活的有尊严,有骨气,有理想;同时深刻认识到封建男权与礼教对女性觉醒意识的摧残与绝对否定。
在教学设计上本着“小课大讲,大课小讲”的原则,紧紧围绕矛盾冲突的最高潮来设计教学环节与问题探究,学生发言踊跃,探究思考的深入,效果还是显著的。
以下是我的两点心得:
一、辨清主次,突出重点
小说虽然看似人物众多,但关系简单,但主要的矛盾是杜十娘是李甲们的矛盾,主要情节是表现杜十娘寻爱之路,塑造的主要人物杜十娘,其他的矛盾都是次要的情节与其人物,但为小说主题服务。
因此简单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进而进行主题的探究。
这这三个问题解决好了,其他方面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二、切中肯綮,忌大而空
设置问题不可繁琐且大,“大篇幅,小切口”,进而管中窥豹。
设计问题要针对具体的
内容,切中个种矛盾关系交错的地方,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以达到一石三鸟之妙。
比如,最激荡人心的怒沉百宝箱部分,它是整个情节的最高潮,是各种矛盾的交汇点,也是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的转折点,对表现人物和表现主题的最关键情节。
只要引导学生从小处着眼,方能窥全貌。
自然,就会取到良好的效果。
当然,必须注意把握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方法,须贴近文本,一切答案由文本而生,不可泛泛而谈。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材分析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小说》第三单元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曲折生动的话本小说”,选修教材着重提高学生对小说的分析和鉴赏、表达与交流能力。
因此,本文在本册课本中有着较重要的位置。
本文选自《警世通言》第32卷,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小说,通过写杜十娘相中李甲、设计赎身、转而被卖、抱匣投江的故事,刻画了名妓杜十娘美丽聪慧、坚贞刚烈的形象,以十娘的死强烈谴责了纨绔子弟和市侩势力。
本文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便在于,一是结构上善于安排组织,使得情节曲折,故事性强;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情节发展中,用人物言行刻画其形象,突出其性格特点,塑造了一群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
学习本文,可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封建男权与礼教思想的对觉醒女性的戕害,,培养学生健康的是非观念与独立健全的人格。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识作家作品。
2.掌握文章结构技巧。
能力目标
1.赏析杜十娘善良、热情、刚强而又坚定的性格特点。
2.体会小说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味人物语言,揣摩本文朴实自然、口语化的语言特点。
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认识妇女在封建社会的悲剧命运。
●教学重点
分析杜十娘刚烈性格特点及觉醒意识。
●教学难点
探究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反复诵读人物语言,品味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
2.比较法。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歌妓形象的比较分析,探究封建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每个人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利。
在爱情这条路上,女人却走得异常艰辛。
在中国小说的长河中,塑造了很多悲剧女性,当然他们对生活和幸福的追求也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明代拟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让我们看一看杜十娘选择了一条怎样的爱情之路。
二、文本探究
1、课下已让大家预习赏读,现在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快速浏览,并用最简洁的话概括文章情节。
明确:情投意合,设计赎身,奸商离间,沉箱赴流。
2、在整个故事发展过程中,哪一情节中的杜十娘最与众不同?
明确:怒沉百宝箱
3、请同学诵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情节中怒斥李甲责骂孙富一节(可找不同同学反复诵读,紧扣“怒沉”二字,在诵读中体会杜十娘的刚烈性格)
4、品读语言,请同学找出生动形象的语句——妾椟中有玉,郎眼内无珠。
紧扣住“玉”,来分析杜十娘“玉”一样的品质在文中又有怎样的体现。
明确:(1)、形象描写(2)、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
(3)、智斗老鸨(4)、下拜柳遇春(5)、众姊妹来送行(6)、“斥”李甲“骂”孙富(7)、用意修饰
总结:美丽、善良、热情、聪明、机智、有心计、知恩图报、深谋远虑、敢爱敢恨、抗争。
5、敢爱敢恨有血有肉的自觉的刚烈的女人。
这是这个女人的魂,当然她还有很多优点,这么好的女子为何要投江?可否有其他的选择?(此问题重在探究其悲剧根源)明确:
性格悲剧:刚烈、觉醒意识、反抗精神。
社会悲剧:李甲的软弱,孙富的市侩阴险,世情的淡漠,李布政为代表封建礼教的约束。
5、比较分析李娃、琵琶女、杜十娘的命运之别的原因
明确:
性格:十娘为爱而生,热情似火,理想完美主义者,少了份隐忍,多了份觉醒与抗争。
李娃柔韧通达,包容似水,理性主义者,多了份节制,却少了分可爱。
婚后更是克己守教,谨小慎微。
琵琶女,形象不鲜明,典型的逆来顺受,为活着而活着。
社会:李娃,走的是一场心灵救赎之旅,由恶到善的转变,她的表现完全符合传统士大夫的要求,相夫教子。
(合礼即可)杜十娘,刚烈,爱情至上,但错在用金钱为爱情护航,多少少了份真诚。
他的失败也是商品经济金钱观在传同价值观前的一次挫败,是时代的悲剧。
合财合财即可。
深层原因:庶族与士族的门阀需要打破,唐代门阀森严,李娃的成功代表了庶族抗争的胜利。
而十娘的失败表明了商品经济中金钱观对地主阶级统治的冲击。
6、总结
真正的爱情很多都发生在士与妓之间,妓是士的精神寄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妻子少有走进士的内心;士又是妓的物质依傍,互为寄托。
李娃的成功在于符合男权社会的价值观,尤其是婚后的守孝持家没有一样不符合封建礼教的。
十娘的失败在于她想摆脱男权社会对女人的束缚,在追求爱情的路上显得决绝。
在反门阀反等级反礼教的路上十娘是彻底的有力的,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爱情的尊严,请为他
鼓掌。
也许有人认为他死得不值,但这就是他的选择,也正是他的选择才开启了女人的自觉意识。
冯梦龙在《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曾指出:“妇人之随夫,如花之附于枝,枝若无花,逢春再发;花若离枝,不可复合。
”封建社会的女性就处于这种可怜的地位上,传统的道德观念把女性对幸福的追求压制到了最低限度,这要求中没有爱情,没有尊重,而只有被社会所承认的婚约。
鲁迅在《伤逝》中揭示出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着个性的解放,而应该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作业
以“十娘,我想对你说……”为开头续写200字文字。
四、板书设计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个人悲剧
玉男权觉醒抗争
社会社会
教学后记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纂辑白话小说集《警世通言》中的名篇。
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占据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高峰。
本文篇幅较长,所以采用大课小讲的方法,管中窥豹,也可看全貌。
因此把重点放在最后的高潮部分——怒沉百宝箱,紧紧扣住矛盾最突出的部分,仔细体会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来咀嚼文本。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评测练习
1.下列加粗字读音、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粮晌(xiǎng)纳粟(sù)在庠(xiáng)谄笑(chǎn)
B.囊箧(qiè)钟馗(kuí)孤拐(guǎi)落藉(jí)
C.告罄(qìng)亵渎(xiè)絮褥(rù)瑶簪(zān)
D.仓猝(cù)贫窭(jù)攒眉(cuán)名姝(zhū)
2.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下处也没有了,今日就无处投宿了。
下处:寓所。
B.勿为贾竖子所欺。
贾:做买卖。
C.江南子弟,最工轻薄。
工:善于。
D.囊箧萧条,曾无约束。
萧条:没有生机。
3、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梦龙是明末通俗文学家,他编印的“三言”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宋元明“话本”和“拟话本”的总集。
B.话本原指“话说(说书)人”所用的底本,有些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警世通言》、《水浒传》等。
C.《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同《金瓶梅》一样,也是文人独立创作的。
D.中国古典小说既与史传文学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也从说唱文学的传流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4.下面有关杜十娘的文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杜十娘与李公子真情相好,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表现出杜十娘热情,心地善良。
B.“自此每谈及往事,公子必感激流涕,十娘亦曲意抚慰”,表现出杜十娘冷静清醒,她已看出李甲软弱无能,因而委屈自己,表现出对李甲的同情。
C.“于是脂粉香泽,用意修饰,花钿绣袄,极其华艳”,表现出杜十娘勇于承担不幸,坚毅不屈和有胆有识。
D.“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表现出杜十娘不惜以死来表示对压迫她的恶势力的反抗。
5.下面对课文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前文多次提到箱子,但都是几笔带过,直到故事发展到高潮时才告知读者它是百宝箱,收到“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B.杜十娘最后打开百宝箱,之前一直隐瞒李甲,表明她的性格悲
剧之处——误落风尘多年,对人深藏戒备之心。
它启示读者,许多人生悲剧正源自人的悲剧性格。
C.杜十娘最后打开百宝箱,显示她追求纯洁爱情的理想,她不想以身外之宝来俘获李甲之心,正是她人格闪光之处。
D.杜十娘最后打开百宝箱,这在情节上的寓意是:“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
”杜十娘就是“宝”,她的超凡个性和对爱情的执著坚贞是最值得珍惜的。
6.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作者多次写到众人的反应,其作用是()
A.渲染气氛,烘托杜十娘的形象,鞭挞李甲的丑恶灵魂
B.借观者的反应以说明杜十娘的遭遇博得了众人的同情
C.借观者的反应表现众人的富有正义感
D.渲染气氛,说明众人都很赞成杜十娘的言行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冯梦龙,字犹龙,明末小说家,著有“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B.“三言”中的《喻世明言》是冯梦龙最杰出的作品集,它又名为《古今小说》。
C.我国小说发展到宋代出现了话本,“三言”是宋、元、明的“话末”小说和“拟话本”小说的总集。
D.冯梦龙以其“三言”确立了他在明代文学中的崇高地位,他是明代最伟大的小说家。
参考答案
1.C
2.D
3. C
4.B
5.B
6.A
7.C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应该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积累
与整合能力,感受与鉴赏能力,思考与领悟能力,应用与拓展能力,发现与创新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因此,为了能使学生通过对跌宕起伏的情节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探究,培养学生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的能力,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一些文言基础知识(重点注释),概括故事情节(不纠结于具体段落),感知评价人物形象(不做人物标签化),认识男权思想及封建礼教,探究女性的自觉意识(终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先预习后赏析的方式。
大篇幅小切口,着眼于细节,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索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的悲剧命运,体会小说深刻的主题,认识封建礼教与男权思想对觉醒自主女性的戕害,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性格和是非观念,逐步形成健全与独立的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