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业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业设计
摘要:基于教师视角提出了作业布置的主要目的,并以课外作业为例,剖析了设计作业应把握的三个重点,紧密围绕“作业”这一核心,为高中地理教师的作业设计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外作业作业设计学生心理
新时期的高中地理教学是一项系统工作,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客观、全面、细致的设计各个环节,力求工作不出纰漏,让教学能够满足素质教育要求。
作业布置也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环,科学、有效的布置作业能够弥补教师力量的不足,让学生满怀兴趣的在课外继续探索知识的奥秘。
然而,在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中,作业布置却是我国广大教师最易忽略的部分,尤其在传统理念下,有些教师将作业当作约束学生课外行为的工具,一味求多,不注重作业质量,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学习压力。
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如何科学设计作业,论述了作业布置的主要目的,并以课外作业为例,剖析了设计作业应把握的三个重点,紧密围绕“作业”这一核心,为高中地理教师的作业设计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1 新时期作业布置的主要目的
从学生角度探析,作业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通过作业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进而,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而从教师角度探析,作业能够弥补教师力量的不足,在1比45(或更多)的师生比例中,通过布置作业可有效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从而使教学工作更专注,更能提升教学质量。
因此,可以说作业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策略。
教师要能够从思想上对作业产生一个客观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作业布置的主要目的:第一,结合课堂教学布置作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外通过完成作业而进一步积累和巩固知识;第二,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自主学习[1],从而达到缓解教师教学压力的目的;第三,抛开传统的“纯解题”式的作业形式,为学生布置阶段性探究作业,如以一周为一个阶段,让学生在一周内完成探究,得出结论,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
2 把握作业布置的三个重点
要想让作业布置达到预期效果,实现作业“效益”的最大化,教师还需要把握布置作业的三个重点。
第一,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不能一味的、周而复始的为学生布置繁重的作业,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学生即将面临高考,学习任务较重,而此时学生的心理肯定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因此,此时的作业应以趣味性为主,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感受到乐趣;其次,要深入分析学生是否存在厌学情绪,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合理布置作业。
第二,要把握好作业的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作业并非仅是以文字性问题形式存在的,其也可以是一项活动,一个实验,甚至是一个游戏。
教师要把握好作业的形式,只有布置符合高中生心理特点的作业,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作业也才能取得实效。
第三,要把握好作业的内容,首先要结合学科特点,其次要与本课学习有关,最后要让作业生动谐趣,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生搬硬套教材中的题目。
3 基于学生心理视角下的作业设计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在反思传统作业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高中生心理,制定了三套作业设计方案。
3.1探究性作业设计
所谓“探究性作业”,是指在将作业转化为一个探究性课题,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开展多元化探究,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课,在教学该课后,笔者为学生布置的作业是:①探究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于哪里;②结合自己家庭所在地近年来的生活变化,探究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这一作业中,引导学生探究的核心主要有两点,一是探究“动力”,二是思考近年来自己家庭的生活变化,找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3.2趣味性作业设计
趣味性作业设计的主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作业的趣味性点缀枯燥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乐于完成作业,并乐于接受新知识。
例如,在《交通运输布局》一课后,笔者为学生们设计的作业是:利用互联网或去图书馆查找北京、上海、西安、广州四座城市的城区地图,比一比,仔细观察城区交通布局的差异和共同点,并以此来了解我国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交通运输状况,最后写出结论。
诚然,学生在完成这一作业时会发现不同城市的许多有趣的差异,如北京道路的“方正”和广州道路的“曲折”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这项作业还有一个“弦外之音”,即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还可以看到很多的地名,而地名的差异也能够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3.3查阅、收集信息性作业设计
查阅或收集信息性作业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吸收更多的新知识,从而不断巩固和积累学生所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一课,在这一课中,笔者为学生们设计了这样一项作业:自选一座(或多座)城市,利用互联网或去图书馆查阅文献,收集该城市人口、城市面积和经济状况的历史数据,并查找当前数据,通过对照、分析研究,总结出这座城市的人口合理容量,并写出结论,为期一周。
如此,通过上述三种作业设计方式,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
时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巩固了学生的知识。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忽略任何一个教学环节,要让学生的作业更生动,更富有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发挥教与学的双向作用,从而加强教学效能,提升教学质量[2]。
参考文献:
[1]肖中臣.高三地理课外作业的有效度优化与实践策略[J].地理教学,2012,(18):25-28.
[2]梁芸生.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学科的作业布置[J].新课程:教师,2013,(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