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澄)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
绪言:释迦佛应世时代印度之宗教学说思潮
远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战败了原住印度北部和中部的达罗维奈人,将他们赶向南方,雅利安人信奉的是婆罗门教,那是根据《四吠陀经)而来的一贯恩想和信仰。
婆罗门教的教义规定了专司祭杞的婆罗门僧侣是至高无上的,他们主张“梵”创造人,婆罗门从口生,刹帝利从肩生吠舍从腹生,首陀罗从足生,于是印度社会出现了四种阶级:
一、婆罗门--专事祭杞,是世袭神职的祭司阶级。
二、刹帝利--世袭掌领军班大权的王族阶级。
三、吠舍--从事工农生产及营商等业的雅利安人。
四、首陀罗--被征服的达罗维奈人,是最下层的贱民或奴隶。
到释迦佛时代(公元前第六至五世纪),别帝利王族对婆罗门的特权与专横,表示不满,支持各种非婆罗门思想,形成了一股反吠陀的思潮,产生了代表各种不同阶级利益的六派哲学:
一、阿耆多派--认为人和世界都由地水火风四大原素合成,具有唯物论思想,他们否认灵魂,反对吠陀的祭祀。
认为人死复归四大,以求得现世快乐为人生之目的;排斥一切严肃的伦理观念,是后来顺世外道的先驱。
二、散惹夷派--是一种直观主义学派,对一切问题都不作决定说。
他们主张哲学辩论,不可能得到决定性的解答和知识。
通常不赞成争论,认为容易引起口角和肝火,扰乱心的平静。
为了应付争论,他们发展一种系统的诡辩技术,故有诡辩派之称。
佛弟子中舍利弗,目犍连原出于此派。
三、未伽梨派--此是邪命外道之祖,乃定命论者。
主无业报,无父母生身,一切修行皆属空无用。
只要经八百四千万大功,不论智愚,都得解脱,此派在佛世,极有势力。
四、不兰迦叶派--其学说与末伽梨相似,否认善恶业报,唱无作用论,谓一切法断来性空,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否认道德因果,主张纵欲,是伦理的怀疑论者。
五、波浮陀派--说人身是七种原素构成,谓即地水火风乐苦命。
七种原素一离开,就是死亡。
原素是永久存在的,是宇宙的根本。
也有唯物思想,否认人的行为能发生什么影响。
六、尼乾子派--他们认为生命不得解脱.是由于业漏、缚,因此就须遮、减、解脱,以消减业。
他们认为业报太重,要加快结束,就须苦行.所以在实践方面,以极端的苦行,及严禁祭杞,守不杀生为特色,他们说要内离烦恼缚,外离衣服缚,即所谓露形外道,涂灰外道。
后来发展为耆那教。
总结当时印度的学说,有两大系统:
一、是婆罗门思想,认为宇宙是从一个根本“因”转变而来,即所诮因中有果说,用以指导实践.即以修定为主.通过修定去认识那个根本因,便可以达到解脱境界。
二、是非婆罗门思想.认为事物是多因积累而成的,即所谓因中无果说。
这一学说指导实践,又形成了两派:一派走苦行道路,一派则追求享乐派。
释迦佛对以上两大系统的思想,认为都不正确。
他另外创立缘起论,认为诸法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既非一因生多果,也非多因生一果,而是互为因果,这一理论打破了婆罗门的第一因论,含有无神论的因素。
然而佛陀并不简单地走向另一绝端--无因论。
他主张的是“业力说”,说人们的命运,决定于自己相续流转的身语意三业。
惑、业、果三循环往复,否定了“梵”的神权。
把对客观世间的认识,从神造归结为人为。
反对祭祀,说苦乐由业。
反对种姓阶级,主张四姓平等。
这个学说是缘起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释迦佛的教理学说,自始至终采取分析的、分别对待的态度。
不住两个绝端,而用智慧加以抉择,然后得出“中道”的观点。
这是最高度的辩证法。
佛的中道观,贯彻到实际行动方面,如他认为当时有纵欲享乐作为人生之目的,是不合理的,认为尼乾子主张苦行,也是不合理的;只有不苦不乐的中道,才是对的。
这一思想,在理论上发展成为不着一边.不作一往之谈。
一、原始佛学时期
历史上,原始佛学时期,是指公元前五三O--三七O年,从释迦佛三十五岁成道开始,佛陀本人及其三四代所传承的学说历史时期。
释迦佛在未出家为太子时,看到人间老病死的痛苦,又看到沙门修行出离,成就解脱的自在,感世无常,厌离五欲,引起出家修行之念。
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出家,到摩揭陀一带寻师访道,认为皆非究竟,不能永断诸结,一一舍之而去。
后到伽阇山苦行林中经修苦行,垂满六年,知单修苦行,不能得解脱。
乃起,受食,诣毕钵罗树下,静坐思维四十九日,于二月初八(一说腊月初八),明星出现之际,悟一切法缘起无我的道理,成等正觉。
从此以后,开始宣扬自己的教理。
历时四十五年(一说四十九年),辗转诸地,辛勤化度,解决了当时思想界出现的混乱而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的哲学理论,压倒了当时的婆罗门哲学,赢得了广大的信徒与支持者。
佛灭度后,有痴比丘对大家说:“佛在世时,常说某事应作,某事不应作,我等常感困恼,今则得自在,可以为所欲为了”。
于是大迦叶为防止痴人垢浊佛法,建议集众,诵出佛语,而制定之。
当年,结夏安居,五百弟子集会在王舍城附近,摩揭陀国阿阇世王施与的毗波罗窟。
以迦叶为上首,先使优波离结集毗奈耶藏,次使阿难结集修多罗藏与阿毗昙藏,是为第一次结集。
在整个这段历史时期内,佛教内部尚未分化,思想上基本是一致的。
原始佛学的要点
一、缘起。
佛成道时所观察的缘起,为佛教之根本原理,又为转法轮的内容,佛陀一代的说教皆由此源泉流出,缘起的法则是: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
佛陀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果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佛经中常以菽芦来比喻这种关系。
以这个理论来考察人生问题。
经说“如是纯大苦蕴集”。
“如是”指以上十二因缘起。
这十二支都是五蕴为体的惑、业、果,在生死流转,中间并没有一个我(灵魂)及我所,所以名为“纯”。
这五蕴就果的方面说,名为“苦蕴”,就因的方面说,名为“集”。
这“苦蕴集”,流转循环,无始无终,故名为“大”。
本文介绍的是说明人生现象的分位缘起,虽然每支部具五蕴,但只就此位中作用强胜的一法,安立支名。
二、四圣谛。
四谛的重心放在人生现象,人生的全部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染(苦、集);一是净(灭,道)。
四谛的组织以苦谛为根本。
集是苦因,灭是减苦,道是灭苦的方法。
释迦佛第一次宣扬四圣谛,反复地讲了三次,谓之“三转法轮”。
1、示转--肯定四谛的真实性,谓“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
2、劝转--指出四谛在人生实践中的意义,谓“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
3、证转--证明四谛所要达到的要求,是可以实践办到的,佛陀以自身成道的体验,作为证明。
谓“苦已知,集已断,减巳证,道已修”。
说“三转十二行相”者,因为是三次循历四圣谛故,又称“四谛十二行相”。
三、八正道。
(更广则三十七道品)
1、正见--见苦集灭道四谛的理,名为正见。
此是八正道的主体。
2、正思维--在正见的基础上思维、无欲,恚、害觉。
此属意业。
3、正语--不作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等口邪,而作善言爱语,此属语业。
4、正业--不作杀盗淫诸恶业,此属身业。
5、正命--比丘如法养命,不作邪命。
(比丘营不如法事而为生活,谓之邪命。
依智度论,有五邪命,①诈现异相,②自说功德,③占相吉凶,④高声现威,⑤于此得利,而向彼说。
作此五事,以求利养,谓之邪命)。
6、正精进--勤策身心,修无漏道,止恶修善。
7、正念--摄心正念,于四念住等境,忆持不忘,使心得住。
8、正定--依前七支,能令心不乱,止住一境。
以上八支,正见为主体,是道亦道支,余七唯道支非道,总是无漏,不取有漏。
四、三法印。
法印就是标志,此指佛教与其他教派相区别的标志,三法印是由缘起支作基础而发展的。
佛陀论证了人生是“无常”“无我”之后,随即显示,这样观察五蕴无常无我,当下即是解脱“涅槃”。
所以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就是三法印。
就中诸法无我,阿含经中虽不分人、法,实际上包含补特伽罗无我,与法无我二义,即是人空、法空。
佛陀在这些学说里,贯穿着一个根本原理--缘起论。
佛陀常说:“懂得缘起,也就懂得了法”。
可以说缘起论是佛法中的最高原理。
二、部派佛学时期
释迦佛涅槃百年后,佛教僧团出现了明显的分裂,这大约从公元前三七O年起,到大乘佛学开始流行的公元后一五O年前后止,总计有五百年左右的时间,这时间内的学说都可以称之为部派佛学。
在这五百年间,佛教内部分化相当厉害。
先是分为上座,大众两大部,逐渐形成最后的十八部。
第一次分裂,在摩揭陀国尸修那伽王朝最后一代黑阿育王时期。
那时吠舍离的比丘,违背原有教规,出现受持银钱等十个非法事。
西方耶舍比丘来到该地,对此加以反对,发生了争论。
耶舍回去反映,约集东西两方长老举行集会,加以判决,结果认为受持银钱是犯戒的。
当时集会的有七百人,为了把经律的内容进行统一的认识,又用会诵的方式,举行了一次结集,称为“七百人结集”。
这次决议是依少数上座的意见。
持反对意见的多数。
在另外一处集会,也用会诵的办法,另外订正经律,参加的上万人,名曰:“大结集”。
从此上座、大众两部,公开分裂,各行其事,是为第二次结集。
当公元前三二七年,希腊亚力山大王入侵,印度人民发生民族革命,驱逐希腊人,并乘机推翻难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统一全印度。
至公元前二六O年时,有阿育王出。
国土更加扩张。
后来他感到战争的残酷,内心有所忏悔。
他皈依了佛教,成为五戒优婆塞。
他在鸡园寺,每天供养上万的僧人。
有许多非佛教徒,困于衣食,也混杂在内,弄得僧团不团结,因此引起了重新结集,整理三藏。
在他即位的十八年,合集长老千人,在首都华氏城,费时九个月之久,整理了七部经典,并记录之。
是谓第三次结集,后来合诵口传的教义,至此才有成文的经典。
这次结集的主持人是目连子帝须,属化地部。
争论的问题,正反面意见各五百条,总计有千条。
主要辩论补特伽罗有无的问题。
犊子部公开主张补特伽罗是有,其他各派虽未公开承认,却是默许。
帝须坚决反对,并自作《论事》一千章,驳斥异议邪说。
公元一世纪时,有一个名叫贵霜的翕候(将军),建立贵霜王朝,控-制了西北印度。
其第三代迦腻色迦王,雄才大略,效法阿育王,大兴佛教,定都在健陀罗。
王曾一日,请僧入宫供养,因而问道,时各部僧,说各不同。
王甚怪异,乃请问胁尊者,谓诸部中,何部立说最善?尊者推崇有部,迦王遂发起结集有部三藏。
他选择了林目幽邃的迦湿弥罗,作为结集地点,召集五百大阿罗汉,推世友为上首,详审三藏,裁正异说。
初造十万颂,解释素怛缆藏(修多罗藏);次造十万颂,解释毗奈耶藏;后造十万颂,解释阿毗达磨藏,即今《大毗婆沙论》是也。
是为第四次结集。
历史上佛教三藏的会同结集,于兹告终。
依据《异部宗轮论》、《论事》,以及清辨、律天等著作,对当时分派情况,大概作一分析。
最初分裂是上座部和大众部(第二次结集)。
争执的内容是对佛说的解释方法和看法上有根本分歧,上座部对佛说采取“分别说”的态度,以为对佛说和解释佛说,要有分别地看待。
大众部则主张“一说”的态度,认为对佛说要全部肯定。
由于这种差别,上座部就被称为“分别说部”,大众部则被称为“一说部”。
上座部:部派第二次分裂,起于犊子与化地之争(第三次结集)。
争论的主要内容,是依佛教理论,是否承认补特伽罗的问题。
后来化地部分遣许多大德到各地宣扬,每到一处,即自成一派。
其中分遣到西北印度迦湿弥罗、健陀罗一带的,成立了说一切有部。
在中印度发展至西印度的,逐渐形成法藏部。
一些传教至雪山(尼泊尔一带)的,成立了雪山部。
据《异部宗轮论》说,说一切有部和原来的化地部也是针锋相对的。
前者采取一说的态度,后者主张分别说。
雪山部与大众部是混同的。
化地部分遣至南印度制多山的,逐渐发展成西山住部,北山住部,即所谓案达派这两部与法藏部是尖锐对立的,争论中心是供养制多有无功德。
犊子部以后也分出了四部:正量、贤胄、法上、密林山。
四部之间,互有争论。
据《异部宗轮论》载它们的争论在解释一颂上,有不同的看法。
先是正量与贤胄的对立,后来正量成为犊子的代表,它的主张也就是犊子本部的主张。
在大众部方面也有分裂。
鸡胤部以为佛所说法都是出世的,所以也称之为“说出世部”。
说假部则不以为然,认为佛说应分别,有些说法是出世的,有些就不是。
到了公元六世纪,这些部派即归为四大系统:一上座部北方以化地、法藏为代表,南传以大寺为代表,大寺又分为无畏山,只多林住,二正量部(犊子为代表)。
三大众部。
四说一切有部。
宗派分裂以见为主,第二法印“诸法无我”,是争执最大的,各宗派见解的歧异,关键还取决于各宗派对无我见的差别,这又导源于各宗派对缘起论的认识或理解的不同。
大体说来,中观派认为缘起就是无自性,其余各派,都认为必须有点自性,才能建立缘起。
由于各式各样的有法不同,于是各宗派的有我见及无我见才有了差别。
这是研究部派佛学必须注意的。
上座系学说的要点
上座部原在北方,后因说一切有部在北印和中印占有优势,它的情况就逐渐模糊,一般都把化地、法藏一系作为上座部的代表。
南方上座部主要在斯里兰卡,前后也有变迁,后来以大寺住一派为主。
(无畏山住,只多林住,大寺住共三部)此外,还有雪山部,说一切有部分裂出去后,尘揭陀一带成了他们的势力范围,迫使上座部向雪山方面转移。
以后,根本上座即转为雪山部。
各部派学说的依据,是各部派的三藏。
上座各派的律:化地部的,汉译为《五分律》,法藏部的汉译为《四分律》。
经:有安世高所译《增一阿含》片段。
论:有《舍利弗阿毗昙论》,以上为北传资料。
南方巴利文资料,上座部三藏部完整,汉文有《善见律毗婆沙》,南方律通称“善见律”,他们的“毗婆沙”就是论,论包含律,律包含戒。
[经五阿含是:长、中、增一、杂(相应)、小(杂藏)。
一各部派的主张,反映在各自的三藏中,特别是“邴藏”,系统地反映出他们的学说观点。
]
佛教的理论一般是从境行果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的,境就是对世界的认识,行和果是一种实践活动,即是对世界的净化或改造。
境的理论,原始佛学阶段,是把重点放在人生现象上,以人为中心。
人是五蕴合成的,所以又归结到对五蕴的分析。
到了部派佛学阶段,境的范围扩展到一般宇宙现象方面了,分析就随之扩大为“三科”。
《舍利弗阿毗昙论》对于三科的看法,把“处”(旧译为“入”)放在第一位,十二处分内外两类,这是根据人的认识来分的。
上座系以“处”作重点来说明宇宙现象,其特殊处即在对“法处”的解释上,《舍利弗阿毗昙论》说“法处”有五十二种,内容相当多,如此分析宇宙现象,就比较详细了。
外处非独立存在,而是必须与心相连,以心为前提而存在,讲“诸行无常”分析到刹那灭,也是联系心来讲的,因心是刹那灭,被心所知的对象(境)才是刹那灭的,现象中只有现在这一刹那是实在的,过去未来都不实在。
实践方面,即是行、果方面,上座系将解脱的主体归之于心,达到心解脱,就谓之解脱了。
他们认为“心性本净,客尘所染”,所以心是可以解脱的,解脱的方法是去掉客尘。
烦恼有两个方面:一是随眠,指烦恼的习气,如人处于睡眠状态一样,是一种潜存的势力与心不相应。
一是缠,指烦恼的现行,是与心相应的。
烦恼的染污并不影响心的本质。
心尽管与烦恼同时而起,仍然是离烦恼的。
这也是上座系不同于其它派系学说的一个特点。
上座系的实践,就在去掉客尘,恢复本性。
采用的方法与原始佛教是一致的,即先见(见道)而后修(修道)。
见道是明白四谛的道理,所谓现观四谛。
修道即修行,主要是用禅定。
他们的禅定不是简单的不动心,而是从禅定中对人性加以认识,分析和研究,他们对心理过程的分析非常细致,比如《法聚论》中对心的性质、好坏、地位、阶段等详加分析,把主要的心理作用归纳为12个,又进一步概括为九个,成为“九心”。
关于轮回生死的现象,南方上座系以“有分心”“贯彻生死”,北方化地部主张诸行(蕴)有两种运行方式,一是“一念蕴”,即刹那灭蕴;一是“一生蕴”,即一期生死相续,还能来世结生,直到最终解脱才能结东,故名之为“穷生死蕴”。
在解脱理论上,原始佛学多讲“人我空”,上座部讲到三解脱门中的空解脱门时,就进一步发挥了“法无我”。
这一理论,在南方上座的著作中有明白的解说,北方上座的著作中,则不甚明了。
汉地一般认为小乘(实即根本乘)不讲法空、法无我,并以此为大小乘区分的标准,这可能由于北方材料不全而引起的。
说一切有部系学说的要点
说一切有部从否认人我(补特伽罗)出发,承认五蕴是有,所谓补特伽罗,是由五蕴组合而成,因为
五蕴包含三世,由此发展到承认一切法三世有,他们认为一切法皆有其自性,是一种实在的有,不是由其他因缘和合而起的假有。
这种主张,主要从阿毗达磨的解释推论而来,在经律中,并有杂阿含二经文义可寻。
此派之构成,是在反对化地部不承认过去、未来、法有的争辩中形成的。
据《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九的记载,佛灭后第一次结集(五百结集)时,就形成了有部自己的三藏。
经也是四阿含,但次第与别部有异,以《相应》(《杂阿含》)为根本经典置于首位。
汉译《中阿含》也属于此部,而其《长》和《增一》阿含则无汉译。
律有广略二本,略即《十诵律》,广则《根本说一有部毗奈耶》,论即《法蕴足论》,有部初期的学说,后世称为旧阿毗达磨师说。
后来那先比丘发展了旧师说,使其日趋深刻、纽密。
公元第一世纪,贵霜王朝势力侵入西北印度,定都在犍陀罗。
该王朝的第一代王和第三代迦腻色迦王都信仰佛教,支持有部的,因而有部势力得到极大的发展。
犍陀罗一带是重点发展区。
此外,凡贵霜王朝势力所及之处,如迦湿弥罗等,有部学说也广为流行。
又因内部主主张分歧,遂分裂为迦湿弥罗师(东方师)和犍陀罗师(西方师)。
说一切有部实际是从上座系化地部分出的,所以其重要学说,都与化地不同,几乎各方面都是对立的。
有部不主张心性本净,对随眠和缠也不像上座部那样用现行和习气来区分,认为两者都是烦恼,只是由于范围及表现不同,而安立异名。
随眠是根本烦恼,有微细,随逐,随增等义。
缠是随烦恼、随根本烦恼起故,是根本惑之等流。
随眠是一类心所,与心相应,且是一向有的,所以心是杂染,而非本净。
他们把心区分为杂染心、离染心两种,去掉杂染心,实现离染心,就得到解脱。
前后是两个心,不是一个心。
两派也有共同性的理论。
例如,说一切有部将一切法最后归纳为“名”“色”两大类。
“名”即相当于上座系所讲“心”的部分。
关于“名”与“色”的关系,也和上座系一样是以“名”(心)为出发点。
讲到有为法时,有部与上座系同是刹那灭者。
嗣后,以世友尊者为代表,更进一步发展了有部的学说,他把佛所有的说法,归纳为五事(事指法类)。
(一)色法(物质现象),(二)心法(精神现象),(三)心所有法(由心支配的),(四)心不相应行,(五)无为法。
每一类法中又列举了可以作为基本的,具有自性的法,由这些基本法构成其它的复合法。
还进一层说,这些法是相待,相依,以缘起的形式而存在,也即是互为因果,处在因果联系之中,认为一切法实在,而且因也实在,因此又名“说因部”。
确定因的实在,对因有所分析,确是有部的特色。
有部把缘简化为四种,即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其中“因缘”是起主要作用的。
他们对因缘详加分析,连同其他为缘之因,构成六因说:一相应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遍行因,五异熟因。
遣五种概括了亲能生果的一切因缘。
六能作因,相当于等无间,所缘、增上这三类疏缘。
使因缘的学说更加完备。
从法的时间方面来说,有部是主张三世实有的。
他们认为法体是三世具存,而法用则是现在才有。
有部建立二谛之标准的基础,是承认“无方分之极微”与“无时分之刹那”为实有。
分析事物或加破坏后,在主观上不消失被破析物的观念的,称实有,即胜义谛。
反之,分析或破坏后,在主观上消失其物的观念的,称假有,即世俗谛。
此中“实”“假”非指有、无作用,而说在主观上不失,或消失其观念来区别。
自宗许二谛法皆是有作用的“实物有”故。
有部的中道观,如云:果法生时,因法灭故,远离常边。
因法无间、有果法起故,远离断边。
有部的学说,基本上从阿毗达磨发展而来,阿毗达磨注重分析思辩,所以有部在实践中,也带有着重知解的倾向,他们也修禅定,是在阿毗达磨的基础上运用禅定,即所谓“禅数学”。
“数”即是阿毗达磨,阿毗达磨译为对法,有时也称数法,即用种种法门,数数加以分别之意。
禅数学中,觉贤禅师所译的《达磨多罗禅经》,中国的禅宗,即以达磨为其初祖。
犊子系学说的要点
从南传跋耆结集的传说,犊子部应有自己的三藏,现仅存一部二十二颂的《明了论》(律论)。
其主要学说是与化地部对立的,因之与有部的分歧就不多。
《大毗婆沙论》卷二,载犊子与有部的不同主张,主要如下:一、犊子认为随眠心不相应;二,涅有三类:学、无学,俱非:三、轮回有六道,加阿修罗一道,四,补特伽罗实有。
犊子主张补特伽罗有,把它看成谛义(实在的)、胜义(可以实证的)。
认为“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依蕴处界,假施设名”(《异部宗轮论》)。
针对有部,他们把佛所说法,归为五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