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
考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文字源远流长,古巴比伦的楔.(xiē)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哈拉本文字,都成了博物馆的遗迹,唯有汉字独竖一帜,在坊.(fāng )间沿用至今。
B .刷单是网购平台的潜.(qián )规则,卖家以佣.(yōng )金相诱,招募“刷手”,提高销量和好评率。
淘宝将对存在刷单行为的账号作出限制登陆的处理。
C .近来宫斗剧风靡一时,颇受青睐。
剧中的勾心斗角、陷阱遍地、玄机暗藏、感情纠葛(gě)、权力倾轧(yà),既是剧情演绎的重点、看点,也是引发争论的焦点。
D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送上的一道“珍馐美馔.(zhuàn )”,它宛若一股荧屏清流,又似一朵阆苑仙葩.(pā),让人褪去浮躁喧嚣的同时,弘扬了传统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不知何时,“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念深入人心,无数家长奉之为圭臬。
究竟何为“富养”,怎么“富养”,“富养”的结果又如何,却没个定论。
有些家长以为自己省吃俭用,对孩子慷慨解囊....、有求必应就是富养,这种想法未免狭隘。
(乙)“富养,不是物质上的极尽满足来撑起孩子自以为是的骄傲,”教育专家钱红指出:“真正的富养,是心灵和精神上的厚蓄滋养,是建立在父母理解孩子基础上的一种德育。
”
(丙)如果想要培养出“绅士”“淑女”,父母应该给以..
孩子精神财富——即爱、
试卷第2页,总11页
理解、尊重和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人。
孩子的品质会受到父母耳濡目...染.
的影响,如果生活在一个温馨、乐观的家庭氛围中,相信遇到再大的挫败,他也可以独力..
经营自己的人生。
2.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慷慨解囊
B .给以
C .耳濡目染
D .独力
3.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职称评审管理规定》指出:申报人员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以权谋私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职称的,予以撤销,记入诚信档案,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B .国际经贸体系的主导创建者美国,如今却擅自采取加征关税的单边主义措施,把国际经贸规则不放在眼里,这样的变脸表面上是任性行为,实质上就是霸权主义。
C .根据景区安全部署,杭州将制定应急管理预案,高度关注节庆活动场地的秩序,加强对游客聚集的重点区域的安全检查并实时发布景区承载量信息和高峰预警。
D .金庸的笔墨,关联了一代人的青春。
他的离世,让我们引发出对小说中那个虚虚实实的江湖、那种英雄肝胆的侠气、那份生死相许的柔情的无限怀想。
第II 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 卷的文字说明 二、语言表达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发明丝帛的国家。
丝帛,可以做衣裳穿,也可以写字画画。
“绘”和“画”这两个字是有区别的。
“画”的本意是画直线,而“绘”才用彩色,“绘”字是丝字旁,可见是绘在丝帛上的。
丝帛质地软而薄,只能用软毫笔勾写线条,再加淡彩。
所以,中国画①______。
西方没有丝帛,后来生产出一种亚麻布,十分粗糙,完全不能用毛笔以线条形式作画,只能用鬃刷蘸蛋清或油调和厚重的颜料半涂半堆地绘。
所以,西方油画发展为主要以面的形式表现。
日本、韩国、越南等东方国家距中国近,他们的画学的是中国画,用的也是中国的材料,即使他们有材料,最早也是从中国传去的。
所以,东西方绘画有根本的不同。
这首先是因为②________,其次是因为③____________。
6.请根据下面的语境,完成小题。
小王是电台宣传部的实习生,近期电台正在策划一个“关爱民工”的宣传短片,指导老师李老师让他写一段有关赞美民工的宣传语。
以下是小王写的初稿:
“一座座高楼大厦,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建筑起来的,那是城市形象最朴实厚重的底色;他们满腔的激情是城市文化最真挚深沉的心声,吟诵出一首首打工诗歌;全部的才智被他们用来书写着一篇篇创业故事,那是城市精神最鲜活清澈的源泉。
” (1)小王要把这段文字通过微信发送给指导老师,他该在这段文字前另加些什么内容使对话完整得体?
(2)李老师回复小王:①将这一组散句改成整句,无需改变原意,可以适当增删个别词语。
②建议在语段的最末补上一句以“关爱民工”为主旨的公益宣传语,直接揭示主题,并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你觉得小王可以怎么改动?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城乡居民安全感统计表
单位:%
而恐惧则相反,令我们感到恐惧的是一种外部的确知危险。
焦虑体现的来自内部的求救信号发送给我们的“自我”,目的是让这个“自我”调动所有的内部资源来重建摇摇欲坠的秩序。
如果意识没能完成这个重建的任务,混乱就会继续,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持续的过度兴奋,也就是“不确定将来时的齿轮”。
焦虑由此而形成,直到这个危险得到确认和控制。
(摘编自(法)阿兰·布拉克尼耶著,欧瑜译《你好,焦虑分子!》)材料四:
在人类的开初,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它是与我们的意图和渴望不可分割的部分。
它引导着想法和行为,通常会令我们做出自我保护的举动,并让我们幸免于令人不快的后果。
例如它让我们的种族在数千年的岁月中,通过战斗或逃跑的方式,躲过了猛兽的追击而得以存活下来。
从另一个积极的方面来看,焦虑还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能量源泉,它跟所有情绪一样,在人格中为很多的功能所用,它就像是促使人做出反应和采取行动的酵素。
比如我们常常可以在极度焦虑的人身上看到一种难以得到满足的好奇心,包括对他们自身的好奇。
焦虑启动的防御功能具有有益的意图,前提是,它们将个体的注意力吸引到了一个仍未解决的问题上,并带动个体尽最大可能对这种威胁进行自我评估和应对。
而如果焦虑变得持久而强烈,那么焦虑本身就会成为问题。
出于缓解那一刻不适的急迫需要,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地重新恢复平静。
而在心理无法更好地面对引发焦虑的情形时,心理就会在自身运转中做出让步,以防止系统的全盘崩溃。
这种让步可能成为抑郁症中的退缩,也可能是正视压力,或是通过强迫、恐惧症等症状的形成,通过性格发展的扭曲,对压力进行弥补。
(来源同材料三)7.下列对材料中有关“焦虑”和“恐惧”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焦虑由情绪层面的不安全感和思维层面的不确定感组成,是一种活跃而矛盾的情绪。
B.焦虑是人类的一种意图和渴望,它引导我们的想法和行为,使我们避免不快的后果。
C.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恐惧产生的原因是某种外部的确知危险,焦虑则如同内部的未知危险发出的信号。
D.恐惧和焦虑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如果长期沉溺在强烈的焦虑情绪中,就会带来心理问题。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较材料一统计表中2013年和2017年的数据,可知这两年中城乡居民均在人生安
全方面最不可能产生焦虑。
试卷第6页,总11页
B .在这个知识焦虑的时代,有一部分人既想在短时间内掌握某项技能,又没有时间和能力去筛选有用的知识,因此,他们选择“知识付费”的方式来缓解焦虑。
C .焦虑这种情绪的产生是因为一种持续的过度兴奋导致自我意识没能调动所有的内部资源来重建混乱的秩序、感知内部的未知危险。
D .焦虑可以是某些人能量的源泉,也可能导致某些人形成强迫、恐惧症等症状,扭曲其性格发展,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焦虑启动的防御功能的有益意图。
9.根据材料一,试分析2017年中国城乡居民在哪两个方面最容易产生焦虑,并结合上述材料给他们一些缓解焦虑的合理化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 心 张晓风
一、初哉首基肇祖元胎……
因为书是新的,我翻开来的时候也就特别慎重。
书本上的第一页第一行是这样的:“初、哉、首、基、肇、祖、元、胎……始也。
”
那一年,我十七岁,望着《尔雅》这部书的第一句话而愕然,这书真奇怪啊!把“初”和一堆“初的同义词”并列卷首,仿佛立意要用这一长串“起始”之类的字来作整本书的起始。
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起始和基调吧?我有点敬畏起来了。
那时我刚入中文系,刚买了这古代第一部字典《尔雅》,立刻就被第一页第一行迷住了,我有点喜欢起文字学来了,真好,中国人最初的一本字典(想来也是世人的第一本字典),它的第一个字就是“初”。
“初,裁衣之始也。
”文字学的书上如此解释。
我又大为惊动,我当时已略有训练,知道每一个中国文字背后都有一幅图画,但这“初”字背后不止一幅画,而是长长的一幅卷轴。
想来这是当年造字之人初造“初”字的时候,煞费苦心的神来之笔。
“初”无形可绘,无状可求,如何才能追踪描摹?
他想起了某个女子动作,也许是母亲,也许是妻子,那样慎重地先从纺织机上把布取下来,整整齐齐的一匹布,她手握剪刀,当窗而立,屏息凝神,考虑从哪里下剪。
阳光把她微乱的鬓发渲染成一轮光圈,她用神秘而多变的眼光打量着那整匹布,仿佛在主持一项典礼。
其实她努力要决定的只不过是究竟该先做一件孩子的小衫好呢,还是先裁自己的一条裙子?而在她思来想去的当际,窗外陆陆续续流溢而过的是初春的阳光,是一批一批的风,是雏鸟拿捏不稳的初鸣,是天空中一匹复一匹不知从哪一架纺织机里卷
出的浮云……
那女子终于下定决心,一刀剪下去,脸上有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然。
“初”字,就是这样来的。
人生一世,亦如一匹辛苦织成的布,一刀剪下去,一切就都裁就了。
整个宇宙的成灭,也可视为一次女子的裁衣啊!我爱上“初”这个字,并且提醒自己每个清晨都该恢复为一个“初人”,每一刻,都要维护住那一片“初心”。
二、初发芙蓉
《颜延之传》里,颜延之曾问鲍照,自己与谢灵运各自诗的优劣,鲍照说:“谢五言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如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
六朝人说的芙蓉便是荷花,鲍照用“初发芙蓉”比谢灵运,实在令人羡慕,其实“像荷花”不足为奇,能像“初发芙蓉”才令人神思飞驰。
灵运一生得此四字,也就够了。
后来的文学批评也爱沿用这字眼,介存斋《论词杂著》论晚唐韦庄的词便说:“端己词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日柳,使人想见风度。
”
中国人没有什么“诗之批评”或“词之批评”,只有“诗话”“词话”,而“词话”好到如此,其本身已凝聚饱实,且华丽如一则小令。
三、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世说新语》里有一则故事,说到王恭和王忱原是好友,后来却因政治上的芥蒂而分手。
只是每次遇见良辰美景,王恭总会想到王忱。
面对山石流泉,王忱便恢复为王忱,是一个精彩的人,是一个可以与之共享无限清机的老友。
有一次,春日绝早,王恭独自漫步到幽极胜极之处,书上记裁说:“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
那被人爱悦、被人誉为“濯濯如春月柳”的王恭忽然怅怅然冒出一句:“王大故自濯濯。
”语气里半是生气半是爱惜,翻成白话就是:“唉,王大那家伙真没话说——实在是出众!”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在描写这段微妙的人际关系时,把周围环境也一起写进去了。
而使我读来怦然心动的也正是那段“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附带描述。
也许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大景观,只是一个序幕初启的清晨,只是清晨初初映着阳光闪烁的露水,只是露水装点下的桐树初初抽了芽,遂使得人也变得纯洁灵明起来,甚至强烈地怀想那个有过嫌隙的朋友。
李清照大约也被这光景迷住了,所以她的《念奴娇》里竟把“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句子全搬过去了。
一颗露珠,从六朝闪到北宋;一叶新桐,在安静的扉页里晶薄透亮。
我愿我的朋友也在生命中最美好的片刻想起我来。
在一切天清地廓之时,在叶嫩花
试卷第8页,总11页
○
…
※
※
订
○
…
初之际,在霜之始凝,夜之始静,果之初熟,茶之方馨,在船之启碇,鸟之回翼,在婴儿第一次微笑的刹那,想及我。
如果想及我的那人不是朋友,而是敌人(如果我有敌人的话),那也好——不,也许更好,嫌隙虽深,对方却仍会想及我,必然是因为我极为精彩的缘故。
当然,也因为一片初生的桐叶是那么好,好得足以让人有气度去欣赏仇敌。
(选自《张晓风散文》,有删改)10.文章第一部分,作者对“初”字有精彩的场景描写,请概括其主体画面并分析该场景描写的作用。
11.文中划波浪线的两则“诗话”“词话”的引用有何作用?
12.结合上下文,赏析划横线的语句。
13.文章最后两段从第三人称转入第一人称,有何用意?结合全文分条概述。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报刘一丈书
(明)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
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裾,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
”即明日,又不敢不来。
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
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
”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
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
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
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内.之。
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
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
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
…线…………线………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
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
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
”闻者亦心计交赞之。
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
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
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
斯则仆之褊.哉,以此常不见怡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尔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
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
轻弃之也。
幸宁心哉! (选自《四库全书》本《宗子相集》)
(注)①“刘一丈”,名介,字国珍,号墀石。
“一”,表排行居长,即老大。
“丈”, 是对男性长辈的尊称。
刘一丈,即一个名叫刘介的长者。
他与宗臣父亲厚交40余年。
②伏腊:夏祭曰伏,冬祭曰腊,是两个佳节。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至更辱馈遗. 遗:给予,赠送 B .则又固请,然后命吏内.之 内:使……进入 C .他日来,幸.亡阻我也 幸:期望,希冀 D .斯则仆之褊.哉 褊:心胸狭窄,气量小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袖金以.私之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 .又立向所.立厩中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何.客之勤也? 大王来何.操? D .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文围绕刘一丈来信中“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这八个字来发议论。
作者表面上是自责“不孚”“不称”,实际上是为了引出后文对时弊的讽刺。
B .究竟什么是“上下相孚”?第3节中作者用讽刺的笔触描绘了“求见”“得见”“见后”的官场图景,将描写与议论相结合,作出了形象化的回答。
C .作者用动作、语言等手法表现“客”的两次干谒和谒后情态,将其媚态、狂相尽 情展现;而写“相公”,虽寥寥数句,但其傲相、伪态也一览无余。
D .文章末两节不仅写了自己不愿巴结权贵因而不被赏识的不屑与不平,也对刘一丈抱才而困的处境表达深切同情,并希望他能怀才待机,一展抱负。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试卷第10页,总11页
以 此 常 不 见 怡 于 长 吏 仆 则 愈 益 不 顾 也 每 大 言 曰 人 生 有 命 吾 惟 守 分 尔 长 者 闻 此 得 无 厌 其 为 迂 乎?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2)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
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子曰:“富而可求①也;虽执鞭之士②,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论语·述而》)
(2)义,利也。
(《墨子·经上》)
(3)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
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
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墨子·耕柱》)
(注)①可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②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19.第一则材料中“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句的大意,和《论语》课文中的哪句话接近? 20.结合这三则材料,简析孔子和墨子的义利观。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乐游原 (唐)李商隐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羲和①
自趁虞泉②
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曲江春望 (唐)唐彦谦
杏艳桃光夺晚霞,乐游无庙有年华。
汉朝冠盖皆陵墓,十里宜春③汉苑花。
(注)①羲和:中国古代神话中驾驭太阳的神。
②虞泉: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日落处。
③
宜春:汉代皇家园林,位于长安东南,唐时更名为“曲江池”,与乐游原相邻。
21.这两首诗歌,都写了一天中_______时刻的景色,都写到了长安城外的游览胜地——_______。
22.这两首诗歌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六、句子默写
2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不愤不启,___________。
___________,则不复也。
(《论语》) (2)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琵琶行》) (3)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___________!(《声声慢》)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滕王阁序》)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___________。
念桥边红药,__________?(《扬州慢》)
七、材料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没有人对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你自己不会说“不”的时候,也是长不大的。
站在十八岁成人的门槛上,你对以上的材料有何体验和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及字形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
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
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
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A项,独竖一帜——独树一帜;
B项,佣(yōng)金—yòng,登陆——登录。
C 项,感情纠葛(gě)——gé。
故选D。
2.D
3.A
【解析】
2.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
结合“对孩子”分析,此处主要讲对自己的孩子,不是别人,不合语境。
B项,给以:后面只能跟所给的事物,不能跟上人。
结合“孩子”分析,使用错误。
C项,耳濡目染:听得多见得多了,无形中受到影响。
此处可改为“言传身教”。
D项,独力: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做某事。
修饰“经营”,符合语境。
故选D。
3.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
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结合语境内容分析。
点号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标号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
句末点号用在句末,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包括句号、问号、叹号。
句内点号用在句内,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
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
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
B项,冒号改成逗号。
“教育专家钱红指出”的后面是“指出”的内容,不需要用冒号。
C项,把破折号改成逗号,或者去掉“即”。
破折号后面的话是对破折号前面词语的概念内涵作具体解释,所指范围相同。
破折号和“即”作用一样,可以把“即”去掉。
故选A。
4.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项,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改成“取得的职称”,“记入”前加上“该行为”。
B项,语序不当,“把”字句中,否定词放在“把”的前面。
D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可以改为“引发我们……”或“让我们……”。
故选C。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
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①发展为主要以线的形式表现②物质材料的不同③地域相距太远,不能互相学习(大意对即可)
【解析】
【详解】
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
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
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
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第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