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精讲精练
【金题解剖】
一、阅读下面一篇记叙文,完成文后各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儿子上学的学校。
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二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之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讲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的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向那里开始动手。
在清理挖掘时,不断有孩子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
有些人上来拦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着头挖着挖着。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在第38小时,他忽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动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的,我不怕。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
这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灾难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父亲赶到学校时,“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因为他看到儿子上学的小楼已变成废墟,(2分)认为儿子一定死了,感到绝望。
(2分)(意思对就得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所谓“在文中”就是要联系原文,前后勾连,结合具体语境,正确分析句子的特定意义。
题中问及父亲“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原因是什么,根据语境,显然不难发现,原因就在前面提及的句子“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二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当中;而“感到眼前一片漆黑”表明了父亲的极度悲伤,而其悲伤的原因,根据文章不难推断出应该是“认为儿子一定死了”。
2、父亲请求帮助时,为什么人们都“摇头叹息”,没人帮他挖?(6分)
[答案]人们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对他深表同情;(3分)但断定孩子绝无生还的可能,继续挖下去还会有危险。
(3分)(意思对就得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进行分析,人们描写可以看出,人们已经“绝望”了,“摇头叹息”的原因不难分析。
由前面几段对其他“孩子父母”、“救火队长”和“警察”的而且“危险”还仍然存在,因此人们“摇头”拒绝了他的请求;而文中“人们都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这段更清楚地表明了人们“摇头叹息”的原因是对这位父亲的同情和怜悯。
3、文中画线句子对描写父亲起什么作用?(5分)
[答案]突出父亲挖的时间长;(2分)表现父亲的执著(坚毅、坚韧、顽强),对孩子的深挚的爱。
(3分)(意思对就得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表达方式的作用。
画线句子是对父亲的行动描写和肖像描写,而描写的作用应该是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征或精神品质。
句中“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一方面是突出了时间之长,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父亲的“执著”和对孩子的爱;而其中“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的描写则突出了父亲为救孩子不怕困难、坚韧、顽强的精神。
4、文中除了表现父子之爱,还表现了那些人之间的关爱?由此,你对人世间的爱有什么深切的认识(用一两句话概括)?(6分)
[答案](1)①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
②救火队长关心“父亲”的生命安全。
③警察劝“父亲”控制情绪,并关心群众的安全。
④好心人劝慰“父亲”。
⑤过路人帮助“父亲”救出14个孩子。
⑥儿子鼓舞同学。
遇救时先让同学出去等。
(此问3分;每答对一点得1分,答出三点就得满分。
意思对就得分。
)(2)①爱能够创造奇迹;②爱能够激发人的潜能;③爱使人高尚;④爱是精神的支柱,能够使人绝处逢生;⑤爱使人坚毅;⑥爱是驱散黑暗的阳光。
(此问3分;答案不限以上所列,只要切合文章思想内容、语言精炼就可得分。
)
[解析] 第5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
我们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内容,文章写了一位父亲救儿子的故事,表现父爱的伟大。
其他分布在文章当中还表现了许许多多人与人之间的“爱”。
解答第一个问题,只要能从文章中筛选出与“爱”有关的信息就可以了,比如表现在“救火队长”、“警察”、“过路人”、“儿子”等身上的“爱”都是我们可以从文章当中提取出来的;第二个问题则需要在把握全文中心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从“父亲”与“儿子”两个人身上进行思考,然后作出高度的概括,使之由“特殊”到“一般”,成为自己的认识。
二、(2004年山东滨州市)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燕子
席慕容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
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
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
“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
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
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
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
图
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
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
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
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注]席慕容,台湾知名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1954年迁居台湾,1963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
初中语文教材选了她的《乡愁》一诗。
1、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两件事,请你各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4分)
①
②
[答案]①“父亲”把《送别》中的“长亭外”误听为“长城外”。
②“我”把“乌秋”误认为“燕子”。
(本题4分,每个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内容要点的概括。
首先,我们要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确定写了哪两件事:从时间(一是“初中的时候”,一是“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上可以很容易地找出文章中记叙的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的主要人物是“父亲”,与其相关的主要事件则是把《送别》中的“长亭外”误听为“长城外”;第二件事情的主要人物应该是“我”,与其相关的主要事件则是把“乌秋”误认为“燕子”。
然后,将主要人物与主要事件进行合理地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2、本文以“燕子”为题,但第一件事与燕子没有关系。
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第一件事与第二件事性质相同,都属于“美丽的错误”;作者由第一件事自然地引出了第二件事。
(本题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思路的把握。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文章先记叙了两件事情,然后在最后三段针对这两件事情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及对生活的思考。
显然,这两件事情应该是有着共同的特征的,正是这共同的特征引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受:“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3、当“父亲”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后“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你认为“父亲”“可惜”什么?(2分)
[答案]可惜那首歌唱的不是自己的家乡,可惜自己感动了这么多年竟然是
听错了。
(本题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理。
首先要找到题干所涉及的原文的答题区域,即文章的第七段“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然后分析其内涵,应该有两层含义,即“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然后对答案进行概括即可。
4、文中划线的一段文字连用了四个问句,你认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案]表现了作者突然发现“燕子”的惊喜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本题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对修辞作用的理解。
解答本题首先要确定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然后才能结合全文的中心思想判断其作用。
根据这一思路,首先判断出划线句子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其作用就是强调突出,强化感情,然后结合文章中心,不难得出答案。
5、作者通过这两件事悟出了哪些道理?(2分)
[答案]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本题2分,可摘录原文,也可用自己话回答,意思对即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心思想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文体特征,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归纳。
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最后两段抒情,并阐述自己的“体会”,其中观点性的句子就是答案。
6、联系作者生平,说说作者为什么“舍不得”“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2分)
[答案]作者从小就远离故乡,“燕子”早已成为故乡的一种象征,寄托着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所以作者无论如何也舍不得自己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
(本题2分,答出“象征”1分,答出“寄托作者的思乡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
)
[解析]本文主要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评价。
解答本题要注意整体阅读,把握与题目相关的重要信息。
比如题干中“联系作者生平”的要求就提示我们要注意文末的[注],这样联系文章所叙第一件事及全文中心不难得出答案。
【拓展创新】
一、(2004年山东滨州市)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阅读材料为席慕容的《燕子》)
7、文中说:“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请你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作者的口吻写一段话,表达那种“朦胧的欢喜”和“朦胧的悲伤”。
(4分)
[答案]示例:燕子啊,你可是从我遥远的故乡飞到了我的身旁?你的声声呢喃,可是故乡人托你带给我的问候?燕子啊,你可以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什么时候我能够像你一样自由地飞回自己的家乡?(本题4分,可以从两个方面评分,内容合乎要求得2分,语言生动、有感染力得2分。
否则酌情扣分。
)[解析]在记叙文阅读方面的个性化表达是近几年中考点中考查的一个热点。
本题主要考查在把握文章中心、作者思想情感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表达能力。
本题有一定的限制性,即必须理解作者那种“朦胧的欢喜”和“朦胧的悲伤”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显然,欢喜是因为它寄托了作者思乡的情感,看到了燕子仿佛足以给自己带来“深沉的安慰”;而悲伤是因为睹物伤情,表现了自己久别家乡的相思之苦。
但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可以知道,作者内心真正的、最强烈的情感还是那种“朦胧的悲伤”,因此,所写的句子应该是体现出这种感情基调来的。
二、(2004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文后问题。
儿子的创意
毕淑敏
儿子在家里乱翻我的杂志。
突然说:“我准备到日本旅游一次。
”因为他经常异想天开,我置之不理。
他很郑重地说:“这上面写着一个有关宗教博物馆建筑的创意征文比赛。
金牌获得者,免费到日本观光旅游。
”说着,把一本海外刊物递给我。
我看也不看地说:“关于宗教,你懂得多少?关于建筑,你懂得多少?你还是好好做功课吧。
”
他毫不气馁地说:“可是我有创意啊,比如博物馆里可以点燃藏香,给人一种浓郁的宗教气氛。
比如博物馆里可以卖斋饭,让人色香味立体地感受宗教。
比如……”
我打断他说:“别比如了。
我记得你小时候连积木都搭不好,还侈谈什么建筑!”
十几岁的儿子好脾气,不理睬我的挖苦。
自语道:“在地面挖一个巨大的深坑,就要100米吧,然后把这个博物馆盖在底下……”
我说:“噢,那不成了地下宫殿?”
儿子不理我,遐想着说:“博物馆用透明的建筑材料砌成外墙,这样,参观的人们时时刻感到土地的存在,产生一种神秘感。
地面部分设计成螺旋状的飞梯,象征着人类将向宇宙探索……”他在空中比划了一个上大下小的图形。
我不客气地打断他:“挖到地下那么深的地方,会有水涌出来,积成一个火山口样的湖泊。
想过没有?还有你设计的飞梯,空中的螺旋状,多么危险!还有……”
儿子摆摆手说:“妈妈,您说的问题都是问题。
不过那是工程师们的事,不关我的创意。
妈妈,您知道什么是创意吗?那就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意见啊!”
我叹了一口气说:“好了,随你瞎想好了。
不过我要提醒你一句,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以为最好的创意莫过于一个好成绩了。
”
儿子在电脑上完成了他的创意。
付邮之前,我说:“可以让我看看你的完成稿吗?”
他翻了我一眼说:“您是评委吗?”
我只好一笑了之
....。
很长时间过去了,儿子收到了一个写着他的名字并称他为“先生”的大信封。
是那家发起部门寄来的。
我们拆开信,里面是一张请柬,邀请儿子到海外参加发奖仪式。
儿子苦恼地说:“现在赶去也来不及了。
再说他们也没说清我是不是获奖者。
”
我说:“还不死心啊?邀请你参加发奖,已是天大的面子。
这同电视剧友情出演一样,是助兴之举。
”
儿子思忖着说:“妈,您说这发奖会不会给所有可能获奖的人都发请柬,到时候再突然宣布谁是真正的得主?”
我说:“别想那么多了,重要的在于你已参与。
”
儿子皱起眉头说:“参与固然重要,得奖也很重要。
”
我说:“对于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做作业。
”
不久,接到了征文举办部门的第二封信。
信中说,我的儿子没能去参加发奖仪式,他们深感遗憾。
儿子得了创意银牌奖,奖牌及奖金他们设法转来。
儿子放学回来,还没摘书包,我就把信给他。
他看了一眼,淡淡地说:“银牌啊?我想我是该得金牌的。
一定是他们觉得我年岁小,一人到日本去不方便,商量了一下就说,算了,给他个银牌吧。
”
我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想到日本去呢?”
他立刻来了精神,兴致勃勃地说:“日本的游戏机最好玩了,我去了就可以买一台回来玩啊。
” (选自《时文选粹》2004年第一辑,有删改) 请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回答。
(4分)
①儿子如此执着地参加创意征文比赛,其动机竟是为了能去日本买一台游戏机回来玩。
对儿子的好玩你是如何看待的?
②“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以为最好的创意莫过于一个好成绩了。
”你赞同母亲的说法吗? 为什么?
[答案] (仅供参考)①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也是激发孩子努力学习的一种动力;玩使孩子身心更健康,更富有创造力。
②成绩并不是学生的唯一,学生还应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创意与成绩并不矛盾,有了好的创意能使成绩更好。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或观点的评价能力,也就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做出是与非、优或劣、高与下的评价。
此类题型要求我们在阅读、分析、鉴赏他人文章的基础上做出自己恰当的评价,当然,这类题目是没有标
准答案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第①题的答案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弹性,通过阅读全文或我们日常的认识,大多会从正面做出自己的判断,但对于玩对于孩子究竟有什么作用可能会各抒己见;第②题以“不赞同母亲的说法”为出发点来考虑可以有“成绩并不是学生的唯一,学生还应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此类的答案;我们当然也可以以“赞同”为出发点考虑问题,比如“好的成绩体现了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有了较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自己的想像能力的发展,也会使自己更有创意”等。
【快乐闯关】
[知识能力关]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七美元的梦
【美】玛丽·卢·克杜勒
①“求购:“小提琴,无力出高价。
有意出售者请打电话给……”
②为什么我偏偏注意到这则广告呢?连我自己也不清楚。
我平时很少看这类广告的。
③我把报纸摊在膝上,闭上双眼,往事便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那时全家人备尝艰辛,靠种地勉强度入我也曾想要一把小提琴,可家里买不起……
④我的两个孪生姐姐爱上了音乐。
哈丽特·安妮学弹祖母留下的那台竖式钢琴,而苏珊娜学拉父亲的那把小提琴。
由于她们不断地练习,没多久,简单的曲调就变成了悦耳、动听的旋律。
陶醉在音乐中的小弟禁不住随着节奏跳起舞来,父亲轻轻地哼着,母亲也吹起口哨来,而我只是注意听着。
⑤我的手臂渐渐长长了,也试着学拉苏珊娜的那把小提琴。
我喜欢那绷紧的琴弓拉过琴弦发出的柔美圆润的声音。
“我多希望能有一把琴啊!”但我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⑥一天晚上,我的两个孪生姐姐在学校乐队演出时,我紧紧闭上双眼,好把当时的情景深深印在脑海中。
“总有一天,我也要坐在那儿。
”我默默地发誓。
⑦那一年年景不好,收成不像我们所盼望的那么好。
尽管岁月如此艰难,可我还是急不可待地问道:“爸爸,我可以有一把自已的小提琴吗?”“你用苏珊娜的那把不行吗?”父亲问。
“我也想加入乐队,可我们俩不能同时用一把琴呀。
”父亲的表情显得很难过。
那天晚上,以及随后的许多夜晚,我都听到他在全家人晚间祈祷时向上帝祷告:“……上帝啊,玛丽·卢想要一把自己的小提琴。
”
⑧一天晚上,全家都围坐在桌旁,我和姐姐们复习功课,母亲做针线活,父亲在给他大俄亥俄州哥伦布城的朋友乔治·芬科尔写信。
父亲曾说,芬科尔先生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
父亲边写边把信的部分内容念给母亲听。
几个星期之后我才发现信中的这一行字他没念:“请留心帮我三女儿寻觅一把小提琴好吗?我付不起高价,可她喜欢音乐,我们希望她能有自己的乐器。
”
⑨过了几个星期,父亲收到哥伦布城的回信。
于是我们全家驱车前往哥伦布城的爱丽斯姑姑家。
到姑姑家后,父亲打了个电话,我在旁边听着。
他挂上电话后问我:“玛丽·卢,你想和我一起去看望芬科尔先生吗?”“当然想。
”我回答道。
⑩父亲把车开进一个居民区,停靠在一座古老而漂亮的楼房前的车道边上。
我们按响了门铃。
开门的是一位比我父亲年纪大些的高个儿先生。
“请进广他和父亲亲切地握手,两人马上攀谈起来。
“玛丽·卢,我早就听说过你的一些情况。
你父亲为你准备了一件礼物,定会叫你大吃一惊。
”说完,芬科尔先生把我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