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组灾害地理知识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自然灾害
·水文灾害
一、暴雨洪涝
1、成因:(1)自然原因: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造成连续的暴雨、短时间的大暴雨,雨量集中;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或因河道弯曲,泄洪能力差);(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泥沙淤积,围湖造田(陆),导致河流的行洪能力下降、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
2、分布地区:东部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及四川盆地、关中地区、云贵高原的部分地区。
3、时间:主要发生在4—9月
4、危害:农田被淹,作物减产;影响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
5、对策: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修筑(加固)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恢复植被,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思考)长江洪涝的原因(自然、人为原因)有哪些?(见《精要》第14页)
(思考)简述我国融雪洪水、冰凌洪水的主要分布区和发生的时间。
(融雪洪水——西部和东北高纬度山区,4——5月,积雪融水;7——8月,冰川融水;
冰凌洪水——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松花江的部分河段:有结冰期,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
时间:初冬或初春)
6、应急逃生:
①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当天气预报连续报有暴雨或大暴雨时,居住在河谷、低洼地带,沿江沿湖地区的同学,就要提高警惕,随时注意灾情的变化,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
②在洪水到来之前,按照预先选择好的路线撤离易被洪水淹没的地区。
③如果洪水来势凶猛,已来不及撤离时,可爬上屋顶、墙头或附近的大树上,等候救援。
但土墙、干打垒住房或泥缝砖墙住房,经水一泡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只能用做暂时的避难场所,因此,还应想别的办法逃生。
④如果有可能,可吃些高热量食品,如巧克力、饼干等,喝些热饮料,以增强体力。
避难时,应携带好必备的衣物以御寒,特别要带上必需的饮用水,千万不要喝洪水,以免传染上疾病。
⑤用手电筒、哨子、旗帜、鲜艳的床单、衣服等工具发出求救信号,以引起营救人员的注意,
前来救助。
⑥可借助木板、木床、箱子等可以在水上漂浮的东西逃生,但须注意,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这种办法。
⑦洪水过后,不要徒步过水流很快、水深已过膝盖的小溪。
此外,洪水过后,还应按照当地卫生防疫部门的要求,服用预防药物,搞好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卫生,以预防传染病及防止蚊蝇滋生。
⑧如果能够逃脱,应该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以获得逃生的机会。
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二、风暴潮
1、成因:在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的作用下,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
2、发生区域: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
3、时间: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7——10月,以8月和9月最集中,影响东南沿海;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影响北方沿海
4、危害:水位暴涨及狂风巨浪可使海上船只沉没、沿岸堤防决口、农田被淹、房屋被毁,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还会造成海水入侵,使地下水遭到污染,耕地盐渍化。
5、对策:做好风暴潮预报和监测;做好抗击灾害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动员公众参与减灾活动;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海岸堤防工程。
·气象灾害(冰雹、雾灾、雾霾、风灾、雪灾、低温冷害、低温冻害)
三、台风
1、成因:热带、副热带海区发展起来的热带气旋
2、多发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区——台风
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飓风
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沿海——飓风
3、多发季节:夏秋季节,尤以7——11月最为频繁
4、危害:主要表现为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
台风在海上移动时,巨浪和狂风暴雨,可使船只沉没;登陆时,易产生洪涝,对农业、工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对建筑物的破坏极大。
5、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建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防抗台风的意识。
(思考)台风的有利影响有哪些?(台风带来的丰沛降水,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缓解旱情,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有利于农业生产;可缓解高温酷暑天气;丰沛的降水使大小水库蓄满雨水,水力发电量大。
)
6、应急逃生:
发生台风时:躲进地下室或坚固的混凝土建筑物中,并且不要靠近窗户;在野外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在海上航行的船只要尽快靠岸
四、旱灾
1、成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加上全球气候变暖,蒸发旺盛,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2、多发地区:我国有4个旱灾多发中心,即华北(春季)、华南(夏秋)、西南(四季)和江淮地区(夏季,7—8月)
3、危害:威胁农牧业、工矿业生产;导致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严重缺水;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4、措施:兴修水库(水利);跨流域调水;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用水;防止水污染;积极营造涵养林,改善生态环境;实施人工降雨等。
(思考)我国4个旱灾多发中心的旱灾多发时间不同,自然原因分别是什么?
华北——春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雨季还未来临,降水少。
形成春旱;
华南——雨带推移到北方;受高温天气影响。
形成夏秋旱;
西南——夏季受西南季风和高温天气影响,四季均可出现旱灾;
江淮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6——7月)过后,受副高控制(7——8月),形成伏旱。
)
五、寒潮
1、成因: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地区的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2、多发季节:初秋到初春(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甚。
3、影响到地区:除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及青藏、云贵高原外的广大地区(西北、华北及东北等广大地区)
4、危害:寒潮所到之处气温骤降,伴有大风、降温、雨雪、霜冻等现象,有时带来暴风雪、沙暴等恶劣天气,对农牧业造成重大危害,影响交通运输,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5、措施:加强监测,及时预报,及早准备,如对农作物采用地膜覆盖、烟熏等进行保温,等等。
(思考)为什么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及青藏、云贵高原寒潮不易侵入?(寒潮在南侵过程中,受沿途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走向山脉的阻挡,势力不断减弱,因此,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等地区受寒潮影响较小;云贵高原对势力较弱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所以,不易受寒潮的影响;青藏高原则因海拔特别高而使寒潮不易侵入。
)
六、沙尘暴
1、多发地区:三北地区——西北、华北、东北
2、多发季节: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
3、成因:(1)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土壤疏松干燥;②快行冷锋天气,大风日数多;③地表植被稀少,风力侵蚀作用强;(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等,使森林草原急剧退化,少化土地面积扩大;城市地区,有大量的工地废沙、弃土。
4、危害:空气能见度下降,易引发交通事故;大气质量下降,影响人们健康;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牧业生产等。
5、对策:①制定森林、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②控制载畜量;③退耕还林、还牧;④营造“三北”防护林;⑤城市地区:覆盖工地废沙或湿润工地废沙,加大城市地表植被覆盖度,加强城市卫生建设,减少就地扬尘。
·地质灾害
七、地震
1、分布:世界——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中国——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南北地震带
(105°E附近);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2、成因:岩层受地应力的作用,突然断裂或错动,内能强烈释放,引起地面震动。
3、危害:破坏房屋建筑、工程设施、水坝堤防;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生命线工程遭受破坏;引发山崩、滑坡、地面沉陷等现象;引发海啸、水灾(如地震堰塞湖溃决)、火灾、有毒物质泄漏和疫病流行等灾害。
4、对策:①加强地震的预测工作;②加固建筑物;③积极做好灾前准备(粮食等物资储备及救护人员等)和地震演习;④制定周密的应急预案;⑤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⑥积极开展灾后恢复工作。
、
(思考)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为什么地震灾情是东重西轻?
(我国东部人口、建筑物及城市等密集,西部人烟稀少)
5、应急逃生:
互救原则----先救近后救远;先易后难;先救生后救人;仔细倾听被困人员发出的声响;不乱挖,防止意外伤亡
自救方法---如果在10几秒内不能够迅速跑出室内,则要选择就地躲避的方法,如墙角、桌下、跨度小的房间;地震时跳楼不是上策;当被埋在废墟时,可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烟尘窒息;
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尽量减少体力消耗;想尽各种办法与外面救援人员进行联系;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
①如果住在楼房,应迅速远离外墙及门窗的位置,可选择厨房、浴室等开间小,有支撑力的空间,千万不要跑上阳台,不要跳楼,也不要使用电梯。
②如果住在平房,来不及跑到户外时,可迅速躲在桌子、床等坚固的家具下面,如果来不及也可以紧挨墙根,同时注意用随手物件保护住头部。
③如果在户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赶往没有电线杆和大树的空旷地区。
④如在教室、车站、商店等公共场所,你应保持镇静,就地在桌椅、框架等牢固的物体旁躲藏,同时听从指挥,有序撤离,切忌混乱奔逃,以免造成人为的拥挤踏伤
八、滑坡、泥石流
1、分布:主要分布在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线,特别是西南地区为重灾区。
2、多发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形地势:山区地势起伏大,山高沟深、地势陡峻;②地质地貌: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③地震导致岩性破碎裂;④气候:多连续降雨、暴雨;(2)人为原因:①破坏森林植被;②开矿和工程建设中不合理的爆破施工,破坏土石
结构。
3、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等国土资源;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危害环境。
4、对策:①植树造林,保护植被;②加强对泥石流、滑坡动态的监测和研究;③工程建设和村落应避开滑坡、泥石流易发的地带;④加大投入,做好护坡工程。
(思考)滑坡和泥石流存在哪些异同点?(相同点: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使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
不同点:①运动物质的体质大小不同,滑坡较大,泥石流较小;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5、应急逃生:
发生滑坡、泥石流时: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生物灾害
九、森林病虫害
1、危害:毁坏森林;对森林工业造成损失,破坏森林生态功能。
2、主要害虫:松毛虫
3、常发区: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在25℃以上的地区
4、人为原因: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的原始森林;外来有害物种入侵
5、措施:完善监测网络体系,提高监测预报准确率;加强防控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加大检疫执法力度;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宣传,提高防范意识。
十、蝗灾
1、分布:华北和华东沿海各省,是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
2、危害:蝗虫所到之处,庄稼被吃光,粮食绝收;草场被毁,造成牧草严重损失;树叶被吃光,对树木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3、灭蝗的主要方法:①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等手段加强蝗灾监测;②改善生态环境,利用天敌灭蝗;③农药灭虫、捕杀成虫、点火焚烧。
十一、鼠灾
1、危害: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并危害林木;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2、两大鼠类危害区:①喜湿鼠类危害区:东北、华北和西南的大部、华东和华南的全部;②耐旱鼠类危害区:西北区的大部、青藏高原大部、东北和华北区的边缘地带。
3、灭鼠措施:①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等手段加强监测;②改善灾区的生态环境,利用天敌灭鼠;
③采用药物灭鼠;④修建防鼠墙。
(图解自然灾害的成因)
十二、森林(草原)火灾
1、成因:高温、干燥、大风
2、危害:毁坏森林、草场资源;破坏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危害林区和周边地区人民的
生命财产。
3、措施:①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加强监测;②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林区、牧区用火;③设
立隔离带;④制定预案,积极灭火,减小灾情。
4、应急逃生
火场自救逃生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1)立即离开危险区,不要往搁楼、床底、大橱内钻。
(2)选择简便、安全的通道和疏散设施,如阳台、窗口等。
(3)准备简易防护器材,如用毛巾、口罩等捂住口鼻。
(4)自制简易救生绳索,如用被褥、衣服、床单等撕成条,拧好成绳挂在牢固的窗台、床架、室内牢固物上,然后沿绳慢慢滑下。
(5)无法逃生时,可选择远离起火点、取水、呼救方便的地方作为避难场所等待救援,如浴室、卫生间等既无燃烧物又有水源的场所。
(6)切勿盲目跳楼。
火场逃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不要为穿衣或寻找贵重衣物而浪费时间。
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以生命为冒险代价。
(2)不要向狭窄的角落逃避。
由于对烟火的恐惧,受灾者往往向狭窄角落逃避,如床下、墙角、桌底等角落,结果是十有九死。
(3)不要重返火场。
受害者一经脱离危险区域,就必须留在安全区域,如有情况,应及时向救助人员反映,决不应重返火场。
(4)火场逃生时,一定要稳定情绪,克服惊慌,冷静地选择逃生办法和途径。
(5)要充分利用建筑物本身的避难设施进行自救,如室内外疏散楼梯、救生滑梯、救生绳袋、缓降器等。
(6)要利用建筑本身及附近的自然条件自救,如阳台、窗台、屋顶等就近建筑物的物体。
(7)非跳即死的情况下跳楼时,要把一些棉被、沙发垫等松软的物品,选择往楼下的车棚、草地、水池或树上跳,以减缓冲击力。
不到万不得已时,一定要坚持等待消防队的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