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知识)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管理知识)本科教学
质量报告
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山东工商学院
二〇一三年一月
目录
前言 (4)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5)
1.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5)
2.本科专业设置 (5)
3.在校生情况 (6)
4.本科生源质量 (6)
5.体质测试达标率 (7)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7)
(一)师资情况 (7)
1.师资队伍整体现状 (7)
2.师资队伍建设思路 (9)
3.主讲教师 (9)
4.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9)
(二)教学条件 (9)
1.教学经费 (9)
2.教学用房 (10)
3.仪器设备 (10)
4.图书资料 (10)
5.信息资源 (11)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1)
(一)教学建设 (11)
1.专业建设 (11)
2.课程建设 (11)
3.教材建设 (12)
4.教学改革项目 (12)
(二)教育教学改革 (12)
1.人才培养方案特点 (12)
2.课堂教学改革 (13)
3.实践教学 (13)
4.教学方法改革 (14)
5.实践教学 (14)
6.毕业论文 (14)
7.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5)
四、质量保障体系 (15)
(一)巩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15)
1.学校领导重视 (16)
2.教学工作例会制度 (16)
3.教学质量监督机制 (16)
(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6)
1.加强常规管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17)
2.改进优秀教学效果奖评选,完善学生评教指标 (17)
3.强化督导监督,保证教学日常运行 (17)
4.质量监控“六位一体”,严密有效 (18)
5. 质量分析定期进行 (20)
五、学生学习效果 (20)
1.学习满意度 (20)
2.毕业与就业 (21)
3.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 (21)
六、特色发展 (22)
(一)办学特色 (22)
1. 商蓝融合 (23)
2. 煤经渗透 (23)
3. 培养具有新儒商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3)
(二)改革探索经验 (23)
1. 供需对接,互建基地 (23)
2. 校企联手,共育人才 (24)
3. 中外合作,开放办学 (24)
4. 知行合一,实践育人 (24)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4)
(一)存在的问题 (25)
1.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有待进一步落地生根 (25)
2. 传统教学模式有待彻底改变 (25)
3. 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稍显薄弱 (25)
4.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强化 (25)
(二)改进措施: (25)
1. 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5)
2. 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26)
3. 推进合作式研究性教学模式 (26)
4. 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平台 (26)
5. 成立教师发展中心 (26)
6. 完善学生网上评教 (26)
7.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27)
8.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27)
附件: (27)
前言
山东工商学院,原名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始建于1985年12月,1998年9月由原煤炭部管理改为中央与山东省共建,以山东省管理为主,2003年2月更为现名。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93.2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书总数141.8万册。
学校设有13个二级学院,4个基础课教学部,14个科学研究院(中心、所)。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以本科教育为主,兼有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175人,其中专任教师898人。
学校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文、法、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
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会计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统计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等7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
学校的管理学、经济学2个学科分别名列中国大学管理学和经济学学科100强。
学校现有47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
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
2009年学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近五年,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1项,承担省部级项目444项,企业委托项目336项,科研进账经费累计4120万元;获省部级科研奖励87项,发表论文6800篇,其中639篇论文被国际“四大检索”收
录,出版学术著作225部。
学校编辑出版有《山东工商学院学报》《煤炭经济情报》2种学术期刊。
学校的“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为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煤炭产业发展与创新研究基地”为山东省“十二五”高校强化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半岛经济研究基地”为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于信息技术的工程安全系统复杂性与创新研究”创新团队成功入选2012年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学校的煤炭经济和半岛经济研究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和区域优势。
学校设有国际交流学院,具有中外合作办学和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已与40余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教师互访、学分互认、交换生、本硕连读、带薪实习等20余个合作项目。
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着力培育具有新儒商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建有校外教学就业实习基地160余个,建有在国内同类商科实训平台中处于领先水平的商学实验中心,并获批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学校是山东省最早经教育部批准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省级重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屡获大奖。
学校先后获得山东省高校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平安校园建设优秀高校、共青团规范化建设优秀高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先进单位、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和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依托商科优势,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服务煤炭行业发展;依托齐鲁文化优势,弘扬“惟平惟准、近知近仁”校训,
打造新儒商文化育人品牌,形成了“商蓝融合,煤经渗透,培养具有新儒商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目前,学校正全面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学科强校、人才名校”四大战略,为建设有特色开放式工商大学而奋斗。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1.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培养目标:培养基础扎实、作风朴实、适应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新儒商精神、创新精神和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依托商科优势,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服务煤炭行业发展。
2.本科专业设置
学校现有13个学院,4个教学部。
47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理学、工学6个学科门类。
其中经济学6个专业,管理学20个专业,文学6个专业,法学3个专业,理学2个专业,工学10个专业,分别占本科专业总数的13%、43%、13%,6%,4%,21%,形成了以商科与工科为主体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见图1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图1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3.在校生情况
2012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1081人,折合在校生2182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9272人,专科生1732人,留学生77人。
普通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91.42%。
(见表1 全日制在校生统计情况)
表1 全日制在校生统计情况
4.本科生源质量
2012年我校面向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计划招生5570人,其中山东省计划招生3658人,占全部计划的65.67%;其他29个省市计划招生1912人,占全部计划的34.33%。
(见表2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招生计划分布情况)表2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招生计划分布情况
保持了较好的生源质量。
(见表3 各省本科二批一志愿统计)
表3 各省本科二批一志愿率统计
注:一志愿率=第一志愿投档数/ 计划招生人数(一志愿率大于100%的按100%计)5.体质测试达标率
2012年参加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人数合计16269人,及格人数8375人,良好人数7069人,优秀人数142人,合格率为95.8 %,良好率为43.45%。
2012届本科毕业生测试人数3401人,合格率为96.35%,良好率为41.43%。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情况
1.师资队伍整体现状
现有专任教师898人,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76.5%。
生师比为21.84:1。
(见表4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情况)
表4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情况
目前,我校教师数量能够满足学校正常教学的需要。
且职称结构相对比较合理,现有正高职称的专任教师113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12.6%,副高职称的专任教师266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29.6%,中级职称的专任教师471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2.4%,初级职称的专任教师48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
5.4%。
(见表5 专任教师学历结构情况)
表5 专任教师学历结构情况
体呈现良好态势,数量充足,并且学历学位层次已达到较高水平。
现有博士学历的专任教师201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22.4%,硕士学历的专任教师524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8.4%,本科学历的专任教师166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18.4%,专科学历的专任教师7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
0.8%。
年龄结构。
5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8.04%,构成了教师队伍的绝对主体,他们基础扎实,年富力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各年龄段教师数量均有增加,青年教师比例略有下降,中年教师比例有所增加,年龄断层正在消除,师资队伍充满活力。
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50.7%,仍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见图2 教师年龄结构)
2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得学校顺利渡过了扩招带来的缺编难关、形成了结构较为合理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
从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看,他们当中已有不少
人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其中,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烟台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2012年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席专家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等20名,已经成为学校教学及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面对未来高等教育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积极采取措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我们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战略任务,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战略重点,坚持五湖四海引进人才,千方百计培养人才,各得其所用好人才,积极营造教书光荣、创造伟大、知识崇高、人才宝贵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主讲教师
学校建立主讲教师准入制度,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并指定1-2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导师对其进行指导,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严格执行新进人员和新开课人员试讲制度,严把教学准入关。
2012年符合岗位资格的主讲教师共80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90.66%。
4.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学校坚持教授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并规定最低教学工作量,进行年度考核。
2012年度106名教授承担了本科教学工作,占全校教授总人数的93.8%,开设了306门课程,22385学时,占全校上课总学时的11.3%。
(二)教学条件
1.教学经费
学校坚持财务资金预算向教学一线倾斜,优先保障本科教学经费投入。
2012 年共投入教学经费9681.58万元,占总收入的24.09%,占学费收入的68.16%。
2012年本科教学专项经费4592.77万元;本科教学运行费5088.81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640.52元;实习实验室设备经费1656.23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812.61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194.50元。
2.教学用房
根据2012年12月17日《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学校占地面积931542㎡。
(见表6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及生均占有面积)
表6 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及生均占有面积
(单位:平方米)
3.仪器设备
截止2012年12月底,学校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0.3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1520.01万元,生均达到5242.56元。
2012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573台件,总值1655.58万元。
4.图书资料
截至2012年8月,馆藏纸质文献141.8万册,生均67.5册。
2012年采购纸质图书3.5万册,生均1.67册;订购中文期刊1425种,外文期刊34种;馆藏电子图书94万种(册),可利用电子期刊1.6万种。
2012年新增电子图书7.5万种(册);中外文数据库31个,2012年新增文献数据库3个;数字化文献资源总容量达6TB;全年到馆读者46.5万人次,纸质图书借还量达29.9万册。
图书馆网页访问量8.5万人次。
5.信息资源
学校校园网实现全面覆盖,校园网均采用3层树状拓扑结构,教学办公区采用万兆楼宇、千兆楼层、百兆桌面。
核心层采用1台CISCO6509E和1台H3C9508交换机作冗余备份,汇聚层采用8台H3C5508数据中心级交换机作虚拟化集群,出口采用万兆骨干网防火墙,同时配置流控、入侵检测、SSL、VPN 等设备,全方位保障校园网络安全。
校园网存储设备容量已达60TB。
校园网科学整合各种网络资源,建设了网络教学应用平台、图书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OA)系统、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社会等方面提供了卓有成效的信息化服务。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我校教学工作以培养具有新儒商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本科教
学工程项目为抓手,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建设
1.专业建设
学校共有本科专业47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
(见附件2)。
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工六个学科门类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有特色财经类高等院校的办学格局进一步得到巩固。
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不贪大求全,不盲目跟风,而是紧紧围绕商科特色的培育,科学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努力形成以商科为主体的学科专业结构。
2.课程建设
2010年,学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形成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理论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五大课程体系框架,课程结构得到了改善。
适应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要求,加大课程群建设力度,整合课程内容,形成本专业和跨专业两类优质课程群,减少专业课程门数,避免出现重复性课程内容。
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课程门数。
加快校企合作步伐,我校所有专业均应依托行业设置由业界承担的课程。
改革课程教学大纲标准,发挥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与预习的指导作用,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工作,学生能够利用学校网络平台获取教学大纲。
2003年学校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颁布了《山东工商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并于2006年对这一方案进行了修订,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标准和申报条件。
目前,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2门,校级精品课程86门(见附
件2)。
这对带动其它课程的改革和质量提高,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3.教材建设
学校建立了严密的教材建设管理制度,出台了《山东工商学院教材建设管理规定》,明确了“以选为主,自编为辅,主要编写辅助课程教材、辅助教材(如案例集、习题集等)或填补我国空白具有明显特色的教材”的教材建设总体思路。
对教材建设规划、教材编写质量、教材编审人员、教材建设基金及其使用、教材出版发行等相关工作进行了明确地规定。
建立了学院自编讲义审查制度和专家评审制度。
对优秀讲义给予立项出版资助;对取得国家级、省部级立项的教材,给予配套经费资助;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校级优秀教材进行奖励。
这些措施保证了教材的选用质量,提高了师生教材使用的满意度,激发了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和质量,从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我校教师编著各类教材36本,其中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
学校新注入教材建设基金10万元,制定校十二五教材建设规划及年度教材出版计划,改选了校教材建设委员会成员,更好更有效的发挥其作用,合理运用有限的资金出版最需要的教材,资助出版了18种教材,鼓励调动了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
4.教学改革项目
通过学校立项资助和自筹经费等方式,鼓励各院(部)及有关单位积极进行教学研究。
2012年立项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11项,9项项目顺利完成了结项验收和成果鉴定。
2012年立项校级教研项目52项,65项项目完成结题验收。
(见附件2)
(二)教育教学改革
1.人才培养方案特点
2010年制定《山东工商学院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对44个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等不同办学模式和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2010年版培养方案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是坚持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凝练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开设贯穿四年的专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素养;第二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学校办学定位及特色要求,增加《中外文化经典导读》等22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第三是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学时)数量要求,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0%,理工类专业一般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30%。
2.课堂教学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均衡,加强课堂教学组织设计,实现四个转型。
一是教学目标上,培养学生以运用综合知识解决现实世界问题为核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实现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二是学生学习上,以问题为学习起点,先问题,后内容,学生的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从依靠教师向自主学习转变;三是教师课堂教学由自我思维延伸到学生群体思维,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教学主体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四是不断减少授课时间,增加研讨时间和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方式从“以授为主”向“以导为主”转变,回归教学活动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大学本质。
以观摩课程形式展示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促进相互交流。
通过示范、观摩等展示活动,教师在感同身受基础上主动参与到课堂改革中来,结合自身的实际开始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
2012年第二学期第五周开始到第十周,开展山东工商学院课程观摩活动,涉及17个院部53名教师的48门课程,推广和辐射部分教师的改革成果。
以专项资金投入、专项政策文件保障课堂改革的实施。
学院设置专项经费保障课堂教学改革专项课题研究的进行,其中立项项目每项资助2万元,筹建项目每项资助5千元。
承担项目的课程倡导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开展读、写、议和合作式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考核方式改革。
出台专项政策文件使得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评价等方面得以顺利进行。
承担教学改革项目的教师大部分受到学生欢迎,从网上评教和文字评价看,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3.实践教学
学校建有团中央就业创业实习基地、校外教学与就业实习基地168个,实现学生预就业;与用友公司合作组建全国高校首家信息化企业案例研究院,共建实验教学基地、联合培养师资、共同开发课程;与国际财务管理师协会(IFMA)、烟台市保险行业协会等16个企事业单位或行业协会依托我校相关学科专业或实验平台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
与山东招金集团、烟台张裕公司、烟台振华百货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展商科人才订单式培养,量身定制人才;举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验班,将北大青鸟的计算机类课程嵌入到信息与计算科学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生毕业时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提高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成立省内高校首家服务外包软件学院,开展IT服务
外包人才培养,首批获批“省级重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是省内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高校学校之一;引进加拿大达内IT培训集团等第三方境内外培训机构,利用学校的实验实训设备培养行业急需的人才。
4.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各院(部)根据专业和课程的教学特点,积极探索,认真研究,改革创新,实施了经管类专业需要、独具本校特色的“团队创新教学法”“投入循环教学法”“协同式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红黑牌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团队合作教学法”“自导式教学法”“自我期望管理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反馈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探索——研究教学法”等各具特色的多样化教学方法,进一步改善了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实践教学
全面构建“四层次五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学校依托软硬件设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商学实验中心,开设了虚拟商业社会(VBSE)跨专业实验等825个基于企业实际业务的实验项目。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首次实施为期两周的实践教学周,4000多名学生在商学实验中心和校外实验基地接受现场教学和实习锻炼。
6.毕业论文
实施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确保实践育人质量。
学校重新修订了《山东工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改革试行办法》,在继续沿用传统形式毕业论文(设计)的基础上,鼓励和提倡学生采用科研的各种形式替代毕业论文(设计),提高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科学研究和各类学科竞赛的积极性。
7.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大学生科技与技能竞赛
2012年,我校参加的大学生科技与技能竞赛主要包括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外国语大赛、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等,共获各类奖项40多项(见附件3)。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暑期中以“青春九十年报国永争先”为主题组建305支各类实践团队,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者达万余人,《人民网》、《齐鲁晚报》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收到烟台市委统战部、统计局等多家单位的感谢信,10支服务队、13个指导者和30名学生受到省委宣传部和团省委的表彰,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单位”;组织267名志愿者参加第三届亚沙会志愿服务工作,全部志愿者获得“优秀志愿者”称号,我校被省委高校工委和团省委授予“志愿服务突出贡献奖”、被组委会授予“志愿者工作优秀组织单位”;深化与牟平和莱山团区委的合作,本年度又成立了5个社会实践工作站,达成了2项合作协议;强化与中国联通的合作,以“联通未来青春创业社”为平台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组织上千人次参与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国际果蔬博览会和地方大型会议的志愿服务活动。
(3)创业教育
学校建有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能容纳创业团队20余家,实现培训、辅导、咨询等。
举办了“创业服务进校园”、“创业培训进校园”、“YESPLAN-青年创业大讲堂”、创业名家大讲堂、“百事可乐杯”商业实实训大赛等创业活动,为学生开展创业起到了启蒙、启迪、启发和实训作用。
开展了第二期创业答辩会,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