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归胶囊联合十一酸睾酮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效果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5月第25卷第10期
右归胶囊联合十一酸睾酮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效果观察
王继业
勃起功能障碍(ED)是男性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可能与糖尿病造成的微血管病变和神经损伤有关。
雄激素替代治疗是目前公认的糖尿病ED的首选治疗方法,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欠理想[1]。
右归胶囊出自《景岳全书》,主要由制附子、肉桂、鹿角胶、熟地黄、山茱萸、当归等药组成,具有补肾助阳和填精止遗的功效。
本文观察右归胶囊联合十一酸睾酮治疗糖尿病性ED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泌尿科门诊治疗的糖尿病性E D患者86例。
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2],血糖控制较平稳;且国际勃起功能评分(I I E F-5)≤21分,病程>3个月。
排除生殖器畸形、高泌乳素血症、外伤、精神性及药物性等原因引起ED者。
其中年龄43~76岁,平均(65.7±5.1)岁;IIEF-5评分13~20分,平均(17.2±
2.1)分;空腹血糖6.2~8.1mmol/L,平均(7.0±0.8)mmol/L。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IIEF-5评分及空腹血糖水平等资料接近。
1.2治疗方法两组治疗期间均严格控制血糖。
对照组予十一酸睾酮软胶囊(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40mg/粒)口服,每次1粒,3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右归胶囊(江西银涛药业公司,0.45g/粒)口服,每次4粒,3次/d。
两组均连用8周。
1.3 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睾酮(TT)和游离睾酮(FT)水平: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②治疗8周后评估临床效果;③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价标准采用治疗前后IIEF-5评分上升率评估
作者单位:317200 浙江天台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通信作者:王继业,Email:wjy31579@ 疗效,ⅡEF-5评分<7分为重度勃起功能障碍,8~11分为中度勃起功能障碍,12~21分为轻度勃起功能障碍。
显效:ⅡEF-5评分上升>50%;有效:ⅡEF-5评分上升25%~50%;无效:ⅡEF-5评分未达上述标准。
显效与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4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3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P<0.05)。
【摘要】目的探讨右归胶囊联合十一酸睾酮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在该院就诊的糖尿病性ED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
对照组予十一酸睾酮软胶囊口服,观察组加用右归胶囊,均连用8周。
比较治疗前后睾酮(TT)和游离睾酮(FT)水平,评估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3%)高于对照组(81.4%),血清TT和FT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右归胶囊联合十一酸睾酮治疗糖尿病性ED,效果优于单用十一酸睾酮治疗,能改善雄激素水平,增强勃起功能,且较安全。
【关键词】勃起功能障碍;糖尿病;十一酸睾酮;右归胶囊
表1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
对照组 4320(46.5)15(34.9)8(18.6)
观察组 4327(62.8)14(32.6)2( 4.7)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 T和F T比较(表2)两组血清
T T和F T均较前上升明显,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T和FT比较(nmol/L,x-±s)
组别例数
TT FT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对照组 43 10.4±1.4 12.4±1.7 5.7±0.8 6.4±0.9观察组 43 10.2±1.3 14.4±1.8 5.6±0.7 7.2±0.9 t,P0.69,>0.05 5.30,<0.010.62,>0.05 4.12,<0.01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发生的不良反应均为胃肠道反应,症状较轻,对照组发生1例(2.3%),观察组发生3例(7.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P>0.05)。
49
中国乡村医药
3 讨论
糖尿病性ED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高血糖造成阴茎神经和血管损伤,高血糖还可影响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尤其是睾酮,而睾酮是维持男性阴茎勃起及性欲最重要的性激素,睾酮水平下降势必会影响男性性功能导致ED。
十一酸睾酮是临床常用的口服雄激素替代治疗药,主要作用是舒张阴茎海绵体,延缓阴茎细胞的凋亡,使细胞衰老速度减慢,增加性欲与性高潮快感,已广泛用于ED 治疗中,但对于糖尿病ED患者的疗效欠理想[3]。
中医认为,ED属“阳痿”的范畴,其病机为命门火衰、肾阳不足;糖尿病属“消渴”的范畴,其病机为久病日久,阴损及阳或阴阳俱虚。
糖尿病性ED的病理为肾阳虚或阴阳两虚,致宗筋失养而驰纵痿弱不用,致房事不举或不坚,治疗当以补肾壮阳、填精止遗为主[4]。
右归胶囊中制附子、肉桂和鹿角胶温壮元阳、温肾精血;山茱萸、熟地黄、山药和枸杞子滋阴益肾、养肝补脾和填精补髓;杜仲和菟丝子补肝肾、强腰膝,配当归养血和血,诸药和用共奏补肾壮阳、养精培元之功效。
山茱萸、地黄、山药、枸杞等药物还能促进血糖代谢,抑制高血糖对雄激素的拮抗作用,缓解糖尿病性ED[5]。
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血清TT和FT上升更显著。
提示右归胶囊联合十一酸睾酮治疗糖尿病性ED,能促进睾酮改善,增强勃起功能,安全性较好。
参考文献
[1]汪凌霄,李勇杰,周雅芳,等.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与性
激素水平相关性探究[J]. 中国性科学,2015,24(11):3.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
版)[J].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8):1227.
[3]阿里木·阿不拉. 十一酸睾酮胶丸联合橼酸西地那非片治疗糖
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 新疆医学,2013,43(3):85.
[4]颜彬,张孝旭,曹彦.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的中
医认识[J]. 辽宁中医杂志,2009,36(9):1494.
[5]李喜顺. 益肾活血汤治疗肾虚血瘀型糖尿病性功能障碍随机平
行对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4):44.
(收稿:2018-01-26)
(发稿编辑:李静)
物质的释放起抗过敏作用,而且可抑制炎症细胞脱颗粒,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起抗炎作用,迅速缓解AR患者的症状达到治疗目的[3]。
但研究证实,丙酸氟替卡松对白三烯引起的炎症反应效果较弱,治疗后易复发[4]。
白三烯是花生四烯酸经5-脂氧合酶途径代谢产生的一种炎性介质,AR发病过程中鼻腔黏膜会分泌出大量半胱氨酰白三烯,增加鼻黏膜血管通透性,促进水肿形成。
孟鲁司特是强效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拮抗药,能选择性和竞争性拮抗半胱氨酸白三烯与受体结合阻断白三烯通路,有效抑制白三烯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在鼻黏膜浸润产生抗炎作用,对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均有显著抑制效应,能有效缓解AR患者的症状及体征[5]。
由于孟鲁司特与鼻用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能更完全及更有效抑制鼻黏膜炎症反应,因此治疗效果更好,而且能有效预防疾病复发[6]。
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疾病半年与1年内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而且孟鲁司特不良反应较激素类药物小,长期使用无明显不良反应,结果显示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太大差异,说明联合用药安全性良好。
总之,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联合孟鲁司特治疗AR 的效果明显优于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单用治疗,能减少疾病的复发率,且用药安全性较好。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
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国临
床医生,2010,38(6):67.
[2]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
科分会. 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166.
[3]秦良卿,张国胜,陈永伟. 孟鲁司特钠片与丙酸氟替卡松鼻
喷雾剂联合治疗儿童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21(8):437.
[4]崔学艳,杨蕊,李妍,等. 孟鲁司特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和
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中国药房,2015,26(3):352.
[5]Scaife A,Miller D,Spiteri-Cornish D,et al. Inhibitory effectsof
Montelukast on mediator release by nasal epithelial cells from asthmatic subjects with or without allergic rhinitis[J]. Respir Med,2013,28(5):495.
[6]瞿申红,李添应,陈彦球,等.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吸入性
皮质激素在变应性鼻炎中的应用[J].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19(12):557.
(收稿:2018-01-22)
(发稿编辑:李静)
(上接25页)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