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心肌梗死溶栓实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8 年 6月 B 第 6 卷第 17 期Jun. B 2018 V ol. 6 No. 17
探讨心肌梗死溶栓实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贾娟玲
(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民医院,山西 运城 044200)
【摘要】目的 研究心肌梗死溶栓实验(TIMI )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 )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00例,根据入院时TIMI 评分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
所有患者随访3年,分析TIMI 危险评分与患者3年内生存率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系。
结果 高危组3年内生存率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中危、低危组(P <0.05),其中中危组心血管时间发生率高于低危组(P <0.05),生存率方面中危组与低危组无明显差异(P >0.05)。
结论 TIMI 危险评分与患者生存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息息相关,可应用于对AMI 患者的长期预后评估中。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溶栓实验危险评分;预后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6.17.71.02
急性心肌梗死(AMI )是ACS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全球每年约1600万人死于ACS ,其中50%及以上都是死于AMI [1-2]。
随着目前人均期望寿命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AMI 患者长期预后及生存率的评估越来越被重视,近年来研究表明TIMI 危险评分对于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评估预后有着重要价值[3]。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STEMI 患者(发病1月内)300例。
低危组139例,男86例,女53例,平均年龄(62.12±2.87)岁;中危组113例,男64例,女49例,平均年龄(61.34±2.69)岁;高危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龄(62.39±3.18)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STEMI 相关诊断标准,均自愿参与本研究。
将三组患者年龄、性别进行对比(P >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基线资料,进行TIMI 危险评分计算,危险评分计算方法:65岁<年龄<75岁2分;年龄≥75岁3分;收缩压<100 mmHg (1 mmHg ~0.133 kPa )3分; 心率>100次/1 min 为2分;心功能分级Ⅱ~Ⅳ级为2分;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心绞痛等症状1分;发病到接受治疗时间>4 h 为1分;体质量<68 kg 为1分;新发作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前壁心肌梗死1分。
分数总计0~3分为低危组;4~6分为中危组;≥7分为高危组。
1.3 观察指标
患者根据TIMI 危险评分分组完毕后开始为期3年的随访,记录并分析所有患者TIMI 危险评分与患者3年内生存率以及3年内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再发血运重建、再发AMI 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之间的联系。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研究结果数据纳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 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三组3年内生存率对比
高危组3年内生存率随年份增加生存率从100%降低至
70%;中危组随年份增加从100%降低至96.5;低危组随年份增加生存率从100%降低至98.8%。
高危组生存率相比中危、低危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三组3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比
高危组3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65.43%(53/81)高于中危组发生率48.96%(118/241),(x 2=5.540,P =0.018<0.05);中危组发生率48.96%(118/241)高于低危组发生率27.69%(77/278),(x 2=9.570,P =0.002<0.0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病因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氧缺血而引起的心肌坏死,且一般会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4]。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成熟,人们对寿命的平均期望值越来越高,因此越来越被重视对AMI 患者长期预后评估。
TIMI 危险评分是一种以多个有效临床因子评分之和为评估标准的冠心病预后评估方法。
本研究中高危组随访3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生存率均明显高于中危、低危组(P <0.05),其中生存率方面中危组与低危组无明显差距(P >0.05),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中危组明显高于低危组(P <0.05),表明AMI 患者TIMI 危险评分越高,病死率更高,长期预后更差,与随访3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生存率有着紧密年息,是对AMI 患者长期预后评估的有效工具。
综上所述,TIMI 危险评分可应用于对AMI 患者的长期预后评估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玉龙,陶 英,李志忠.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2):2599-2602.[2] 张 莉,艾 莲,刘紫燕.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研究[J]. 临床急诊杂志,2016,(1):30-32.[3] 刘 扬,赵振娟.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评分对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风险的预测价值[J].中国医药,2017,12(9).[4]
孙莹莹,王贺阳,王效增. UA 危险评分对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评估价值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7,45(6):626-628.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