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浓缩B液细菌污染探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透析浓缩B液细菌污染探源
发表时间:2012-12-29T17:22:04.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0期供稿作者:刘中先
[导读] 目的探查入口透析液及B液污染的原因,找出控制办法。
刘中先(四川省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611830)
【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0141-02
【摘要】目的探查入口透析液及B液污染的原因,找出控制办法。
方法常规监测、B液不同配制方法比对监测及容器内外表面比对监测。
结果入口透析液及B液污染的原因来自于容器内表的严重污染。
结论控制容器内表面的污染是控制入口透析液及B液污染的关键。
【关键词】血液透析 B浓缩液污染消毒
【Abstract】 Objective Researching for the source of contamination of bacterial for entrance dialysate and concentrated B linuid of Hemodialysis,find out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Routine monitoring, setting contrast from deferenc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B liquid, and setting contrast from monitorings of inside and outside surface of vessel. Results contamination of entrance dialysate and B liquid due to the serious pollution of the inner. Conclusion To control the contamination of inner surface of the vessel is key to control the contamination of entrance dialysate and B liquid .
【Key words】 Hemodialysis Concentrated B linuid Contamination Disinfection.
血液透析技术在国内已是成熟的医疗技术,但其院感管理有其特殊性。
本人在工作中偶发现入口透析液有细菌超标现象,溯源发现同时必有B液的严重污染。
下面以我院二诊区2005年7月的一次监测做为切入点,对B液污染进行探源性的研究,并分析过程中的缺陷管理。
一材料与方法
1 材料在用B液容器(塑料桶),合格反渗水,B干粉(有效期内),营养琼脂,90mm平板,无菌吸管,无菌空针(采样用),生物安全柜。
2 方法
2.1 采样方法:用无菌空针分别对反渗水、A液及B液采样2~5ml,及时送检。
2.2 实验方法:取样品1ml加入到9ml无菌生理盐水中混匀,取0.5mL加入2只直径为90mm的无菌平板皿,每个平板分别加入已溶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于35℃培养48小时后计数[1]。
2.3 判断标准:物表≦10cfu/m2,A液无菌生长,反渗水≤200 cfu/ml,入口透析液≤200 cfu/ml,B液无标准。
二结果
1 常规院感监测结果。
本次监测系我院第二诊疗区于2005年7月对血透液及血透用水的例行监测。
结果显示入口透析液超标,B液存在严重污染。
表1 2005年7月常规监测血透液(水)含菌量
样品结果(cfu/ml) 标准(cfu/ml)
反渗水 2 ≤200
入口透析液 220 ≤200
A液 0 0
B液 8000 ---
2 两种不同配制方法配制B液的监测结果比较。
现场采用两不同方法配制B浓缩液:第一种方法使用血透室备用B液桶以反渗水配制5kg,摇匀取样(旧方法);第二种方法使用灭菌烧甁按同一比例以同样的反渗水配制500ml摇匀取样(新方法)。
结果存在巨大差异。
表2 2005年7月不同配制方法B液含菌量
配制方法结果(cfu/ml)
旧方法 3000
新方法 4
3 备用配液桶内外表面细菌监测。
首先对一在用配液桶外表面取样25cm2,再使用刀具割开其侧面较大面积,对其内表面取样
25cm2,含菌量如下表。
表3 备用配液桶内外表含菌量
样品结果(cfu/cm2) 标准(cfu/ cm2)
外表面 2 ≤10
内表面 4200 ≤10
三讨论
1 B液污染的现状。
入口血透液细菌数超标是偶发事件,但给医护人员造成较大压力。
入口透析液的污染菌源的调查并不困难,反渗水的质量常在卫生执法部门的严格监控之下,不易超标[2]。
浓缩A液是酸性液体,不利于细菌生长,入口透析液的污染逻辑上归因于浓缩B液并对B液进行监测是每个血透室必做的工作。
国内许多文献报道B液污染是普遍存在的,B液污染是入口透析液细菌超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且国家相关法规亦无关于B液的细菌数标准[3],致使B液的污染不能纳入法制化监督渠道,这是造成B液污染普遍发生的重要外因。
2 B液污染探源。
B液污染来源有三:配制所使用的反渗水、干粉和容器。
表1的研究表明反渗水不是本次的污染源,表2的研究表明干粉亦不是本次的污染源。
表3的研究表明,配制B液所使用的塑料桶是细菌大量滋生的场所,是造成B液严重污染的直接原因。
采样过程中桶内表面呈黑色污物状的事实也证实容器内表远比外表污染严重。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有三:容器口直径偏小,不便于容器内表面的清洗;桶内部消毒未按规定执行;B液配制后长时间存放且室温过高导致细菌快速繁殖。
3 B液污染的解决办法。
从上述三种造成B液污染的原因,可找到三种解决B液污染的办法:改变容器的口径,使用大口径容器以便于洗刷,严格执行配制B液前先刷洗容器内表面的规定;用后的容器及时清洗并使用消毒水浸泡,规范消毒,直致重新使用;坚持B液现配现
用的原则,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尽量减少B液存放或过夜的情况,降低存放的环境温度。
另外,国家应及时制订相关标准,使其尽快被纳入到监督管理范围之中。
监督不是目的,但监督是使达到目的最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
[2]王大连,等.血液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的微生物学监测与分析.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 年22卷12期.
[3]徐金美,等.血液透析液浓缩B液细菌污染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年第23卷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