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烟台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烟台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疫情期间,“云综艺”火了。

从云答题到云美食,从云运动到云合唱、综艺节目制作纷纷“触网”“云游”,衍生出不少新玩法。

在音乐竞技类节目《歌手·当打之年》中,身在上海自我隔离的歌手周深以家中白墙为背景,独自录制参与竞演。

没有集中录制、没有现场观众、嘉宾和工作人员互不见面、通过自拍、直播等形式采集视频素材,这正是标准的“云录制”模式。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综艺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边是因为无法现场录制而导致的库存告急、节目断档窘境,一边是如何在特殊时期丰富内容供给、满足市场需求的压力。

在这一背景下,各大卫视和视频平台转变策略、调整布局,走出一条“云端”赋能综艺节目生产的新路。

从技术角度看,利用“云”思维打破节目录制的时空限制,仅用几天时间便可完成从立项、录制到播出的全流程工作,“云综艺”充分彰显出快速高效的独特优势。

相比传统综艺节目,没有导演、没有摄像、没有演播厅的“三无综艺”虽显得有些简陋,但素颜出镜的嘉宾、临场发挥的内容、手机完成的拍摄,这些“降维”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增加了观众的新鲜感和亲切感,实现了抓眼球、省成本的一举两得。

“云综艺”以细小的切口、烟火气十足的日常生活场景,传递着“陪伴式观看”的理念。

相较于设计感十足的传统综艺,“云综艺”里的艺人嘉宾在镜头前做美食、做运动、做游戏,提醒观众,勤洗手、做好个人防护……其中那些稍显粗砺的日常,意外地让原汁原味的生活元素“浮出水面”。

一段段视频、一次次直播,拼凑起暖心温情的居家生活图景,在细水长流中抚慰观众的情绪,营造着“共同生活”“同频共振”的在场感和参与感。

不过,也要看到,“云综艺”火爆一时,未必是常态。

无法否认的是,视频卡顿、画质欠佳等技术问题仍是“云综艺”绕不开的关卡;疫情过后,制作精良的综艺节目回温,“云综艺”能否延续偶发性“风口优势”,也是未知数。

即便是目前,内容同质化、套路化的老毛病也在发作。

当看艺人做饭健身、展示宠物、讲述美妆心得成为十余档节目的“交集”,伴随同质化而来的便是观众新一轮审美疲劳和意兴阑珊。

哪怕艺人素颜出境、在直播中一时词穷、抑或挑战做菜时“翻车”,这些意外的“有料”桥段一旦成为频繁使用的套路,最终将让节目的娱乐性和可看度大打折扣。

近年来,过度消费明星、泛娱乐化、内容创意贫乏等问题也一直制约着行业的长远发展。

“非常时期,非常办法”,疫情催生了综艺节目的生产新模式,为各大卫视和视频平台维持用户黏性解决了“燃眉之急”。

但当“云综艺”与“看明星”画上等号,最终难免陷入“靠明星博收视”“新瓶装了旧酒”的窠臼。

“云综艺”要想实现节目质量跃升、赢得良好口碑、树立自身品牌,比技术选代与手段升级更重要的,是核心内容的优化、
价值内涵的提升以及独有气质的打造。

放松与娱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但想要留住“回头客”、吸引新受众,归根结底还要靠深耕内容与创新形式的“双管齐下”。

如今,不少综艺节目开始探索人生成长、探讨社会议题、关注多元价值,人们期待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切中时代脉搏和观众需求,以创新的形式贴切价值内涵,于欢笑中蕴含深层内核。

这恐怕是综艺节目制作者需要长期思考、不断探索的命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导演、没有摄像、没有演播厅的“三无综艺”在疫情期间充分彰显出快速高效的独特优势。

B.显得有些简陋的“三无综艺”反而增加了观众的新鲜感和亲切感,开辟了综艺节目的新路径。

C.“云综艺”相较于传统综艺,其中那些稍显粗砺的日常让生活元素更原汁原味。

D.在特殊时期火爆的云综艺同质化、套路化的弊端最终将让节目丧失娱乐性和可看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云综艺的缘起特点和未来走向等方面较为深入地论述了云综艺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中《歌手·当打之年》周深录制节目的情形,为展现“云录制”的标准模式提供了例证。

C.文章通过辩证分析,阐述优化核心内容、提升价值内涵、打造独有气质才能让云综艺迭代和升级。

D.文章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述了云综艺在风口优势迎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综艺跳出库存告急、节目断档窘境,消除了综艺行业在特殊时期丰富内容供给、满足市场需求的压力。

B.云综艺中暖心温情的日常生活场景,在特殊的疫情时期起到了抚慰观众的情绪,共克时艰的作用。

C.疫情过后,具有自身优势的传统综艺节目回温,“云综艺”可能难以延续偶发性优势。

D.综艺节目需要探索人生成长、探讨社会议题、关注多元价值,才能更好地切中时代脉搏和观众需求。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首先需要深入研究中华文化,不断探究中华文化精神。

研究中华文化,就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域板块、各民族群体都为中华文化发展增添了不同的文化要素。

以史诗为例,中原文化由于受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影响,史诗和神话传说得不到完整记载,散落成为“碎金”状态,以致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史诗”。

但是,如果把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计算进来,中国就是史诗的富国和强国。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史诗,有六十万行以上;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也有十几万、二十万行。

南方和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史诗、民族起源史诗、民族迁徙史诗,数量达几百种之多。

因此,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要从整体上考察中华文化。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也要善于从整体上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

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既呈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品格,也有自大封闭导致落后的遗憾。

汉唐时代,中国具有一流的综合国力和文化实力,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唐朝大规模汲取外来音乐,“南海舶”“西域舶”和日本“遣唐使”的船队络绎不绝。

这种开放带来的繁华,使得中国人以汉为名,叫作“汉人”;以唐为字,叫作“唐人街”。

然而,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北京进贡自鸣钟、世界地图时,《明史·神宗本纪》中只记一句话:“大西洋利玛窦进方物。

”万历皇帝只把自鸣钟看作洋玩意儿,把世界地图绣成壁画来欣赏。

当时的统治者只知享受西方文明却不思吸收借鉴西方文明,导致潜在的取法西方发展科技和工业的契机无声无息地滑走了。

到了18世纪,尽管清朝乾隆时期《四库全书》以乾嘉考据学的功力展示了中国数千年博大精深的学术文化史,但可惜当时的体制不能使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相结合,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依然浪掷于以八股求利禄之中,无法开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历史一再证明:开放包容则兴,自大封闭则衰。

正是在近代付出惨重代价后,中国人的精神在压抑中爆发、在挫折中提升,终于迎来中华文化的新发展,也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我们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要植根大地、连通地气。

精致的瓷碟只能培育出绿豆芽,广阔的大地才能生长出参天大树。

学术研究也是如此。

为此,有必要提倡“五学法门”,即眼学、耳学、手学、脚学、心学。

所谓“脚学”,就是要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注重田野调查,以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中华文化血脉。

就算研究中国传统文学,我们也要用好“脚学”,通过田野调查形成“文学地理学”。

这种方法接地气,可以形成文学与地理关系上的“七巧板效应”。

通过田野调查,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的少数民族史诗属于草原史诗、高原史诗、山地史诗,因而不同于古希腊的海洋城邦史诗、印度的热带雨林史诗。

(摘编自杨义《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少数民族的大量文学作品,给整个中华文化增添了光彩,各民族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

B. 由于受到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言论的影响,中原文化没有了产生史诗和神话传说的土壤。

C. 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唐朝大规模汲取外来音乐,体现了中华文化面向世界、未来的文化品格。

D. 文中提到的“七巧板效应”是指通过田野调查,可以发现文学与地理的关系,了解中华文化。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首先指出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的意义,然后分角度阐发如何加以研究和探究。

B. 文章在论述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时,运用大量材料增强了说服力,并运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

C. 文章引用《明史·神宗本纪》和《四库全书》中的内容,论证了自大封闭会导致落后的观点。

D. 文章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利用好“脚学”对区分少数民族史诗与希腊、印度史诗有着重要意义。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由于黑格尔对中华文化存在片面、错误的解读,所以他才得出了“中国没有史诗”的结论。

B. 明朝统治者只知享受西方文明却不思借鉴,使中国错失了取法西方发展科技和工业的契机。

C. 清朝乾隆时期注重八股取士,忽视学术文化研究,导致中国无法开启自己的工业化进程。

D. 用好“脚学”,注重田野调查,就会产生积极效应,使中国传统文学研究出现繁荣景象。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想象的作用只能解释某意象的发生如何可能,不能解释作者在许多可能的意象之中何以独选择该意象。

在艺术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

比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杨柳本来可以引起无数的联想,桓温因杨柳而想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何以《闺怨》这首诗的主人公懊悔当初劝丈夫出去谋官呢?因为“夫婿,,的意象对于“春日凝妆上翠楼”的闺中少妇来说是一种受情感饱和的意象,而杨柳的浓绿又最易惹起春意,所以经它一触动,“夫婿”的意象就立刻浮上她的心头了。

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

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

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

所以诗是做不尽的。

有人说,风花雪月等等都已经被前人说滥了,所有的诗都被前人做尽了,诗是没有未来的了。

这般人不但不知诗为何物,也不知生命为何物。

诗是生命的表现,说诗已经做穷了,就不含说生命已到了末日。

王昌龄不是“闺中少妇”,何以能感到她们的情感呢?诗人和艺术家都有“设身处地”和“体物入微”的本领。

他们在描写一个人时,就要钻进那个人的心孔,在雾时间就要变成那个人,亲自享受他的生命,领略他的情感。

所以我们读他们的作品时,觉得它们深中情理。

在这种心灵感通中我们可以见出宇宙生命的联贯。

一般批评家常欢喜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类,以为写自己经验的作品是主观的,写旁人的作品是客观的。

这种分别其实非常肤浅。

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

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

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

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

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

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说某一笔平几、某一句警辟,因为完整的全体中各部分都是相互依存的。

人的美往往在眼睛上现出,但是也要全体健旺,眼中精神才饱满,不能把眼睛单拆开来,说这是造化的“警句”。

功夫虽从点睛见出,却从画龙做起。

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到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论枝节。

因为有情感的综合,原来似散漫的意象可以变成不散漫,原来似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重复。

《诗经》里面的诗大半每篇都有数章,而数章所说的话往往无大差别。

我们可以见出创造如何是平常的意象的不平常的综合、诗如何要论总印象以及情感如何使意象整一种种道理了。

总之,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

情感或出于己,或出于人,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

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诗可以群”。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的作用是能让作者寻找到可以表达情感的意象,但不能说明诗人选择某种意象的原因。

B.诗人在诗歌中选择的意象与抒发的情感紧密相连,就是说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

C.王昌龄能感到“闺中少妇”她们的情感,是因为他在描写人物时能“设身处地”和“体物入微”。

D.诗人写诗时既要跳出诗外观察,又要钻进诗内体验,情感上由“出于己”而理解“出于人”。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王昌龄《闺怨》中“杨柳”这一意象来说明一种意象照应一种情感,而一种情感又会生成另外一种意象。

B.作者为了说明观点,在立论的同时也批驳了“诗被前人做尽”和“文艺作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这两种不当观点。

C.作者围绕意象与情感的关系展开论述,并从诗人创作时心灵感通、文艺作品完整性与情感的综合等方面来说明。

D.文章在举例论证中用人的眼睛来说明要把握文学作品的完整性,以《诗经》篇章的特点来突出情感综合的作用。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文学作品,描写的不论是作者自己的经历还是别人的经历,都能使读者感受到作品的内在情感。

B.作者否定了“诗都被前人做尽、诗是没有未来的”的观点,认为诗歌是写不尽的,诗是生命的表现形式。

C.文章否定了一些批评家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客观的做法,作者认为文艺作品的主客观是同时存在的。

D.文艺作品离不开情感的综合,没有情感的综合,意象显得散漫,文艺作品就没有完整性,要拆开来看。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瑰,字昌容,雍州武功人,隋尚书仆射威之曾孙。

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

居母丧,哀毁加人,左庶子张大安表举孝悌,擢豫王府录事参军,历朗、歙二州刺史。

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

俊臣未至追还,恨之。

由是连外徙,不得入。

久之,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州据都会,多名珍怪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赀取钜万,瑰单身薄被自将。

武后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

瑰谏曰:“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后善其言。

神龙初,入为尚书右丞,封怀县男。

瑰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一朝格式,皆所删正。

中宗复政,郑普思以妖幻位秘书员外监,支党遍岐、陇间,相煽惑为乱。

瑰捕系普思穷讯,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

有诏勿治。

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

司直范献忠,瑰使按普思者,进曰:“瑰为大臣,不能前诛逆竖而报天子,罪大矣,臣请先斩瑰。

”于是,仆射魏元忠顿首曰:“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

”帝不得已,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

累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

时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瑰独不进。

及侍宴,宗晋卿嘲之,帝默然。

瑰自解于帝曰:“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

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

”帝崩,遗诏皇太后临朝,相王以太尉辅政。

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洎瑰议禁中。

楚客猥曰:“太后临朝,相王有不通问之嫌,不宜辅政。

”瑰正色曰:“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楚客等怒,卒削相王辅政事,瑰称疾不朝。

景云元年,卒,年七十二,谥曰文贞。

(节选自《新唐书·苏瑰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B. 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C. 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D. 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浮屠:亦作“浮图”,佛教用语,可指佛教、和尚、佛塔、寺庙。

文中“浮屠”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的“浮图”所指相同。

B. 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C. 中书门下:习称中书,原称政事堂、都堂等,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的职权。

D. 阴阳:我国古代哲学概念,两者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具体可以指日月、天地、昼夜、寒暑、君臣等,文中指国家大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瑰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扬州地处都会,多产珠翠珍怪。

前两任长史都趁机捞取很多钱财,而苏瑰任扬州长史时,严格约束自己,洁身自好,分文不取。

B. 苏瑰公正处事,直言进谏。

百姓担心来俊臣再次被起用,写信给苏瑰。

苏瑰承诺绝不会错待一个小人;武后要建佛寺,立庙塔,苏瑰从容讽议,最终武后减少修建数量。

C. 苏瑰为人耿直,不怯权贵。

郑普思私结党羽并到处煽动诱骗作乱,苏瑰力争追究到底;公卿大臣初次为官,照例“烧尾”,苏瑰出任仆射,独不献食。

D. 苏瑰志存大节,独发谠言。

中宗驾崩后,遗诏让皇太后临朝,相王辅政。

宗楚客等讨好太后,要求停止相王辅政,苏瑰坚决反对。

最终削除相王辅政,苏瑰称病不再上朝。

13. 把文中曲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
(2)有诏勿治。

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

14. 苏瑰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封为许国公时,为什么不“烧尾”?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

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5.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

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含词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16.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词人抒发了哪些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同样是写雨,李清照的“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和苏轼的“________,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凄
婉,一旷达。

(2)侈靡误国,节俭兴邦。

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名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言犹在耳。

(3)人生当奋发有为,全力以赴。

若尽全力仍不能如愿以偿,也无愧于己,正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所说“_________,_________”。

(4)2020年是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我们可以用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形容深圳的变化历程——虽遭遇困难和挑战,但依然一路向前,蓬勃发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补写下列两副对联,可以不考虑平仄。

(1)上联:金风送黄叶
下联:
(2)上联:
下联:赞任公心肠热学问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以下是某学生请假条的正文部分,在语言得体方面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今天早上起床时,我感到全身发冷,头脑发晕,站立不稳,贵体不佳。

作为老师的高足,本不想耽误学习,但令尊见我病情严重,认为急需到医院治疗。

特向您请假一天,请务必批准,特此声明。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2020年10月,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热映,激发了无数观影者内心最难忘的记忆。

在你的成长经历中,或许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家乡,却见证了家乡的变迁;又或许跟随家人移居他乡,但家乡的故事却从未忘记……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我和我的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B项,“显得有些简陋的‘三无综艺’反而增加了观众的新鲜感和亲切感”错误,第三段“这些‘降维’操作在一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