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蚕桑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蚕桑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之我见
作者:甘丽红
来源:《广东蚕业》 2017年第10期
摘要文章着重论述了广西蚕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大意义和存在问题。

立足广西区域内
的蚕桑产业特点和广西发展优势,分析了蚕业科技的产业特点和广西蚕业实际情况、蚕业科技
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提升广西蚕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思路等方面论述了科技创
新提升。

提出了不断改革创新,探索蚕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与建设、加大广西蚕桑科技基础设
施建设投入、大力提升蚕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高蚕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蚕业人才
队伍建设、加大蚕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力度等六大措施。

以推动广西蚕桑科技进一步发展,努力
开创蚕业科技创新新局面。

关键词广西;蚕桑;科技创新;提升;我见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2095-1205(2017)10-01-02
传统蚕桑产业面临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把握好蚕桑科技创新与积极有效的行
业管理才能在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远,科技创新将引领广西蚕桑产业健康稳定
发展。

1广西在蚕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大意义
自2000年以来,广西蚕业生产突飞猛进,2005年起蚕茧产量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


止到2016年,全区桑园种植面积达300多万亩,蚕茧产量35多万吨,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成
为名符其实的中国蚕桑生产第一大省、世界重要原料茧生产基地,成为广西承接产业转移最成
功的产业之一,被誉为中国蚕业的“广西现象”。

十六年来广西蚕桑产业能健康持续发展,蚕桑科技创新和进步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科
技创新支撑和推动着蚕桑产业的发展。

同时,广西蚕桑和农业科技人员为蚕桑科创新付出了辛
勤的汗水。

主要体现在:
一是蚕桑种质资源的保存应用和优良品种的选育方面,显著提高广西平均蚕茧产量和缫丝
品质;二是蚕桑现代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的提高蚕茧产量和蚕桑生产效率;三是蚕
桑病虫害防治药物的研制和防控技术水平的稳步提升,不断增强全区的蚕桑病虫害防控和有效
应对能力;四是桑园机械和养蚕设备等省力化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蚕桑劳动生产率;五是蚕
桑资源产品开发利用和高新技术发展,延伸了蚕桑产业链和增加了蚕桑产业附加值;六是现代
跨学科高新技术在蚕桑产业的应用、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引进交流,从多方位提升了广西蚕
桑产业的竞争力;七是“桑产业”生态功能的应用日益增强,促进了蚕业可持续发展和多元发展。

据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蚕业信息与科技管理科2014年的统计分析,在广西蚕桑生产总值增长因素中,“十一五”期间蚕桑科技的贡献率为56.75%,2011年-2013年3年间贡献率为61.86%,再次充分的说明蚕桑科技提升是促进蚕桑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在广西蚕桑产业快速发展取得瞩目的成绩和蚕桑科技进步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断发
现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重点体现在:
一是广西自主创新能力仍显不够。

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效不显著,尤其突破性成果还缺乏。

二是蚕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高。

三是运行机制有待完善,一些领域研究与生产脱节。

突破性解决这些“劲瓶”问题至关重要,关系广西蚕桑产业的长期发展甚至中国蚕桑产业的稳定。

因此,广西蚕桑科技的提升任务艰巨,即是摆在广西蚕桑科技人员的首要任务,也是摆在
现代广西蚕桑产业眼前的新课题,是广西蚕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源。

2立足蚕桑产业特点和广西优势,积极探索蚕业科技创新提升之路
广西蚕桑科技创新之路要坚持自主创新为根本,坚持协同合作,坚持蚕业科技提升最终为
蚕桑产业发展服务的根本方向,以蚕桑产业发展的需求为目标,以广大蚕农的实际需要为目标。

必需要强化蚕业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和蚕业人才培养三个关键环节。

2.1充分认识蚕桑产业特点和广西蚕桑实际情况
蚕桑产业是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超长产业链,涉及第一二三产业,生产环节多,产业链条长。

因此,整个产业上下游关联性强,成果产生周期长难度大,相应的蚕桑科技
创新周期也长。

同时,与整个大农业相同,蚕桑业生产过程表现出季节性、明显的区域性、较
长的周期性和较大的风险性等特点。

因此,蚕桑科技创新需要经过多年多点的长周期研究、多
次重复试验,体现整体效率不高。

进而,必须建立完善蚕桑科技的长效机制,为蚕业科技提供
长期稳定提升支持。

而仅仅依靠单一技术的突破和提升,对提升整个蚕桑科技作用不大。

必要加强多部门联合
与协作,在全区范围甚至是全国范围内整合蚕桑科技资源,创新科研机制。

以蚕桑优良品种为
重点,选择特别对蚕桑业发展作用显著、支撑力度大的系列蚕桑关键和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实现多项蚕桑关键和共性技术的联合创新,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广西土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蚕农户占土地面积小、桑园面积小、蚕户经营规
模小、土地分散经营。

当前到今后一段时期内,千家万户的蚕农进行蚕桑生产仍是广西蚕桑模式。

为适应小规模家庭蚕桑经营类型的实际,蚕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都必需要满足蚕农的多
样化技术需求,加大蚕桑轻简省力化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同时在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的
基础上、扶持推动蚕农大户的发展。

2.2积极探索蚕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之路
广西蚕业科研工作以“科研服务生产,生产促进科研”为指导思想,蚕桑科技与蚕桑产业
发展紧密,以应用科技为重点,大力发展蚕桑科技,取得较好的成效。

首先省级科研单位广西
蚕业科学研究院先后成功育成13对家蚕优良品种,5个桑树优良品种并进行推广应用,另市级
科研单位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玉林分院先后育成2对桑蚕品种。

其中,“两广二号”累计推广
量9000多万张,现在每年的用种量仍在600万张以上;“桂蚕2号”在2009-2014年间,累计推广200多万张,现在广西每年推广量约30万张。

其次集成了一套适应热带亚热带气候蚕桑生产技术体系,极大的提高了蚕桑生产劳动效率。

在蚕桑资源利用方面,先后研制出桑果汁、桑
叶食品、桑果酒、桑叶茶等系列蚕桑资源新产品。

另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先后被突破性。

其中,自治区级科研单位先后获得32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其中广西省级政府奖21项,国
家农业部奖6项,国家级奖5项。

这一系列举措和落实,符合广西蚕业产业发展要求,是提升
蚕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成功探索,为广西蚕业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基础。

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强蚕
业科技创新提升工作,提升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

2.3提升广西蚕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思路
一是加快蚕桑科技创新必须始终坚持服务蚕桑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不能离开蚕桑产业发
展谈蚕桑科技的发展,同时,离开蚕桑科技的支撑去谈蚕桑产业的发展也不行。

无论是蚕桑基
础学科的研究、蚕桑应用基础学科的研究、技术应用开发方面的研究,最终都要向蚕桑产业的
生产力转化,服务于蚕桑产业。

二是提升蚕桑科技水平目的,就是为提高对蚕桑产业的支撑能力。

加快蚕桑科技创新,就是为提升科技对蚕农增收的支撑能力,提升蚕桑产业引领能力。


是加快蚕业科技创新,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广西蚕业科技创新提升,需要引进技术,借助
外力,联合攻关,但不能形成依赖。

只有蚕桑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广西蚕桑科技水平才能
不断提升,才能不断促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四是切实加强对蚕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

推进蚕业科技创新是一项涉及科研、推广、教育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要加强对蚕业科技创新
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

3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开创广西蚕桑科技创新新局面
要开创广西蚕桑科技创新新局面,必然要不断积极探索广西蚕桑科技创新有效途径,当前
要着重抓好下列重点工作:
3.1推动蚕桑科技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和改革创新
一是科学合理按比例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政府层面,要以公益性为目标合理加大财政预算
的投入比例,使科技创新方面、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方面都得到统筹兼顾,统
筹支持蚕桑科研机构、优秀蚕桑科研团队和优秀科技人员三方面。

二是坚持凝聚合力联合攻关。

积极推进蚕桑科技创新研究机构、与区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等组织的联合协作,推进广西科研
院所改革,重点推进广西蚕业科学研究分院建设工作。

3.2加大广西蚕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改善研究环境,改造研究条件,提升研究能力。

重点加强基础设施设备改造更新,不断完
善学科建设,努力构建多学科功能研究室,开展多层次、多学科研究。

做到高起点、高标准。

3.3着重提升蚕桑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广西将大力推进蚕桑科技自主创新,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应用研究等科技优势。

在蚕桑高产、优质、多元化等品种培育方面取得突破。

强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保障蚕种的有效供给。

深入开展蚕桑病虫害预测预报,不断提高蚕桑病虫害防控水平。

推进蚕桑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不断延伸蚕桑产业链,大力推进蚕桑外学科的跨学科功能拓展,聚集力量突破蚕桑精深加工等
领域,大力发展“桑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增长点。

同时,加强蚕桑精简化省力化机具设备的研制。

3.4加快提高蚕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一是充分调动蚕业科技工作者积极性。

二是重点加强蚕业科技成果样板示范推广。

三是发
挥各市蚕业研究分院的作用,使其成为科研和推广的衔接点。

3.5加强蚕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注重蚕桑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对跨学科的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要积极培养引进。

二是要统筹兼顾抓好蚕桑科技队伍的梯队建设,建立完善有利于中青年科技人才专家培养
的有效机制。

三是推进基层蚕桑实用人才培养,提高蚕农的科学种养技能。

3.6加强蚕桑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
一是形成合作研究攻关、利益分享的长效合作机制。

二是加快落实蚕桑科技“走出去”战略部署,不仅是“走出去”广西省外,还要“走出去”东南亚、非洲等。

三是鼓励加强国际蚕业科技交流与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