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卷)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原卷版)_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测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如表为1821~1834年中英棉纺织品进出口数据表。
由此可知,当时()
A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中国社会经济日渐凋敝
2.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费正清的观点A.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B.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C.解释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D.从全球化角度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3.晚清时期某一外交条款规定:“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靳惜,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思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据此推知,这一条款直接导致了()
A.朝贡体系瓦解B.白银大量外流
C.列强结成同盟D.洋务运动兴起
4.《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条款,满汉官僚基本都能接受。
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面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深感不安。
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A.对宗藩体系崩溃的无奈B.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C.对国门开放的深切担忧D.被迫适应近代外交体制
5.19世纪中叶,在上海为美商服务的买办吴健彰出资捐得候补道,后因协助上级镇压民众的抗英斗争,逐步升职为署理上海道(官名);广州同孚洋行出身的买办潘仕成,也以八万两白银捐得候补道,后被两广总督委以重任——处理“夷务”。
这表明晚清()
A.政治权力结构发生显著变化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C.新兴社会力量引领政治改革D.买办人士情势凸显统治危机
6.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时,清政府打破不直接与洋人谈判的惯例,由奕䜣进城与英法公使直接进行谈判。
奕䜣坦言:“即臣初办时,亦自念天潢近派,岂肯与异类为伍。
迨自该夷带兵进城以后,种种狂悖,不可遏制,又不能不与会晤之势。
”这表明清政府()
A.调整外交手段应对困局B.内忧外患促使外交政策调整
C.摒弃了传统的宗藩体制D.主张与英法展开对等的谈判
7.晚清徐继畲认识到欧洲的扩张打破了世界各地原来隔离状态,这是一个人们无法控制的必然趋势。
他用“天地之气”的生息演化解释道:“天地之气,忽而旁推交通,混为一体,倘亦运会使然耶?然天下从此多事矣。
”这表明他()
A.尚未脱离传统观念的影响B.赞同西方流行的“进化论”
C.主张摒弃传统的华夷观念D.抨击中国传统的对外政策
8.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
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B.救国道路的探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C.国人对西学持完全否定态度D.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9.如表是1853—1859年福州口岸出口茶叶数量统计。
造成该口岸茶叶出口数据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战乱局面的影响B.对外贸易的扩大
B.C.中法战争的爆发D.民用企业的创办
10.1854年10月18日咸丰皇帝在上谕中说:“该夷(英、法、美)等曾先后驶往金陵(南京)、镇江,与贼交谈,其心怀叵测……。
”这表明当时()
A.列强企图再次发动侵华战争B.列强侵略势力逐渐深入内地
C.清廷担忧内外势力联合反清D.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
11.根据如图的信息,可以概括出的主题是()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B.中国近代化的努力成效显著
C.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D.汉族官僚地位得到迅速上升
12.下面材料反映出()
C.清政府的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D.列强的经济侵略受到遏制
13.1871年,中日两国在琉球事件后签订《中日修好条规》,日本继续承认琉球与清政府的关系但不允许清朝使用“中国”这一国号,认为“‘中国’系对本国边疆荒服而言”,清朝代表认为“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从无改写国号之例”,双方一度谈崩。
最终,李鸿章表示妥协,在汉文文本中用“中国”,而日文文本中用“大清国”。
据此可知()
A.日本阴谋分裂中国B.东亚宗藩体系瓦解
C.清朝外交观近代化D.中日国力对比逆转
14.1871年9月,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并认为该约签订后“纵欲倚西人为声援,断不能转白为黑”,日本不会再侵犯中国的藩属朝鲜。
这反映出他()
A.具有初步的近代外交意识B.企图利用西方国家牵制日本
C.清醒地认识到日本的野心D.力图借助朝鲜遏制日本侵略
15.甲午中日战争后,德、俄、法、英、日等国以强占租借地为依托,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1898年秋,美国先后向各国提出所谓“门户开放”政策,以列强“均沾”中国权利为前提,要求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
这表明()
A.列强扩大对华的商品输出B.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C.美国积极促进中国近代化D.各帝国主义国家利益一致
16.下文是近代中国某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摘录,该条约第六款第一条: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两国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
该条约()
A.使国家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B.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刺激列强瓜分中国野心,掀起了瓜分狂潮
D.清政府与英、德、法、俄等八国签订于1901年
17.1895年春,康有为创办强学会。
强学会的每次演讲,都吸引大批听众,不仅许多名流参加,连一些重臣如翁同龢、张之洞也支持。
到1898年“戊戌政变”止,各地兴办各类学会达七十余个。
这些学会的兴起()A.成为当时唯一论政途径B.说明革命潮流已经不可阻挡
C.受到清政府的各种打压D.迎合了救亡图存的现实需求
18.晚清时期的维新变法和新政,前后相继。
尽管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抱残守缺,但他们中多数人不敢沉沦,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做出选择,企图实现统治阶级自我革新,然而由于在变革中的举措失当,最终被异己力量所推翻。
这说明晚清()
A.近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B.政局变动影响实现富国强兵的步伐
C.思想革新时机还不成熟D.改革推进要注重充分借助外部势力
19.梁启超认为,兴民权、开民智最切要者莫过于“开官智”。
他曾说:“绅权固当务之急矣,然他日办一切事,舍官莫属也。
即今日欲开民智,开绅智,而假手于官力者,上不知凡几也,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
”这一主张()
A.勇于突破君主体制束缚B.切实体现出资产阶级的民权民主思想
C.旨在提高官员政治素养D.试图通过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变革
20.某班同学在期中复习备考时采用了“关键词记忆法”,用一串关键词辅助记忆某个历史事件,以下关键词和事件均符合的一组是()
A.资产阶级主导、自强求富、近代化开端——洋务运动
B.天朝田亩制度、扶清灭洋、农民起义——义和团运动
C.19世纪末、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预备立宪
D.20世纪初、四川保路运动、临时约法——辛亥革命
21.有学者指出,义和团对“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的行为“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
这表明义和团运动的发生()
A.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B.首次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
C.沉重打击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D.反映出旧生产方式解体的阵痛
22.如图为19世纪末美国著名杂志《PUCK》上刊载的一幅漫画,画中雅典娜女神表示:“首先要教会中国人什么是文明,那条龙在给我们带来麻烦前必须被干掉,你不动手,那我就亲自来!”该漫画反映了()
A.西方列强对自身文明充满了优越感B.义和团运动是庚子事变的根本原因
C.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列强的统治工具D.列强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并吞并中国
23.1901年2月14日,慈禧太后在《上喻》中,指示议和大臣对八国联军所属国家谈判代表,要“量中华物力,结与国欢心”。
这表明清朝统治者()
A.坚持以和为贵的方针B.体现丧权辱国的心态
C.表达公正谈判的立场D.实行以战促和的策略
24.晚清时期,在中国出现了一种新颖的文学品种——“理想小说”。
如表为部分代表作品的情况()
A.促进了社会风俗变迁B.带有强烈的政治关怀
C.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D.引领先进的思想潮流
25.根据中英《天津条约》,汉口于1861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
1900年,清政府决定自开湖北武昌为通商口岸,取消界内土地永租权,取消外国人对界内的行政管理权,外国人只有纳税义务而无权征税。
材料体现了清政府()
A.传统宗藩关系的解体B.闭关自守的放弃
C.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D.中央权力的下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用语统计表
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后,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的社会背景下,清政府开始努力摆脱传统的“天朝上国”心态,按照近代国际惯例来改变自己,并开展了1868年外交使团首次出访、1872年官派留学首次成行、1887年遴选官员对四大洲首次“游历”等外事活动。
清政府在和西方按照国际惯例发展外交关系的同时,也继续要求朝鲜、越南等国定期以传统惯例派遣贡使。
——摘编自管祥久《略论晚清早期外交近代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外交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8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晚清外交变化的认识。
(4分)
(6分)27.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4分)
材料一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并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
在哈里发的资助和倡导下,在首都巴格达创建了国家级的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馆”,由翻译局、科学院和图书馆组成。
智慧馆以重金延聘了各地不同民族、宗教信仰的近百名著名学者和翻译家,集体从事译述、研究活动,将用重金从各地所搜集的一百多种各学科古籍进行了整理、校勘、译述。
他们在对原著直译的基础上,作了大量校勘、注释、质疑、摘要、评论等,发挥了自己新的创见。
至阿拔斯王朝前期结束时,古希腊典籍中重要著作都已译成了阿拉伯文,其中有柏拉图的《法律篇》《国家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以及医学、天文学、数学方面的译作。
这些著作给阿拉伯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和迷人的智慧,不仅大大丰富和增长了见识、学问,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将阿拉伯人由一神信仰阶段带入了层次更高的理性思辨阶段。
——摘编自潘潇寒《阿拔斯王朝百年翻译运动》材料二鸦片战争中,林则徐深感西方船坚炮利,提出必须“访夷情,译西书”,开近代翻译先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开始筹建京师同文馆译书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等机构从事大规模翻译活动。
徐寿1868年在江南制造总局主持译书工作,大多是根据西文的较新版本,由传教士傅雅兰口述,徐寿用适当的汉语表达出来,前后译书17部约280万余字,所印书籍涉及经济、军事、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
……甲午战争之后,翻译活动迎来新的高潮。
随着洋务运动的式微,翻译活动也逐步走向民间,形成了近代晚期新兴的翻译群体。
著名的翻译家主要有马建忠、严复等。
他们都满怀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有海外留学或驻外经历,对西方政治、经济、法律等有深入的了解。
例如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标准,确立了翻译作品的真实性、严谨性和可读性。
他在所译作品中都有序言,介绍翻译本书的目的,同时对书中旨意进行阐述。
如翻译《天演论》中介绍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在翻译《论法的精神》中对旧思想批判尤为突出,倡导“(立宪之国)主人非他,民权是已”的主张。
严复的翻译可以说不独是理论学说的介绍,而且是一种“批判的武器”。
——摘编自史日丽《近代翻译活动的时代特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百年翻译运动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后翻译活动的变化,分析近代中国翻译活动的影响。
(8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
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
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历史理解,即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
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性质及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这样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
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康有为主张的“全变”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什么进步?(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康有为主张的“全变”失败的认识。
(6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材料历史矛盾运动的状况最后取决于人民力量的状况。
认识历史,就像认识河流,随时要探测出它底层激流的状况,要了解人民力量的状况。
以西安事变为例,蒋介石之所以暂时放下“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转而抗日,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斗争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归根到底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人民力量的发展,是中国面临被日本灭亡的严重民族危机下,民族运动的蓬勃兴起。
这与所谓“蒋所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民族主义思想、个性和权力欲望等”没有必然的联系,无法用个人意志、感情、性格等作出解说。
——摘编自刘大年《照唯物论思考》请根据上述视角,运用所学知识,选取中国近代史上某一反侵略斗争活动并以此为例进行说明。
(要求:自拟题目,题目包含所选活动;史论结合,结构完整,逻辑严谨,表述清晰;不得与材料雷同)(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