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练习课》人教新课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练习课》人教新课标
一. 教材分析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三课时是一节练习课。

本节课主要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巩固和提高第一单元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感,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加减法运算、数数、比较大小
等基本数学概念和技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运算速度、准确性、逻辑思维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节课通过练习,旨在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加减法运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
确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
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加减法运算的熟练运用,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教学难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灵活运用加减法运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辅助教学,提高
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本训练:设计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对加减法
运算的掌握程度。

3.拓展训练: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加减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应
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5.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巩固所学知识的作业,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七.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可以采
用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形式,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和技能展示出来。

八. 说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可以从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进行。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过程、合作交流等方面;终结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准确性、运算速度等方面。

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九. 说教学反思
在课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
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教学反思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

通过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知识点儿整理:
1.加减法运算:学生需要掌握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包括相同数位对
齐、从低位加减起等。

2.数数:学生需要能够进行正向数数和反向数数,理解数数的基本规律。

3.比较大小:学生需要能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理解比较大小的基本方
法。

4.加减法运算的口算和笔算:学生需要掌握加减法运算的口算和笔算方
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5.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需要能够运用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
计算长度等。

6.运算顺序:学生需要理解运算的顺序,能够正确进行混合运算。

7.数的组成:学生需要了解数的组成,能够进行数的分解和组合。

8.单位换算:学生需要掌握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
换算。

9.图形的认识:学生需要认识和理解一些基本图形,如圆形、正方形、
长方形等。

10.图形的分类:学生需要能够对图形进行分类,理解分类的基本方法。

11.图形的计数:学生需要能够对图形进行计数,理解计数的基本方法。

12.图形的拼组:学生需要能够对图形进行拼组,理解拼组的基本方法。

13.位置的表示:学生需要了解位置的表示方法,能够用数对表示物体的
位置。

14.方向的判断:学生需要能够判断物体的方向,理解方向的基本概念。

15.测量:学生需要了解测量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测量。

16.数据收集和处理:学生需要能够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理解数据收
集和处理的基本方法。

17.概率:学生需要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18.数学思维:学生需要培养数学思维,能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
问题。

19.数学语言:学生需要掌握数学语言,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概念和
问题。

20.数学方法: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如列举法、归
纳法、推理法等。

以上知识点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练习,掌握这些知识点,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同步作业练习题:
1.23 + 56 的结果是()
2.35 - 17 的结果是()
3.48 除以 8 的结果是()
4.57 + 43 等于()
5.76 - 32 的差是()
6.27 + 33 ______ 60
7.56 - 28 ______ 28
8.45 ÷ 9 ______ 5
9.80 - 37 ______ 43
10.64 ÷ 8 ______ 8
11.小明有25个苹果,他吃掉了13个,还剩下多少个苹果?
12.小华买了3个书包和2支铅笔,一共花了96元。

每支铅笔的价格是12元,每个书包的价格是多少元?
1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8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14.妈妈买了2千克苹果和3千克香蕉,一共花了54元。

每千克香蕉的价格是18元,每千克苹果的价格是多少元?
15.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9厘米,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16.小刚有一些糖果,他给了小明一半加两个,还剩下四个。

请问小刚原来有多少个糖果?
17.小华有一些图书,他借给了小明20本,还剩下30本。

请问小华原来有多少本图书?
18.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如果将这个长方形的长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宽扩大到原来的三倍,新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9.妈妈买了3千克苹果和2千克香蕉,苹果每千克12元,香蕉每千克9元,一共花了54元。

请问妈妈买的苹果和香蕉各是多少元?
20.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如果将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两倍,新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1.12个苹果
22.每个书包的价格是36元
23.周长:48厘米,面积:120平方厘米
24.每千克苹果的价格是10元
25.周长:36厘米,面积:81平方厘米
26.小刚原来有10个糖果
27.小华原来有50本图书
28.新的长方形的面积是150平方厘米
29.苹果:36元,香蕉:27元
30.新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44平方厘米
以上是本节课的同步作业练习题和答案,学生可以通过练习这些题目,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