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综合实践-3.中国货币发展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初钱币
古铜钱化学成份分类
古铜钱中使用最多的是青铜(纯铜cu与锡Sn的合金),其次是紫铜(又称纯铜,古代含铜量约在96% 至99%,呈紫红色 )。明清时期使用黄铜钱(含锌3-40% )。古代俗称的白铜钱实际上是含锡量多些而 矣,基本上不是有意生产砷白铜钱,明代以后就可生产铜镍合金 。
古铜钱腐蚀后表面颜色的机理分析
宋元通宝钱
元末红巾军铸行过龙凤通宝、天启通宝,天定通宝,大义通宝和天佑通宝等。
元 末 农 民 起 义 军 钱 币
明末李自成铸行过永昌通宝,张献忠铸行过大顺通宝和西王赏功大钱。清末则有太平天国所铸造的 太平天国圣宝钱币.
清初钱币
背文同时使用满汉两种文字纪地。有一式康熙通宝,有人为便于记忆和研究,将其20铸局背文地名组合 成一首诗:“同福宁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临广浙,台桂陕云漳。”
钱币上的地名与地理沿革
我国的钱币以铸有文字为特征,体现着我国及东方货币文化的基本特色。钱币文字有 面文和背文.包括文字和纹饰,其中记载地名的钱文即纪地钱在我国钱币中占育相当重要 的地位。
战国时期,货币上出现的地名文字即达200余种。这些钱币上的地名,几乎都是当地各国 政治、经济、文化相当繁荣的都城、要邑及边防重镇,或是具有重大政治军事纪念意义的发 祥地。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套钱文钱币,就是一本完整的春秋战国地名图。它对当时 各诸侯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各大商业城市的分布和发展,对我国古代地名及其沿革,提供 了极其珍贵的实物研究资料。
玉贝:夏商西周时期,流通于中原地区, 形状类似货贝,腹部中间磨有纵沟,端部 有小孔,非常罕见
铜贝 殷商晚期
金属铸贝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蚁鼻钱
蚁鼻钱,又称“鬼脸钱”,是一种带铭文的铜仿贝,也是贝币的最高货币形 态。该币形制相同,轻重不已,最重达5.4克。
蚁鼻钱
君字币
各六朱(俗称蚁鼻钱) 贝字币(俗称鬼脸钱)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安史之乱后,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至唐武宗会昌五年 (845年),武宗李炎下令废天下佛寺.销毁铜佛像和寺庙各种法物铜器,用来铸造钱币,并令诸道观 察.增设钱坊,铸“开元通宝”,被称为“会昌开元”。这种开元通宝的背面,除铸“昌”字代表 年号外,都铸有表示该钱铸造地(钱监)的地名,分别有京、洛、益、蓝、襄、越、宣、洪、潭、润、 兖、鄂、平、兴、梁、广、福、丹、桂、永、梓、荆等22个造币州府。这一史实从侧面反映了唐武 宗贬佛、排佛的力度和解决当时流通中货币短缺、钱荒严重问题的决心和举措,有一箭双雕之效。
古铜钱埋在碱性土壤中(PH7-10),生成氧化亚铜呈深红色,还会生成铅丹呈大红色。欲 称朱砂锈,鸡血斑,枣皮红,黄斑等。古铜钱呈红绿锈。同时形成的微小针眼中也有红绿锈产生, 欲称入骨锈。由上述可知古铜钱必须先产生绿锈后才会还原而生成红锈。故是红锈盖绿锈。在沙 中则形成“干沙锈”即绿中有沙并有黄、红斑。
鬼脸钱范65枚
鬼脸钱合背
布(钸)钱: 又名铲币, 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 币的一种。形状取象于 钱(铲状农具)。
布(钵)币是古代农具钱演变来 的。按形制与实践先后,分空首 布、平首布两大类。
空首布保留着装柄的巩,是春 秋至战国初期州王室及晋、卫、 郑、宋等国的铸币。
平首布则是战国时期韩、赵、 魏以及燕、楚等国的铸币。
九枚五铢钱
西汉武帝时黄金 币。
据《汉书.食货 志》,武帝下诏铸 造这两种金币,是 出于协应祥瑞。
麟趾金
马蹄金
榆荚半两
西汉小五铢钱
王莽 货币
“货布”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铸行的钱币.重二十五铢,值“货泉”二 十五.“货布”采用复古布币形状。有专家研究发现,在中国所有的铲状钱币中, "货布"的长宽及肩高足长之比最接近黄金分割率,是最具有美感的钱币,视觉形象 优美,因此后人往往用这种钱币造型制作成各种艺术品及文房四宝。
古铜钱长期埋在中性土壤中(PH7)一般不会生锈,铜钱表面易形成“水银光”。因中性土壤极不 稳定,很容易改变成为酸性或碱性土壤,故有些古铜钱先形成少量的红绿锈后再产生“水银光”。
古铜钱长期浸埋在较清洁的江、河水中,腐蚀极微弱,一般小于0.0025毫米/年,黄铜钱略快些。 若古铜钱久浸埋在有污染的水田中或含硫酸铁[Fe2(SO4)3]的矿水中,则会使铜钱严重腐蚀,生成氧 化亚铜和硫化亚铜(Cu2S),一呈红色,一呈黑色,并均匀分布,使钱表面形成如薄壳状的灰色锈蚀 (颜色由海灰--银灰--淡灰--中灰--深灰渐变)。
古铜钱长期埋在酸性(PH4-7)土壤中的锈蚀颜色一般呈绿色(颜色由苹果绿--淡绿--中绿--深 绿--橄榄绿逐渐进变化,俗称松绿、瓜皮绿、纯绿、绿漆古、靛兰绿等。钱面会呈斑状、槽状及坑 眼,又因有晶间腐蚀和选择腐蚀,铜钱内部的锡、铅等易腐部份腐蚀掉,而使铜钱的比重减小就 变轻了,并产生微细的小针眼,使钱声变哑,绿锈从孔中产生,俗称“入骨锈”。
刀币是由工具刀削演 变而来的,柄端有环, 柄身有裂沟,是春秋战 国时期燕、齐地区的主 要铸币。后来中山、赵 也有铸行。
齐刀,是田齐威宣时期用来 统一币制的。
战国时 期圆 环币
秦半两
秦统一中国,也统一了货币。半两钱在战国秦铸行,初为圜钱,旋即改为方孔圆钱。 秦统一以后,将半两钱推行全国。自此,方孔圆钱6年,丞相伯颜 攻灭南宋后,在扬 州将掠获银子销铸 作锭,称“扬州元 宝”。元朝廷亦铸 银元宝。
元代银元宝
宋代的开国钱币,《宋史·食货志》:“太 祖初铸钱,文曰‘宋通元宝’。”《续资 治通鉴》系于建隆元年(960年)十二月。 钱文亦直读为“宋元通宝”。书体仿八分。 阔郭,背多有星、月纹,广穿者少见。径 2.6厘米,重3.4克。系铁范铜钱。又有铁钱。 宋代钱品种繁多,但铸造较精。
王莽 造契 刀
王莽钱范
三国时期刘备在四川铸造的“直百五铢”钱
方孔圆钱的地名钱文,最早的是蜀汉时期的背“为”字的“直百五铢”。东汉建安十九年 (214年)刘备取西蜀,因军用不足,在益州犍为郡始铸 “直百五铢” ,背文“为”字即铸 地“犍为”。
隋唐五代十国的铸币。
隋文帝开皇三年铸行一种合乎标准的五铢钱,史称置样五铢, 同时禁止各种旧钱流通。
原始布: 商周时期,铸于黄河中游地区,呈 铲形,分大型,中型和小型,通长10--22.4cm,重 105.克--146克,罕见.
银首布:春秋战国时期,铸于楚国和韩国,呈 铲形,圆銎,平肩,平足,分短型,中型和长型,通 长10--15.7cm,重162.7克--188.1克,罕见.
平首方足布钱
连布:楚国北境地区铸币。
唐代开元通宝
唐以前,我国的重量记数单位是二十四进制的"铢两制",一两等于二十四铢.从唐"開元通宝" 开始以一钱为二铢四絫,积十钱为一两,形成十进位制,这样"铢"的单位就逐渐淘汰了.数学史 上的十进位制,就是从唐开元钱币的十进位制发展而来,一直沿用至现代.同时,唐代开始把一枚 小钱的单位称为"文",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历史上的币材
贝、龟——甲骨,西周 铅——五代、楚 珠玉、金——商、西汉 白金、银锡合金——西汉 白鹿皮——西汉 银——明、清 铜——西周后 铁——南唐、宋 谷帛——曹、魏 盐——唐(四川) 丝麻——唐(关中) 绫罗绢——唐
上古时期,人们以物易物,互通有无。一般等价物即货币的出现,约于殷商时期,至春秋战 国渐进入货币时代。单货币种类繁多,或龟贝、珠玉、金银、皮、刀、布、圆钱等。至 秦始统 一货币,仅用圆钱。宋朝交子为纸币之始,后元、明、清则多沿用纸币。
五年级综合实践-3.中国货币发展史
我国货币的发展
原始社会:物物交换 一般等价物出现:布、盐、烟、农具 贝币的出现(夏后以玄贝):齿贝 贝字在汉字中的地位:财、货、贵、贫、买、卖、赎、账、债、赊、贷 贝币的原因:易获得、易加工、易保存 珠玉(上)、金(中)、刀布(下)
贝币、珠玉、金、刀布(帛) 多姿多彩的春秋战国货币 铜钱(秦汉):秦半两,五铢钱(孔方兄) 书生浪漫的货币改革者:王莽 陏唐:通宝 宋、元:纸币出现 明清:银、钱并用 民国:银本位、银元制、法币改革 新中国:人民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货币的演进
贝:在我国古代货币发 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 夏、商、周三代的重要物 品货币。以朋为计量单位。 小贝十枚为一朋。
天然贝币
天然贝币
人工贝币
骨贝
骨贝
石贝
玉贝
玉贝
陶贝
人工贝币
骨贝 公元前770-476年
包金贝
人工贝币
金属贝币
金贝
包金铜贝
银贝
铅贝
铜贝
金郢爱: 春秋战国时期称量货币,铸于楚 国,多呈不规则曲版状,由若干个小方 块构成大方块,含金量约95%,非常罕 见.。
中华钱币“最”文化
中华钱币“最”文化
讨论区:请你对钱币与钱币的历史发表见解。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五铢钱
太 平 天 国 通 宝
北宋通宝
清代银两
中华钱币“最”文化
1、中国最早的钱币
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最初是用以物易物作为商品交换手段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剩余物品越来越多,交换的物品种类不断增加,实物交换就显得不太方便,于起就需要以某 种天然物作为交换商品的手段。因为贝本身具有天然的单位,而且轻巧坚固,便于携带,同 时在原始社会先民早已用贝作为装饰品,对它很熟悉,所以用贝作为交换商品的手段是最方 便合适的。因此可以说,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起动使用的是天然贝,以后又产生了人工制 造的骨贝、石贝、陶贝和铜贝等。
“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 “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青铜币上的“半两”二字为小篆文 字,是由秦国著名的李斯所题写;它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故称 “半两钱”。
汉五铢
西汉、东汉时期都铸 五铢钱。
五铢钱大小轻重适宜, 深受欢迎。一直沿用七 百余年,成为我国历史 上最长寿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