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_滑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学_滑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岛版科学五下第五单元《⽣活中的机械》
第20课《滑轮》
⼀、教学⽬标:
1.科学知识:通过探究,让学⽣能够利⽤滑轮、钩码、测⼒计等简单器材进
⾏观察实验,做好实验纪录,会分析实验数据。

指导学⽣通过实验验证定滑轮、动滑轮是否省⼒。

2.科学探究:使学⽣能根据现象进⾏猜想,并能进⾏实验验证,从⽽发现
定滑轮⽅便不省⼒,动滑轮省⼒却不⽅便的规律,亲历⼀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重证据,敢于尝试的精神,使学⽣关注社会
⽣活中的机械给⼈类带来的诸多⽅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验证使⽤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否省⼒。

三、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铁架台、细绳、钩码、测⼒计、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观影导课
谈话:相传古代有⼀种吃⼈的怪兽叫做饕餮,⼈类为了抵御怪兽便铸造了长城,并巧妙的运⽤了⼀种可以让⼈在城墙之上与地⾯之间⾃由移动的装置。

请同学们仔细观看电影,说⼀说⼈类是怎样从城墙上俯冲下来阻击饕餮,⼜迅速回到城墙上的呢?
播放视频
学⽣活动:汇报交流
出⽰滑轮:有什么特点?
学⽣活动:⾃由发⾔
教师总结:像这种“边缘有槽,可绕中⼼轴转动的轮⼦,叫做滑轮”。

板书课题:滑轮
【教学意图:通过电影情节引⼊,激发学⽣的激情和学习兴趣,发现并思考⼈类是怎样抵御怪兽的?】
教学任务⼆:基本探究
教师提问:要想让滑轮⼯作,我们应该如何组装呢?
学⽣演⽰组装定、动滑轮
谈话:仔细观察这两个滑轮⼯作时的位置,看看有什么发现?
⽣⾃由发⾔。

出⽰板书:像这种固定在⼀个地⽅不能移动的滑轮,我们叫它“定滑轮”;可以和重物⼀起移动的滑轮,我们叫它“动滑轮”。

讨论:除了⼯作时位置不⼀样,它们还有什么区别?
学⽣汇报:⽅向不同、⽤⼒不同。

交流:定滑轮和动滑轮在使⽤的时候,⽤⼒的⽅向和重物移动的⽅向有什么关系,⽤⼒⼤⼩⼜有什么不同?
【教学意图:在学⽣演⽰组装滑轮的基础上,通过对⽐观察,让学⽣发现两种提升⽅法的不同点,使学⽣认识什么是定滑轮,
什么是动滑轮。


教学任务三:组装探究
(⼀)实验指导
出⽰测⼒计的使⽤⽅法:①在测量前,应先调零;②读数时,视线应垂⾄于刻度盘,待⽰数稳定后才读数;③被测物体重⼒不能超过弹簧测⼒计的量程;④⽤⼒⽅向竖直)
出⽰表格:请分别在图中标出⽤⼒⽅向。

其次,要研究滑轮是否省⼒,我们应该先⽤测⼒计竖直提起钩码,记录数据,再依次使⽤定滑轮、动滑轮提起钩码,再进⾏对⽐。

控制变量:提起的重物重量要相同、⾼度⼀致。

(⼆)实验验证
1、学⽣操作实验
2、整理器材,分析数据
(三)总结
指⽣上⿊板贴重物与⽤⼒⽅向
总结:定滑轮改变⽤⼒⽅向,动滑轮不改变⼒的⽅向。

指⽣上⿊板贴两个版贴测⼒计
总结:定滑轮不省⼒;动滑轮能省⼒。

汇总:定滑轮可以改变⽤⼒⽅向,但不省⼒;动滑轮不能改变⽤⼒⽅向,省⼒。

【教学意图:让学⽣对定、动滑轮的作⽤进⾏猜想,能激发学⽣探究的兴趣。

在学⽣动⼿实验前,先引导学⽣明确实验的步骤,主要是引导学⽣学会理性的思考,对即将进⾏的探究活动作⼀个全⾯的思维整理,培养学⽣“动⼿”之前先“动脑”的习惯,保证探究活动能顺利、有效的完成。


教学任务四:拓展应⽤
1.应⽤
谈话:⽣活中你见过滑轮吗?
学⽣举例
谈话⼩结:其实滑轮在我们⽣活中的应⽤⾮常⼴泛,随机出⽰图⽚。

由于⽤途不⼀样,所以滑轮的⼤⼩、材质、乃⾄绳⼦的材料都不⼀样。

想想我们国旗竿上的定滑轮⽤什么材质的绳⼦?塔吊呢?
2.应⽤
出⽰视频:⾖⾖和⽑⽑往楼上搬东西,使⽤定滑轮,东西把⽑⽑拉了上去;使⽤动滑轮,成功啦,但是⽑⽑还要再从三楼跑到⼀楼把东西挂上,很⿇烦。

谈话:这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
学⽣分析:既省⼒⼜可以改变⽅向
组装演⽰滑轮组
3作业
谈话:其实我们在⽇常使⽤的时候,不仅需要把重物提起来,有时候还需要前后甚⾄左右移动,这时候该怎么办呢?利⽤滑轮制造⼀种机械来改变⼈们的使⽤。

【教学意图:让学⽣⾃⼰总结归纳定滑轮、动滑轮的优、缺点,⽬的是使学⽣加深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巩固。

最后提出新的问题,是不把下课的铃声当做教学的终点,让学⽣带着问题⾛出教室,课后去继续探究。


五、板书设计
滑轮
不省⼒省⼒
改变⽤⼒⽅向不改变⽤⼒⽅向
课标分析
《中国学⽣发展核⼼素养》的三个⽅⾯确定了六⼤学⽣核⼼素养,其中之⼀便是“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在学习、理解、运⽤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式和⾏为表现。

本节课中我通过⽣活中的实际事例、创设情境等培养学⽣的问题意识,让学⽣主动参与、动⼿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法。

⾃主运⽤科学探究的⽅法,去发现定滑轮、动滑轮的作⽤,从⽽明⽩⽣活中⼈们⽤定滑轮、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原理。

教材分析
前⾯研究了斜⾯、杠杆的⼯作原理,在这⼀课中,学⽣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两种简单机械,并将分别通过观察钩码的数量和⽤测⼒计测量这两种⽅法研究滑轮的省⼒情况。

古代的升降机有⼀个可以转动的轮⼦,从学⽣感兴趣的电影出发,可以让学⽣感受到机械悠久的历史。

在课堂上通过科学实验活动希望帮助学⽣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机械原理,也将把学⽣引向滑轮组的探索中。

学情分析
滑轮是⽣活中常见的⼀种简单机械,在实际⽣产和⽣活中⼜有着⼴泛的应⽤,但对于五年级的学⽣来说可能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它。

好在学习本课之前,学⽣已经掌握了两种简单机械的⼯作原理,这为滑轮的学习打下了⼀定的基础。

测评练习
1.我来填⼀填:
(1)把⼀根绳⼦绕在⼀个轮⼦周缘的槽⾥,就组成了⼀个简单的机械──。

(2)滑轮的种类很多,最基本的有两种;固定在⼀个地⽅不能移动的滑轮叫;和重物⼀起移动的滑轮叫。

(3)⽤定滑轮可以,⽤动滑轮可以。

2.⽤下⾯的材料怎样做才能既省⼒,⼜能改变⽤⼒⽅向呢?
3.找⼀找,⽣活中哪些地⽅⽤到了滑轮的知识?
4.观察⽣活中的轮⼦与滑轮有什么不同?
效果分析
本课我为学⽣提供了⼀个全⾯了解、动⼿操作、研究滑轮的机会,激发学⽣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学⽣探求未知事物的能⼒,培养动⼿动脑的能⼒,增进参与意识和交流意识。

学⽣的潜⼒是⽆穷的,尤其是科学课上,这⼀点是体现最明显的。

这⼀节虽然⽐较成功,但是还是有些低估了学⽣的能⼒,课堂上学⽣们的精彩表现,给
了我更⼤的信⼼,也让我认识到了⾃⼰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的课堂组织和调控能⼒也还有待提⾼。

教学反思
定滑轮和动滑轮⼀课的教学,让我体会颇多,有以下⼏点。

⼀、成功之处
1、充分体现了学⽣学习的主体性。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更确切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和实验步骤,通过让学⽣亲⾃动⼿操作,分析修正,让学⽣⾃⼰得出滑轮特点,在探究中拓展了学⽣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培养了学⽣的⾃信⼼和勇于探索精神。

2、通过对⽐,加深理解。

在研究动滑轮和定滑轮后,我让学⽣对⽐两个滑轮之间的异同,学⽣通过观察发现了两个滑轮⽤⼒⽅向和作⽤刚好相反,进⼀
步总结出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区别,有⼒培养了学⽣观察能⼒和概括能⼒,暗⽰学⽣认识事物要抓本质,既要研究共性,⼜要重视差异性。

⼆、不⾜之处
1、学⽣动⼿操作上没有时间概念。

学⽣的实验习惯还没有很好的养成。

应该说五年级的学⽣经过三年科学课的学习,对于⼀些科学课的基本习惯和要求能很好的遵守,可事实上并不如此。

到了五年级再来培养学⽣在科学实验中的⼀些常规的习惯,浪费了很多正常化教学的时间。

因此,当学⽣刚刚接触科学课的时候,尤其是三、四年级时要重点培养学⽣在科学课中的常规惯。

2、新理念与新课堂的衔接还有待磨合。

本节课中,通过学⽣分组实验,亲⾃经历探究过程,实事求是的得出了实验数据,培养了学⽣动⼿操作能⼒,加深了对滑轮作⽤的理解,这是我设计的初衷,但也正是这⼀点占⽤了⼤量的课堂时间,使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更紧的局⾯,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