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语句翻译保满分PPT 精品优选公开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词)
1.“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字相当于“而”,译出来,反而不通
顺,也可删去不译。
3.昼夜勤作息 (偏义复词,这里偏“作”) 4.兵者,凶器也 (提顿语气) 5.媪之送燕后也 (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补――补充。
•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 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 豁通顺。
(一)如何达到“信”的要求
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 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 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从“言” 的角度来看,要重视古代汉语的 语言特色。
2、从“文”的角度来看,要结合语境来准确 理解词意、句意,依境断意
1.从“言”的角度,要重视古代汉语的语言特色。
③留――保留。
• 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 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 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 “卢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 “卢陵”籍贯、“文天祥”人名,均照抄下
例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有片金,管挥锄 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 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 坐,曰:“子非吾友也。”
解释:文中“华捉而掷去之”,如果译成“华歆抓住 金子然后丢掉了”,就错了。对“捉”字就宜结合语 境,对在地上的金子应是先“捡起”再“丢掉”, “捉”只能作“拾、捡”理解。同样,可推及“废” 不能解释为“毁掉”,应作“丢开、放下”理解。
誊上卷子 。
翻译“六字法”·
对、换、留、删、补、调
①对——对译。
• 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对应扩展译成以该 词为中心的双音词。例:
1.天下 事 有 难 易 乎? •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是 谁之 过 与? • 这是谁的过错呢? 3.问 其 深, 则 其 好 游者不能穷也。 • (如果要)探求它的深度,那么那些喜欢
例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介词结构后置)
译: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 还依附楚国。 例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例4: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省略)
译: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 物的污染呢?
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 词语等。
例: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 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译文:然而体力足以达到(却没达 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 己看来也是悔恨的。
复习点14 文言文语句翻译保证满分 尹高 SMB 制作
进入主题 文言语句翻译为文言文阅读的重中之重,赋分10分,占文
言文阅读的半壁江山。命题特点如下: (1)选句有二,句子不甚长,多为叙事性的,兼有陈述句、
问句或感叹句。 (2)考点全面而突出。全面: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
义、重要虚词到特殊句式,乃至语气、文意通顺,多有涉及。 突出:对关键实词、文意通顺的考查。
译文:“先生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还是 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人都有自己的志向, 各人打算不同。”
(二)如何做到“达”的要求
古文翻译除了要忠实原文,准确翻译外,还 在语言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做 到明白易懂,不含糊不费解;语句通顺流利, 衔接紧密,过渡自然。这就要处理好以下几 方面的问题: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 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例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名作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 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例2: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 (为动用法)
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例3: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动用法)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 白骨长肉啊!
意译: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 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衡下车,治威严。
直译:张衡走下车子, 就树立威信。 下车:到任 意译:张衡一到任,就树立威信。
落实翻译的得分点
• 翻译文句时,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 而影响全句的理解。应着重关照句中的 关键词语。它们往往是文句翻译的得分 点。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 破.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例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
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例2:璧有瑕,请指示王 。(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例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词义变化)
直译: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 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3、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直译:视察事情三年之后,就给 朝廷写信乞求赐还自己的身体。
不恰当!
意译
• 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原 文内容的大意来翻译,不局限 于原文的每一个字句,可采用 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 回乡的一种谦辞
句子翻译的原则:
• 1.信、达、雅 •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 3.落实翻译的得分点 特别提醒: 注意联系全文,注意语境
信、达、雅
信 要求译文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
意增减内容。
达 要求译文明白通顺,没有语病,符合现代 汉语表达习惯。
雅 要求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能表达得生动优 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和神韵。
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4.更 若 役,复 若 赋,则如何? 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 么怎么样呢?
5.弊在赂秦 “弊”扩为“弊端”、“弊病”, “赂”扩为“贿赂”
②换――替换。
•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 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 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 换原文里的词。
例2: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译文: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直译
• 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 句式对等的翻译,做到字字 落实。
1、“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 拔剑切而啖之。
直译:樊哙把他的盾牌反扣在地上, 将猪腿放在上面,拔出剑切来吃。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 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 先帝不因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 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例题
1.“岁征民间” “岁”应换成“年”
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而翁”、“汝”应换成“你爹”、“你”。
3.“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换成“擅长”,“者”换成“的人”。
• 要掌握重点实词、重点虚词、文言句式、 固定句式
句子翻译六个步骤:
• 1. 读:通读全文,领会大意。 • 2.审:看清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
用等。 • 3.切: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一一解释。 • 4.连:再把解释好的词连缀成句。 • 5.在情感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尽可能与
原文一致。 • 6. 誊:翻译完毕,带回原文,仔细检查,
译: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 自己被流放呢?பைடு நூலகம்
例2: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借代) 译:奉皇上命令讨伐有罪之人,大军南下, 刘琮投降。
例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互文)
译: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 拥有的金玉珍宝.
(5)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
例1: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包括: a.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b.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c.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
等。 d.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
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项脊轩总共四次遭到火灾,能够不焚
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 宾语和介词等。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 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例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 夺母志。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 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 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6)注意用典的语句
例1: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译:(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 泪湿青杉,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3)赋分点多,几乎一字关乎一分,不可不慎。 2016年高考命题将继续保持这些特色,命题趋向平稳、平 易、平和。
• 考纲要求: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 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直以来 是高考文言阅读的重点。自2001年高考, 沉寂多年的文言文 翻译主观题重新出 现,分值是5分;2014年、2015年全国 课标卷中的文言文翻译主观题分值就已 提高到10分。
• 例1: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 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 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 (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 例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译文:(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 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 尽地回答了他。
例2:“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 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解释:这句话的难点是这样几个词:“说”,应译为 “话”或“教诲”;“达”在句中是“切中”、“切 合”或“理解明白”的意思;“微”在句中是谦词, 指“微小的”、“卑微的”。“趣”在句中应解为 “志趣”、“情趣”、“志向”等;“规”,在句中 的意思是“规划”、“考虑”、“打算”等。
总结文言文翻译八点失误:
• 1.强作对译。 • 2.该译不译。 • 3.以今译古。 • 4.想当然翻译
不恰当
• 5.胡添乱补 • 6.该补不补 • 7.该删却留 • 8.该调不调
二.讲一讲 记一记(考点透视)
翻译标准: • 信 —字字落实不走样
直译 • 达—文从句顺无语病
• 雅 —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意译
例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译: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次 建立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业,由于草率从 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遇到典故,大家较熟的可以直 译,生僻的就要译出本意。
2、从“文”的角度来看,要结合语境来 准确理解词意、句意,依境断意。
通过语境分析,顺利攻下代词指代义、一字多义、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主要得分点。
1、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
例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译:一个厨师丁替文惠君分解牛(应改为 “一个叫丁的厨师”)
例2: 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 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译:牺牲的惨重,首推辛亥三月二十九 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2、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 (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等)
例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省略句)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来,不翻译。
④删――删略。
• 古文里有些虚词,现代汉语没有对等的 词来翻译,或者现代汉语在这个地方不 用虚词,便可删略。这些词包括:发语 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 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 虚设成分等。
•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 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
(3)注意发语词、某些助词、某些重 复成分、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
例:夫战,勇气也。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 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4)注意有修辞的语句
例1: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比喻)
例5: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无标志的被动句)
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 收拾。
例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译:老师,是靠(他)来传播道理,教授学业, 解释疑难的。
3、注意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
例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与,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呢?
1.“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字相当于“而”,译出来,反而不通
顺,也可删去不译。
3.昼夜勤作息 (偏义复词,这里偏“作”) 4.兵者,凶器也 (提顿语气) 5.媪之送燕后也 (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补――补充。
•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 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 豁通顺。
(一)如何达到“信”的要求
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 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 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从“言” 的角度来看,要重视古代汉语的 语言特色。
2、从“文”的角度来看,要结合语境来准确 理解词意、句意,依境断意
1.从“言”的角度,要重视古代汉语的语言特色。
③留――保留。
• 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 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 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 “卢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 “卢陵”籍贯、“文天祥”人名,均照抄下
例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有片金,管挥锄 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 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 坐,曰:“子非吾友也。”
解释:文中“华捉而掷去之”,如果译成“华歆抓住 金子然后丢掉了”,就错了。对“捉”字就宜结合语 境,对在地上的金子应是先“捡起”再“丢掉”, “捉”只能作“拾、捡”理解。同样,可推及“废” 不能解释为“毁掉”,应作“丢开、放下”理解。
誊上卷子 。
翻译“六字法”·
对、换、留、删、补、调
①对——对译。
• 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对应扩展译成以该 词为中心的双音词。例:
1.天下 事 有 难 易 乎? •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是 谁之 过 与? • 这是谁的过错呢? 3.问 其 深, 则 其 好 游者不能穷也。 • (如果要)探求它的深度,那么那些喜欢
例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介词结构后置)
译: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 还依附楚国。 例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例4: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省略)
译: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 物的污染呢?
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 词语等。
例: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 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译文:然而体力足以达到(却没达 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 己看来也是悔恨的。
复习点14 文言文语句翻译保证满分 尹高 SMB 制作
进入主题 文言语句翻译为文言文阅读的重中之重,赋分10分,占文
言文阅读的半壁江山。命题特点如下: (1)选句有二,句子不甚长,多为叙事性的,兼有陈述句、
问句或感叹句。 (2)考点全面而突出。全面: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
义、重要虚词到特殊句式,乃至语气、文意通顺,多有涉及。 突出:对关键实词、文意通顺的考查。
译文:“先生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还是 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人都有自己的志向, 各人打算不同。”
(二)如何做到“达”的要求
古文翻译除了要忠实原文,准确翻译外,还 在语言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做 到明白易懂,不含糊不费解;语句通顺流利, 衔接紧密,过渡自然。这就要处理好以下几 方面的问题: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 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例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名作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 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例2: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 (为动用法)
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例3: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动用法)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 白骨长肉啊!
意译: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 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衡下车,治威严。
直译:张衡走下车子, 就树立威信。 下车:到任 意译:张衡一到任,就树立威信。
落实翻译的得分点
• 翻译文句时,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 而影响全句的理解。应着重关照句中的 关键词语。它们往往是文句翻译的得分 点。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 破.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例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
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例2:璧有瑕,请指示王 。(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例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词义变化)
直译: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 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3、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直译:视察事情三年之后,就给 朝廷写信乞求赐还自己的身体。
不恰当!
意译
• 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原 文内容的大意来翻译,不局限 于原文的每一个字句,可采用 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 回乡的一种谦辞
句子翻译的原则:
• 1.信、达、雅 •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 3.落实翻译的得分点 特别提醒: 注意联系全文,注意语境
信、达、雅
信 要求译文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
意增减内容。
达 要求译文明白通顺,没有语病,符合现代 汉语表达习惯。
雅 要求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能表达得生动优 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和神韵。
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4.更 若 役,复 若 赋,则如何? 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 么怎么样呢?
5.弊在赂秦 “弊”扩为“弊端”、“弊病”, “赂”扩为“贿赂”
②换――替换。
•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 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 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 换原文里的词。
例2: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译文: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直译
• 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 句式对等的翻译,做到字字 落实。
1、“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 拔剑切而啖之。
直译:樊哙把他的盾牌反扣在地上, 将猪腿放在上面,拔出剑切来吃。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 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 先帝不因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 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例题
1.“岁征民间” “岁”应换成“年”
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而翁”、“汝”应换成“你爹”、“你”。
3.“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换成“擅长”,“者”换成“的人”。
• 要掌握重点实词、重点虚词、文言句式、 固定句式
句子翻译六个步骤:
• 1. 读:通读全文,领会大意。 • 2.审:看清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
用等。 • 3.切: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一一解释。 • 4.连:再把解释好的词连缀成句。 • 5.在情感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尽可能与
原文一致。 • 6. 誊:翻译完毕,带回原文,仔细检查,
译: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 自己被流放呢?பைடு நூலகம்
例2: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借代) 译:奉皇上命令讨伐有罪之人,大军南下, 刘琮投降。
例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互文)
译: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 拥有的金玉珍宝.
(5)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
例1: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包括: a.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b.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c.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
等。 d.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
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项脊轩总共四次遭到火灾,能够不焚
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 宾语和介词等。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 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例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 夺母志。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 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 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6)注意用典的语句
例1: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译:(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 泪湿青杉,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3)赋分点多,几乎一字关乎一分,不可不慎。 2016年高考命题将继续保持这些特色,命题趋向平稳、平 易、平和。
• 考纲要求: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 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直以来 是高考文言阅读的重点。自2001年高考, 沉寂多年的文言文 翻译主观题重新出 现,分值是5分;2014年、2015年全国 课标卷中的文言文翻译主观题分值就已 提高到10分。
• 例1: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 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 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 (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 例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译文:(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 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 尽地回答了他。
例2:“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 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解释:这句话的难点是这样几个词:“说”,应译为 “话”或“教诲”;“达”在句中是“切中”、“切 合”或“理解明白”的意思;“微”在句中是谦词, 指“微小的”、“卑微的”。“趣”在句中应解为 “志趣”、“情趣”、“志向”等;“规”,在句中 的意思是“规划”、“考虑”、“打算”等。
总结文言文翻译八点失误:
• 1.强作对译。 • 2.该译不译。 • 3.以今译古。 • 4.想当然翻译
不恰当
• 5.胡添乱补 • 6.该补不补 • 7.该删却留 • 8.该调不调
二.讲一讲 记一记(考点透视)
翻译标准: • 信 —字字落实不走样
直译 • 达—文从句顺无语病
• 雅 —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意译
例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译: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次 建立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业,由于草率从 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遇到典故,大家较熟的可以直 译,生僻的就要译出本意。
2、从“文”的角度来看,要结合语境来 准确理解词意、句意,依境断意。
通过语境分析,顺利攻下代词指代义、一字多义、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主要得分点。
1、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
例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译:一个厨师丁替文惠君分解牛(应改为 “一个叫丁的厨师”)
例2: 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 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译:牺牲的惨重,首推辛亥三月二十九 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2、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 (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等)
例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省略句)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来,不翻译。
④删――删略。
• 古文里有些虚词,现代汉语没有对等的 词来翻译,或者现代汉语在这个地方不 用虚词,便可删略。这些词包括:发语 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 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 虚设成分等。
•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 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
(3)注意发语词、某些助词、某些重 复成分、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
例:夫战,勇气也。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 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4)注意有修辞的语句
例1: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比喻)
例5: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无标志的被动句)
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 收拾。
例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译:老师,是靠(他)来传播道理,教授学业, 解释疑难的。
3、注意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
例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与,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