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通看文明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交通看文明与发展
从交通看文明与发展
交通是当今时代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而交通秩序和交通效率则在很大意义上体现着一个国家国民的文明程度和公共管理的水平。
通过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发达国家交通方面的很多细节确实值得学习与深思。
国外几种交通现象
黄灯亮时悠着点。
红灯停、绿灯行是国际交通准则,司机人人皆知。
但遇到过渡性的黄灯亮时,国内多数司机和国外司机的反应却不一样。
在德国、瑞士、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考察时,我们发现司机一般都会马上减速停下,让另一方向的车辆通行。
而在国内,很多司机为避免等红灯,往往这时会加速行使,以快速通过路口。
如减速停下,不但得不到大家的认可,还有可能会遭到别人轻蔑的眼光甚至是“真面”等带有侮辱性的语言。
自己的道尽管开。
记得在泰国清迈考察时,有一天要乘车去看一处位于半山腰的苗寨,山路弯道多且急,车况也不是特别好,但无论是上坡还是下坡,司机开得都比较快,客人们真担心会出什么问题。
可导游却让大家尽管放心,并补充说:我们司机只在自己该走的道上行使,对面的车也只会在它的道上行使,所以不会有什么事的。
类似的情况,在罗马尼亚、瑞士考察时也遇到过。
而如果要超车,也只有当对面车道很长一段距离(有时甚至是几百米)内都没有车时,司机才会做,而且超车一结束就会马上返回自己的行车道。
而在国内,长时间占据超车道、快速道甚至对面车道的情况却很多,由于常有司机不按规则行使,所以事故发生的概率就比国外大得多。
救护车来两边让。
交通中警车、救护车等优先,是确保紧急事件及时得到处理的需要。
在德国,司机对交通优先所体现出来的尊重令我们惊讶,这也反映了德国人行事的严谨。
有一次在从法兰克福到海
德堡的高速路上,车比较多,当有一辆救护车从后面中间车道使来,我们发现,前面中间车道上行使的车依次插入左右两边的车道,待救护车过后,左右两边的车又依次回到中间的车道。
整个过程就像事前排练过一样,秩序非常井然,没有一辆车有抢道的行为。
看来,规则意识已深深地印入每一个德国人的脑海里,并转化成了自觉的行动。
疲劳驾驶定量化。
各个国家的交通规章都禁止司机疲劳驾驶,因为疲劳驾驶就意味着不安全。
国内对疲劳驾驶是定性的多,且缺乏有关数据作为处罚的依据。
而澳大利亚、德国等对疲劳驾驶则是定量的,且有科学的手段予以监督检查。
比如德国就规定长途旅游大巴在高速路上时速不能超过100公里,当超过这个时速车上就会有个装置发出警报声,提醒司机放慢速度;司机连续行车达到2小时,就必须停车休息15至20分钟,以确保能集中精力驾驶;司机在一天内连续驾驶不能超过8小时等。
关键是司机违反了这些规定,都可以通过路边的仪器监测到或车内仪器上的行车数据记录反映出来,交警可以据此予以处罚。
在澳大利亚,旅游大巴司机每天出车都必须填写一份专门的行车情况登记表,包括客人情况、行车距离、时间、在哪儿休息及休息多久等都要一一记录在案,以便公司和交管部门查询。
到位的公交停车。
瑞士的细致、精巧世界闻名,反映在交通方面也不例外。
在苏黎世、日内瓦等城市,仔细观察其公共交通状况,我们发现所有公共汽车的停车都非常到位,往往是上下车门与车站的出入口正好吻合,而且整个车身与车站台阶之间的空隙也很小,所以乘客上下车非常方便。
如果车站正好停着车在上下客人,那么后面的车则会等前面的车开走后再进站,而不会像国内很多公交车那样不进站就开门让乘客上下车,使乘客为此多走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距离。
简单实用的立交桥。
为方便车辆出入,国外很多立交桥一般都以简单实用为设计的基本原则。
美国的立交桥出入口不会太多,而且标识非常明确。
日本为了防止立交桥堵车,一般都不把四个方向的出入口集中在一个点上,往往是把其中一至两个方向的出入口提前进行分流,并且立交桥基本上是全钢构架,如万一发生什么意外,处理起来也很方便。
而在国内,不少城市的立交桥都建得很大、很漂亮,有些
甚至是作为一个城市的形象工程来宣传。
由于桥大而复杂,司机常走错而无效行车,加之出入口多流量大,使得国内不少立交桥堵车的现象都比较严重。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堵车与桥的设计有一定的关系。
文明、细节与交通效率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交通效率还比较低。
比如同样是城区一分多钟的绿灯时间,国外可以通过三、四十辆车,而国内通过的则只有一、二十辆,有时甚至是几辆车。
这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差距,如车况不太好、启动速度慢、非机动车多、人车混行等。
而更多的则是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的差距,比如很多堵车情况就是由于少数行人、自行车或机动车不遵守交通规则,拼命往前挤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在行车道上,只要有一位司机或行人不按规则行使或穿行,就会打乱整个交通秩序,使交通效率大大降低。
在国外,我们发现很多司机都非常谦让、彬彬有礼,但在国内,多数人似乎都把这种本来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抛弃了,即使是该等、该让的时候,好像谁也不愿意,哪怕是一分钟。
可以说,不少堵车、甚至事故的发生往往就是因为缺乏相互的谦让所造成的。
而且乘客和司机一样,也不愿意等。
其实在实际的交通过程中,等一分钟就意味着后面有高效率的两分钟,谁都不等就意味着等的更多、更长。
比如乘公共汽车,大家都挤,即使上不去,也要站在车门口,其结果必然是大家都等着,并且后面的车也只能一起等,效率高不高不言而喻。
另外,通过一些细节安排,减少路上的无效行车,也是提高交通效率的手段之一。
比如,停车场的指示牌就是其一。
和很多城市一样,德国法兰克福也有很多收费停车场,露天的、地下的都有。
一般来说,路边都有停车场的指示牌,但与国内不一样的是,指示牌上除指明位置和方向外,还会显示是否有空车位。
显然,当停车场已满,就不可能出现司机把车开进去再开出来的情况,这就有效地减少了车道上的无效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