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寓居重庆的大师林风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
林风眠( 1900-1991 ),广东梅 县人,20世纪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 家、美术理论家。

19岁留学法国, 1925年回国后,任北平艺术专门学校 校长兼教授,1928年任国立艺术院
(后改为杭州艺专)校长。

1938年, 北平艺专与杭州艺专合并,名国立艺 术专科学校,仍任校长。

同年辞去校 长职。

1944年回国立艺专任教。

1951 年,彻底离开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 (国立艺专新名)。

1968年以莫须有 的罪名被捕入狱,1972年出狱。

1977 年移民香港。

作为画家,他主张调和中西, 从西方的绘画艺术中寻找表现形式与 技法,从中国传统美术和民间艺术寻 找精神与韵味,创造出了许多富有时 代气息、兼备中西的绘画作品,影响 极大。

他长期从事美术教育,主张 兼容并蓄、中西并存。

重视启发式 教学,要求学生到自然中去寻求灵感 与体验,引导学生在表现对象生动性 的同时,求得情感与理智间的平衡。

他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如朱德 群、赵无极、吴冠中、刘开渠、赵春 翔、李苦禅、李可染、席德进等。


姜孝德
曾寓居重庆的大师林风眠
背影
1991年,91岁高龄的林风眠 躺在香港的一家医院里,已经病 人膏肓,口舌不灵,他比划着要 来纸笔,写下了“我要回家”。

不久,他告别了人世。

在世人看来,“出去”与 “回去”,仅一字之差,但对这 位命运坎坷的老人来说,却饱含 着难以言说的情愫。

他,就是绘 画大师—
—林风眠。

中国学子飘洋过海
1919年底,林风眠与一群朋 友乘上了开往法国的邮轮,离开 了上海。

同船出去留学的有100 多人,有的后来成了中国共产党 的先驱,如蔡和森、向警予、蔡 畅等。

到了法国,林风眠先到枫丹 白露、布露耶尔等地的中学学习 法语。

1921年春,他来到法国中 部小城第戎的国立美术学院学习 人体素描、粉彩画等。

在这里,林风眠崭露的艺术才华,让院长 杨西尼(Y e n i c e n e)激赏不已,不久,便推荐他到法国最高的美 术学院一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学 习,并且进人了柯罗蒙教授画室 专攻油画。

面对如此难得的机会,林风 眠倍加珍惜。

他除了吃饭、睡觉,成天都呆在画室里画。

半 年后,杨西尼专程到巴黎美术学 院看望林风眠。

但看了画,很失 望,他觉得这个中国学生画得 “很古典、很学院”,非常肤 浅,而且没有把自己的才气发挥 出来,就生气地提醒说:“你不要在这里学得太长,否则你就变
成学院派了。

你是一个中国人,
你可知道你们中国艺术有多少宝
贵、优秀的传统啊!怎么不去好
好学习呢?去吧,走出学院的大
门,你到巴黎各大博物馆去研究
学习吧,尤其是东方博物馆、陶
瓷博物馆,去学习中国自己最宝
贵而优秀的艺术,否则是一种最
大的错误。

”杨西尼还告诉他:
“你要做一个画家就不能光学绘
画,美术部门中的雕塑、陶瓷、
木刻、工艺一什么都应该学
习。

要像蜜蜂一样,从各种花
朵中吸取精华,才能酿出甜蜜
来。

”这样的断喝,让林风眠警
醒。

此后,林风眠几乎跑遍了巴
黎所有的美术馆、博物馆。

1923
年,他到德国考察学习,探索研
究北欧绘画的风格、流派。


柏林的一年时间里,他先后创
作了《柏林咖啡室》《渔村暴风
雨之后》和《摸索》等数幅大型
油画。

这些画糅合了东西方艺术
的特色和长处,艺术价值很高。

1924年,他回到巴黎又创作了几
幅中西合璧的油画,其中有一幅
叫《生之欲》。

是年秋,法国艺
术界主办了有众多国际知名画家
参加的“巴黎国际沙龙美展”,
林风眠将其得意之作《摸索》和
《生之欲》两幅巨画送去,结果
双双人选。

1925年春,巴黎举行
国际艺术装饰展览,中国政府特
指派林风眠为我国参与该展览评
判委员会的惟一代表。

1924年,林风眠、林文铮等
在法国学画的留学生组建了一个
艺术社团一霍普斯会,不久便
接到阿尔萨斯省史泰拉斯堡大学
校长的邀请,让他们前去举办
“中国美术展览会”。

这是他们
在欧洲举办的第一次展览会,当
时蔡元培在法国,欣然前往主持
开幕典礼。

蔡元培看到林风眠的
成名作《摸索》后,对其顿生好
感,“认为他不仅仅是个很有天
才的青年,而且是大有新思想的
艺术家”。

不久,蔡元培携夫人赶到居
住在第戎乡下的林风眠家,一呆
就是3天,两人进行了热烈的交
谈。

临别时,蔡元培向林风眠
赠送了3000法郎。

从后来的情况
看,蔡元培此行的目的,是邀请
林风眠回国出任北平艺专的校
长。

回国施展美术抱负
1925年冬天,林风眠与妻子
乘上了开往中国的邮轮。

在北平
艺专,林风眠开始把自己的美术
教育理念付诸实践。

这一时期,
至少有两件事可以被人们记取。

首先,林风眠把木匠出身的
齐白石请到了艺专当教授。


前,齐白石诚惶诚恐,不敢去
洋学堂当教授。

他说:“林校
长,我从小是苦人家一个砍柴放
牛的孩子、耕田的农民、雕花的
木匠,只读过一些启蒙的《千字
文》《唐诗三百首》一类的书,
让我到大学去教中国画,我是不
敢答应的。

”经过多次动员,他
终于答应了。

而此时,艺专的一
背影◊《丰收》
些国画教师却吵翻了天,他们发 誓说:如果齐木匠要来,他从前 门进,我们就从后门走。

但林风 眠顶住了压力。

当年,齐白石已 经65岁了,林风眠破例让放一张 藤椅在讲台旁,说是累了可以坐 坐。

林风眠的真诚,不仅感动了齐白石,也感动了那些吵着要走
的国画老师。

其次,林风眠把法国画家克
罗多请到了北平艺专的讲台上。

克罗多是一个极具创新意识的画
家,因受不了学院派的束缚,从
第戎美术学校退学,后获得第戎
市政府奖学金进人巴黎一所艺术
设计学校学习,几个月后再次退
学。

从此,他作为自由画家出现
在巴黎与第戎。

其实,林风眠请
来的外国艺术家远不止此。

尽管林风眠把北平艺专办得
还不错,但是有几件事,让他不
背影◊《仕女》
得不辞职。

一是办学经费。

教育 部该给的教育经费经常到不了,学校不得不欠教师的工资。

二是 使用裸体模特儿。

当时的教育部 长刘哲扬言要把林风眠抓起来。

三是林风眠主政期间,深受进步 学生爱戴。

刘哲说他是一个“赤 化校长”,请张学良派兵把林风 眠抓起来。

张学良说:“又没啥 大不了的事,不能随便抓人,何 况人家还是一所大学的校长。

”这事才不了了之。

林风眠辞去校长后,就给蔡 元培建议,应该在南方的杭州建 立一所国立艺术院,在这个“南 方”的概念里,应该包含了开放 与包容,而且杭州山水的优美与 杭州人闲适的生活是比较适合艺 术创作的。

蔡元培当时正担任中 华民国大学院院长,其职务相当 于教育部长。

最后,蔡元培同意 在杭州建立国立艺术院,并让林 风眠任筹委会主任。

1928年,国立艺术院建成,林风眠任校长。

1929年10月,国
立艺术院更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
科学校(简称杭州艺专)。


1928年到1937年的10年间,杭州
艺专在林风眠的领导下,迅速发
展,成为与北平艺专比肩而立的
南北两大高峰。

多灾多难的杭州艺专
1937年日寇侵华的枪炮声,
强行结束了中国美术发展的黄金
期。

8月13日,日寇强攻上海,
随即上海沦陷,杭州成了前线。

校园的宁静被打破,艺专危在旦
夕。

11月,教育部下达命令:杭
州艺专向后方转移。

为了能够更好地照顾学校,
林风眠把妻子和女儿( 1927年8
月,女儿蒂娜出生在北平)留在
了上海,自己带着艺专师生踏上
了流亡之路。

他们途经诸暨、
金华、上饶、龙虎山,最后在湖
南沅陵驻留下来。

1938年,在湖
南沅陵老鸦溪,奉教育部之命,
北平艺专与杭州艺专合并,改为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林风眠任校
长。

这时,学校风波陡起。

两校合并后,北平艺专的人
觉得他们是被杭州艺专兼并了,
开始闹事,并久久不能平息。


风眠咬着牙关,苦撑大局。

教育
部为了平息事端,撤销校长制
而设委员会制。

校务委员会有3
人,主任是林风眠,委员是赵太
侔、常书鸿。

即使如此,事态仍
未被控制住。

为此,林风眠主动辞职,教
育部同意了。

林风眠走了,教育
部四处寻找校长人选,人选尚未
找到,而艺专师生一主要是杭
州艺专的一闹起了学潮,强烈
要求教育部把林风眠请回来当校
长。

教育部于是顺水推舟,又把
林风眠请了回来。

但情况并未因
此好转,几个月后,林风眠只好
再度辞职。

林风眠走后,教育部任命留
学德国的艺术史博士滕固任校
长。

不久学校迁往云南昆明市
区,因惧飞机轰炸,又迁至滇池
边的安江村。

滕固因身体不好,
实在无力承担这副担子,不得不
请辞。

后选中吕凤子,吕要求把
艺专迁到重庆璧山。

艺专先在璧
山的天上宫,而后迁到松林岗。

两年后,吕凤子以无力承担为由
辞职。

后陈之佛上任,艺专迁至
重庆江北盘溪。

两年后,陈之佛
辞职,潘天寿继任。

~i考
.•:-◊《风景》
炮火中办学,杭州艺专步履蹒跚,磨难重重。

甘于寂寞的艺术行者
林风眠辞职后,回到上海。

1938年底,林风眠再度告别妻 女,赶往重庆。

林风眠此行的原因,有人 说,他不愿意在沦陷区混日子,希望和国人一起站在反法西斯的 战线上。

还有一种说法,他在租 界碰到了大汉奸诸民谊,诸民谊 还向他打招呼。

他怕敌人强迫他 做汉奸,于是第二天便离开了上 海。

不管怎样,1939年初林风眠 到了重庆,经陈布雷介绍,到政 治部三厅任设计委员会委员。

这 是一个比较清闲的差事,其任务 就是配合形势做一些宣传工作。

1943年,政治部将设计委员会撤 销,他由陈立夫介绍到国民党中宣部的艺术处任宣传委员。

该处
主要从事电影及戏剧的创作。


重庆,他目睹了同胞被日机轰炸
的惨状,画了10多幅以控诉日本
侵略者暴行为主题的抗日宣传
画,可惜这些作品均未被战时宣
传部门采用。

在完成工作任务之余,林风
眠把主要精力用于艺术规律的探
索。

他在重庆画了多少幅画,很
难统计。

抗战胜利后,林风眠离
开重庆时,舍去了所有的日常用
品,只杠了一■捆画走。

林风眠在重庆的住所,有一
个传说。

林风眠乘船到了重庆,
下船后,走了好一阵,眼看就要
天黑了,看到一排房子就去敲
门。

一个50多岁的军人开门问:
“你是做啥子的?”
“我是画画的。


“我问你到这里来做啥子?”
“我想找个住处。


“这里隔城头远得很啰!”
“我不怕。

只要没有飞机
轰炸,我能够安心画画就可以
了。


“你算找对地方了。

这里离
城头又远又偏,飞机不得炸。


后来,林风眠才知道,这个
地方连个名字也没有,距离南岸
大佛段也还有几里路。

这排房子
是军政部的一个仓库,以前装了
很多枪支弹药,而今已经搬空,
只留了几个当兵的在这里看守。

这段故事编得有模有样,可
能有添油加醋的成分。

据林风眠
的学生赵春翔介绍,林风眠最初
到重庆时居住在市中心的一幢楼
的三楼上,后来才搬到南岸大佛
段。

那间仓库,是军政部兵工署
第三十厂的仓库。

在这里,林风眠孑然一身,
背影
挑水、做饭、洗衣,享受宁静的 同时也忍受着寂寞。

这样的寂 寞,对他的创作绝对是有好处 的。

尽管这里偏僻极了,但时不 时还是有人来看他。

学生李可 染、谭雪生等人来过,当局的一 些官员也来过。

国民党中央委 员刘建群爱好书画,专程前往拜 访林风眠,见如此陋室,不禁感 慨道:“住在这种地方,不是白 痴,就是得道高人。

您看来是得 道了。

”林风眠听罢,只是笑 笑。

后来,他对别人讲:“在北 京和杭州当了十几年校长,住洋 房,乘私人轿车,身上一点人气 几乎耗光了。

你必须真正生活 着,才能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 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

首 先是‘人’,彻底‘人’化了,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

”这 一时期,林风眠以长江、渔船、船夫,以及他住处周围的穷人为 原型,画了不少画,这些画都饱 含着他的情感。

1944年,潘天寿、谢海燕登 门拜访,当他们说明来意之后,他沉默了一他们来请他回艺专 当教授。

潘天寿和谢海燕在他家 里耗了两天,潘天寿的真诚感动 了林风眠。

到了该去上课的那 天,潘天寿怕林风眠变卦,又让 赵无极、关良前往他家迎接。

潘天寿担任艺专校长后,实 行画室制,林风眠建立了自己的 画室,一些喜欢他的学生进人了林风眠画室学习。

这里面有几个
优秀的学生,如苏天赐、席德进
等。

林风眠当老师很特别,也很
宽松,这一切,都源于他重在培
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他对学生
说:“画不出来,就不画嘛,去
玩玩。

”还说:“画不出来就乱
画吧。


重回艺专的林风眠,沉浸在
个人绘画的小天地里,除了学校
的同事、学生外,几乎没有人去
打扰他。

在重庆8年,他除参加
了两次画展外,几乎没有任何社
会活动。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东归人
流如潮。

到了1946年暑假,艺专
开始分批、分方向往杭州赶。

1947年,林风眠从杭州艺专
辞职,1948年复职,仍开设林风
眠画室。

1951年被免职,从此过
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1956年,他
将妻子与女儿送出了国,自己靠
卖画为生。

然而,随着政治运动
一个接一个,卖画谈何容易,他
的日子过得很窘迫。

“文革”中,林风眠被多次
抄家,人狱关押了4年半。

释放
后,1977年10月19日,他被获准
外出探亲,暂居香港。

从1977年
到1991年去世的十几年中,他仍
画了不少画,也到法国、日本举
办过画展。

他在沉默了十几年之
后,再次放射出了耀眼的艺术光
芒,直到他人生退场。


编辑/韩西芹
◊《荷花》
◊《山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