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 期末探究精选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探究精选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一、探究题
1.为了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技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800粒,培养皿(直径90mm),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
实验过程:①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B、C、D、E、F;将脱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后冷却,再平铺在培养皿内。
②挑选600粒种子并随机分成6等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6只培养皿内,盖上盖,放到6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
③6天后,统计各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率。
结果记录如下表
组别A B C D E F
温度/℃101520253035
发芽率/%487482948675
请分析回答: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
(2)为了在20~30℃区间找到更准确的促发芽温度,应该补充的实验是________(简要说出操作方法)。
2.在学习了“光的折射”相关知识后,小明为了进一步探究:人在液体上方不同角度观察液体中同一物体所成像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他利用透明水槽、白色硬纸板、橡皮泥板、激光笔等器材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
①在水槽底部的顶点位置S处放置一激光笔,并向水槽内加入一定量的清水。
②打开激光笔,让激光沿着硬纸板传播,并调整激光笔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使折射光线对准水面上方人眼的位置E点。
③用铅笔沿着E1O方向伸入水面以下并戳中橡皮泥板,记录凹陷点为A,即为此时人在E1点所看到的激光笔。
④重复步骤②③,使激光笔分别射中水面上方的E2、E3点,并记录橡皮泥板上的凹陷点分别为B、C。
③倒掉水,用刻度尺分别测量顶点S与檬皮泥板上的凹陷点A、B、C之间的距离为s1、
s2、s3。
(1)实验中,小明让激光沿着硬纸板传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人的视线与液面的夹角越小,观察到物体所成像的位置越浅。
则实验中所测量的s ,s 的大小关系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则小明还应进一步增加怎样的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液体压强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老师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两只被子分别盛有清水和盐水,但没有标签,你能否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
(1)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 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甲所示的情景。
他采取的调节方法是______。
A .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
B .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2)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如图丙和丁所示。
他发现丁中U 形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图丁杯子中盛的是盐水。
你认为小明的结论可靠吗,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丙所示,多次改变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并比较每次的深度及相应的U 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这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换用其他液体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当探头在下列液体中的深度相同时,U 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最大的是______。
A .酒精(330.810kg/m ρ=⨯酒精)
B .植物油(330.910kg/m ρ=⨯植物油)
C .盐水(331.110kg/m ρ=⨯盐水)
4.不同地砖的粗糙程度相同吗?同学们设计了甲、乙两种实验方案,请你补充完整。
(1)甲: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同一木块在不同的地砖上作________运动,通过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来比较它们的粗糙程度。
(2)乙:将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另端用同一木块压缩弹簧至最短后释放,弹簧恢复到原长后木块离开弹簧继续在地砖上向右滑动(如图)。
①该方案是通过比较_______来判断地砖的粗糙程度。
②若实验过程中,木块均滑出地砖,请说出一种改进方法_________。
(从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角度考虑)
③当木块滑动的速度达到最大时,其所受弹簧的弹力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地面对它的摩擦力。
5.某科学兴趣小组探究影响月季插条成活率因素的实验。
请回答:
处理
扦插土壤环境相对湿度(%)插条选择成活率(%)
分组
第一组不消毒50-85嫩枝47
第二组消毒50-85嫩枝52
第三组消毒20-30嫩枝23
第四组消毒50-85老枝10
第五组消毒50-85嫩枝92
(1)插穗一般剪取植物________(填基部或中部)的枝条;
(2)将枝条的下端剪成斜面的目的是________;
(3)分析第三组和第五组实验,得出影响月季插条成活率的因素是________。
6.科学兴趣小组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薄玻璃板M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将蜡烛A放置于玻璃板前固定并点燃,如图所示。
(1)为确定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将________(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2)测得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为5厘米,此时蜡烛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为________厘米;
(3)在蜡烛B位置放一块木板,木板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
7.小柯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设计了如图甲、乙、丙、丁所示的四次实验,四次实验均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
(1)比较甲、丙两次实验,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积有关”时,他先将木块切去一半,以减小木块与桌面的接触面积,再匀速拉动木块,如图丁所示。
他比较甲和丁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老师认为他的结论不可靠。
小柯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关系”时,小柯选择了甲、乙实验,甲实验中木块的运动速度为v1,乙实验中木块的运动速度为v2,关于v1和v2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v1一定大于v2
B.v1一定小于v2
C.v1一定等于v2
D.v1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v2
(4)在进行乙实验时,小柯突然想到滑动摩擦力大小是否与速度有关,于是他加速拉动木块,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到3.6N,此时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为________N。
8.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柯和小妍分别设计了甲,乙两个方案(如图所示)。
(1)同学们一致认为小妍的方案更好。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使卡片在图乙位置失去平衡,可以用_________方法来实现(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3)用小妍的方案进行实验时,有同学发现两细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如图丙),卡片也能静止,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有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两边钩码数量不同时(如图丁),小卡片也能静止,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
(4)当实验现象与理论不匹配时,下列做法中可取的是________。
A.否定相应的理论 B.放弃实验,直接认同相应的理论
C.查阅资料,了解理论的适用条件 D.认真分析,寻找原因
9.小柯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让一束光沿纸板E射到镜面O点,在纸板E上可看到入射光线AO,若将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柯想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具体做法是: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是否改变,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并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请你帮助小柯设计该实验的记录表,并画在虚线框内。
____________
(3)小柯想验证“光路是可逆的”,他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______________。
10.洋洋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的活动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1)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2)在图乙所示情况下,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________。
A.凸透镜
B.凹透镜
(3)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标尺35cm处,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________的实像。
(4)如果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结果_________。
A.没有影响
B.不能成像
C.成一半的像
D.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
11.如图,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为了能确定像的_____。
如果1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原因是_____。
(2)取两只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为了能比较像与物的_____。
(3)实验过程中,如果在平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
(4)如果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后,再移去蜡烛B,在蜡烛B的原来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12.草地早熟禾是一种常见的草坪草,实际生产过程中,常采用地下滴灌的方式来满足种子萌发所需水分。
为了探究不同灌水量对草地早熟禾种子萌发率的影响,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7个相同培养皿,分别平铺上100颗草地早熟禾种子(如图甲)。
②往各组培养皿中加入不同灌水量的清水(规定:种子刚好浸没时的灌水量为100%)。
③将各组培养皿同时置于温度适宜的室内进行培养,6天后观察井记录结果如下表。
组别1234567
灌水量(%)20304050607080
种子萌发的数量(颗)11295662726758。
(列举2点)
(2)分析实验数据,本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际草坪生产过程中,往往采用多种草坪草混合播种的方式进行培育。
如图乙所示为三种草坪草在灌水量为40%的情况下的累积萌发率,已知一种草坪草的数量过多,会导致其余品种的草较难存活。
为使生产出来的草坪中三种草的数量基本相同,请据图分析,播种时,三种草坪草种子数量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
13.“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经历了伽利略、笛卡儿和牛顿等科学家不断完善的过程。
(1)伽利略经过如图所示的实验和推理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会一直运动下去。
结合伽利略的结论写出图中各实验和推理的先后顺序:__________。
(用字母表示)
(2)笛卡儿在伽利略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
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牛顿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相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笛卡儿的观点有什么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020年2月5日,浙江某救援队用H155直升机将病毒核酸检测仪、检测试剂等紧急援助物资运往湖北,提升了湖北疑似病例的检测速度。
请回答:
(1)直升机前部设计成流线型,且表面复合材料极其光滑,目的是________;
(2)若直升机在某段航程匀速飞行300千米,用了1.5小时,则这段航程直升机的飞行速度是________千米/时;
(3)H155直升机载着救援物资停在水平跑道时,若总质量为4000千克,直升机与地面接触总面积为0.4米2。
求直升机对水平跑道的压强。
________
15.用如图甲所示液体压强计来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已知水的密度比煤油的密度大。
(1)如图甲,轻按橡皮膜,橡皮膜向内凹陷,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
(2)通过比较A、B两实验可知,液体深度是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则液体深度是指_______(填字母);
A.液面到金属盒中心的距离 B.容器底部到金属盒中心的距离
(3)通过比较B、C两实验,可得到结论: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探究题
1.小麦种子发芽率在 25 摄氏度时最高在20℃到30℃之间设置5组不同温度(如
21℃23℃25℃27℃29℃)重新进行以上实验,测得各组发芽率
【分析】
(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1)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种子的发芽率先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了25摄氏度后,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少,25℃时,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最高为94%。
因此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小麦种子发芽率在 25 摄氏度时最高。
(3)对照实验应有对照组,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为了在20~30℃区间找到更准确的促发芽温度,应该补充的实验是在20~30℃之间分别设置5组不同温度即21℃、23℃、25℃、27℃、29℃,重新进行以上实验并测得各发芽率。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实验的特点。
2.将光的传播路径呈现在硬纸板上便于观察和记录像的位置s1<s 2<s 3将水槽中的水更换为其他种类的液体重复上述实验
【详解】
(1)[1]实验中,小明让激光沿着硬纸板传播,激光在硬纸板表面发生漫反射,我们就可以看到光传播路径,光的传播路径就呈现在硬纸板上,便于观察和记录像的位置。
(2)[2]若人的视线与液面的夹角越小,观察到物体所成像的位置越浅,即像到液面的深度h 变小,根据像到容器底的距离s和像到液面的深度h相加正好等于液面的高度,且液面的高度保持不变可知,对应的像到容器底的距离会增大,即s1<s 2<s 3。
(3)[3]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则小明还应进一步将水槽中的水更换为其他种类的液体重复上述实验,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
3.B 不可靠,因为实验时压强计的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探究液体深度与液体压强的大小关系 C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对探究液体压强特点实验的掌握与理解。
【详解】
(1)U形管右端液面比较高,就说明U形管左端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大于大气压;只要取下软管,重新安装,让U形管左端液面和大气相通,这样U形管两端的液面就是相平的,故B符合题意;
(2)由图丙和图丁所示实验可知,实验时压强计的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不能根据图丁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大,而认为图丁杯子中盛的是盐水;
(3)改变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即变量为液体深度,故是探究液体深度与液体压强的大小关系;
(4)由公式p gh ρ=可知相同深度,密度越大,压强越大,U 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故高度差最大的是盐水,故C 符合题意。
【点睛】
掌握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会使用压强计,会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是顺利解答本题的关键。
4.匀速直线 木块在地砖上滑动的距离大小 在木块上面放等质量的物体、在木块外包上相同的棉布等 等于
【详解】
(1)[1]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同一木块在不同的地砖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可知: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的大小,即通过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来比较它们的粗糙程度;
(2)①[2]实验中通过木块移动的距离大小来反映地砖的粗糙程度,运用了转换法;
②[3]若实验过程中,木块均滑出地砖,说明摩擦力较小,可以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故可以在木块上放重物;或在木块外包上相同的棉布等;
③[4]当木块滑动的速度达到最大时,其所受到的弹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中部 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以促进枝条成活 环境相对湿度
【分析】
(1)考查处理插条的方法。
(2) 对照实验方法是根据事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而揭示其属性的一种科学实验方法。
具体做法是:将实验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群,其中一个是“对照组”,做为比较的标准;另一个或几个是“实验组”。
两组的主要区别在于,除了给“实验组”以某种特殊的条件外,其他的条件均一样。
【详解】
(1)插条部位以枝条中部剪取的插穗为最好,基部较差。
(2)处理插条: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收塔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芽数尽量一样多。
(3)第三组和第五组实验除了环境相对湿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这是为了探究唯一变量对实验的影响采取的对照方法,故影响月季插条成活率的因素是环境相对湿度。
【点睛】
本题主要考察了控制变量法和植物的无性生殖。
6.未点燃 5 不能
【详解】
(1)[1]为确定蜡烛A 所成像的位置,将未点燃的蜡烛B 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
(2)[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的等于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测得蜡烛A 到玻璃板的距离为5厘米,此时蜡烛A 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为5厘米。
(3)[3]由于蜡烛B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在蜡烛B 位置放一块木板,木板上不能承接到像。
7.当压力大小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没有控制压力不变 D 2.8 【详解】
(1)[1]由图可知,比较甲、丙两次实验,压力相同,丙图中接触面比较粗糙,摩擦力较大,可以得出结论:当压力大小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2)[2]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时,他将木块切去一半,重复甲的操作过程,比较甲和丁的实验结果,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这一结论是不可靠的,因此在实验中,他没有控制压力的大小相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
(3)[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无关,所以甲乙两图中的速度之间的关系是v1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v2。
故选D。
(4)[4]在乙图中,若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到3.6N,压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则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也不变,仍为2.8N。
8.消除或忽略卡片重力对实验的影响改变一边所挂钩码数量卡片重力太大绳子与滑轮间摩擦较大 C
【详解】
(1)[1]卡片的重力相对于钩码大不大,因为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的拉力,所以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计,影响不大,故选择轻质卡片的目的是消除或忽略卡片重力对实验的影响;(2)[2]在卡片两端,对卡片施加不同的拉力,或使拉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或把卡片剪成两块,都可破坏卡片的平衡。
(3)[3]由图丙知道,由于卡片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即重力的影响,使拉线不在同一直线上。
[4]由图丁知道,卡片两边钩码数量不同,小卡片也能静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绳子与滑轮间摩擦较大。
(4)[5]任何理论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当理论与实验现象不服时,可找出理论的适用条件,看实验条件是否符合理论的适用条件。
故选C。
9.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见解析见解析
【详解】
(1)[1]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转折,在纸板F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2]该记录表格内容应包括入射角、反射角,以及实验次数;如下表所示:
BO射入,看反射光线是否沿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10.00 B 放大 D
【详解】
(1)[1]根据甲图知道,凸透镜的焦距为
f=60cm-50cm=10cm
(2)[2]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减小,即成像在原来光屏的左侧。
若要使像成在原来光屏的位置,则需要光线比原来发散,因此应该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凹透镜。
(3)[3]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标尺35cm处,即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4)[4]如果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那么相当于变成一个口径较小的凸透镜,此时仍能成完整的像,只是由于会聚的光线变少,从而使像的亮度下降。
故选D。
11.位置 1 见解析大小是否相等玻璃板没有和平面垂直不能
【详解】
(1)[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2][3]玻璃板的两个反射面都可以成像,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所成的像距离越近,这样测量误差越小,所以选择1mm厚的两块玻璃板。
(2)[4]选用大小相同的两个蜡烛,是为了用蜡烛B代替蜡烛A,来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5]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像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会偏上或偏下,所以如果无论怎样移动蜡烛都无法与像重合,则原因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4)[6]光屏能接收到实像,但接收不到虚像,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移去蜡烛B,在蜡烛B的原来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12.大小相同;种子必须完整,具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高羊茅>草地早熟禾>黑麦草
【分析】
(1)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
自身因素为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1)种子萌发的自身因素为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所以实验中,对所选用的种子的要求有种子必须完整,具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灌水量为20%,种子萌发的数量11颗,灌水量为30%,种子萌发的数量29颗,灌水量为40%,种子萌发的数量56颗,灌水量为50%,种子萌发的数量62颗,灌水量60%,种子萌发的数量72颗,灌水量为70%,种子萌发的数量67颗,灌水量为80%,种子萌发的数量58颗,本实验的结论是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3)观乙图可知,黑麦草的发芽率最高,其中是草地早熟禾,发芽率最低的是高羊茅,所
以播种时,为使生产出来的草坪中三种草的数量基本相同,三种草坪草种子数量的大小关系为高羊茅>草地早熟禾>黑麦草。
【点睛】
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13.CAB 没有涉及静止物体的运动规律
【详解】
(1)图中各实验和推理的顺序应是先实验再推理,图C 中有空气阻力,图A 中没有空气阻力,所以先C 再A ,而图B 中,是推理得出了在无空气阻力和无摩擦的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故正确的顺序应该是CAB ;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笛卡尔的观点中,只涉及到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没有提及静止物体的运动规律,所以这是他的观点的不足之处。
14.减小摩擦 200 1×105Pa
【详解】
(1)直升机前部设计成流线型,且表面复合材料极其光滑,目的是减小摩擦
(2)直升机的飞行速度为
300km =200km/h 15h
s v t =
=. (3)直升机对跑道的压力 F=G=mg =4000kg×10N/kg=40000N
直升机对跑道的压强
5240000N 110Pa 04m
F p S ===⨯. 答:(1)直升机前部设计成流线型,且表面复合材料极其光滑,目的是减小摩擦;
(2)这段航程直升机的飞行速度是200千米/时;
(3)直升机对水平跑道的压强1×105Pa 。
15.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A 在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详解】
(1)[1]按压橡皮膜,橡皮膜发生了形变,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2)[2]实验中液体深度是指液面到金属盒中心的距离。
(3)[3]观察BC 两次实验,金属探头所处深度相同,液体的种类不同,即液体密度不同,可以得出结论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点睛】
液体压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