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育才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育才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21题,满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

唐宋众体咸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

唐宋文体批评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当时的文体书写产生互动,让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

一言以蔽之,唐宋时期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唐宋文体学何以呈现出如此特征和面貌?郑骞《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说:“唐宋两朝,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中坚部分……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

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

”唐宋文化既恢宏又复杂,既超卓又平易,既多元又开放,属于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其通变特色影响到方方面面,自然包含文体。

唐宋文化学术的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若用当时人的话,而且是最简洁的话来概括,则朱熹《答姜叔权》里的一句话甚为贴切:“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

”拈出其中的“融会贯通”,不妨说是宋人概括唐宋文化的最佳注脚。

文化的融通特征,对于唐宋文学、文体的发展、演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

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打上了浓厚的“共同体”烙印,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

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

古代文体的结构规则并非刻板不变,实具有灵活组装拆卸的机制,其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可紧可松,内在亦具有延展性和弹性张力,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位移改变。

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结构、形式、语言等。

假设我们对甲文体和乙文体都很熟悉,但是甲乙的相参相融,却依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会产生令人兴奋的新奇效果。

熟悉与陌生,陈旧与新颖,固有与超越,就在文体间的贯通、参融、相资中实现了奇妙的转化。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词。

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诗体方面的集大成。

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词形容本朝文人。

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

这种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

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

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

唐宋文人学识渊博,擅长多种文艺者不在少数。

多面手、组合拳式的才能,让他们一通百通,有了贯通文艺的资本。

高手可以游刃有余地出入各种文体,取长补短,互相交通。

尤其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或许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有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

(选编自谷曙光《解读古代文体的新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宋时期,诗、文、词三种文学样式三足鼎立,小说、戏曲也开始兴起,公牍和应用文得到了发展,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

B.唐宋两朝是各种文体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C.郑骞在《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中把唐宋两朝比喻成一个大湖,把上古至中古文化比喻为流进大湖中的上游的水。

D.唐宋文化是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具有恢宏又复杂,超卓又平易,多元又开放等特点,它的通便特色影响着文体的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借宋朝朱熹《答姜叔权》一文里的一句话,简洁地概括出了唐宋文化的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融会贯通”。

B.唐宋文体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的特点,是受具有融通特征的唐宋文化的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

C.唐代只有“诗圣”杜甫称得上“文备众体”,而到宋朝,“文备众体”的文人就越来越多,这是宋朝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结果。

D.古代文体的结构规则是灵活多变的,文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唐宋两朝文体学的贯通性特点的突出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各种文体都具备并且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影响深远。

B.唐宋文化具有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以及变通的特点,这不仅影响唐宋文体,还深刻影响唐宋文学的发展、演进。

C.两种文体在结构、形式、语言等方面并不是完全不同的,在文体间的贯通、参融、相资中,两种文体就会互相转化。

D.写作高手不仅熟知多种文体的写法,而且还能将各种文体的写法贯通起来,得心应手地进行运用,并写出新意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千秋家国梦,百年翰墨韵
耿蕾
蒋思豫先生在百岁时写下诗句以为纪念:“少年贫笈弃家乡,煮鹤焚琴六月霜。

唾面自干腰不折,尘颜含笑看洛桑”。

他还写有“士气峥嵘焉可侮,骨头如鼓作铜声”等联句。

其诗其辞,也是老人百年人生,风骨铮铮的生动写照。

1914年的春天,中国大地风起云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星火渐呈燎原之势。

宜兴和桥,秀美的江南古镇。

蒋思豫,就出生在这里。

蒋姓是宜兴的大姓,蒋思豫的祖辈显赫不凡。

他的外祖父徐致靖,是赫赫有名的戊戌“维新元老”,官至二品礼部右侍郎,著名的“二王”书法家。

他的远房堂舅便是徐悲鸿。

蒋思豫的父亲也是饱读诗书、精于书法。

蒋思豫从小便酷爱书法,读小学时临摹柳公权的书法习作便已名列学校第一。

故园与家族给予的人文影响,让蒋思豫拥有了不凡的眼界和气度,赋予他一颗处变不惊的心。

6岁那年,父亲病逝,家道中落,小学未毕业的蒋思豫只能辍学跟随大姐去常州生活。

转眼十余年过去,当年的稚童已长成清俊青年。

18岁时,蒋思豫独自一人去上海谋生。

他当过小报校对,学过铸字技术。

1933年,蒋思豫迎来了他人生的最为重要的转折点——进入复旦大学求学。

当时的年轻人都有着一腔爱国之心。

1937年抗战爆发后,受过良好教育的蒋思豫加入了救国行列,先后在武汉、太原等抗战前线工作,还曾与周恩来、连战的父亲连震东在一个大院共事。

抗战期间,蒋思豫还身兼《中国青年》编辑,并在《益世报》等担任记者和特约撰稿人,亲身经历了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

有一次,他与同事一起赴抗日前线采访,正遇日军进攻,一片枪林弹雨,同事只因稍微抬高了头,立刻被削去半个脑袋。

还有一次在重庆工作时,遇到日军飞机空袭,因为来不及躲避,两位同事被炸身亡,他们倒下的地方与蒋思豫只相距数米。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那时候,蒋思豫的心中便存有一个和平与宁静的梦,哪怕完成这个梦要耗费一生,他也在所不惜、追求不止。

当年在复旦学习期间,他非常景仰于右任先生的道德文章和书法成就,将于右任编著的《标准
草书》随身带了近十年,临习不断,立志端正书品,传承右公书法心得。

思豫的品行、书艺得到于右任的认可,经于右任外甥周伯敏的推荐,他有幸成为于右任先生的入室弟子。

1947年7月的一天,在南京于右任长子于望德府邸中,33岁的蒋思豫恭恭敬敬地向这位著名的“当代草圣”,磕头行拜师礼。

于先生忙拉他起身说:“行个鞠躬礼就行啦!”就这样,蒋思豫得到右公的悉心指导,并渐渐形成了朴茂厚实、简洁凝练、运转持重又大气磅礴的草书风格。

1976年,蒋思豫回到夫人的故乡——宁波镇海,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在这近40年的时光里,蒋思豫将对书法的热爱发挥得淋漓尽致,与书法为伴的宁静岁月,让老人感到无比幸福。

他经常对子女们说:“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巨大精神财富,延绵数千年的中国书法决不能在吾辈手上中断。


蒋思豫一生研习“于体”,其草书直追于公笔韵。

他还写下洋洋万言的《论于右任标准草书》一至三论,为“于体”书法传承作出了理论贡献。

他的篆隶各体,也均有不俗功力:篆书质朴凝练、格调高古;隶书结字工稳、平实古雅。

胸襟的开阔与心气的平和,在老人的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蒋老气度儒雅,言笑洒脱,又喜以诗言志,创作了不少反映晚年心声的诗歌:“六十年来多祸患,苦中有乐却亦难。

九秩望颐老未死,晚向夕阳看落山”。

念及故乡宜兴,他曾写下诗:“一别故乡八十年,家园早碎址难辨。

近邻亲友去何处?只有屺山屹巍然。


蒋思豫在艺术上认真计较,但为人处世上却随遇而安、与世无争。

在镇海区的一个老小区巷子里,一间二室一厅六十平方米的旧楼房,就是蒋思豫与夫人徐敏蕾的住所。

家什是旧样子,墙面有些泛黄,门板十分轻薄,有一些房间仅用旧棉布当门帘。

但眼前这两位老人的风采却让这间简陋狭小的屋子增添了活力与温馨。

蒋思豫的人生在沧桑百年中历经坎坷,始终陪伴老先生的是他最钟爱的笔墨。

唯有这件最珍贵的东西,没有在千般风雨中丢失。

可以说,书法是蒋思豫一生的主调。

【相关链接】
①在蒋老住宅的门楣上,刻有“窭隐”二字。

“窭”是贫穷之意。

蒋思豫笑呵呵地说:“我是一
个被历史遗弃,或说是被淘汰了的‘闲云野鹤’,一生无所作为的糟老头。

”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至尊至贱的世事体验,蒋思豫对人生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旷达洒脱。

他说:“不开心是一天,开心也是一天。

何不笑看烟霞,落得一身轻松呢。


(王宣民《蒋思豫:百岁翰墨写春秋》)
②百岁,是一个无上的命令。

这年龄包含着生命对于时间的尊严,包含着历史对于个体的温情,包含着专业对于社会的颜面,包含着大地对于生灵的褒奖。

一位书法家能享百年之寿,而笔墨未停,又可展示中国书法艺术的健康个体。

蒋思豫先生正是一个书法艺术的持久实践者。

(余秋雨《蒋思豫百岁书法集序》)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思豫能成为于右任先生的入室弟子,除了于右任外甥周伯敏的推荐外,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品行、书艺得到先生的认可。

B.蒋思豫在艺术上认真计较,使得书法成就颇高,尤其是篆书,质朴凝练,格调高古,隶书结子工稳,平实古雅,最为出色。

C.传记再现了蒋思豫先生百年的沧桑历程,他虽历经风雨,但始终没有丢弃钟爱的笔墨,是一个书法艺术的持久实践者。

D.本文语言明快流畅,并引用蒋思豫先生的诗歌,增加了文学色彩,使语言在质朴之余更添典雅。

5.文章结尾说“书法是蒋思豫一生的主调”,这一说法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

(4分)6.蒋思豫先生有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大厨
林美兰
大厨早先还不是大厨,因为喜欢,进了烹饪职业学院。

毕业后,应聘来这家还不算小的酒店做厨师。

他个头不高,胖墩墩的,但人前一站,骨子里透着一种大将风度。

小伙子肯学肯干,只几年工夫,就当上了大厨。

两年前的冬至,是最寒冷的一天,北风呜呜地叫着,落叶裹挟着雪花满天飞扬。

就在这一天,老板突然跑路了!
大伙一早上班才知道。

下午,大厅里聚集了许多债主。

房东、供货商们七嘴八舌凑出了老板欠的债:房租、鱼虾钱、蔬菜钱外加水电煤气费,有100多万,还不算拖欠的两月工资。

年轻貌美的服务员小桃气得哭:我们连回家的路费都没着落!小永也急得直顿脚:没路费,咋赶回家结婚呢?
小桃说:“报警吧,法律可是维护我们打工者的。


小永说:“我给工商打个电话,让他们也想想办法。


大家纷纷赞同。

不到10分钟,警察就到了。

一会儿,工商的也来了。

小桃感觉气氛有异:哦,时常有金点子的大厨一声不吭,坐在角落里,似乎心事重重。

当大厨眉毛翘起时,刚才眯着的小眼睛星光点点:“嘿,天冷得像个笑话,但我们的日子别过得像废话!”话一出,逗得警察和讨债的都笑了。

大厨带人,盘点酒家的固定资产和材料库存。

小本子记着:41台空调、桌椅板凳、厨房用具若干。

他又打开几个冰柜,让仓管报数字,得知鱼肉、高级配料等,还有3万元左右。

然后把目光放在厨师、墩头、跑堂、迎宾、打杂等人身上:“都是大活人不能等死。

老板不在,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自己开张?如果大家愿意,我就来做这个主了。


“对!我们一个萝一个坑,干活的人都在。

”大伙儿回应道。

“至少,我们要把回家的路费做出来嘛。

”大厨微笑着说。

一呼百应。

警察支持、工商支持。

房东支持,供货商也支持,他们与大厨签了协议。

大伙都深知是在为谁拼搏,自然有令人惊喜的姿态。

每天用鞭子甩亮黎明,赶着一辆破车,将太阳从东山拉向西山。

大厨仍是个大厨,但似乎更像个乐团的指挥家,他汪洋恣肆地挥舞着手中的“指挥棒”,跟伙计们一起演奏着一部力与美的交响曲。

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大伙的路费也赚足了。

小永要回家结婚,依依惜别说:“只要大伙儿还在,我还会回来的。


送走小永,大厨回头微笑着对大家说:“干脆把老板欠我们的俩月工资也赚出来吧。

”这声音似铜钟与翠竹合鸣的回响,一股暖意漾遍大伙的全身。

窗外,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飘到屋顶上。

风一吹,飘飘洒洒,像一只只白蝴蝶翩翩起舞。

这段时间,要债的也经常来探听虚实。

一天,大厨还处在剥洋葱的懵懂中,房东过来,拍拍他的肩膀说:“年轻人,不错哟,把酒家经营起来吧,先还清债务再付房租。

”小桃说:“懒人有睡不饱的觉,减不下的腰。

只要不做懒人,我就相信你准行!”众人也齐声响应。

大厨把毛巾往肩上一搭,唱个喏,俨然京剧《智取威虎山》里勇往直前的杨子荣,模样挺潇洒!
年后,讨债人仍不时来“光顾”,但眼光里流露出的更多是欣喜。

回家结婚的小永不仅自己回来了,还带来了新婚的妻子。

“也是的,干活的人都在,我觉得酒店的前景还行。

”每天,大厨挨桌去敬酒,骄傲地说。

老食客一传十,十传百,都很好奇,也是觉得责无旁贷,相继来捧场,也都得到大厨的种种优待。

一年半后的一天,已做大堂经理的小桃莞尔,向大伙宣布:我们已还清了所有欠款,开始盈利了。

大厨还是大厨,但他收获了小桃的爱情。

两年的时间,似乎一眨眼就过去了。

春节又快到了,大雪纷飞。

酒店的天井里铺满了雪,雪地里那树红梅傲雪绽放,火红得就像大伙儿的笑脸。

酒店的发展急需招聘员工,不辞而别的老板竟回来了,着实叫大伙吃了一惊。

大伙怒气冲冲围住老板,愤怒谴责他的不仁不义,只听见老板带着哭声说:让我当个跑堂吧。

谁知,大厨
把酒店账目点清,大手往外一挥,立马要走人,身后紧跟着女友小桃、小永和五十多名员工。

老板慌忙挡道:“当年,没有你,我的酒家可能已经被风吹走,是你救起它。

你不能走!”老板差点跪下了,大厨才仍当大厨。

至于后来,听说大厨新开了一家还不算小的火锅店,大伙儿也都跟着他干,生意很是红火呢。

但那已是后来的事儿了。

(有改动)
7.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讲述了一个老板“跑路”,员工团结一心拯救酒店的故事,生动地塑造了以大厨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群像。

B.得如老板“跑路”的消息,小永首先想到给工商打电话;新婚之后还把妻子带回来一起干,说明他是一个点子多、责任心强的人。

C.小说善于通过动作和语言来刻画人物。

如小桃“气得哭”的动作表现了她的脆弱;“懒人有睡不完的觉,减不完的腰”的语言就表现了她的勤劳。

D.小说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如大厨与“跑路”的老板的对比,房东、供货商对大厨前后不同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E.小说的段落大都很短小,还有不少一句一段的形式。

这样写使小说叙事节奏紧凑,便于叙事场景的切换,在多场景中刻画人物形象。

8.小说中的大厨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
9.作者以“大厨自主创业成功”作为小说的结尾,这样写有怎样的用意?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沈焕,字叔晦,定海人。

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

乾道五年举进士,授.余姚尉、扬州教授。

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①同僚忌其立
异。

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

或劝其姑营职,道
A.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
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
B.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
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
C.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
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
D.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授,是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专用术语,文中是“委任”“任命”的意思。

B.殿试,由皇帝认定的博学之士主持的考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

C.通判,是官职名,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而设“通判”一职。

D.谥,是指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给予的带有褒贬善恶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焕治政能力强,受到三省推荐。

当年大旱,沈焕被派到上虞、余姚两个县搞救济工作,他去了之后,这两个县再没有流亡饿死的人了。

B.沈焕身体力行,善待众人。

他被召为大学录,早晚接见学生,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为此同僚嫉恨他标新立异。

C.沈焕人品高尚,不随便宽恕自己。

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子孩子那里观察,晚上从睡梦中卜测,只有两个方面都做到问心无愧,才可以谈论学问。

D.沈焕敢于直言,不畏权贵。

营造高宗陵墓时,臣子宴饮作乐,花费很多,他就上奏弹劾,终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言路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

(5分)
(2)闲居虽病,犹不废读书,拳拳然以母老为念、善类凋零为忧。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次韵尹潜感怀
陈与义①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②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①陈与义,南宋诗人,少即有才名。

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遭受贬谪,仍未复官。

又因金兵南下,连陷三州。

故避乱江汉,转徙湘湖。

②金兵南犯,南宋政府对定都何处存在争议。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的
幸运之情。

B.颔联用借代的手法。

“翠华”是皇帝仪仗队中用翠鸟羽做的旗,常用来指皇帝;“白羽”
指白羽扇,古代将军指挥作战的白色羽毛扇。

C.诗人用“风尘”比喻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往,来往风尘共白头”中“风
尘”之意相同。

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E.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文题,表明作者与尹潜定都南京的主张一致。

15.整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可以印证这句话的一句是:。

(2)岳阳楼的一幅长联里有“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两句话。

范希文即范仲淹,“两字”指忧乐二字。

《岳阳楼记》中“两字关情”的句子是:,。

(3)《逍遥游》中“,”,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第II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的是它明目的功效,那是因为蓝莓含有一种叫紫檀芪的自然化合物,是
①提到蓝莓,有口皆碑
....
很好的抗氧化剂。

②卡耐基演讲口才新天地会让你通过学习增强自信,能泰然自若地当众站起来演讲,在商场或
,思路清晰又富有语言魅力。

社交场合夸夸其谈
....
③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临时仲裁庭做出的所谓最终裁决是非法无效的,南海主权归属于中国是无.
的历史事实。

可辩驳
...
④伴着落日的余晖,游人登上拦河大坝,举目远眺,只见晚霞尽染,江河日下
,美丽的黄河像
....
母亲的血液输入平原儿女的条条“血管”,滋润着肥沃的河套平原。

⑤“港独”会将香港卷入政争漩涡,打破香港的安稳和谐,令香港丧失“资金避难所”的独特。

优势,得之不易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因“港独”而毁于一旦
....
⑥近年来,东莞市持续重拳打击各类涉黄违法犯罪活动,取得良好成效,有效净化了社会风气。

和营商环境,但仍有个别地方色情业东山再起
....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与杨德昌苦思冥想式的儒家的愤懑与顿悟相比,侯孝贤的电影好比是散文,它像是一个清心孤寂的道家在无声无息间完成自我的修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