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小结
本诗借与白居易的唱和,表达了对 朋友赠诗的感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 己长年被贬至偏远之地的愤懑,表现了 作者旷达的胸怀和对生活、世事、未来 的积极乐观精神。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赠诗) 刘禹锡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事、情、景、理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水乳交融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拓展延伸
古诗中还有哪些句子富有哲理?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 飞来峰》)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 西村》)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
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 的地区,二十三年被朝廷抛弃置放在那里。 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 荒僻之地,其间苦楚可以想见。
合作探究
首联哪两个词语富有感情色彩?这两个词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采用了什么 抒情方式? “凄凉”和“弃置”富有感情色彩的,这
两个词语把诗人抑制已久的心酸愤激之情表 现了出来。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写于敬 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 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 的白居易相会,时任淮南节度使的王播在扬州设 宴招待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 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使君” 是对刺史的称呼,刘禹锡在家族的同辈人中以长 幼排序是第二十八位,因此为“刘二十八使君”) ,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 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
这首诗情感风格类似的诗歌或作者同类诗歌 来欣赏吗
(1)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拓展延伸
(2)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歌翻译
我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 十三年沦落的时光。
怀念旧友我徒然吟诵起向秀闻笛时写的《 思旧赋》,回到家乡才感到人事皆非。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万艘帆船驶过,病树的 前头已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章,我暂且借这 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合作探究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写出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劝慰,诗人刘禹锡 的情感变化是沉郁中见豪放,语调变化是从 低沉到高昂。这种雄浑豪迈的诗歌风格让白 居易大吃一惊,赞佩不已,你知道他给刘禹 锡起的别名是什么吗?
——“诗豪”。 我们尝试用这种“沉郁中见豪放”“从 低沉到高昂”的情感和语调来朗诵诗歌。
合作探究
主题
这首诗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 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 态度和进取精神。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课堂检测
1、(甲)诗中 “左迁” 的意思是 _贬_官_; 请概括(甲)诗首联的意思: _朝_奏_夕_贬__。
(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 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到的两个人 物分别是 __向_秀_和_王_质__。
课堂检测
zhǎng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词语释义
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见赠:送给(我)。 置:放置。弃置:贬谪(zhé)。 怀旧:怀念故友。 吟:吟唱。 到:到达。 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沉舟: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侧畔:旁边。 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课堂检测
1、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作者为答谢白居易而作的。 B.“二十三年弃置身”写出了作者遭贬谪时间
之长。 C.诗的颌联用二则典故写出了人事的变迁。 D.诗的颈联作者以“沉舟”和“病材”自比,
以“千帆”和“万木”比喻白居易。
课堂检测
2、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说说诗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辛酸愤慨 —悲痛怅惘 —嘲讽愤激 —乐观向上
合作探究
写作特点
1、层层深入,言简意深。 首联自叙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
激的基调。颔联写对已故友人的悼念,以及诗人 回到故乡竟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 深化。颈联突然振起,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 ,显示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而下,以自 励自勉结束全诗。全诗层层深入,言简意深。愤 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沉 郁中见豪放。
整体把握
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颔联: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颈联: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尾联: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读音停顿
chóu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pàn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合作探究
颈联中“沉舟”和“病树”指什么呢?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将“沉舟”和“病树”比作已故的 友人和被贬的自己,把“千帆”和“万木” 比作仕途春风得意的达官贵人们。意思是自 己虽屡遭贬谪,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 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比现在更好。
一个遭贬谪长达二十几年的人,还能有 这般理智的看法,足见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 度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表达出作者豁达 开朗的胸襟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 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一 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
作者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
合作探究
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把它找出来。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 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 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 是写了《思旧赋》。
(1)闻笛赋:_怀_念_故_友_。_____
(2)烂柯人:_对_岁_月_流_逝_、_人_事_变_迁_的_感_叹_。
课堂检测
3、比较阅读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韩愈
【唐】刘禹锡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新课引入
刘禹锡因诗获罪,再次被贬到更荒远的播州去 当刺史。14年后诗人再一次被召回长安,他又写了 《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 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 嘲讽的口吻表示对政敌的蔑视,显示了他坚持真理、 顽强不屈的精神。
这就是个性鲜明的刘禹锡,今天我们来学习他 的一首七律,看看诗人在这首诗里表现了什么样的 刚气?
合作探究
写作特点
2、用典恰当,寓理深刻。 引用历史典故自然贴切。颔联借向秀、王质
的典故表达遭贬的悲痛心情和对岁月蹉跎的感慨 ,这两句用典,含义十分丰富。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堪称千 古传诵的名句,将人生哲理寓于自然景物之中, 表明自己对未来仍然充满信心。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学习,你能否举出和
合作探究
此联被后人赋予的哲理意义是什么?
坎坷是暂时的,光明和希望必将到来, 新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
合作探究
尾联中的“歌一曲”“长精神”是什么意 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歌一曲”就是白居易Βιβλιοθήκη 给作者的诗,“ 长精神”就是振奋精神。
尾联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与友人共勉。 表达了作者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 意志。突出了作者豪迈奔放的气概。
2、请你简要分析(甲)(乙)诗在情感方 面的异同。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 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不同点:(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 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 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 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刘禹锡
新课引入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从小爱下围棋。与专教唐 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太子当上 皇帝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刘 禹锡当监察御史。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而被贬 到连州,好容易等到10年后,他奉诏回到长安,因 游玄都观,写下了《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 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以 “轻薄桃花”讽刺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己 被贬后才爬上去的。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 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 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 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合作探究
这两个典故写出了什么现状?表达了什么 感情?
现状: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 ,恍如隔世。
“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 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 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 深沉。
学习目标
1、学习古人丰富的情感; 2、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 3、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 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 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 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 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 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 竹枝词》(六)、《浪淘沙》(一)、《 浪淘沙》(八)、《杨柳枝》(一)、《 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