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下党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党或执政党如何与民众联系是现代政治的一个核心问题,它既是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政党自身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体现。
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基础是为群众办事。
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阶层分化、我国社会流动以及跨文化交流等原因,我国社会结构、群众构成、党自身阶级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出现了巨大变革,基层党组织原有依存的条件和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执政党联系群众的途径、渠道、方式方法面临严峻挑战,在联系群众中遇到了“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能用”的尴尬局面。
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成为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新要求。
一、全球化视野下党群众工作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世界范围内的交流日趋紧密。
以经济一体化为基础的全球化浪潮,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相互融合与变更,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思
想观念等领域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革。
“因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一体化’。
全球范围内的人类社会不再是各地区、各民族社会的集合体,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被联系成为具有系统性、有机性的整体,而各民族只不过是全球系统中的不可分离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封闭的社会相比,这种参与全球的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的开放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
”[1](P7)这就是说,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一体化,随着国与国间的交往日益开放,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党的群众工作既要面临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又要适应全球化带来的变革,并表现出巨大的适应性、整合性与不断变迁性。
(一)新兴社会阶层的兴起,出现利益主体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新社会阶层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原有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逐步被打破。
特别是由于民营资本的迅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形成了以民营企业家与资本新贵为代表的新精英阶层,并发挥着
中图分类号:D252;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55(2013)05-0020-04
全球化视野下党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研究
毛力熊
(中共浦东新区区委党校,上海201210)
要求。
建立密切党群关系长效机制,是党的群众工作能力与效度的二维有机统一。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这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要求。
关键词:政党;群众;机制
收稿日期:2013-06-22
作者简介:毛力熊(1968-),男,浙江江山人,中共浦东新区区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
2013年9月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Sept.2013
第7卷第5期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Pudong
Vol.7,No.5
圆园
. All Rights Reserved.
越来越重要的政治影响;形成了包括个体劳动工商户、专业技术人员、白领阶层人员等在内的新中产阶层,这一阶层有相当强大的经济、文化与社会力量,他们是构成社会稳定的主要基石,也是改革开放的主要受益者;还形成了主要包括下岗再就业群体、农民工、小生意人等在内的社会新底层,这一阶层主要由市场化改革中相对受损的本地群众与寻求上升途径的外来群体构成。
[2]从总体看,新兴阶层的兴起,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党整合社会的社会基础与阶级基础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
(二)国外政党积极探索群众工作有效机制,工作模式多样化
群众工作是政党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也是政党一切工作的基础。
国外一些政党受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对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强大政党,包括苏联和东欧共产党、印度国大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等相继失去对国家权力垄断地位的深刻反思,面对国家经济衰退,社会矛盾突出,为了争取群众支持、缓和社会矛盾,纷纷致力于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党都认识到,党只有把自己置身于群众之中,把自己的命运同群众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代表和维护群众利益,才能真正赢得民心,获得持久的政治生命力。
国外政党在加强同群众的联系,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方面做了大量探索。
比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政党普遍认为,政党加强与选民的联系是由“自下而上的竞争性民主制度”决定的,只有建立一个“更加贴近公民的党”才能“弥合政治与公民社会之间的鸿沟”。
越南共产党提出并不断强化党“源于人民,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的理念,强调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围绕人民的利益开展工作。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大力弘扬服务国家、促进人民福利的基本理念,以谋求“民众的最大满意度”为己任,坚信“得民心者得天下”,表示要把民众的需要和利益诉求作为党行动的最大动力。
[3]这正如塞缪尔·亨延顿所言,“一个现代化中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
一个强大的政党能使群众的支持制度化。
政党的力量反映了大众支持的范围和制度化水平。
凡达到目前和预料到的高水平政治安定的发展中国家,莫不至少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
”[4](P396)外国政党积极探索群众工作有效机制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现代政党转型的内在逻辑。
(三)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联系群众工作制度化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人类的社会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们的利益关系。
“利益是人类一切关系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
毛泽东同志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5](P1094-1095)这段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宗旨。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概念。
这预示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方式的嬗变。
将“服务”的理念上升到国家的高度,从根本上解决执政党为谁服务、为谁谋利,这是执政党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制度建设是抓好工作的根本。
近年来,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党的群众工作已形成了许多规范的制度化要求,在实践中成为推进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保证。
二、新形势下构建党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的基本准则
在改革开放形势下,面对党的群众基础,党联系群众的途径方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对传统的工作思路、工作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加强工作的有效性。
建立密切党群关系长效机制,是党的群众工作能力与效度的二维有机统一。
这不仅具有导向性、规范性、操作性,而且还具有长期性、稳定性、融合性。
基本准则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放在首位。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建立密切党群关系长效机制必须始终贯穿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党和政府的工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保证“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6]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各项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都要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经过广泛地反复地征求和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使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党的正确主张也要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通过党的组织工作、宣传工作,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群众中得到充分贯彻,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党的奋斗目标就是自己的根本利益,并且组织起来,自觉地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奋斗。
圆员
. All Rights Reserved.
二要把实现社会公平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
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依法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
加大政府调节再分配的政策力度,合理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结构,努力遏制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扩大。
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分配体制,努力寻求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结合点和平衡点,让社会各阶层真正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利益均衡基础上实现社会和谐。
坚定地推进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形成以城带乡、互协互补、共同繁荣的社会发展格局,逐步消除户籍、教育、就业、身份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从制度上保障竞争机会的平等。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保障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用法治方式协调各阶层利益、加强社会整合,使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要求能够以合法形式及时表达出来,进而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寻求社会群体共同利益的实现。
三要最大限度地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尤其要注重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
诚然,各方面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并不一定能够同时、同等地受益,这就要帮助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既要关心群众疾苦,反映群众的困难和各种利益诉求,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集中加以整治,又要善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给群众,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充分体现群众的意志,从而夯实党的群众基础。
四要坚持群众工作理念。
党的干部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干部利益存在于群众利益之中。
坚持群众工作理念,一是服务理念。
党能否充分发挥领导作用,从根本上取决于党能否以有效的服务来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党政机关和党的基层组织要以服务为主要功能建立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
二是民本理念。
政党是社会的一部分,党的利益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利益。
党作决策、想问题,都要以是否有利于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民主法治理念。
党员干部要自觉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坚持依法管理,依法办事。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条件下,群众的公民意识日益觉醒。
密切联系群众,要善于通过扩大群众参与,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做工作,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建立完善党联系群众长效机制需要把握的几个维度
结合当前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夯实和群众基础不断扩大的特点,学习借鉴外国政党加强与群众联系的工作经验,当前建立完善党联系群众长效机制,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从联系的形式看
党联系群众的形式,既包括上情下达,也包括下情上达。
上情下达,即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给群众,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使群众自觉落实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下情上达,即把群众的困难和各种利益诉求反映给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更好地体现群众的意志,从而夯实党的群众基础。
随着社会快速转型,党执政的环境,包括内在的结构要素、组织体系、运行模式出现嬗变,社会利益不断分化重组,党必须在多元化与同一性,制度创新与体系融合,社会裂化与结构平衡,战略调整与制度安排等诸多方面作出更积极有效的回应。
为此,各级党组织必须通过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形式,构建一种高效、长效的机制,既能上情下达,快速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能下情上达,准确表达民意、反映民意,掌握群众的需求,并真正为他们排忧解难,为群众谋利益。
(二)从联系的主体看
党与群众联系的主体,既包括党组织与群众的联系,也包括党员个人与群众的联系。
党组织与群众的联系,一方面是直接的联系即通过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来反映群众的意志,维护群众的利益;另一方面是间接的联系,即通过政协、人大、工会、妇联、共青团、各种组织、协会、社团来联系群众。
党员个人与群众的联系,包括两个层面,即党员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联系和普通党员与群众的联系。
建立党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就是为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生活形态的新变化,群众工作的新特点,通过党组织与群众的联系,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外化来影响群众,使党的执政理念在群众中发挥影响力。
通过党员与群众的接触、了解,帮助群众理解、消化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且通过党员自身的先进言行,尤其是身体力行服务群众,践行党的宗旨的模范行为,使群众自我内化,自觉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这对增强党员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实现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从联系的内容看
党联系群众的内容,既包括组织间的对接制度,
圆圆
. All Rights Reserved.
也包括党群间的“一对一”联系制度,既包括直接联系制度,也包括间接联系制度。
建立完善党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机制。
包括: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比如,浦东新区的“走千听万”,杨浦区的“一线法”等,都通过领导干部定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群众急难问题,修正和完善政策,形成了很好的长效机制;全国各地推行的党代表接待日制度,通过党代表定期定点接受群众来信来访,收集反映民情、舆情;党员结对帮扶、“双报到”制度,组织党员志愿者队伍等,通过组织党员开展入户慰问、经常性的通讯联系以及社区服务等,广泛团结凝聚群众,增强社会影响力。
二是党群沟通机制。
为拓宽群众表达民意的渠道,保障广大群众最广泛的政治参与,应建立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直接对话制度。
比如,市民听证会制度、民主恳谈会制度、听证质询制度等,以增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的科学性。
通过建立完善人民代表、政协代表、党代表工作制度以及职代会、村民代表会、人民来信上访、新闻媒体舆论等基层民主自治平台,畅通党群沟通渠道,加强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
完善群众建议征集制度,广泛征集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对意见和建议做到及时调研、梳理、整改。
建立和完善民主选拔制度。
加大民意测验、民主推荐在干部选拔中的分量,并进一步规范民主推荐领导干部的程序和方法。
三是社会协商机制。
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不同的社会成员,都有各不相同的利益和利益诉求。
建立健全规范的社会协商和对话机制,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确保各个主体的利益诉求都能够通过正当的、规范的渠道进入公共决策过程中。
为此,要进一步完善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以及与各类社团组织的协商谈判制度、公民投票制度等等,既为各利益主体提供充分的表达利益诉求的制度性平台,又积极引导各个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和社会成员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四是群众评价反馈机制。
通过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情况通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并充分运用网络、微博、BBS、博客、QQ群、手机、微信、MSN等新兴媒体,从中搜集有价值的群众评价反馈信息。
一是建立工作职责反馈制度,着力了解党联系群众的工作是否回应了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工作重点是否在贯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二是工作方式反馈制度,着力了解党联系群众日常的工作规范、工作模式、工作程序及其管理格局等是否适应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变革的需求;三是服务功能反馈制度,着力了解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是否让群众感受到,体验到,是否让群众满意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
”群众工作是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要求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建立健全密切党群关系长效机制,正是为确保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这也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要求。
参考文献:
[1]章辉美.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熊易寒.新阶层的兴起与社会化[J].社会管理研究,2013,(1).
[3]吴辉.近年来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的做法和思考BE/OL. /GB/165261/218702/14344424.html,2011-04-08.
[4](美)亨延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译.北京:华
夏出版社,1988.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沈斐]
Research into Long-term Party-Mass Relationship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MAO Li-xiong
(Party School of CPC Committee of Pudong New Area,Shanghai201210,China) Abstract:Under the scenario of reform and opening-up,strengthening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system and innovating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measures becomes a new requirement of bringing closer party-mass relationship.Establish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close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is a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party’s mass work capability and efficiency.Adhering to the Party’s
mass line,strengthening the close party-mass relationship,closely uniting the masses and bringing in all extents all active elements to
form powerful forces for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CPC’s scientific value orientation and practical demands.
Key Words:Party-masses Mechanism
圆猿.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