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学校建筑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以齐河城西中学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逐渐进入发展阶段,中学校园建筑既是适龄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场所,又是传承地域传统文化的窗口。

1地域文化与建筑的关系
1.1地域文化的内涵
地域是指由相同或相似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一定的区域空间。

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地域文化则是由人文地理、社会政策、民族风俗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1]。

它是指在中国境内某一地区延续多年、目前仍在发挥作用的独特的人文习俗,是对某一地方生态、民俗、社会传统和民俗特征的综合反映。

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与周围环境相互融汇,是地方间互相区别的主要文化类型。

1.2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与当地的气候、历史、人文、环境、经济等因素有着深刻的联系。

因此,它不仅要满足功能上的需要,还要注重自身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

建筑的地域性通常是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形成的,来源于自然和文化,既能够全面反映建筑所处的环境特征和该地的文化特征,又能使建筑独具特色。

建筑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又体现了当地人们的意识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方式和心理需求,深层次表达了地域文化内涵,造就了建筑的地域特色[2]。

文中城西中学建筑中对地域文化的表达成为齐河文化特质表现的必然途径,但如何在正常的教学空间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则是中学建筑创作的重点。

2项目概况
城西中学位于德州市齐河县的城西片区,齐晏大街以北,经一路以东,齐贸大街以南,用地北侧为齐河智能新零售产业园(见图1)。

随着产业园的建成,城西片
摘要 学校建筑的规划设计发展和特色塑造,不仅是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更是维护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

文章主要就学校建筑规划设计的地域性进行分析,将德州齐河城西中学校园项目作为案例展开研究。

设计以文化为核心、学校为载体,提出将地域文化融入校园建筑规划的设计理念。

从学校的总体布局规划、室外空间营造和建筑风格塑造三个方面对设计理念的表达进行探讨,以阐释地域文化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 地域文化;中学;规划建筑设计中图分类号 TU984.14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892/ki.csjz.2023.16.35
Abstrac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development of school buildings and the shaping of their characteristics are not only an important reflection of the city’s regional culture, but also an important symbol for maintaining the city’s imag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n the regional nature of school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takes Qihe Chengxi Secondary School project in Dezhou as a case for study. The design takes culture as the core and the school as the carrier, and proposes the design concept of integrating regional culture into the campus architectural planning. The expression of the design concept is explored from three aspects: the general layout planning of the school, the creation of outdoor space and the shaping of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regional culture as an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school architecture.
Key words regional culture; secondary schools;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国中等教育改革已经开始了向纵深发展推动的崭新进程,素质教育已经全面推广,校园文化建设也开始成为中国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地域文化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学生的地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乡土文化素养,激发家国情怀,增强素质教育的“文化之根”意识。

伴随城市的飞快发展,城市中学
作者简介:李承来(1975-),男,副教授。

研究方向:教育建筑、老年建筑、住区规划、城市更新。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地域文化在学校建筑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以齐河城西中学为例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Planning of School Building: A Case of Qihe Chengxi Secondary School
李承来 耿静茹 管松林 张铜铜
Li Chenglai, Geng Jingru, Guan Songlin, Zhang Tongtong
区迎来很大的发展机遇,一些生活设施、教育配套、商业设施正在规划建设中。

该项目建设用地占地109.5亩(7.3 万 m 2),总建筑面积为14.42万m 2,包括72班教学楼、生活用房、体育用房、报告厅、餐厅、地下车库及辅助用房、标准运动场等设施。

在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明确提出优化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将坚持把义务教育当作最大的基本民生,并逐步优化教育资源格局,着力促进乡镇初中进城。

随着城西义务教育配套园区的立项与通过,未来城西片区教育配套能力将迎来巨大提升,义务教育网点将得到全方位优化与合理布局,大大减轻了城西乃至全县学生的入学压力。

3校园总体布局的生成
3.1规划理念
齐河人文最核心的内容,即贤人文化,贤人即指齐河大义精神的起源者“晏婴”。

春秋时齐国名相晏婴的封地正是齐河,所以齐河又被称为“晏城”[3]。

晏子是齐河贤人文化精神的奠定者和引路人,更是齐河精神的实践者和带头垂范者。

历经千年的沉淀,晏子思想已经深深植根于齐河人的心中,成为新时代齐河文化发展的精神力量。

晏子渊博的文化思想和崇高廉洁的个人品格都有着丰富的育人内涵,依托其文化教育资源,结合校园的办学特色,找准自己的切入点。

将弘扬齐河教育思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努力创建具有当地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3.2规划结构
在总体规划上,形成“两轴带两核、三院附三景”的规划结构(见图2)。

一轴是从入口贯穿校园南北的主要轴线,引入校前广场景观形成视觉通廊,使入口气势恢宏。

另一轴是以东西两侧次入口为连接的文化轴线,用来进
行齐河文化的展示,既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亮点,也是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的动静过渡带。

两核心是位于生活区男女宿舍楼之间的景观核心。

三院是指入口轴线的行政楼与其两侧的教学楼,为回应传统书院的空间递进形态,形成的经典围合空间呈现“品”字布局,寓意着齐河人民的君子品格。

三景中主要景观是入口广场,其次是在教学楼与东西两侧的体育场和食堂之间营造富有生机的景观院落,三院和三景构建出较好的校园风貌,流畅一体,内外和谐。

4校园室外空间的构建
4.1入口广场
作为校园空间结构的一个关键节点,入口广场不仅是举办校园大型庆典活动、集会活动的标志性场所,同时也是校园公共交往空间的核心,是校园文化精神的一个主要载体。

在设计中对入口广场区域进行统一的风格控制,融入当地和学校的特色和精神,使之更具标志性、识别性和情感价值。

以齐鲁文化“一山一水一圣人”为主题,本项目采用了以建筑小品为视觉核心的表现形式,用假山、水池、孔子塑像等小景观来吸引人们,逐步将其带入空间序列的高潮。

既加强了广场的整体性和主题的连续性,形成了一个具有多样性的景观的广场空间,也为师生的互动营造了一个具有融洽氛围的和舒适的人际交往场所(见图3)。

行政办公楼与教学部建筑组群的围合让广场面对入口呈现开放形态,方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特色,注重历史与文明的相互融合,将这种思想融入到设计和执行中,从而丰富了当代校园文化。

4.2校园庭院
以“合”理念为基础,校园布局中汲取传统书院“礼”
轴线 庭院节点景观节点 核心节点
图例:
图2 中学总体规划(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1 选地位置(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的构筑营建智慧,以围合元素为主,根据空间功能对其进行组合排布,以追求和谐的美学意境。

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单个或者多个围绕着一个中心院子而规律排布的建筑群居多。

方案采用简洁的形体、统一的体量,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感觉,而设计追求的中心化等意识形态,则是以一种具体的形式载体,即方形之间的简单结合,形成了多层次的公共空间和共同的、可分享的教学空间,在保留了文化传统的同时,也为建筑的基本形态提供了新的形态。

三院三景的“院”与“景”相得益彰,相互渗透。

半围合的教学空间设计带来高效的、集约的书院氛围。

“院”主要是建筑体块和开放走廊的围合,底层的架空部分和柱廊使院子内部相互渗透、环环相扣,加强了院落系统的整体性。

庭院建筑空间本质围而不闭,学生的课外活动既不会因为空间环境过分闭塞而感到受限束缚,也不会因为过分开敞而拥有感过差。

“景”是以格物致知、修身齐家为主题,通过设置建筑小品、雕塑等,向学子们传达不负青春时光的美好愿望,从而营造出格调雅致的学习氛围。

采用沉降式地面设计,在“院”中适当种植各种树木花草,营造出具有层次感的绿色空间,建设建筑与景观交相融合的自然生态校园。

5校园建筑的塑造
5.1建筑风格
齐国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的单体设计汲取了传统齐国建筑的精髓,使整体建筑造型简约又清新。

为了在设计中延续传统的意象,尽可能地运用当地的建材,以突出整个学校的整体氛围,节省成本。

同时,避免采用单纯堆积元素的设计手法,重新提取、解析了齐河县城旧角楼、民居中的坡屋面等元素,并将其抽象化,纳入到整体的设计中。

在整体上,以灰瓦白墙的形式重构学校建筑体,营造独特的地域性氛围,与当地的场所记忆相呼应,使其成为当地文脉历久弥新的一种表达。

在细节上,齐国时期宫殿规划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屋顶形制体系。

《考工记》中提到的齐国的建筑屋顶形式厚重,但又内敛不失风雅。

因此,采用文化气息浓厚的灰瓦装饰缓坡屋顶。

外墙由原始的混凝土墙面、温暖的木色格栅和镂空陶土砖组成,结合遮阳和通风的功能,创造出一个有节奏的建筑表面[4]。

在建筑整体立面风格上,采用整体通透、教室虚实相融的设计理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光线需求,又可以营造出一种具有内敛气息的课堂氛围[5]。

总之,建筑秉持空间育人的设计原则,将美学思想渗透至每一处细节。

5.2亮点塑造
5.2.1连廊
所谓意在形先,在建筑形态构思中,连廊处的“晏”字塔楼是设计的一处亮点,分析、提炼、抽象化了“晏”字的组成要素,以期使塔楼达到“神似”(见图4)。

设计希望以建筑形体来隐喻晏子带来的历史文化,将校园建筑作为弘扬齐河历史文化的窗口,增进学生对齐河历史文化的了解;将文化特色转化为建筑文化创新的机遇,创造新的人文景观,进一步塑造校园的鲜明特色和独特个性。

5.2.2校门
在探索当地文脉的过程中,齐河的六大牌坊也引起了设计者的重视。

作为当地历史文化的荣耀与闪光点,牌坊不仅代表了当地建筑的营造匠艺,更体现了其德义双辉的君子遗风和崇文尚德的民风。

转译了牌楼建筑语言的主校门以屋檐为亮点,通过简约的线条累叠表达牌楼层层斗拱的结构,雄浑庄穆,奠定了中学“知行合一”的形象(见图5)。

6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建筑是反映地域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

只有顺应了城市的人文环境,并创造出独具魅力的校园环境,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才可以把优秀的地域文化有效地融入校园规划之中,从而引起师生的关注与思考,并培养他们建立地域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的自觉性。

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对地域文化进行提炼和传承,并由此加强现代校园的历史文化氛围,是目前许多中学设计过程中会面临的问题。

文章以齐河某中学校园的规划设计为例,基于对齐河地域性特征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分析,从校园规划、空间塑造和建筑设计三个层面探索了校园地域性的演绎方
图3 入口广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4 “晏”字塔楼(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式,并展开详细的说明,提出了地域文化与学校建筑规划结合设计的新思路,希望为中学建筑的建筑文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苏蒙,李鹏涛.浅谈地域文化在中小学建筑创作中的转译: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第五小学设计为例
[J].建筑与文化,2019(05):
图5 中学大门(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91-192.
[2]
陈晓虹.学校规划建筑设计的地域性探讨[J].山西建筑,2018,44(14):17-18.[3] 季桂起.德州地域文化概论[M].北京:线装书局,2015.[4]
蔡子为.地域性文化与学校建筑设计:以湘西州民族中学双河校区方案设计为例[J].四川建筑,2018,38(01):23-26,29.[5]
伍朝晖.高校校园景观地域设计初探[J].居舍,2018(07):94 .
羽毛球馆
培训班
训练馆

球馆
篮球馆
设休息处
图书馆
培训班
训练馆
游泳馆上空
健身房
羽毛球馆
设休息处
形体教室
培训班
图3 体育中心三层功能布局优化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2 体育中心二层功能布局优化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参考文献
[1] 郎洁.基于共享理念的大学校园公共设施使用后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20.
[2] 谢智帅.基于使用反馈的南沙体育馆可持续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7.
[3] 庄惟敏,韩默.建筑使用后评估基本方法与前沿技术综述[J].时代建筑,2019(04):46-51.
[4]
肖钧.广州大学城体育馆使用后评价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5] 邱峰.高校体育馆使用后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6]
王凯.严寒地区体育馆气候适应性评价体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7]
葛帅.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深圳大学元平体育馆空间使用后评价[D].深圳:深圳大学,2019.[8]
郭斯文,汤朔宁.用户体验视角下的体育馆使用后评价指标初探[J] .建筑技艺,2021,27(10):112-114.[9]
刘亚娇.基于适用性的使用后评价方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7.
(上接第13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