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9 我们家的男子汉-部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我们家的男子汉
《我们家的男子汉》是王安忆写孩子成长的一篇叙事散文,讲述了小外甥从出生到四岁这段时间里的种种趣事,生动地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

课文从“他对食物的兴趣”“他对独立的要求”“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三个方面展现了这个小“男子汉”的成长。

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结构非常清晰。

开头部分交代写作对象,说明了孩子和作者的关系,以及留在家中的原因。

文章主体部分用三个小标题从三个方面展现了小外甥的成长。

“他对食物的兴趣”这一部分写了小外甥关于“吃”的很多细节。

如他吃饭的状态很好,吃的量很多,吃的范围很广,吃得有滋味……表现了小男孩可爱率真的特点。

“他对独立的要求”这一部分主要通过买东西这件事,抓住他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描写,表现了小“男子汉”对独立生活的渴望与执着,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外甥的关爱与赞赏之情。

“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主要写了两个事例:一是送他去托儿所的情景,展现了这个小“男子汉”能够勇敢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化;二是他乘火车回安徽的情景,体现了这个小“男子汉”在富有挑战的环境中表现出的沉着与刚强。

结尾部分总结上文,点题,表达了作者对小外甥成长的感慨。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徽、谜”等生字,掌握多音字“强、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的方式理解“爽气、风靡”等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结合文中的小标题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感受作者刻画的活灵活现、纯真可爱的小“男子汉”形象,体会作者对其深深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结合文中的小标题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感受作者刻画的活灵活现、纯真可爱的小“男子汉”形象,体会作者对其深深的喜
爱之情。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

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生字教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教学“徽、唇、荤”时,可以结合图片;教学“沮、吭、妨”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词语理解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自主理解词义,教师对重点词语、难词进行强调。

2.阅读教学
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借助小标题了解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可以先让学生读读课文的题目、课前学习提示与开头部分,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我们”家的男子汉是谁?课文围绕小“男子汉”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为什么称一个孩子为“男子汉”?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阅读课文。

再组织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读,一边读一边思考:围绕小标题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接着再让学生围绕小标题,抓住主要事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精读课文《小英雄雨来》(节选)一课中学习的长文章阅读方法,尤其是列小标题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尝试给每个小部分换个小标题。

在了解主要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要称这个孩子为‘男子汉’”这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抓住课文中描写的事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体会,从中发现作者对小男孩成长过程的那种细致入微的关注,以及见证这种成长的欣喜和自豪。

3.表达运用
在学习了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说自己对“男子汉”的认识,也可以列举一些平凡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说一说他们算不算“男子汉”。

通过交流表达,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训练口语表达。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如果提到“男子汉”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导入: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男子汉”呢?是保家卫国的军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家,还是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运动员?而作家王安忆把家里的小外甥称为“我们家的男子汉”,这个小男孩有着怎样的特点呢?作者为什么称他为“男子汉”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认识这个“男子汉”吧!(板书课题)
3.介绍王安忆,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王安忆,1954年生于南京,当代作家。

其主要著作有《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等小说集以及《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等长篇小说。

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表现他们不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

“理解”与“爱”是她的创作宗旨。

在艺术表现上,她的早期小说多感情抒发,近期创作趋于冷静和细致。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默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①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②观察这篇课文的行文特点、文章结构,思考与之前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3.指名分段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4.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指名学生朗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字进行警示。

“唇、尚、嘱”为翘舌音,“尚、强、吭、妨”为后鼻音,“嘹”为边音。

“徽”和“咐”要读准声母。

“倔”读二声,不能读成四声。

5.齐读生字,强化记忆。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题目、课前学习提示与开头部分,提出自己的疑惑。

(1)“我们家的男子汉”是谁?
(2)课文围绕小“男子汉”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7.学生带着这些疑问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找到问题的答案。

(1)“我”的小外甥。

(2)“他对食物的兴趣”“他对独立的要求”“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三个方面。

8.引导学生交流:你认为这篇课文的行文特点和文章结构与一般的文章有什么不同?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明确。

(1)文章由开头语、主体部分、结束语三个部分组成。

(2)主体部分按展现的性格特点用三个小标题呈现。

9.引导学生浏览课文主体部分的内容,读小标题,体会小标题的作用。

概括每部分内容,使结构层次更清楚,吸引读者,使文章更生动。

10.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小男孩成长的过程,通过“他对食物的兴趣”“他对独立的要求”“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三个方面的描写,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

板块三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1.学生自读课文的主体部分,小组内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称这个孩子是“男子汉”?
(2)作者对他有着怎样的感情?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依次引导感悟主体部分的三个方面。

(1)“他对食物的兴趣”。

①理解词语“爽气、风靡、恍惚”的含义。

爽气:爽快。

风靡:草木随风而倒,形容事物很风行。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②引导学生画出小男孩在吃的方面的种种细节,感受他对食物的热爱。

根据学生的交流,依次出示句段,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他的可爱率真。

句段1:“他吃饭很爽气。

”带他的保姆这么说他。

确实,他吃饭吃得很好,量很多,范围很广——什么都要吃,而且吃得极有滋味。

叫人看了不由得也会嘴馋起来。

“爽气”写出了小男孩的男子汉性格。

“什么都要吃”具体说明他吃的“范围很广”,“叫人看了不由得也会嘴馋起来”从侧面生动地表现了他“吃得极有滋味”。

句段2:他对所有的滋味都有兴趣,为了吃一客小笼包子,他可以耐心地等上三刻钟;他会为他喜欢吃的东西编儿歌一样的谜语。

当实在不能再吃了的时候,他便吃自己的大拇指,吃得十分专心,以至前边的嘴唇都有些翘了起来。

“耐心地等上三刻钟”可见他对食物的兴趣之大;“编儿歌一样的谜语”说明他爱动脑筋;“以至前边的嘴唇都有些翘了起来”可见他的专心与执着。

句段3:当《少林寺》风靡全国时,他也学会了一套足以乱真的醉拳。

耍起来,眼神都恍惚了,十分入迷。

他向往着去少林寺当和尚。

可是我们告诉他,当和尚不能吃荤。

他说:“用肉汤拌饭可以吗?”“不可以。

”“那么棒冰可以吃吗?”他小心地问,是问“棒冰”,而不是冰激凌,甚至不是雪糕。

“那山上恐怕是没有棒冰的。

”我们感到非常抱歉。

“小心”刻画出了他既想到少林寺去当和尚,又想吃到甜品的矛盾心理。

为了去少林寺,他已经忍痛割爱决定不吃冰激凌、雪糕了,但连棒冰都不能吃,他就不能忍受了,体现了他的执着、率真。

③指导朗读,读出小“男子汉”的爽气、执着、率真。

(2)“他对独立的要求”。

①指导掌握多音字“强”。

“强”在表示“坚硬不屈,固执”时,读jiàng,如“倔强”;在表示“勉强”时,读
qiǎng,如“强迫”;在表示其他意思时读qiáng,如“强大、坚强、要强”。

②理解词语“倔强、胆怯”的含义。

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胆怯:胆小;缺乏勇气。

③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小男孩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发现小男孩对于独立的渴望与尝试,感受小男孩的情感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交流课件依次出示句段,引导全班共同感悟。

句段4:一只胖胖的小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倔强的活鱼为喻形象地刻画出“我”牵着小男孩时他挣扎的情态,表明了他想要独立的愿望很坚决。

句段5:他好久没说话,潦草地吃着山楂片,神情有些沮丧,我有点儿后悔起来。

“潦草”“沮丧”这两个词语传神地写出了小“男子汉”失败后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情形。

句段6:后来,他会自个儿拿着五个汽水瓶和一元钱到门口小店换橘子水了。

他是一定要自己去的。

假如我不放心,跟在他后面,他便停下脚步不走了:“你回去,回去嘛!”我只得由他去了。

他买橘子水日益熟练起来,情绪日益高涨,最终变成了一种可怕的狂热。

从一开始的“胆怯”到后来可以自己去换橘子水,这是小男孩成长的过程。

自己去换橘子水时的独立性和狂热,是小男孩的一种要满足自己成就感的外在表现。

(3)“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①指导掌握多音字“吭”。

“吭”在表示“出声、说话”时,读kēng,如“一声不吭”;在表示“喉咙”时,读háng,如“引吭高歌”。

②理解词语“不约而同”的含义。

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③引导学生明确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上托儿所和回安徽两件事,抓住课文中写到的这两件事都是小男孩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从他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的沉着、刚强,从中能够感受到一个小“男子汉”的形象。

3.引导学生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根据作者描写的“他的脸盘的轮廓”“手掌上的细纹”“身体”“力气”等细节的一点一点的变化表现出作者看着小男孩一天天长大的“奇妙”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者写了小男孩生理、心理、精神等各方面的变化,“一点儿一点儿”突出了他的成长过程,体现了作者的观察是长期的、细腻的,从中表现出作者对他的喜爱、关切之情。

4.引导学生根据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反映出的小男孩的性格特点,总结作者称小男孩为“男子汉”的原因。

男子汉不是一天长成的,是由男孩子逐步长大、学习、锻炼而成的。

文中的“男子汉”虽然年龄小,但却很有男子汉的风度,如吃饭爽气,不挑三拣四,有独立意识,自尊心强,遇到困难毫不退缩等,所以作者说他是“男子汉”。

5.引导学生回顾《小英雄雨来》(节选)中列小标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概括课文主体部分的内容,可以自己总结归纳,可以引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引用主要人物的语言。

6.学生交流反馈,再根据总结的内容尝试给每个小部分换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贪吃的男子汉/“对所有的滋味都有兴趣”/“他吃饭很爽气”
第二部分:独立的男子汉/“他提出要让他自己买”/“不要,不要,我自己说”
第三部分:沉着的男子汉/“坦然地接受了这个现实”/“他勇敢地抓住窗框”
7.引导学生交流:文中的“男子汉”还是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那么作为小学生,你认为“男子汉”应该具备怎样的品格呢?
要有独立性,要勇敢坚强,能坦然面对生活的挑战,敢于承担责任等。

8.提问:下列人物的行为是否属于“男子汉”的行为?你是否对男子汉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学生交流)
航天英雄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人。

四川凉山森林消防员克服山高路陡、沟深林密、缺氧难行等困难,在海波3700余米的地方与森林大火展开搏斗,27名消防员在扑救工作中牺牲。

中国民航机长刘传健在遭遇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紧急状况下,临危不乱、果断应对,带领机组成员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119名乘客的生命安全。

守岛卫士王继才、王仕花夫妇32年来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海岛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退休军人吕保民勇斗歹徒,身受重伤。

清洁工人每天起早贪黑地维护城市的环境卫生。

9.小结:其实,不论年龄长幼、地位尊卑、事业大小,只要是勇敢、乐观地拼搏,追求积极的人生的人,都应当被视为“男子汉”。

板块四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我们家的男子汉⎩⎪⎨⎪⎧⎭
⎪⎬⎪⎫男孩子:对食物——爽气男人:买东西——独立男子汉⎩
⎪⎨⎪⎧ 上托儿所——沉着回安徽——勇敢率真爽气独立自主沉着勇敢 2.课外拓展:积累体现坚强精神的诗句。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东汉]刘桢《赠从弟》(其二)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燮《竹石》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明]于谦《石灰吟》
3.总结:本文生动而细腻地描写了一个小男孩成长的过程,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

这是一个“男子汉”在长大,也是一个生命在成长。

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是在介绍他们家中的一个小小“男子汉”,也是在歌颂一个健康生命的成长。

健康成长的生命
是最美丽的,希望同学们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练习设计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认识小标题,关注表达。

在整体感知时,要求学生说出本课与一般课文的不同,让学生认识小标题,了解小标题的作用。

课文精读时,结合小标题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关注作者怎样选材,怎样围绕中心组织材料。

2.以读促悟,培养语感。

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读书,让学生自读自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