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三校2024届化学高二上期中统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三校2024届化学高二上期中统考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向某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和2molH2O(g),发生反应:CO+H2O (g)CO2+H2。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CO 的体积分数为x。

若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不变,起始物质按下列四种配比充入该容器中,达到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大于x的是
A.0.5molCO+2molH2O(g)+1molCO2+1molH2
B.1molCO+1molH2O(g)+1molCO2+1molH2
C.0.5molCO+1.5molH2O(g)+0.4molCO2+0.4molH2
D.0.5molCO+1.5molH2O(g)+0.5molCO2+0.5molH2
2、某温度时,在一体积不变的容器中充入A、B各1 mol,反应进行到10 s时,测得容器中含有A:0.8 mol;B:0.4 mol;C:0.4 mol。

据此回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A+3B==C B.2A+B===C C.A+3B===2C D.A+3B===3C
3、已知有如下热化学方程式
① 2C(s)+O2(g)=2CO(g) ΔH1
② 2H2(g)+O2(g)=2H2O(g) ΔH2
③ C(s)+ H2O(g)=CO(g) +H2(g) ΔH3
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ΔH3=(ΔH1+ΔH2)/2B.ΔH3= ΔH2-ΔH1
C.ΔH3=(ΔH2-ΔH1)/2D.ΔH3= (ΔH1-ΔH2)/2
4、下列名言名句中隐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开山凿石B.涂脂抹粉C.沙里淘金D.火上浇油
5、对于恒温、恒容下的反应2A(g) + 2B(g)3C(g) + D(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单位时间内生成2n mol A,同时生成3n mol C
B.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B,同时消耗0.5n mol D
C.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而变化
D.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6、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将10mol CO和一定量的H2S混合加热并达到下列平衡:CO(g)+H2S(g) COS(g)+H2(g) K
=1,平衡后CO物质的量为8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H2S的转化率之比为1∶1
B.达平衡后H2S的体积分数为4%
C.升高温度,COS浓度减小,表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D.恒温下向平衡体系中再加入CO、H2S、COS、H2各1mol,平衡不移动
7、关于可逆反应A(s)+ +B(g)2C(g);△H<0,平衡常数为K,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c2(C)/c(A)×c(B)
B.K值越大表示达到平衡时,正反应进行程度越大
C.其它条件不变时,温度升高,K值增大
D.其它条件不变时,压强减小,K值减小
8、在1100℃,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FeO(s)+CO(g)Fe(s)+CO2(g) △H=a kJ/mol(a >0),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生成1 mol Fe,则吸收的热量小于a kJ
B.若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加快,则化学平衡正向移动
C.若增大压强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D.若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则可以判断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9、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A 食醋浸泡水垢产生无色气体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B 乙醇与橙色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混合橙色溶液变为绿色乙醇具有氧化性
C
向试管中加入苯,再加入酸性高锰酸
钾溶液,振荡分层,下层紫红色
苯与高锰酸钾溶液不
反应
D 甲烷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变化甲烷的化学性质稳定
A.A B.B C.C D.D
10、在用Zn、Cu片和稀H2SO4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锌片是正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B.电流方向是从锌片流向铜片
C.溶液中H2SO4的物质的量减少D.电解液的PH保持不变
11、下列关于电解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电解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B .电解池的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发生氧化反应
C .电解时,电子由电源负极流向阴极,通过电解质溶液到达阳极
D .许多在通常条件下不能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通过电解实现 12、反应22
32SO O 2SO +一定条件
经过一段时间后,3SO 的浓度增加了10.4mol L -⋅,在这段时间内用2O 表示的反
应速率为110.04mol L s --⋅⋅,则这段时间为( ) A .0.1 s
B .5s
C .10s
D .2.5s
13、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 aA (g )bB (g )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
时,A 的浓度变为原来的40%,则( )
A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B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
C .物质B 的质量分数减小了
D .a >b
14、一种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如图。

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422Δ
CH +H O 3H +CO −−−→催化剂
,每消耗1mol CH 4转移12mol 电子 B .电极A 上H 2参与的电极反应为:H 2+2OH --2e -=2H 2O C .电池工作时,CO 32-向电极B 移动
D .电极B 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 2+2CO 2+4e -=2CO 32- 15、下列各组微粒互为同位素的是 A .1H 和2H
B .14
C 和14N
C .37Cl 和37Cl -
D .56Fe 2+和56Fe 3+
16、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甲烷的标准燃烧热为890.3 kJ·mol -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 4(g)+2O 2(g)===CO 2(g)+2H 2O(g)
ΔH=-890.3 kJ·mol -1
B .500 ℃、30 MPa 下,将0.5 mol N 2 和 1.5 mol H 2 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 3(g),放热19.3 kJ ,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 2(g)+3H 2(g)
2NH 3(g)ΔH=-38.6 kJ·mol -1
C .已知在120 ℃、101 kPa 下,1 g H 2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121 kJ 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 2(g)+1
2
O 2(g)
H 2O(g) ΔH=-242 kJ/mol
D.CO(g)的燃烧热是283.0 kJ·mol-1,则2CO2(g)===2CO(g)+O2(g)反应的ΔH=+283.0 kJ·mol-1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
17、下表中①~⑦表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元素。

IA IIA IIIA IV A V A VIA VIIA
1
2 ①②③
3 ④⑤⑥⑦
(1)②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______个,该元素的符号是_______;⑦元素的氢化物的电子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①③④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此物质的水溶液显_____性。

(3)⑥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③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④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于⑤元素,用一个化学方程式来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物质与反应条件已略去)。

A是常见金属,B是常见强酸;D、I均为无色气体,其中I为单质,D的相对分子质量是I的两倍;E是最常见的无色液体;G为常见强碱,其焰色反应呈黄色;J是常见红色固体氧化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
(1)G的电子式为_________。

(2)H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工业上H2O2是一种重要的绿色氧化还原试剂,某小组对H2O2的催化分解实验进行探究。

回答下列问题:(1)在同浓度Fe3+的催化下,探究外界条件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①H2O2溶液在Fe3+催化下分解的反应历程如下:
第一步反应历程为:2Fe3+ + H2O2 = 2Fe2+ +O2 +2H+
第二步反应历程为:________;
除了图中所示仪器之外,该实验还必需的仪器是________。

②请完成下面表格中I、II、III的实验记录内容或数据:
实验编号0.1mol•L﹣1Fe2(SO4)30.1mol•L﹣1H2O2溶液蒸馏水(mL) 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秒)
Ⅰ2mL 20mL 0 20 t1
Ⅱ2mL V1mL 2mL 20 t2
ⅢV2 mL 20mL 0 50 t3
V1=________,V2=________;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当三个实验中均产生10ml气体时,所需反应时间最长的是
___________(填“t1”、“t2”或“t3”)
(2)该小组预测同为第四周期VIII族的Fe、Co、Ni可能有相似的催化作用。

查阅资料:Co x Ni(1-x)Fe2O4(其中Co、Ni 均为+2价)也可用作H2O2分解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

如图表示两种不同方法制得的催化剂Co x Ni(1-x)Fe2O4在10℃时催化分解6%的H2O2溶液的相对初始速率随x变化曲线。

①由图中信息可知________法制取得到的催化剂活性更高。

②推测Co2+、Ni2+两种离子中催化效果更好的是________。

20、镁及其合金是一种用途很广的金属材料,目前世界上60%的镁是从海水中提取的。

主要步骤如下:
(1)为了使MgSO4转化为Mg(OH)2,试剂①可以选用________,要使MgSO4完全转化为沉淀,加入试剂的量应为
________________。

(2)加入试剂①后,能够分离得到Mg(OH)2沉淀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3)试剂②选用________;写出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4)无水MgCl2在熔融状态下,通电后产生镁和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1、化合物H是一种用于合成药物的中间体,其合成路线流程图如下:
(1)B中的含氧官能团名称为羟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B→C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A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

①含有苯环,且遇FeCl3溶液不显色;
②能发生水解反应,水解产物之一能发生银镜反应,另一水解产物分子中只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4)F 的分子式为C18H20O4,写出F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

(5)以苯、甲醛和丙酮为基础有机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见本题题干)。

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B
【分析】恒温恒容下,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发生变化,将物质全部转化到左边满足n(CO)∶n(H2O)=1∶2,为等效平衡,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相同,不同配比达到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大于原平衡中CO的体积分数x,说明不同配比全部转化到左边应n(CO)∶n(H2O)>1∶2;
【题目详解】A. 0.5molCO+2molH2O(g)+1molCO2+1molH2等效为1.5 molCO+3 molH2O(g),n(CO)∶n(H2O)=1∶2,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为x,故A不符合;
B. 1molCO+1molH2O(g)+1molCO2+1molH2等效为2 molCO+2 molH2O(g),n(CO)∶n(H2O)=1∶1>1∶2,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大于x,故B符合;
C. 0.5molCO+1.5molH2O(g)+0.4molCO2+0.4molH2等效为0.9 molCO+1.9 molH2O(g),n(CO)∶n(H2O)=9∶19<1∶2,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小于x,故C不符合;
D. 0.5molCO+1.5molH2O(g)+0.5molCO2+0.5molH2等效为1 molCO+2 molH2O(g),n(CO)∶n(H2O)=1∶2,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等于x,故D不符合;
答案选B。

2、C
【题目详解】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体积条件下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之比,∆n(A)=1-0.8=0.2mol,∆n(B)=1-0.4=0.6mol,∆n(C)=0.4mol,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3B===2C;答案选C。

3、D
【解题分析】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将①/2-②/2,可得C(s)+H2O(g)═CO(g)+H2(g),反应热随之相加减,可求得反应热;
【题目详解】2C(s)+O2(g)=2CO(g) ΔH1 ①2H2(g)+O2(g)=2H2O(g) ΔH2 ②利用盖斯定律,将①/2-②/2,可得
C(s)+H2O(g)═CO(g)+H2(g),则ΔH3= (ΔH1-ΔH2)/2;综上,本题选D。

4、D
【题目详解】A.开山凿石,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涂脂抹粉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沙里淘金过程中,只是把沙中的金分离出来,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火上浇油的过程中,油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 正确。

故选D 。

【题目点拨】
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键是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5、A
【分析】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的判断要抓两条线索:一是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二是“变量不变”,由此分析。

【题目详解】A.“单位时间内生成 2n mol A ”是逆反应速率,用()A υ逆表示;“单位时间内生成3n mol C ”是正反应速率,用(C)正υ,则()A υ逆:(C)正υ=2n:3n=2:3,等于A 、C 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 项正确; B.“单位时间内生成 n mol B”是逆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消耗0.5nmolD”是也是逆反应速率,所以无法确定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B 项错误;
C.恒温恒容条件下,气体压强与气体分子数目成正比,根据反应2A(g) + 2B(g)
3C(g) + D(g)可知,反应前后气体分
子数目相同,即在反应过程中气体压强不发生变化,所以当容器中压强不变时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C 项错误; D.因反应混合物各组分都是气体,根据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容器中气体总质量不变;而题设条件是恒容,根据密度公式m
=
ρV
可知,反应过程中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一直不变,所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 项错误;答案选A 。

6、B
【分析】A. 利用三段法计算起始时H 2S 的物质的量,进一步计算转化率; B. 根据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进行计算; C. 升高温度,COS 浓度减小,平衡逆向进行; D. 根据Q c 与K 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题目详解】A. 设起始时H 2S 的物质的量为x mol,
CO(g) + H 2S(g)
COS(g) + H 2(g);
始(mol) 10 x 0 0 转(mol) 2 2 2 2 平(mol) 8 x-2 2 2
平衡常数K=22V V 8x 2V V

-⨯=1,解得x=2.5mol ,CO 的转化率=210×100%=20%,H 2
S 的转化率=22.5×100%=80%,转
化率不相等,A 项错误;
B. 达平衡后H2S的体积分数=
0.5
80.522
+++
×100%=4%,B项正确;
C.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升高温度,COS浓度减小,平衡逆向进行,说明正向为放热反应,C项错误;
D. 恒温下向平衡体系中再加入CO、H2S、COS、H2各1mol,Q c=
2121
V V
810.51
V V
++

++

=0.67<1说明平衡正向移动,D项错
误;
答案选B。

【题目点拨】
本题判断平衡移动方向时可用浓度商与平衡常数进行比较,通过大小关系确定平衡移动的方向,并进一步确定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

对于可逆反应a A(g)+b B(g) c C(g)+d D(g),在一定温度下的任意时刻,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有如下关系:Q=,称为浓度商,且
Q<K 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v正>v逆
Q=K 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v正=v逆
Q>K 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v正<v逆
7、B
【题目详解】A.在可逆反应中,A是固体,浓度为1,不在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A错误;
B.K表达了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K值越大表示达到平衡时,正反应进行程度越大,B正确;
C.对于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左移,K值减小,C错误;
D.影响K值的外界因素只有温度,压强减小,温度不变,K值不变,D错误;
答案选B。

8、B
【解题分析】A、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1molFe,吸收的热量等于akJ,故A错误;B、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该反应正反应是吸热反应,正反应速率增大更多,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故B正确;C、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若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故C错误;D、恒温条件下,压强始终不变,故压强不变,不能说明到达平衡,故D错误;故选B。

点睛:考查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平衡状态的判断等,难度中等,注意C选项中平衡状态的判断,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反应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不再变化,说明到达平衡。

解题关键:A、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1molFe,吸收的热量等于akJ;B、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吸热反应移动;D、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恒温条件下,压强始终不变;
9、B
【题目详解】A.食醋浸泡水垢,发生强酸制取弱酸的反应,则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强,故A正确;
B.乙醇具有还原性,被重铬酸钾氧化,则橙色溶液变为绿色,结论不合理,故B错误;
C.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苯分子中不含碳碳双键,不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故C正确;
D.甲烷属于饱和烃,性质稳定,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B。

10、A
【解题分析】试题分析: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锌比铜活泼,所以锌是负极,失去电子。

铜是正极,溶液中的氢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生成氢气。

A不正确,BB正确,电流方向是从铜片流向锌片,C正确,D不正确,氢离子浓度降低,电解质溶液的pH增大,答案选C。

考点:考查原电池的有关判断和应用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考点,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规范答题能力。

明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是答题的关键,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和总结。

11、C
【题目详解】A.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是电解池,所以电解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故A正确;
B. 电解池的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阳极上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B正确;
C. 电子不进入电解质溶液,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阴极、从阳极沿导线流向正极,故C错误;
D. 电解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可以使通常条件下不能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得以发生,如以铜为阳极,硫酸为电解质时,可生成硫酸铜和氢气,故D正确;
故选C。

12、B
【题目详解】用O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4mol•L-1•s-1,则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v(SO3)
=2v(O2)=2×0.04mol•L-1•s-1=0.08mol•L-1•s-1,根据公式可知:
1
3
11
3
()0.4?
()0.08?·
c SO mol L
t
v SO mol L S
-
--

===5s,故选B。

13、A
【解题分析】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若平衡不移动,A和B的浓度应均是原来的倍,但当达到新的平衡时,A的浓度是原来的,说明减小压强平衡向正反应反应方向移动。

【题目详解】A.平衡时A的浓度是原来的,小于原来的倍,说明平衡向正反应反应方向移动,故A正确;
B.平衡时A的浓度是原来的,小于原来的倍,说明平衡向正反应反应方向移动,故B错误;
C.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物质B的质量增大,混合物总质量不变,所以物质B质量分数增大,故C错误;
D.增大体积,压强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说明,故D错误;
本题答案为A。

【题目点拨】
采用假设法分析,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若平衡不移动,A和B的浓度应均是原来的倍,但当达到新的平衡时,A的浓度是原来的,说明减小压强平衡向正反应反应方向移动。

14、D
【题目详解】A、1mol CH4→CO,化合价由-4价→+2上升6价,1mol CH4参加反应共转移6mol电子,故A错误;
B、环境不是碱性,否则不会产生CO2,其电极反应式:CO+H2+2CO32--4e-=3CO2+H2O,故B错误;
C、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电极A是负极,电极B是正极,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故C错误;
D、根据电池原理,O2、CO2共同参加反应,其电极反应式:O2+2CO2+4e-=2CO32-,故D正确;
故合理选项为D。

15、A
【题目详解】A.1H 和2H表示核电荷数相同,中子数不等,是同位素,故A正确;
B.14C 和14N的核电荷数不等,是两种不同元素,故B错误;
C.37Cl 和37Cl-是同种元素的两种不同微粒,故C错误;
D.56Fe2+和56Fe3+是同种元素的两种不同微粒,故D错误;
答案为A。

【点晴】
本题考查了同位素的判断以及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的关系等知识点。

根据同位素的概念,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互称同位素,同位素是不同的原子,但是属于同一种元素;元素符号的左下角数字表示质子数,左上角数字表示质量数,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

16、C
【题目详解】A.燃烧热是在一定条件下,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2CO2(g)+2H2O(l)△H=-890.3kJ•mol-1,水不能是气态,故A错误;
B.氨的合成为可逆反应,0.5 molN2和1.5molH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kJ,则反应
N2(g)+3H2(g) 2NH3(g)的反应热ΔH>-38.6kJ·mol-1,故B错误;
C.1gH2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121kJ热量,即1molH2燃烧放热242kJ,故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2(g)+1/2O2(g)H2O(g) ΔH=-242kJ/mol,故C正确;
D.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1,则CO(g)+1/2O2(g)=CO2(g) ΔH=-283.0 kJ·mol-1,则2CO2(g)=2CO(g)+O2(g)反应的ΔH=+2×283.0kJ·mol-1,逆向反应时反应热的数值相等,符号相反,故D错误。

故选C。

【题目点拨】
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
17、3N Na2CO3碱性③⑥处于同一主族中,它们的原子半径大小主要取决于电子层数,⑥原子的电子层数大于③原子的电子层数,所以⑥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③元素的原子NaOH + Al(OH)3 = NaAlO2 + 2H2O 【题目详解】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可以推知①是C,②是N,③是O,④是Na,⑤是Al,⑥是S,⑦是Cl。

(1)②是氮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5,比次外层电子数多3个,该元素的符号是N;⑦是Cl元素,其氢化物氯化氢的电子式为;
(2)由①③④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碳酸钠,其化学式为Na2CO3,碳酸钠是强碱弱酸盐,水解使溶液显碱性;
(3)③⑥分别为O、S元素,③⑥处于同一主族中,它们的原子半径大小主要取决于电子层数,⑥原子的电子层数大于③原子的电子层数,所以⑥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③元素的原子;
(4)④是钠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钠的碱性强于⑤铝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铝,可用化学方程式为NaOH + Al(OH)3 = NaAlO2 + 2H2O来证明。

18、Fe(OH)22Fe3++SO2+2H2O=2Fe2++SO42—+4H+Fe2O3+3H2SO4=Fe2(SO4)3+3H2O
【分析】G为常见强碱,其焰色反应呈黄色,则G为NaOH,E是最常见的无色液体,则E为H2O,J是常见红色固体氧化物,则J为Fe2O3,J中的铁元素来自于A,则A为Fe,B是常见强酸,能与Fe反应生成无色气体D和水,且D、I均为无色气体,其中I为单质,D的相对分子质量是I的两倍,则I为O2,D为SO2,B为H2SO4,Fe2O3与H2SO4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则C为Fe2(SO4)3,SO2具有还原性,将Fe2(SO4)3还原为FeSO4,则F为FeSO4,FeSO4与NaOH 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和硫酸钠,则H为Fe(OH)2,据此答题。

【题目详解】(1)G为NaOH,NaOH由离子键和共价键构成,其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2)H为Fe(OH)2,化学式为:Fe(OH)2,故答案为Fe(OH)2。

(3)反应①为硫酸铁、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Fe3++SO2+2H2O=2Fe2++SO42—+4H+,故答案为
2Fe3++SO2+2H2O=2Fe2++SO42—+4H+。

(4)反应②为氧化铁与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故答案为
Fe2O3+3H2SO4=Fe2(SO4)3+3H2O。

19、2Fe2+ + H2O2 +2H+= 2Fe3+ + 2H2O 秒表18 2 t2微波水热法Co2+
【分析】(1)应用控制单一变量法探究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据此分析解答。

【题目详解】(1)①H2O2溶液在Fe3+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总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O2↑;第一步反应历程为:2Fe3+ + H2O2 = 2Fe2+ +O2 +2H+,由总反应方程式-第一步反应历程可得第二步反应历程为:2Fe2+ + H2O2 +2H+= 2Fe3+ + 2H2O;该实验是探究外界条件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因此除了测定氧气体积外,还需测定收集一定体积氧气所需的时间,所以使用的仪器除了图中所示仪器之外,该实验还必需的仪器是秒表;
②该实验是在同浓度Fe3+的催化下,探究外界条件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因此需要控制铁离子的浓度相同,则V2=2mL,混合溶液的总体积相同,由Ⅰ知,混合溶液的总体积是22mL,故V1=18mL,则实验Ⅰ和Ⅱ探究H2O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Ⅰ和Ⅲ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越高,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故反应速率最小的是实验Ⅱ,故当三个实验中均产生10ml气体时,所需反应时间最长的是t2;
(2)①由图中信息可知,微波水热法使过氧化氢分解初始速率增大,所以微波水热法制取得到的催化剂活性更高;
②从图分析,x数值越大,过氧化氢的初始分解速率越大,所以Co2+催化效果更好。

20、(1)石灰乳过量(2)过滤(3)盐酸Mg(OH)2+2H+=Mg2++2H2O (4)MgCl2(熔融)Mg+Cl2↑
【题目详解】(1)工业上常加入廉价的石灰乳使海水中的MgSO4转化为Mg(OH)2;为使MgSO4完全转化为Mg(OH)2,应加入过量石灰乳。

(2)加入石灰乳产生Mg(OH)2,氢氧化镁难溶于水,通过过滤将Mg(OH)2分离出来。

(3)用盐酸溶解Mg(OH)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OH)2+2H+=Mg2++2H2O。

(4)镁是活泼的金属,工业上电解熔融MgCl2制取M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熔融)Mg+Cl2↑
21、醚键羰基消去反应
【题目详解】(1)B为,含氧官能团名称为羟基、醚键和羰基;
(2)B→C是加热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和水,反应类型为消去反应;(3)A()的同分异构体满足:①含有苯环,且遇FeCl3溶液不显色,则不含有酚羟基;②能发生水解反应,水解产物之一能发生银镜反应,另一水解产物分子中只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则应高度对称,考虑氧原子的个数,应该含有甲酸酯结构,则符合条件的结构简式有;
(4)F 的分子式为C18H20O4,结合E()的结构简式,以及F与SOCl2反应生成
,则F的结构简式为:;
(5)甲醛与丙酮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生成HOCH2CH2COCH3,HOCH2CH2COCH3催化氧化得到OHCCH2COCH3,OHCCH2COCH3进一步催化氧化得到HOOCCH2COCH3,HOOCCH2COCH3与SOCl2反应得到ClCOCH2COCH3,
ClCOCH2COCH3与苯在氯化铝催化下反应得到。

合成路线流程图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