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健美操女子单人操成套动作编排研究:以2016年世锦赛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竞技健美操女子单人操成套动作编排研究:以2016年世锦赛
为例
马翔;张琪
【摘要】以2016年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女子单人操前6名的成套动作为例,通过观
察成套视频,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与健美操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深度访谈,对成套动作中操化动作、难度动作、过渡和连接动作、场地运用、音乐使用5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周期规则对操化动作和主体内容的评价标准进行量化,使未来的编排方向更加明确:多采用不对称的上肢动作作为主体,配合单双脚步伐的合理组合,同时多加入一些身体面向的改变;选择难度时,要根据女性运动员的特点,适当选取与柔韧相关且分值较高的难度;创新性地编排多个空间交替
变化的过渡动作,细化难度前的每一拍连接动作,实现操化动作与难度动作的无缝衔接;多元化的路线编排及符合运动员个性特点和技术风格的音乐也是新周期女子单
人操编排的发展方向.
【期刊名称】《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29)006
【总页数】5页(P544-548)
【关键词】健美操;女子单人操;编排
【作者】马翔;张琪
【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北京100191;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
小学,北京10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34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国际体操联合会2013—2016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国际体操联合
会2017—2020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相关文献、学术论文及书籍,收集整理
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为本文的撰写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
1.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2016世锦赛中国队女子单人操教练及有关专家的访谈,获取相关资料,了解中国队成套动作创编的思路、方法和特点,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参考与建议。
1.3 统计分析法
记录2016世锦赛女单决赛前6名成套动作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女子单人操成套由操化、难度、过渡与连接4部分组成。
本文对2016世锦赛女单决赛前6名成套动作不同内容所占节拍进行统计,见表1。
除了法国与韩国选手,其他4名选手总节拍都在240拍以上。
这是由于6名选手
成套动作的音乐时长与节奏快慢有所差异,因此,这里主要分析各部分内容所占总节拍的比例。
首先,6名选手操化动作的节拍数量均占成套总节拍一半以上,由此可见,操化动作的编排对最终艺术得分影响很大。
其次,成套动作要求10个难度,6名选手难度动作节拍数量差异不大,占成套总节拍30%左右。
再次,过渡与连
接动作在成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运动员能力编排不同的动作。
一般情况下,成套中过渡动作多于连接动作,这是因为成套动作要求最多5个地面难度,
这就需要过渡动作作为站立与地面难度的衔接。
而韩国选手地面难度集中,需要更多的连接动作作为衔接,因此,该选手连接动作节拍数量多于过渡动作。
2.1 操化动作对比分析
在比赛中,艺术裁判职责内有针对操化动作的多样性、复杂性与创新性及连续操化动作的数量与均衡性3个方面进行评判打分。
优秀的操化动作编排能提高成套动
作的艺术得分,能够展示出运动员身体协调能力及移动能力。
本文通过对2016世锦赛女单前6名成套操化动作3个部分(上肢动作、下肢和身体面向)进行对比
分析。
通过基本步伐与手臂不同位置的组合,创编符合音乐节奏与风格的操化动作。
根据手臂动作的对称性、步伐的单双脚及身体面向的变化,评判操化动作的复杂性与创新性,从而综合展示运动员的操化能力。
2016世锦赛女单前6名成套艺术得分均为9.0分左右,6人成套操化单元(指一
个完整8拍的操化动作)数量相差较大,见表2。
6名运动员的成套操化手臂不对称动作较多,符合上肢尽量少地出现对称动作的要求。
其中,法国与中国选手的不对称上肢动作所占比例较大,意大利选手的不对称上肢动作所占比例较小,其他3名选手的不对称上肢动作所占比例适中。
从下肢动作来看,单脚比双脚步伐要求运动员的移动能力更强。
对比6名选手步
伐单、双脚的数量,罗马尼亚与法国选手的单脚步伐数量最多,韩国选手的单脚步伐数量最少,其他3名选手的单脚步伐数量适中。
操化动作除了步伐与手臂的组合,还要靠90°、180°、360°3种身体面向的变化
体现不同的运动强度。
因为6名选手操化单元数量不同,所以表2中所示身体面
向数量的偏差较大。
其中360°身体面向的变化是操化高强度的一种体现,因此,
本文主要分析6名选手的360°身体面向的变化。
通过统计得知,罗马尼亚、中国、法国选手的360°身体面向变化数量较多,其他3名选手较少。
根据新周期规则要求,每一个操化单元标记为A,评判操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分别记为A+、A、A-。
根据操化内容评分尺度标准,8个A+为优秀,每个A-扣
0.1分,若成套动作少于8个操化单元,每少1个操化单元扣0.1分。
根据以上对
比分析,操化编排中,上肢的不对称、单双脚步伐的交替及更多身体面向的变化,更能体现操化动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被判定为A+。
2.2 难度动作对比分析
难度动作是成套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美操选手能力的重要体现。
根据《国际体操联合会2017—2020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成人女子单人操要求10个难度动作,且A、B、C、D组难度均有涉及,超过或不足10个难度也将予以减分。
在成套动作中,C组-C组或C组-A组2个难度的无缝连接将被视为难度连接,有0.1的加分;因此,成套动作难度的编排,在不缺组的基础上,尽量选择运动员可以高品质完成的分值较高的难度,且适当将2个难度进行连接不但可以提高成套
难度的分值,更是一名运动员能力的体现,这在世界高水平比赛中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成套动作的难度编排要以运动员身体机能为前提,根据不同运动员自身技术水平及体能特点,合理安排难度组别、分值及难度在成套中的位置,在难度高品质完成的基础上,充分展现运动员的个性特点,给裁判员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为赢得高分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本文将2016世锦赛女单决赛前6名成套动作难度分值、难度分值位序、难度分类与分布特点进行统计分析。
具体统计分析如下。
2.2.1 难度分值统计
2016年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女子单人操决赛前6名成套动作的难度选取更倾向于中、高分值,见表3。
总体来看,前2名选手的难度总分值在8.0分左右,而第3至6名的选手难度分值在7.0分左右,相差近1.0分。
这说明在难度没有失败的前提下,分值的高低是影响决赛整体排名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横向来看,中国选手的难度分值最高,达到8.2分,是6个人中唯一一个难度分值超过8.0分的选手,其中1.0分的难度就有3个。
决赛前2名选手难度分值选取较高,没有0.4及0.5分值的难度,最低难度分值为0.6,且2人都有1.0分值的
难度,这就将2人的难度总分值与其他选手拉开差距。
从纵向来看,0.7分的难度选择最多为21次,占所有难度的28.3%,其次是0.6分和0.8分的难度,均为12次,分别占所有难度的20%,6人中有4人选取了
1.0分的难度。
2.2.2 难度分值位序
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的难度分配可分为3个阶段。
成套前期,由于运动员体能较好,身体控制及力量均为最好状态,多数运动员会选择难度分值较大且略有风险性的难度,以提高整体的难度分值,体现运动能力;随着成套动作的展示,运动员体能有所消耗,身体各项机能略有下降,通过操化及过渡链接的合理编排,在难度间隙调整体能,在此阶段根据运动员能力可能会出现难度分值的第2次峰值。
第3阶段处于成套动作的结束阶段,运动员体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一般来说此阶段会选择分值相对较低且完成稳定性较大的难度,以保证成套动作的完美完成。
2016世锦赛女单决赛前6名成套难度整体分布较为均衡,同时也各具特色,如图1所示。
整体来看,高分值难度基本都集中在开始阶段,6个人的开场难度均在0.7分以上,其中3名选手将第1个难度定为1.0分,2人定为0.8分,1人定为0.7分。
6名选手中有5人的开场难度为D组难度,这表明:1)女单选手更倾向于D组的高分难度,前6名选手中有3人选择了1.0分的D组难度,这与女性运动员柔软度较好有很大关系;2)D组的高分难度相对完成稳定性较差,超过80%的选手将开场难度锁定为D组高分值难度;3)在体能消耗最少的开场阶段,除1人外,所选难度均为运动员10个难度中的最高难度,以保证高分值难度的高品质完成。
中国选手的第6个难度为1.0分,其余5人选择的均为0.7分以下难度,在体能如此消耗的后半套,中国选手还能完成如此高分难度,可见其体能及难度技术的掌握能力。
如图1所示,第7个难度为分界点,之前中国选手的难度分值普遍高于其他选手,但从第7个难度开始,中国选手的难度分值就普遍低于其他5名选手,
这体现了中国选手的难度编排区别于国外选手,具有自己的特点。
2.2.3 难度类别与分布特点
难度的选择不仅要关注分值的高低,而且要从4个组别中挑选适合自己的难度,
实现10个难度的最优组合,发挥自身优势,达到分值最大化。
2016年世锦赛女
单决赛前6名成套动作难度类别较为一致,A组1~2个难度,B组1个难度,C
组4~5个难度,D组2~3个难度,这代表了本周期世界女单最高水平难度的分布,见表4。
具体来说,罗马尼亚选手C、D组难度分值较高,体现了该运动员弹跳能力、柔韧性及平衡能力较好;中国选手B、D组难度分值较高,说明了该运动员上肢力量、柔韧及平衡能力有明显优势;法国选手4个组别相对均衡,没有明显弱项;因此,在成套动作难度选取方面要根据运动员自身特点,合理分配难度动作。
本文以音乐时间作为区分前、后半套的标准,45 s为节点,45 s之前为前半套,45 s至音乐结束为后半套,统计6名运动员成套动作前、后半套难度个数及其分值,发现前半套难度多于后半套,分值也明显高于后半套。
这说明在成套编排中,更倾向于将高分值、高风险难度安排在体能充沛的前半套,将低分值、低风险的难度安排在后半套。
运动员需要对自身能力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从而更加合理地安
排难度分布。
2.3 过渡和连接动作对比分析
成套动作中主体内容一般包括托举、合作、过渡和连接动作,单人操主体内容只体现在过渡和连接动作。
1)过渡动作对比分析。
过渡动作是指空中、地面动作间的灵活和流畅的转换。
根据《国际体操联合会2017—2020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成套动作必须完成地
面(A)、站立(B)和空中(C)3个空间的有效利用,对2016年世锦赛女单前6名比赛录像进行分析,找出每套动作中过渡动作,并将过渡动作按照A—B、
B—A、B—A—B、B—C—B、B—C—A5个类型进行分别统计,并将涉及到的动作与该类型次数列入表中。
2016世锦赛女单决赛前6名的成套动作中A—B的过渡动作编排较多,占所有过渡动作的50%,见表5。
究其原因:1)地面难度完成以后,需要过渡动作将运动空间由地面转化为站立,从而更好地衔接后面的操化动作,保证成套动作的流畅性;2)部分C组跳跃类难度能够承担从站立到空中到地面空间层次的变换。
因此,A—B的过渡多于B—A的动作。
至于B—A—B、B—C—B、B—C—A的过渡空
间变化更复杂,体现运动员能力的同时,也是成套强度的一种体现,更增加了成套动作的艺术性。
从艺术裁判打分角度来看,法国女单成套动作中过渡动作的空间变化更丰富,因此,艺术得分相对较高。
中国女单成套动作中过渡动作的空间变化较为单一,过渡总数量也相对较少,这也成为影响其艺术得分的因素之一。
2)连接动作对比分析。
根据《国际体操联合会2017—2020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成套动作要体现连续性、流畅性,操化、难度、过渡与连接动作紧密结合,展现运动员个人表演风格。
连接动作是指成套动作中联系2个不同内容的动作,
如难度与难度、操化与难度、难度与操化之间的动作,该动作本身不能出现空间变化。
连接动作与过渡动作功能相似,除了使成套动作更加连续、流畅,更使成套内容编排显得更加丰富。
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过渡动作要求必须有空间的变化,而连接动作却不能出现空间的变化。
本文就2016世锦赛女单决赛前6名成套连接动作使用情况进行统计,见表6。
由表6可见,罗马尼亚与中国选手成套连接动作编排数量较为合理,但操化与难
度的连接动作相对较少。
相比之下,意大利与阿根廷选手在这方面的编排较为丰富,甚至细化到难度前每一拍的预备动作,真正实现了操化与难度间的无缝衔接。
为了评价主体内容,新周期规则要求以同一时段完成的动作整体或动作组合为依据,每一动作或动作组合记为G,评价主体动作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流畅性,记为G+、
G。
根据主体内容评价尺度标准,4个G+为优秀。
在成套动作中,主体内容最少
应为4个或4组,若少于4个或4组,扣分将依据缺少的G。
根据以上对比分析,过渡动作丰富的空间变化更能体现主体动作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合理的连接动作更能体现成套动作的流畅性,两者的有机结合丰富了成套的主体内容,从而被判定为G+。
2.4 场地运用对比分析
根据《国际体操联合会2017—2020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成人女子单人操要
求场地为10 m×10 m,如图2所示。
一套优秀的女单成套,除了操化的编排外,场地运用对成套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一个优秀的成套要求运动员应充分利用比赛场地,难度、过渡、连接应合理分配在场地的不同位置;因此,本文就女单前6名
的决赛成套进行场地运用统计,将比赛场地的4个角分别表示为 A、B、C、D,
中间区域表示为 E,4 条边表示为 a、b、c、d,场地运用标识示意如图2所示。
通过表7可以看出,女单决赛前6名的套路对场地运用得比较合理,每个角、每
条边都有涉及。
在有限操化单元的基础上,能够将10 m×10 m的比赛场地充分
利用,不仅要求操化及路线编排合理,更是对女单选手下肢跑跳能力、身体控制能力及体能有很高的要求。
纵向对比来看,中国选手位置到达总数最多,除了C边
以外,其他位置都到达2次以上,这体现了中国选手对场地运用编排较为合理,
且体能充沛。
但其中间区域E到达次数相对较少,仅有5次,一方面由于中国选
手操化单元总数较少,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操化、路线的编排过程中,通过路线的多元化展示运动员的能力。
2.5 音乐使用对比分析
根据《国际体操联合会2017—2020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女子单人操成套动
作时间为1 min 20 s,允许多或少5 s的伸缩度(不包括提示音)。
较上一周期,音乐缩短了10 s,在更短的时间内,如何合理选择、使用音乐并根据音乐进行成
套的创编就显得尤为重要。
将女单前6名决赛成套的音乐进行对比,总体来说6首音乐的选择都是符合女性
特点的,动作编排也与音乐的起伏相匹配,并且能够通过音乐充分地展现运动员的个性特点与技术风格,同时音乐的编辑也是合理、清晰的。
相比较来说,法国女单的成套音乐由多首音乐融合而成,通过多种音乐元素丰富成套音乐,有利于增强表演效果。
新周期规则对操化动作和主体内容的评价标准进行量化,更加明确了未来操化动作和主体内容的编排方向。
同时,难度动作和场地运用的合理化分配也不可忽视。
因此,本文为女子单人操成套编排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操化动作方面。
操化动作是成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能体现编排特点的部分。
在操化动作的编排上,应多采用不对称的上肢动作作为主体,充分利用不同关节运动、动作空间、动作幅度、肢体长度变化,配合单双脚步伐的合理组合,有能力的运动员应在操化动作中多加入一些身体面向的改变,从而丰富操化内容。
2)难度动作方面。
在充分考虑运动员能力及难度最低完成标准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分值较高的难度,并合理编排连接难度;在编排成套动作中的难度位序时,要尽量将分值较高、风险性较大的难度编排在成套的前半部分,从而提高成套难度动作的整体完成质量;在女子单人操的难度选取上,要根据女性运动员的特点,适当选取与柔韧相关且分值较高的难度。
3)过渡与连接动作方面。
除了难度动作以外,过渡与连接动作也是运动员能力的一种体现形式。
在成套动作的编排中,创新性地编排多个空间交替变化的过渡动作,细化难度前的每一拍连接动作,实现操化动作与难度动作的无缝衔接,从而更好地展现运动员的控制能力、平衡能力、协调能力、速度、柔韧及灵敏素质。
4)场地运用方面。
比赛场地的合理运用,更多地体现在场地使用的均衡性。
通过比赛场地区域的划分,能够更好地明确运动员所经过的位置。
多元化的路线编排能
够丰富运动员在“舞台”上的流动性及画面感。
5)音乐使用方面。
在符合竞技健美操特点的基础上选择音乐,更要充分考虑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和技术风格,同时剪接必须流畅、连贯。
成套动作的编创要与音乐的理念相一致,动作空间的变化也要与音乐的起伏相统一,避免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使用。
【相关文献】
[1]国际体操联合会.竞技健美操评分规则:2013—2016[S].2012.
[2]国际体操联合会.竞技健美操评分规则:2017—2020[S].2016.
[3]王洋.对竞技健美操女子单人项目成套编排多样性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
育),2014(1):50.
[4]王国伟.竞技健美操六人操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5]李亚萌.竞技健美操女单成套动作编排设计的研究:以第十三届健美操世界锦标赛女单比赛为例[J].价值工程,2016(12):172.
[6]孙凯.竞技健美操五人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艺术性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
学,2015.
[7]陈思思,王大治,张中印.2013—2016周期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编排指向探析:基于国际体联新版健美操评分规则[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10):56.
[8]宣喧.第十三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竞技健美操三人项目成套动作分析[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6.
[9]岳伟.第十三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女单决赛前六名难度动作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10]田华喜,杨亚萍.第十三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女子单人操项目难度动作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5,34(3):73.
[11]张青.竞技健美操女子单人操成套动作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12]宣喧,戚务迪.第十三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有氧舞蹈冠军队成套动作技术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