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概况
自然疫源地分布广泛,散发病例时有发生。据卫 生部统计,近五年来全国每年炭疽发病数在400- 1000人左右,主要集中在贵州、新疆、甘肃、四川 和广西等地区。
2021/8/17
3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主要是患病的食草动物,人类直接或间 接接触其分泌物而被感染。患者本身也可以 成为传染源。
2021/8/17
2021/8/17
17
治疗原则
• 抗休克与DIC治疗
• 3 . 危重病人在有效抗生素的控制之下,可以短期 使用中等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
• 4 . 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在监视凝血时间的 条件下,给予肝素及潘生丁。
• 预防心功能不全
• 炭疽毒素具有杀伤细胞的作用,重症炭疽病人应 及早考虑预防心功能不全,优先考虑预防性给予 快速强心制剂毒毛旋花子甙或毛花甙丙。
2021/8/17
34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 炭疽芽孢污染的消毒 • 1. 炭疽病人和牲畜的排出物消毒 • 炭疽病人和牲畜的排出物宜使用新配制的含氯消
毒剂乳液消毒,可使用二倍量的20%漂白粉,或 6%次氯酸钙(漂粉精)与排出物混合,作用12h 后再行处理。 • 2. 污染表面消毒 • 污染物体的坚固表面,如墙面、地面,家具等, 可喷雾或擦洗消毒。可用含氯消毒剂如5%~10 %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或氧化剂如2%过氧 乙酸(每平方米表面8mL)。
2. 确定感染来源
对可疑的感染来源应采样进行细菌学检验,以确定 是否确为炭疽芽孢杆菌污染。在动物组织标本中, 镜检发现炭疽芽孢杆菌;或在各种来源的标本中 分离培养获得炭疽芽孢杆菌,可以确定为感染的 来源。
2021/8/17
25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感染来源的确定与处理
3 .感染来源的处理原则 对已确定的感染来源,进行以下处理: a)隔离与治疗病人; b)处死或隔离治疗病畜; c)消毒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物体和环境; d)对在污染地区内或其周围活动的所有牲畜实施免疫接种,
2.临床诊断
皮肤损害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或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 显微镜检查发现炭疽芽孢杆菌,并具有各型炭疽临床表现之一者。
3.确定诊断
细菌培养获得炭疽芽孢杆菌或血清抗炭疽特异性抗体滴度出现4倍或 4倍以上升高者,可以确定诊断。
2021/8/17
13
治疗原则
从做出疑似炭疽的诊断开始就应当按照炭疽进 行治疗,治疗开始时应做到如下两点。
1 .采取标本,以备确定诊断。 2 .建立并保持通畅的静脉进路以备采取有效的
抢救措施。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
2021/8/17
14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易消化饮食,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给 与足量维生素B、C。 皮肤炭疽的局部处理 皮肤炭疽患部可外敷红霉素或金霉素软膏,严禁 切开引流或切除,皮损处切忌抚摸、挤压,以免 病原菌扩散产生败血症。
2021/8/17
23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感染来源的确定与处理
病人被确诊患炭疽后,均应尽力确定其感染来源, 并加以适当的处理,以避免继续发生感染。 1. 采集流行病学资料
接诊疑似炭疽的病人时,须尽可能地询问其发 病前的接触史,从而发现可疑的感染来源。
2021/8/17
24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感染来源的确定与处理
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桦甸市卫生局 桦甸市疾控中心
2021/8/17
1
概念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 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防治法》规 定的乙类传染病,其中肺炭疽按照甲类传染 病管理。常表现为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 疽。
2021/8/17
2
流行概况
•世界概况
散布于世界各地,尤以南美洲、亚洲及非洲等牧 区较多见,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呈地方性流行。 炭疽杆菌可以被用来作为生物武器,因此。炭疽防 控常常被作为生物恐怖防范的主要内容之一。
• 3. 粪便与呕吐物标本
• 表现消化道症状的可疑病人收集粪便或呕吐物标 本,特别注意选取其中混有血液的部分,置无菌 容器中。
• 4. 痰与咳碟标本
• 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的可疑病人应收集其痰液标本, 无痰液者,应取供细菌分离培养用的培养基,打 开平皿盖置病人口鼻10cm处;令病人对平皿咳 嗽,然后迅速盖上平皿。
发病前14日内到达过该类地区;从事与毛皮 等畜产品密切接触的职业;接触过可疑的病、 死动物或其残骸。食用过可疑的病、死动物 肉类或其制品;
2021/8/17
7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 体表感染型(皮肤型)炭疽:在面、颈、手或前 臂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 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 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 引流该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且常化脓,伴有伴有发 热、头痛、关节痛等。少数严重病例,局部呈大 片水肿和坏死。
2021/8/17
16
治疗原则
• 抗休克与DIC治疗
• 1 . 扩容:
• 炭疽病人通常伴有高热,一般均需从静脉补充液 体,出现休克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迹象时,则应 及早足量扩容。通常使用晶体液、血浆及低分子 右旋糖苷,必要时补充新鲜全血。在扩容的同时, 应注意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平衡紊乱。
• 2 . 血管活性药物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慎重使 用。
2021/8/17
20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疫情报告
其他类型的炭疽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 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向相应 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 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网络 直报。 同时以电话、传真等最快捷的通讯方式报告当地卫生行政 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
2021/8/17
32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 炭疽细菌学检查 标本的采取
• 9. 水标本 • 检查水体污染时,用广口瓶收集水样。如须取深
层水样时,将带盖广口瓶伸入水中,然后将用绳 系住的瓶盖提起。 • 10. 土壤标本 • 在牲畜死亡或宰杀的地点,应取土壤标本以供检 查。
2021/8/17
33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22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 病人的处理原则
3.病人污染环境消毒 病人的废弃物品必须焚毁,所有受到污染的物品也 尽可能焚毁。污染的环境和不能焚毁的物品使用 有效方法消毒。病人出院或死亡后,病人所处的 环境应行终末消毒。
4.病人尸体处理 炭疽病人死亡后,其口、鼻、肛门等腔道开口均应 用含氯消毒剂浸泡的棉花或纱布塞紧,尸体用消 毒剂浸泡的床单包裹,然后火化。
4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1.直接接触传播 人类主要经接触牲畜的毛皮和肉类获得感染;
2.呼吸道传播 吸入带大量炭疽芽胞的尘埃、气溶胶
3.消化道传播 食入被感染的肉类
2021/8/17
5
流行病学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农牧民、屠宰、
皮毛加工,兽医及实验室人员。
2021/8/17
6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接触史 病人生活在已证实存在炭疽的疫区,或在
• 炭疽血清学检查 标本的采取 • 在不具备细菌学检验条件时,或者发现可疑的炭
疽病人时,病人已经接受了抗生素治疗的条件下, 可依据血清学检验结果确定对病人的追溯诊断。 由于诊断必须由双份血清做出,需要特别强调急 性期血清的采取。 • 首份血清应在首次检视病人时采取,通常应一次 采取血液标本供涂片镜检,细菌分离培养,血清 学检查及常规的血液检查使用。血清分离后置4℃ 保存,待获得恢复期血清后,一同进行抗体检查。 • 恢复期血清应在发病后15日左右采取。
2021/8/17
10
➢ 脑膜炎型炭疽:可继发于皮肤型、肠型、肺型炭 疽,也可能直接发生。剧烈头痛,呕吐,项强, 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呼吸衰竭,脑脊液多为血 性。
➢ 炭疽败血症:可继发于皮肤型、肠型、肺型炭疽, 也可能直接发生。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高热、 寒战,感染性休克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表现,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大片淤斑,腔道中出现 活动性出血,迅速出现呼吸与循环衰竭。在循环 血液中可检出大量炭疽芽孢杆菌。
2021/8/17
21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 病人疑似诊断时起,即应隔离治疗。 原则上应就地隔离,避免长距离运送病人。
2. 治疗
治疗开始前,首先采取标本以备确定诊断。
以抗生素治疗为基础,同时采取以抗休克、抗
DIC为主的疗法,并根据情况辅以适当的对症治
疗。 2021/8/17
每年早春进行一次。
2021/8/17
26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标本采集
对报告的所有炭疽病例尽可能在抗菌治疗前采取标本: ①所有病人采取血液标本; ②皮肤炭疽病人的皮损边缘的棉拭子标本,皮肤出血点标本; ③肺炭疽病人的痰液或呼吸道分泌物标本; ④肠炭疽病人的粪便标本; ⑤炭疽性脑膜炎病人的脑脊液标本等。
2021/8/17
• 炭疽细菌学检查 标本的采取 • 2 .血液标本 • 所有的疑似人类病例和病畜,都应采取血
液标本,标本量至少应满足下列检查的需 要: • a)涂片进行显微镜检查; • b)接种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培养; • c)分离血清检查抗体; • d)常规血液检查。
2021/8/17
29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 炭疽细菌学检查 标本的采取
2021/8/17
11
诊断依据
实验室检测
皮肤损害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或血 液、脑脊液等标本中,显微镜检查发现炭疽芽孢 杆菌。
细菌分离培养获炭疽芽孢杆菌。 血清抗炭疽特异性抗体滴度出现4倍或4倍以上升
高。
2021/8/17
12
诊断分类
1.疑似诊断
具有典型皮肤损害,或具有流行病学线索,并具有肠炭疽、肺炭疽、 脑膜炎型炭疽、炭疽败血症等临床表现之一者。
2021/8/17
8
诊断依据
2021/8/17
9
诊断标准
➢ 经口感染型(肠型)炭疽:急性起病,发热,腹 胀,剧烈疼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或血水样便。
➢ 吸入感染型(肺型)炭疽:高热,呼吸困难,可 有胸痛及咳嗽,咯粘液血痰。肺部体征常只有散 在的细湿罗音。X射线的主要表现为纵膈影增宽。 常见胸腔积液。
2021/8/17
18
治疗原则
• 使用炭疽抗毒素 • 目前一般均已不再使用。但在中毒症状明显的危
重病人,在能获得供应的条件下,也可考虑使用。 但应先作皮试以避免过敏反应。
• 其他对症及支持治疗 • 同一般伴有高热的传染病。
2021/8/17
19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疫情报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 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 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的肺炭 疽例应在诊断后2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 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2021/8/17
31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 炭疽细菌学检查 标本的采取
• 7. 肉类标本
• 如果怀疑罹患炭疽的家畜已被宰杀,或对商品肉 类进行常规检查时,可剪取小块肉类标本。如有 可能,特别应剪取肝脏、脾脏等富含血液以及含 淋巴组织的标本。
• 8 .毛皮或其他可疑污染物品标本
• 剪取小块毛皮或其他可疑物品,剪碎置无菌试管 内,加适量无菌生理盐水浸泡。
2021/8/17
30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 炭疽细菌学检查 标本的采取
• 5. 脑脊液标本 • 表现脑膜刺激症状的病人,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
标本量参照A1.2的要求。 • 6. 尸体标本 • 食草动物死于炭疽时,通常会从口、鼻、肛门等
腔道开口流出血液,这种血液应是首先采取的标 本。如果血液已渗入土壤,则应收集混有血液的 土壤作为标本。没有血液流出,或已不可能获取 血液标本时,可通过穿刺心脏获得血液或穿刺肝 脏等实质性脏器获得组织标本。
27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 炭疽细菌学检查 标本的采取 • 1 .采取标本时必须遵循的两条原则 • 1.1 尽可能在抗生素治疗开始前采取标本。 • 1.2 除必要时并在具备操作病毒细菌条件的
实验室内,不得用解剖的方式获取标本。 所需的血液与组织标本,均应以穿刺方式 取得。
2021/8/17
28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2021/8/17
15
治疗原则
抗菌治疗
➢青霉素G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及时足量应 用青霉素是改善预后、取得根治的关键。成人一 般剂量为160万~320万u,分2~4次肌注。肺 炭疽、败血症型炭疽或脑膜炎型炭疽的病人,剂 量增至每日1000万u以上,并行静脉滴注。
➢青霉素过敏病例,或万一出现耐青霉素菌株, 首先考虑采用氯霉素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然后 根据抗生素敏感试验的结果,选取有效抗生素进 行治疗。
自然疫源地分布广泛,散发病例时有发生。据卫 生部统计,近五年来全国每年炭疽发病数在400- 1000人左右,主要集中在贵州、新疆、甘肃、四川 和广西等地区。
2021/8/17
3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主要是患病的食草动物,人类直接或间 接接触其分泌物而被感染。患者本身也可以 成为传染源。
2021/8/17
2021/8/17
17
治疗原则
• 抗休克与DIC治疗
• 3 . 危重病人在有效抗生素的控制之下,可以短期 使用中等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
• 4 . 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在监视凝血时间的 条件下,给予肝素及潘生丁。
• 预防心功能不全
• 炭疽毒素具有杀伤细胞的作用,重症炭疽病人应 及早考虑预防心功能不全,优先考虑预防性给予 快速强心制剂毒毛旋花子甙或毛花甙丙。
2021/8/17
34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 炭疽芽孢污染的消毒 • 1. 炭疽病人和牲畜的排出物消毒 • 炭疽病人和牲畜的排出物宜使用新配制的含氯消
毒剂乳液消毒,可使用二倍量的20%漂白粉,或 6%次氯酸钙(漂粉精)与排出物混合,作用12h 后再行处理。 • 2. 污染表面消毒 • 污染物体的坚固表面,如墙面、地面,家具等, 可喷雾或擦洗消毒。可用含氯消毒剂如5%~10 %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或氧化剂如2%过氧 乙酸(每平方米表面8mL)。
2. 确定感染来源
对可疑的感染来源应采样进行细菌学检验,以确定 是否确为炭疽芽孢杆菌污染。在动物组织标本中, 镜检发现炭疽芽孢杆菌;或在各种来源的标本中 分离培养获得炭疽芽孢杆菌,可以确定为感染的 来源。
2021/8/17
25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感染来源的确定与处理
3 .感染来源的处理原则 对已确定的感染来源,进行以下处理: a)隔离与治疗病人; b)处死或隔离治疗病畜; c)消毒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物体和环境; d)对在污染地区内或其周围活动的所有牲畜实施免疫接种,
2.临床诊断
皮肤损害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或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 显微镜检查发现炭疽芽孢杆菌,并具有各型炭疽临床表现之一者。
3.确定诊断
细菌培养获得炭疽芽孢杆菌或血清抗炭疽特异性抗体滴度出现4倍或 4倍以上升高者,可以确定诊断。
2021/8/17
13
治疗原则
从做出疑似炭疽的诊断开始就应当按照炭疽进 行治疗,治疗开始时应做到如下两点。
1 .采取标本,以备确定诊断。 2 .建立并保持通畅的静脉进路以备采取有效的
抢救措施。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
2021/8/17
14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易消化饮食,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给 与足量维生素B、C。 皮肤炭疽的局部处理 皮肤炭疽患部可外敷红霉素或金霉素软膏,严禁 切开引流或切除,皮损处切忌抚摸、挤压,以免 病原菌扩散产生败血症。
2021/8/17
23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感染来源的确定与处理
病人被确诊患炭疽后,均应尽力确定其感染来源, 并加以适当的处理,以避免继续发生感染。 1. 采集流行病学资料
接诊疑似炭疽的病人时,须尽可能地询问其发 病前的接触史,从而发现可疑的感染来源。
2021/8/17
24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感染来源的确定与处理
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桦甸市卫生局 桦甸市疾控中心
2021/8/17
1
概念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 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防治法》规 定的乙类传染病,其中肺炭疽按照甲类传染 病管理。常表现为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 疽。
2021/8/17
2
流行概况
•世界概况
散布于世界各地,尤以南美洲、亚洲及非洲等牧 区较多见,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呈地方性流行。 炭疽杆菌可以被用来作为生物武器,因此。炭疽防 控常常被作为生物恐怖防范的主要内容之一。
• 3. 粪便与呕吐物标本
• 表现消化道症状的可疑病人收集粪便或呕吐物标 本,特别注意选取其中混有血液的部分,置无菌 容器中。
• 4. 痰与咳碟标本
• 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的可疑病人应收集其痰液标本, 无痰液者,应取供细菌分离培养用的培养基,打 开平皿盖置病人口鼻10cm处;令病人对平皿咳 嗽,然后迅速盖上平皿。
发病前14日内到达过该类地区;从事与毛皮 等畜产品密切接触的职业;接触过可疑的病、 死动物或其残骸。食用过可疑的病、死动物 肉类或其制品;
2021/8/17
7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 体表感染型(皮肤型)炭疽:在面、颈、手或前 臂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 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 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 引流该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且常化脓,伴有伴有发 热、头痛、关节痛等。少数严重病例,局部呈大 片水肿和坏死。
2021/8/17
16
治疗原则
• 抗休克与DIC治疗
• 1 . 扩容:
• 炭疽病人通常伴有高热,一般均需从静脉补充液 体,出现休克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迹象时,则应 及早足量扩容。通常使用晶体液、血浆及低分子 右旋糖苷,必要时补充新鲜全血。在扩容的同时, 应注意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平衡紊乱。
• 2 . 血管活性药物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慎重使 用。
2021/8/17
20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疫情报告
其他类型的炭疽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 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向相应 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 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网络 直报。 同时以电话、传真等最快捷的通讯方式报告当地卫生行政 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
2021/8/17
32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 炭疽细菌学检查 标本的采取
• 9. 水标本 • 检查水体污染时,用广口瓶收集水样。如须取深
层水样时,将带盖广口瓶伸入水中,然后将用绳 系住的瓶盖提起。 • 10. 土壤标本 • 在牲畜死亡或宰杀的地点,应取土壤标本以供检 查。
2021/8/17
33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22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 病人的处理原则
3.病人污染环境消毒 病人的废弃物品必须焚毁,所有受到污染的物品也 尽可能焚毁。污染的环境和不能焚毁的物品使用 有效方法消毒。病人出院或死亡后,病人所处的 环境应行终末消毒。
4.病人尸体处理 炭疽病人死亡后,其口、鼻、肛门等腔道开口均应 用含氯消毒剂浸泡的棉花或纱布塞紧,尸体用消 毒剂浸泡的床单包裹,然后火化。
4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1.直接接触传播 人类主要经接触牲畜的毛皮和肉类获得感染;
2.呼吸道传播 吸入带大量炭疽芽胞的尘埃、气溶胶
3.消化道传播 食入被感染的肉类
2021/8/17
5
流行病学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农牧民、屠宰、
皮毛加工,兽医及实验室人员。
2021/8/17
6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接触史 病人生活在已证实存在炭疽的疫区,或在
• 炭疽血清学检查 标本的采取 • 在不具备细菌学检验条件时,或者发现可疑的炭
疽病人时,病人已经接受了抗生素治疗的条件下, 可依据血清学检验结果确定对病人的追溯诊断。 由于诊断必须由双份血清做出,需要特别强调急 性期血清的采取。 • 首份血清应在首次检视病人时采取,通常应一次 采取血液标本供涂片镜检,细菌分离培养,血清 学检查及常规的血液检查使用。血清分离后置4℃ 保存,待获得恢复期血清后,一同进行抗体检查。 • 恢复期血清应在发病后15日左右采取。
2021/8/17
10
➢ 脑膜炎型炭疽:可继发于皮肤型、肠型、肺型炭 疽,也可能直接发生。剧烈头痛,呕吐,项强, 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呼吸衰竭,脑脊液多为血 性。
➢ 炭疽败血症:可继发于皮肤型、肠型、肺型炭疽, 也可能直接发生。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高热、 寒战,感染性休克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表现,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大片淤斑,腔道中出现 活动性出血,迅速出现呼吸与循环衰竭。在循环 血液中可检出大量炭疽芽孢杆菌。
2021/8/17
21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 病人疑似诊断时起,即应隔离治疗。 原则上应就地隔离,避免长距离运送病人。
2. 治疗
治疗开始前,首先采取标本以备确定诊断。
以抗生素治疗为基础,同时采取以抗休克、抗
DIC为主的疗法,并根据情况辅以适当的对症治
疗。 2021/8/17
每年早春进行一次。
2021/8/17
26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标本采集
对报告的所有炭疽病例尽可能在抗菌治疗前采取标本: ①所有病人采取血液标本; ②皮肤炭疽病人的皮损边缘的棉拭子标本,皮肤出血点标本; ③肺炭疽病人的痰液或呼吸道分泌物标本; ④肠炭疽病人的粪便标本; ⑤炭疽性脑膜炎病人的脑脊液标本等。
2021/8/17
• 炭疽细菌学检查 标本的采取 • 2 .血液标本 • 所有的疑似人类病例和病畜,都应采取血
液标本,标本量至少应满足下列检查的需 要: • a)涂片进行显微镜检查; • b)接种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培养; • c)分离血清检查抗体; • d)常规血液检查。
2021/8/17
29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 炭疽细菌学检查 标本的采取
2021/8/17
11
诊断依据
实验室检测
皮肤损害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或血 液、脑脊液等标本中,显微镜检查发现炭疽芽孢 杆菌。
细菌分离培养获炭疽芽孢杆菌。 血清抗炭疽特异性抗体滴度出现4倍或4倍以上升
高。
2021/8/17
12
诊断分类
1.疑似诊断
具有典型皮肤损害,或具有流行病学线索,并具有肠炭疽、肺炭疽、 脑膜炎型炭疽、炭疽败血症等临床表现之一者。
2021/8/17
8
诊断依据
2021/8/17
9
诊断标准
➢ 经口感染型(肠型)炭疽:急性起病,发热,腹 胀,剧烈疼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或血水样便。
➢ 吸入感染型(肺型)炭疽:高热,呼吸困难,可 有胸痛及咳嗽,咯粘液血痰。肺部体征常只有散 在的细湿罗音。X射线的主要表现为纵膈影增宽。 常见胸腔积液。
2021/8/17
18
治疗原则
• 使用炭疽抗毒素 • 目前一般均已不再使用。但在中毒症状明显的危
重病人,在能获得供应的条件下,也可考虑使用。 但应先作皮试以避免过敏反应。
• 其他对症及支持治疗 • 同一般伴有高热的传染病。
2021/8/17
19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疫情报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 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 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的肺炭 疽例应在诊断后2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 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2021/8/17
31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 炭疽细菌学检查 标本的采取
• 7. 肉类标本
• 如果怀疑罹患炭疽的家畜已被宰杀,或对商品肉 类进行常规检查时,可剪取小块肉类标本。如有 可能,特别应剪取肝脏、脾脏等富含血液以及含 淋巴组织的标本。
• 8 .毛皮或其他可疑污染物品标本
• 剪取小块毛皮或其他可疑物品,剪碎置无菌试管 内,加适量无菌生理盐水浸泡。
2021/8/17
30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 炭疽细菌学检查 标本的采取
• 5. 脑脊液标本 • 表现脑膜刺激症状的病人,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
标本量参照A1.2的要求。 • 6. 尸体标本 • 食草动物死于炭疽时,通常会从口、鼻、肛门等
腔道开口流出血液,这种血液应是首先采取的标 本。如果血液已渗入土壤,则应收集混有血液的 土壤作为标本。没有血液流出,或已不可能获取 血液标本时,可通过穿刺心脏获得血液或穿刺肝 脏等实质性脏器获得组织标本。
27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 炭疽细菌学检查 标本的采取 • 1 .采取标本时必须遵循的两条原则 • 1.1 尽可能在抗生素治疗开始前采取标本。 • 1.2 除必要时并在具备操作病毒细菌条件的
实验室内,不得用解剖的方式获取标本。 所需的血液与组织标本,均应以穿刺方式 取得。
2021/8/17
28
疫情控制处理原则
2021/8/17
15
治疗原则
抗菌治疗
➢青霉素G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及时足量应 用青霉素是改善预后、取得根治的关键。成人一 般剂量为160万~320万u,分2~4次肌注。肺 炭疽、败血症型炭疽或脑膜炎型炭疽的病人,剂 量增至每日1000万u以上,并行静脉滴注。
➢青霉素过敏病例,或万一出现耐青霉素菌株, 首先考虑采用氯霉素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然后 根据抗生素敏感试验的结果,选取有效抗生素进 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