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
《地形图的判读》第1、2课时公开课教案【六年级地理上册鲁教版】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并不是要求只认识山地的这三个部位,鞍部和陡崖也是等高线地形图中常见的地形部位,尤其是鞍部,尽管容易识别,若不给学生指明,常常被看成山谷。
山峰、鞍部、陡崖比较容易识别,山谷和山脊的区分则相对较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是学习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是“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的基础,是学习的重点。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是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学习的重要成果展现,又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
所以,本节课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资料,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某一点的海拔,并准确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并判断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3.综合景观图,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让同学直观理解相对高度与海拔的概念;2.通过观看微课与自绘图,着重理解等高线地形图上常见的地形部位;3.通过活动实践,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2.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4.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2.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1.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学方法】
创色情境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反思】
本课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等高线绘制原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过程比较繁琐,采用传统教学时间较长,短时间很难完成任务。
那么通过采用视频解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缩短了教学时间而且学生能非常直观看到,达到认知统一。
通过等高线图与地形景观图对应呈现方式的展示,不断冲击学生视觉,使学生对该知识点印象深刻。
1.4 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课时 等高线地形图 课件(共33张PPT)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1.4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课件(共33张PPT)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共33张PPT)等高线地形图1、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
相对高度: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海平面1000米500米500米1、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注意:最能直观表示地形高低起伏状况的是地形剖面图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与判读方法:等高线地形图名称方法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减小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陡崖等高线重叠鞍部两个山顶之间低地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增大方法点拨LOREM IPSUM DOLOR方法点拨1、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1)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线都是一些闭合的曲线,即使在某一张图上有断开的现象,也会在相邻的图上闭合。
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时要做到“一读二看”:一读:是指读数值,读数值可知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和等高距等;二看:是指看疏密和看形状,看疏密可知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看形状可知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
方法点拨2)判断山顶海拔高度的范围大于最内圈等高线海拔小于最内圈等高线海拔+等高距的海拔高度。
如右图,最内圈的等高线为300m,等高距为100m。
求该山的海拔高度。
方法点拨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① 判读坡度陡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② 判断地形部位:A ;B ;C ;D ;甲;③ 判断地形类型:图中以为主。
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山顶/山峰方法点拨3、识别五种地形类型地形海拔地面起伏程度山地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起伏大,坡度陡峭高原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起伏小,边缘陡峭丘陵较低,一般在500米以下起伏和缓,一般相对高度不超过200M 平原盆地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起伏小,平坦广阔四周高,中间低方法点拨1)凸向法200300等高线向海拔低的地方凸出是山脊300200100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是山谷4、区别山脊与山谷方法点拨2)垂线法4、区别山脊与山谷1)先画出山脊线或山谷线及其垂线2)该垂线与两侧的等高线相交于几个点3)读出这几个点的海拔,由内向外海拔降低为山脊,由内向外海拔升高为山谷100200300山脊ACD100200200100方法点拨3)利用紧握的拳头记忆地形部位4、区别山脊与山谷伸出左手,手背向上平扣在桌面上。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从认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入手,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和应用。
重点训练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为后面学习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学会发现、认识、比较、判断的地理意识、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2、通过操作软件和亲手制作山体模型,分析比较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特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3、通过观看利用普米软件制作的视频理解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
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轻松高效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难点: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判读山坡的陡缓。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存在局限性,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立体地形地貌,转绘为平面地形图等难以理解的知识,初中生学生参与意识强,在课堂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五、教法和学法1、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
寻找、发现问题,思考、讨论、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所收获。
激励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始终2、学法:动手实践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六、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展示微信聊天记录,老师的好友聪聪要去庐山看日出,在微信中发来一些拍摄的照片和信息,他的脚受伤了,手机也快没电了,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重温激动人心的救人过程,利用Google Earth看看庐山山区的整体情况,可以看到庐山山脉层峦叠嶂,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对于区域的认知。
此时提出问题:到哪里去找聪聪呢?线索一:展示微信中聪聪发来的位置信息,利用高德导航导入,紧急赶往山区,来到山脚下,得到一张非常重要的紧急救援图。
利用微信中提供的信息和山脚下的等高线地形图,来寻找一条省时省力的最佳登山路线,营救聪聪。
上地理地形图的判读公开课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吴龙洪(时间:)※教学目标1、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坡度陡缓。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找出山地基本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形态特点。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具准备1.世界地形图、各种地图及有关图片。
2.绘制图表等投影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请回忆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对,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构成一幅地图的三大要素,也是我们阅读、运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今天我们就用这把“钥匙”打开地形图,去认识和辨别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悬念设问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板书 1.地面高度的计算电脑展示课本P16图“海拔的计算”,让学生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这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
那么,乙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电脑展示鼠标点击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得出乙地的海拔高度为500米。
提出问题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电脑展示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乙地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乙地1000米的垂直距离,这就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相对高度。
那么,图中1500米、500米表示的是海拔、1000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应该如何表述?讨论小结教师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比较后进行小结板书。
七年级地理2-3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1)优秀课件
【例1】世界最顶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 我国陆地最低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低于海平面
155米,两地相对高度是:〔 〕B
A 、9003米 B、 8999.43米
珠珠和东东分别从山的A、B两面斜坡向山顶攀登 〔如图〕,你认为哪条路线较为轻松,为什么?
A缓坡 等高线稀疏
A处
B陡坡 等高线密集
2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图中河流的大致流向是〔D〕
A.由东向西流动 B.由南向北流动 C.由西北流向东南 D.由东南流向西北
2.甲地的地形类型最可能是〔C 〕
A.山地 B.高原 C.平原
D.丘陵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3〕,答复7—8题。
7、图中C地表示的地形部位是〔 C〕
A、山谷 B、山顶 C、山脊 D、鞍部
8、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
等高线弯曲,
等高线弯曲,
由山顶向山麓凸出
由山麓向山顶凸出
两个山顶之间的过渡局部 等高线在陡崖处重合
课堂练习: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形是什么?
D
E B
C A
A 是陡崖 B 是鞍部 C 是山谷 D 是山脊 E 是山顶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闭合
的曲线。
等 高 线
300A
C 250
200
陡崖
1.对照图和图,完成以下问题。
〔1〕平原一般用__绿___色表示,海拔越低的平 原,颜色越深。
〔2〕丘陵、高原、山地一般用__黄___色表示, 海拔越高,颜色越深
〔3〕海洋、湖泊一般用__蓝___色表示,水越深, 颜色越深。
〔4〕积雪、冰川一般用__白___色表示。
【例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高山上的积雪
150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对照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4.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呈现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学法】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实践感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设疑激趣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
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活动探究,归纳提升)老师利用下图,点拨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读图观察感悟,学会如何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画图探究:利用下图,点拨等高线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读图观察感悟,学会如何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等高距。
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老师再做点拨提升,跟学生一起探讨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和作用,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了解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公式及估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形模型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2、动手制作山体模型;学生绘制等高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培养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等高线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等高线的判读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新生对新课程总是好奇的,依据其心理年龄特点,具有模仿性强,活泼好动,注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感性思维强的优势。
但其空间想象刚起步,学习地理盲目性大,缺乏方法,理性思维和分析问题不够精确。
五、教学方法
1、学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动手操作法
2、教法:教师讲解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地球表面既有高峻的山地,也有低平的平原;但是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生答: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所以我们先要学会等高线的判读。
(二)地图上高度的判读
1、活动: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归纳地图上高度的判读。
(读图讨论、学生展示)
(1)师生归纳: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
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说某地的海拔就是指它的绝对高度,而所说两地的相对高度就是指两地的绝对高度之差。
比如我们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的最高峰,海拔为8844.43米,是中国最高峰,这里所说的海拔就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我们知道山脉的海拔的情况下,怎样将立体山脉转化为等高线地形图。
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判读等高线与地形图。
(三)绘制等高线
1.活动:(设置疑问)什么是等高线?如何制作等高线示意图
(等高线地形图)
(1)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
(2)课件展示:P24图1.35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
在电脑上展示等高线地形图,以及使用马铃薯做等高线的过程图,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出等高线。
(3)学生交流感悟心得(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
(4)师生归纳: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
(四)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 互动探究:读图探究等高线的特点
设问:①同一等高线上各点海拔有何特点?
②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有何特点?
(1)学生活动:读图分析、小组合作探究
(2)教师讲解归纳:①同一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等。
②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相同。
2.活动:如何利用等高线示意图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
(1)设疑:有一老一少要爬山(出示图片),请你为二人安排一下各自的登山路线,并说说原因。
(2)提问: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出示等高线图,学生解释,教师引导归纳)
(3)师生归纳: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不同的形态,可以判读出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00
100 100
地表形态的起伏状况。
一般来说,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缓。
(五)归纳小结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加深印象。
(课件展示)
可由学生谈收获(更容易反馈学习信息)
七、课堂检测
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5题。
C
1.图中C点的海拔是()米
A.100米 B.200米 C.300米 D.400米
2.图中山顶B的海拔高度可能是( )
A.440米 B.400米 C.531米 D.395米
3.A、B两点的相对高度最有可能是( )
A.120米 B.220米 C.320米 D.420米
4.下列关于图中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线路A等高线稀疏,坡度较陡
B.线路A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C.线路BC所在高线较密集,坡度较缓
D.线路BC所在高线较稀疏,坡度较陡
5.从安全角度考虑,爬山线路A、BC中较为合适的是,请说明理由。
课堂检测答案
1.A
2.A
3.C
4.B
5.A 线路A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爬山较为安全。